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13:45:59 | 顯示全部樓層
3.2 回給克提的信
   
克提,你好!
   
你真的把我那魔術方塊給轉出來了!下次要輪到你來教我們轉魔術方塊了。學校課業還好吧?可別耽誤了,不然我想你爸爸可要興師問罪了。哈哈!
   
你所說的,知覺影響眼識,或眼根影響眼識,都是有的。指的是由上而下的影響,或由下而上的影響。
   
大小恆常性,形狀恆常性,都是知覺由上而下影響眼識,影響對物體形狀的判斷,也就是學習而來的成分。
   
比如你到戶外,看到大山大水,遼闊宏偉之情景,於是便想拍照留念。結果一拍出來,在你看很大的山水,照片看起來就完全看不出來宏偉。照片沒有騙人,那是真實透視法看到的景物,也是映照在你視網膜的景象。然而,你身歷其境,所認為重點之山與水,自覺大化,這便是大小恆常性的一例。
   
還有,由上而下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字體。


這只有一堆陰影,因為你認識字母,會自動補起來缺的部分,所以知道。它還能表現出立體感呢!(即便缺字,只要字數不多,我們其實也不會有解讀問題,因為字的組合也早已在我們的下意識裡了。)
   
由下而上的例子,如下圖。
                                
  
當你不近看,或瞇眼將後面的線條給忽略,你便能看出來真實。許多變形錯覺圖片都可以用類似作法,來排除掉來自眼根影響眼識的錯覺。
   
你說的沒錯,除了眼根、眼識,也有耳根、耳識;以至於鼻、舌、身。這部分還是有很多人在進行研究。
   
我大概說一下「聽覺」的一些現象。人耳可以聽到20Hz ~ 20KHz純弦波的聲音範圍(我自己大概是30Hz ~ 15KHz而已),這叫「音頻」段。
   
耳朵的構造這裡就不說了,書上網路上都可以找到。
   
聲音進到來自「耳根」的一些現象,網路上也有,我這裡摘取大概說一下。
兩個聲音同時到達耳朵相混合時,由於兩個聲音的頻率、振幅不同,混合的結果也不同。如果兩個聲音強度大致相同,頻率相差較大,就產生混合音。但若兩個聲音強度相差不大,頻率也很接近,則會聽到以兩個聲音頻率的差數為頻率的聲音起伏現象,叫做拍音。如果兩個聲音強度相差較大,則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個較強的聲音,這種現象叫做聲音的掩蔽。聲音的掩蔽受頻率和強度的影響。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純音(即純弦波),那麼兩個聲音頻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低頻音對高頻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頻音對低頻音的掩蔽作用大。掩蔽音強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蓋的頻率範圍也增加,掩蔽音強度減小,掩蔽作用覆蓋的頻率範圍也減小。
   
這些屬於人耳的現象與限制,也都有應用於對數位音頻壓縮的技術中。
   
夜深人靜時的嗡嗡高頻聲,也是耳根的底層噪音。其實只要專注,嗡嗡聲總是常在,也不需要太安靜的環境。另外,將耳朵蓋住也會聽到低頻呼呼地颳風聲。不過耳鳴現象成因複雜,除耳內, 傳遞及感音等生理性因素,也有來自心理的因素。
   
還有「幻聽」的現象。我們其實也可以聽聞到一些,比如自覺有電話響了,其實沒有。反過來也有例子,住鐵路邊的人家總不注意到火車經過,因為長期待在那種環境,正所謂市場待久了聞不到魚腥味,也都是一樣的現象。無意識的排除惱人的刺激,已成為「習氣」。
   
「耳識」可以有很簡單的例子―語言,就如眼識之於「文字」一般。對於孰悉的母語,即便說話者速度很快,甚至遺漏或連音,我們也能跟上、補充與理解。但如果是不熟悉的外國語,除了完全不知道,即便我們只是要模仿發音,也還會錯誤及遺漏。要流利的使用第二語言,得將其「種」於下意識之中,能用其思考。如果連作夢也能使用該語言,大抵就算成功了。
   
視覺的確可以被分類為曖昧含糊、變形失真、矛盾悖理、虛構不實。如果你仔細想想,這樣的分類其實也適用在其他領域,比如,語言思考。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是否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都可以這樣分類?如果是這樣,便能推論所有的感覺都有相似的機制。
   
有研究可以指出,所有的識,彼此連結互為知覺進行判斷所用。所謂「知識」,照梁老的說法是,「知」覺到心「識」。心識裡有一切你要知道的東西。他說這五識,都是整個下意識的一部分。即使在腦中,它們恐怕不是彼此分離,而是重疊而可互相支持的。
   
我舉個例子說明:對於一些眼睛看不見的人,他們的聽力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其他感官的扶助,所以專注於其他感覺。另有說法是眼識的區域的神經元,可被其他感官的識取而代之的使用。畢竟大腦眼區是一大範圍,經過練習,理論上是可以重新塑造而為它用的。
   
有關根、識,也許有一個比較等價的比喻―用電腦工程的架構。
「根」可以用硬體感測器來比喻,如攝像頭是接受光源,可比如眼根;麥克風是聲音的接收,比如耳根(當然眼耳構造比攝像頭及麥克風精細很多)。攝像頭或麥克風將接收到的光與音以電子訊號的方式傳給中央處理器(CPU),這中央處理器可比喻為大腦。CPU做影像及聲音處理,最後顯示於螢幕或放音到喇叭,可視為知覺到了影像及聲音。但以上只是硬體物質的架構,其中CPU處理訊號是內嵌於CPU內部軟體的工作。軟體底層是驅動層,直接驅動感測器,比如設定及調整感測器本身或調整及接收來自感測器的訊號,我們可視為根識的介面;驅動層之上是作業系統(OS),處理驅動層接收而來的訊息,可視為識的主要部分。而OS再上來是應用層,接收來自OS處理過的訊息,轉出到螢幕、喇叭上,我們將之視為知覺。(註:螢幕/喇叭也是硬體周邊之一,也有驅動層及作業系統的控制。這裡只是簡化說為是知覺到。雖然這比喻與實際人腦的畢竟不同,但其層次與硬體軟體之別或可參考。)
   
有關電腦的比喻,也許你現在還不孰悉,但你的感悟力很好,我相信你能理解的很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13:47:10 | 顯示全部樓層

對了,最近阿嘉倒是想搞顛倒眼鏡來實際模擬人眼之識是否真能適應顛倒世界是否能重新學習,改變眼識既有之習性。原因是他看到如下的訊息:

『這是來自十九世紀末,施特拉頓(Stratton)所做的一個著名的實驗。他設計了一種能將視像倒轉180°的眼鏡。戴上後,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顛倒了。開始,他非常不適應這種情景,視覺和觸覺、動覺之間發生了矛盾,用手觸摸物體、在空間行動都發生了困難。如想拿上面的東西,手卻伸向下方;想拿左面的東西,手卻伸向右方;寫字時也不能依靠視覺而只能靠觸覺和記憶來寫。這種異常的體驗,還使人感到頭痛和噁心。但是過八天以後,視覺逐漸與觸摸覺、動覺協調起來,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個顛倒的世界了,能夠比較完善地適應新的空間關係,周圍的景象看起來正常了,也能行動自如。但是摘掉眼鏡後,又重新經歷了適應空間環境的過程。實驗表明,對客觀世界的空間知覺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是將許多感覺器官所得到的資訊,如視覺資訊、觸覺資訊、動覺資訊綜合分析以後產生的。在空間知覺中,視覺起主要作用。』



光的波粒兩象性是個好問題,我也很想知道梁老對此有何說法。看來我得快點找到梁老,好好跟他討教討教。





祝你一切順心如意,

張凱延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23:27:04 | 顯示全部樓層
4.1 聚會

「老延,你還在研究那些小鼻子小眼睛的事啊!」梁老劈頭就跟張凱延這句挖苦的話。

「梁老,您還是精神奕奕啊!」張凱延說:「說起話來還是鏗鏘有力,也一樣犀利!哈!」張凱延似乎蠻習慣這樣的情況。

周末一大早,梁老家就來了四位客人。張凱延、阿嘉、克提及克提爸爸。加上梁老先生,梁老太太,一屋子就六個人。

克爸顯得有些不自在,他原本是要來跟克提所提的張老師道謝,怎知在阿嘉的聯絡下,變成來梁老的家,手裡拿的一袋禮物都不知道該給誰了。

「我先來介紹介紹各位吧!」張凱延說:「說起來這次聚會是我臨時決定的!」

「我打了電話給梁老,很碰巧找到他了。」張凱延說。

「我才剛回台灣沒幾天,怎就被你給逮到了。」梁老邊說邊指:「來來,大家別站著,坐坐坐!老太婆,備茶水給大家來了。」

原來,退休後梁老先生與梁老太太兩人總一起遊山玩水,近期到美國探望女兒孫女,長住了一段時間。

大家於是挺不好意思的坐了下來。

「這位是我姪子阿嘉,還在念醫學系。這位是克提,阿嘉的朋友。然後,這位是克提的父親…」張凱延一一的跟梁老介紹大家。

「ㄟ,我姓蘇,是克提的爸爸。很臨時的來到貴府,這一點小禮物,很不好意思…」克爸很尷尬的跟梁老介紹自己,便將這“燙”手禮給了出去。

「蘇爸爸您客氣了。老延告訴我,您的孩子很有求知慾啊!這年頭,這麼有好奇心的小孩不多了,您有福氣啊!」梁老禮貌的回應。
  
「梁老我就不介紹了,剛進門前我就跟大家說了。」張凱延說。
  
「老延,我倒想知道你是怎跟他們說我的?」梁老說。

「就是個思想家啊!」張凱延回答。

「別這麼扣我帽子了吧!」梁老回應說:「我可不像你們這些親力親為做研究的,我只是專挑你們的研究成果說事而已。」

「這不就是思想家嗎?」張凱延算是揶揄回去了。

這屋子客廳,看起來像是個主管辦公室,有一張大大的辦公桌,上頭一個牌匾大大寫著『靜心觀照』四字。大家則是坐沙發上。梁老與張凱延各坐一頭,中間依序是克爸、克提、阿嘉。克爸離梁老最近,可想而知他心情的不自在。

「來,大家喝茶吧!」梁老太太端出茶水。「別客氣,咱們家好久沒這麼多客人了。」一邊將茶水放在桌上。梁老太太說話慈祥,不急不徐,聽了便覺和藹親切,使人安心。

「小朋友就喝果汁吧!」梁老太太貼心的給了克提一杯果汁,問道:「你叫?」

「我姓蘇,叫克提。謝謝奶奶。」克提禮貌點頭回禮。

「你真討人喜歡,看到你總覺得親切,小阿蘇。」梁老太太一邊轉頭對梁老說:「老頭,你們談吧,我去整理整理,回來都幾天囉。」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8 21:31:16 | 顯示全部樓層
4.2 腦中幽靈

「嗯哼,好吧,我想我說說此行來訪的目的。」張凱延開頭說:「第一當然是拜訪久沒見面的您了。一方面也是阿嘉一直想拜見您。而阿嘉與克提是求知上的好朋友,正巧蘇先生要帶克提來我那,擇期不如撞日,便一併過來了。」

「這倒是碰巧了,我本來想在美國多待上一段時間,就是老太婆說想回台灣了,不然大家夥還碰不到呢!」梁老說。

「我這個小鼻子小眼睛的,沒找您這個大思想家抬槓抬槓,心裡頭還不痛快呢,哈哈!」張凱延笑中帶刺著說。

「你倒也沒變啊,老延!這小鼻子小眼睛我也不是隨便揶揄。」梁老也不客氣的說了:「這腦袋中的『幽靈』,你倒是找到了嗎?」

「腦袋裡有幽靈?」除了梁老、張凱延,另外三個摸不到頭腦,滿腦袋疑惑。阿嘉於是率先的問了:「甚麼幽靈啊?」。

「就是知覺到、意識到與頭腦生理活動之間的距離啊!」梁老說:「你們不是總是談論眼睛嗎?從色界、眼根到眼識,請問如何到知覺呢?」

看三位依然沒能反應,於是張凱延做了補充說:「眼根的視網膜映照了色界的影像,椎體杆體細胞反應發出電子脈衝透過神經傳遞到大腦眼區,於是眼識接了手,開始識別,這其中的運作是神經元之間的電子活動與化學反應。最終能知覺到的區域應該是更上層的大腦皮質。從核磁共振對大腦的觀察可以印證這個。」

「所以是大腦視區到皮質間的距離與過程?」阿嘉試著理解。

「不是!即使到了皮質,也一樣是神經元的電子與化學反應。」梁老轉個話說:「你們能活生生的『看到』這個屋子吧!」

活生生的『看到』這個屋子,這不是再明白不過的事情嗎?三位當然點點頭的回應。

「這姑且叫做『感質』(qualia)。請問,腦袋裡的神經元的電子化學反應,是他地球的怎麼讓你『感覺』到這個『活生生看到』的?」梁老略為高亢的問。

「地球?」克爸聽不太懂。

「地球是孕育我們生命的母親。說明白點,就是媽!」梁老老實不客氣的說。

「喔﹌﹏ ....  -_- 」克爸意會了一下,懂了....  -_- ||| 真他地球的…

「這些個神經元電化學作用是如何讓你感覺到看到顏色?讓你感受到喝出茶的味道的呢?」梁老開始宏亮的說:「腦袋是一個物質體,外在的刺激產生了電化學的生理反應,怎麼的就在心理上跑出了主觀的意識了呢?」

「還有為什麼我們看到紅的感覺是紅的,就不是藍的感覺?感覺到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子呢?」梁老如是說。但這話聽在克提耳裡,卻是他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啊!

「這就是我說的腦袋裡的幽靈,這個距離可是一個鴻溝啊!」梁老繼續說:「這也是生理學與心理學、客觀與主觀的最大距離啊!」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0 00:06:57 | 顯示全部樓層
4.3 人工智慧

「梁老,沒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意識是究竟是如何從神經元溝通中產生的,但科技日新月異,我認為終究我們可以解開那謎。」張凱延說了:「比如說 — 人工智慧。」

「喔,願聞其詳!」梁老有了興趣。

「現在又有機器人熱了,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紛紛的投入研發模仿真人的機器人。」張凱延說:「其中,有關機器人腦裡的程序是由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等所架構。」

「如同『深藍』能打敗世界棋王是嗎?」阿嘉附和。

「我們把對大腦神經元的研究應用到機器人腦的計算機編程 — 神經的學習方法是用錯誤訊息回饋法並縮小誤差,各種程序演算法均能仿效。」張凱延沒理會阿嘉繼續的說:

「雖然我們還在研究大腦內部各種神經元功能作用,但也已經明白了許多單體的運作模式,透過功能性的分類及運作模塊的架構,給予適當的計算推演上的邏輯深度,終究能以電腦的形式組構起來。」

「組構起來之後呢?」梁老問。

「如果仿真機器人真的被做出來,我們便可知道是否機器人也能表現出意識 — 有智慧、有思維、有創造性、有知覺感覺、…等屬於人類意識知性感性等特有的表徵。不過…」張凱延慢了下來說道:「確實有研究團隊使用IBM超級電腦來模擬部分大腦皮層,不過由於人腦有近一千億個神經元,這個複雜的機制,確實不是現在的技術能夠做到…」

「這讓我想到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羅賓威廉斯的機器管家、威爾史密斯的I, ROBOT…」阿嘉自言自語的數著機器人有關的電影。

「星際大戰、瓦力…」克提說。

「妮可基曼的超完美嬌妻!」克爸也附和了一個,這還虧他想得到。

「我聽說即便要組一個類神經網路的蜜蜂,都已經是複雜到現在都還做不到,不是嗎?」梁老潑了一冷水。

「依現在的技術,自然是從簡單生物開始模擬。蜜蜂有一百萬個神經元組織,目前對實際組構及其功能運作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張凱延說。

「就算做到了仿真的蜜蜂,難道組織個十萬隻蜜蜂,也就是一千億神經元,就變成個『人』出來了?這是在開玩笑吧!」梁老回應。

「不能單純的數量加乘,十萬隻蜜蜂只怕還不足夠代表人的大腦。神經元間彼此的內部通路,肯定比個別蜜蜂彼此外部的通訊來得緊密與複雜。」張凱延推演說:「不過,蜜蜂的全體,群體的意識是有的。」

「蜂巢意識,陳奕迅的『贖命』…」阿嘉又亂插嘴,越講越小聲。

「很好,你算是提出個『群體意識』來了,個別蜜蜂對外的溝通,不再是神經元電化學反應了,這『無形』的溝通交流又是甚麼?」梁老意有所指的提問。

「梁老,我知道你心裡試圖在引導思維,從你一直稱之為『幽靈』便知。」張凱延說破道:「然而對於此提問,我們先看我們人類的溝通。透過語言、動作、同理等,不是嗎?人類的自我意識性高,社會群體意識較蜜蜂螞蟻等弱,但也還是能透過較高層次的文字語言的方式溝通交流。蜜蜂能很神奇的分工作業,雖然也許我們不知道蜜蜂溝通的方式,但沒有必要說是一種神秘。」

「我聽說蜜蜂溝通的方式是透過舞蹈,振動翅膀、扭動身體等。」克提說。克提是個好奇的孩子,喜歡讀這些科普的書籍。倒是克爸,蠻訝異自己的小孩也能插得上話。

「喔,克提不錯,能適時提出答案。」張凱延對克提表示讚揚,並繼續說道:「另外,群體意識裡是能看出一個整體、一個趨勢,但並沒有一個事實主體,還是不能與單獨的自我意識類比。」

「喲喔,看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等這仿真機器人做出來,證明其主體意識。」梁老嘆息的說:「我老了,看不到這樣的進展了。」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0 10: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4.4 圖靈測試

「梁老,別感嘆,你總是能長命百歲的。」張凱延說:「雖然你我都可能看不到這未來可能的仿真機器人,但我們總能看出一些端倪,預測一些趨勢的。」

「大家聽說過『圖靈測試』吧?」張凱延提出一個名詞。

「嗯,我聽過。這是由人工智能祖師阿蘭圖靈提出的一種測試,用來判斷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就是讓人類測試者與機器溝通幾分鐘,由人類測試者判斷與他溝通的是人還是機器。」阿嘉回答了,算是有了發揮。

「沒錯,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台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但是快了。」張凱延說:「我最近特別查了一下,2012年在英國辦的國際人工智慧機器測試競賽,由俄羅斯專家設計的電腦程式,許多的回答都成功騙過了測試人。我記得僅僅差一點便可通過圖靈測試,算是目前世界上最接近人工智慧的機器。」

「等等等等,你這是在暗示電腦只要表現的像人,它就是人了?」梁老質問,突然又說道:「還有,等一下!」梁老好像回神了一般,繼續問道:「剛剛的議題也一樣,就算仿真機器人做得出來,表現完全與人類無異,姑且不論生理上的,單說意識,我們如何能客觀知道機器人有主觀意識?」

「梁老果然是長命百歲啊!」張凱延笑著說。

梁老自己倒也暗自的想,退休後果然連思考力也下降了。老太婆說回台灣還真是對的,美國待久了,在文化語言上不好交流,人也跟著變得單獨而安逸了。

「人工智慧上有兩個觀點,強人工智慧與弱人工智慧。」張凱延說:「一台能通過圖靈測試的電腦,僅能視為具有弱人工智慧的能力。而一仿真機器人,思想上具有人類一切特性,能像人一樣的思考、有理性知性、能建立意義、可緬懷過去計畫未來、能推理解決問題,這就是強人工智慧的了。」

「基本上,具有弱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類自然會與之採取人與人的互動,因為已經分不清是『他』還是『它』了。」張凱延接著說。

「我不能接受這樣的論點!」梁老越來越有生命力的說:「電腦畢竟是電腦,它可以識別的只是電氣信號,雖賦予其類神經反應的規則,可能學習並回饋,即便行為上夠複雜到人類無法分清是人是物,它也不可能知道主觀為何、感質為何。在任何意義上,它都不是人!」

梁老斬釘截鐵的下了定論。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0 21: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4.5 中文房間

「梁老,你這斷語下得快了。」張凱延說:「沒錯,是有很多哲學家如你一樣,質疑通過圖靈測試的電腦就真具備了思維的能力。」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中文屋子』的假想。」張凱延解釋說:「80年代西方哲學家希爾勒提出的例子。說的是這樣 -- 比如圖靈測試者用中文提問,這提問送入一個房間,這房間內有一個不懂中文的操作者。這房間其實代表一台電腦,裡面的操作員代表電腦程序。這個操作者雖然不懂中文,但他能照英文的指令對應不同的中文符號採取一連串程序與算法,最後輸出『0與1』,對應的給出中文符號的『否與是』…」

「顯然的,這操作員,也就是程序,根本不懂提問者的問題,但卻可以給出正確的回答。這根本不算是有理解能力!」梁老不等張凱延話說完,立即的下了結論。

「梁老您又一次的下了定論。」張凱延說:「照梁老您如此認定,『深藍』根本無法思考,它卻打敗了世界第一會思考的棋王?」

「從神經生理學上說,神經網路不就是那樣的學習?一個提問進來,在腦中思考,過程中個別的神經元難道都知道整件事?」張凱延繼續說:「神經元透過過去的學習或刺激到的通路,演繹推導出答案,這過程個別神經元處理個別程序但不清楚整個事件,很合理,不是嗎?。」

「而所謂『過去的』學習或刺激,不就表示出有了一個『記憶』。」張凱延說順了心,滔滔不絕再講:「心理學上不也一樣有證據?小孩子學習,到一定年齡開始有了記憶,有了自我意識。」

「有記憶才有自我意識嗎?」阿嘉問。

「ㄟ... 我看過一部日片,好像叫做『昨日的記憶』。片中主角得了老年癡呆症,慢慢忘記事情,最後忘記自己是誰。」克爸不好意思的,也插了嘴。

「嗯… 昨日的記憶,這名字取的好。」梁老接了話:「我認同,如果沒有記憶,自我意識便不復存在。這是『人格同一性』重要的一環。」

克爸心中一片舒坦,梁老的『我認同』三字,仿佛是在認同他,使他自我感覺良好了起來,心想:「原來多看電影也能長知識啊!」…。可是,偏偏他記錯了片名,這片子實際上叫『明日的記憶』。

「但請把話題拉回來。」梁老蓄勢待發,說道:「不是一個電腦能做到比人類厲害的事,就可以被視為人類。那有太多動物能力都比人類強,就超越人類了嗎?這是物種本質上的根本差異。」

「而你那中文房間的例子,講的卻只是『下意識』的部分。」梁老再次的挑戰了張凱延。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1 10:42:27 | 顯示全部樓層
4.6 人VS機器

「一個提問進來,只讓它機械式的根據過去的經驗算出回答,即使那流程是過去的學習並且一直在改變與調適 — 你要講最佳化或說最小誤差都行。」梁老:「這裡沒有意識的介入!沒有理解上的意義!」

「那最多是隻下意識行動的動物…,不,最多是隻昆蟲!」梁老貶低的說:「根據過去學習…,哈!那德國的『跳蚤馬戲團』就是訓練昆蟲的最佳範例!」

這一說,倒是一下把張凱延給震住了。

「說到底…」張凱延重新思維的說:「中文房間的假想,是對電腦先下了限制,沒有意識的介入,只有下意識學習的歷程…,這個假想的思想實驗,缺乏了一個『監識者』,也就是上意識對『整體』的概念…」

果然,張凱延內心是喜歡與梁老討論問題的。梁老總是能抓到張凱延的弱點,反駁他。

「而你說的那種『記憶』,應該正名為『技藝』,就是技術與工藝。」梁老繼續攻擊:「那種類神經元調適的流程,不是一種進化,它只能稱為一種技術而已。」

「不對,我只能同意中文房間的假說不是一個對人類意識的恰當例子。」張凱延說:「也許弱人工智慧只能說是下意識的運作方式,但強人工智慧,基本上就是人類意識了。」

「那仿真機器人是否做得到?是否是個死胡同?尚且未知。」梁老繼續駁斥說:「而且,即便做到,你也沒有辦法客觀的認定它的主觀意識,知道它有沒有感質!」

「不錯,主觀感質的認識,我們只能客觀的去觀察紀錄,並類比與人類。根本上沒有辦法去證明。但你對應於其他人類,不也一樣如此?我怎知其他人也有感質?即便有,他的主觀感受到的紅,與你主觀認知到的紅,一樣也沒法去證明感質上的一致性。」張凱延猶豫了一下,說:「你又怎知道人不是一台機器呢?」

「你倒是說出來了啊!」梁老開砲:「人怎麼會是機器?!那根本的本質差異是在於感情上的、精神上的、意志上的。更重要的,人,可以是自由的!」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1 21:31:51 | 顯示全部樓層
4.7 心理與生理

「呼!」梁老喝了一口水,語氣緩和的說道:「你該不會也認為我只是表現出來有意識吧?」。

「我雖不這麼認為,但你不能否認,我們確實也無法證明他人的自主意識。」張凱延說。

「是嗎?我不否認這是一個好的議題,『客觀』的去了解『主觀』。」梁老說:「心理學不都是在搞這些嗎?『主觀』的去設計實驗或做問卷,『客觀』的探求實驗者的『主觀』感受,再將結果量化做『客觀』數字化的統計,再引述這些數據來做『主觀』的結論。」

「研究大腦內部活動是客觀的『神經生理學』,是『由內而外』的。而『心理學』的研究偏向個體的主觀感受性,是『由外而內』的。」張凱延解釋說。

「雖然這裡兩者之間有一個大鴻溝,但它們可以互相參考解釋。我相信經過不斷的研究發覺,我們終究能使兩方的研究互相靠近,最終無縫的結合。」張凱延很有信心的說。

「你終究還是沒有把這『距離』是什麼給指出來啊!」梁老沒有放過一開始的提問,尖銳的續問。

「從神經元到產生意識之間,有部分研究者是認為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CC引起的,這NCC還是物質態,是可引發知覺的最小神經元及其相關物的集群。也有認為作為細胞骨架的微管,在意識產生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其中引入量子的相干效應。也有述及量子引力的假設。充斥著微物質、能量態的假說。」張凱延說。

「這些各式各樣的名詞是對專家而言,對我們一般關注者來說,並不真切。」梁老說。

「就如同你也創造了一個名詞『幽靈』一樣。」張凱延回嘴說。

「不,英國哲學家賴爾早就提出過『機器中的幽靈』一詞了。至少幽靈一詞,是大家較能感受的。」梁老話鋒一轉,說道:「我想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你趨向何者?」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2 10:32:50 | 顯示全部樓層
4.8 意識的突現

「我目前的想法是NCC,當然也是假說之一,主觀體驗的存在的充要條件便是腦內的活動了,不需要其他外部的解釋。」張凱延說:「也許還有一些神經元未被發現、其複雜的交互的作用也未被知曉等,但這還是在腦內NCC的範疇內。」

「而我的立論依據是 — 量變導致質變。成百上千億的神經元是非常大的數目,它們彼此間的連繫的通路更是天文數字。也許神經元到了某一個臨界,產生了『突現』。」張凱延說。

「何謂突現?」梁老問。

「突現是指一個系統裡各部分沒有,但系統卻有的一種性質。」張凱延解釋:「簡易的比喻,在自然界中,蜂蟻之群體意識便可以是一例。個別的蜂蟻看不到蜂巢蟻冢的系統架構。但大量的蜂蟻便可形成。一群窩在一起游的魚群也可以如是類比,魚群能自主的同步一起游,看起來黑壓壓像一個大整體,以抵禦嚇唬外敵。」

「意識就像神經元之間的交響樂或者水中之漣漪,到了一定之數交互的作用,如同量子跳躍一般,特殊的『察覺』也便突然出現了。」張凱延解說。
  
「老延,不到半小時前你自己才說,蜜蜂的群體意識不能與人類的自主意識類比。」梁老挖苦他說:「還有,你這種『突然出現、無中生有』的說法,跟神祕主義有甚麼兩樣?」

「蜂蟻的群體連結性鬆散,大腦的神經元連結緊緻,可實質上稱為一體。」張凱延認為如是。

「我們想一下,大腦每一天都會死多少神經元,但卻不影響你自認為的自我意識。意識絕對不會僅存在個別少數的神經元中,必然是整體的特性。比如說是NCC — 某一些通路上大量神經元的集合。」

「而反過來我們再想想,一旦腦部局部受傷,對應該部分的知覺能力消失。而死亡過多的神經元,人便會失憶,忘記自己,從此失去了自我意識。就如同阿茲海默症的病人,神經元成長不了,短期記憶先消失,然後身體控制出問題,先忘記他人,後忘記自己。」張凱延一連串說下來。

「你終究還是唯物的,你的想法側重在『數量』,但神經元之上,如有非物質能量進行控制或影響神經元間的溝通,也並不與你這套說詞有衝突。」梁老細心的思辨說。

「如果人只是覺得自己有意識,這樣的意識便是幻想、假的!」梁老譏他說:「這樣做為人的尊嚴、自由等一切,不全被你們這些唯物論者給抹煞了?」

「駭客任務!」克爸又用電影插上嘴了。

「對!駭客任務第三集說,人類的自由是假的,你只是被『造物者』愚弄,自以為能選擇、有自由。」阿嘉也附和。

看來他們都靠看電影來長知識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