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回給克提的信
克提,你好!
你真的把我那魔術方塊給轉出來了!下次要輪到你來教我們轉魔術方塊了。學校課業還好吧?可別耽誤了,不然我想你爸爸可要興師問罪了。哈哈!
你所說的,知覺影響眼識,或眼根影響眼識,都是有的。指的是由上而下的影響,或由下而上的影響。
大小恆常性,形狀恆常性,都是知覺由上而下影響眼識,影響對物體形狀的判斷,也就是學習而來的成分。
比如你到戶外,看到大山大水,遼闊宏偉之情景,於是便想拍照留念。結果一拍出來,在你看很大的山水,照片看起來就完全看不出來宏偉。照片沒有騙人,那是真實透視法看到的景物,也是映照在你視網膜的景象。然而,你身歷其境,所認為重點之山與水,自覺大化,這便是大小恆常性的一例。
還有,由上而下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字體。
這只有一堆陰影,因為你認識字母,會自動補起來缺的部分,所以知道。它還能表現出立體感呢!(即便缺字,只要字數不多,我們其實也不會有解讀問題,因為字的組合也早已在我們的下意識裡了。)
由下而上的例子,如下圖。
當你不近看,或瞇眼將後面的線條給忽略,你便能看出來真實。許多變形錯覺圖片都可以用類似作法,來排除掉來自眼根影響眼識的錯覺。
你說的沒錯,除了眼根、眼識,也有耳根、耳識;以至於鼻、舌、身。這部分還是有很多人在進行研究。
我大概說一下「聽覺」的一些現象。人耳可以聽到20Hz ~ 20KHz純弦波的聲音範圍(我自己大概是30Hz ~ 15KHz而已),這叫「音頻」段。
耳朵的構造這裡就不說了,書上網路上都可以找到。
聲音進到來自「耳根」的一些現象,網路上也有,我這裡摘取大概說一下。
兩個聲音同時到達耳朵相
混合時,由於兩個聲音的頻率、
振幅不同,混合的結果也不同。如果兩個聲音
強度大致相同,頻率
相差較大,就產生混合音。但若兩個聲音強度相差不大,頻率也很接近,則會聽到以兩個聲音頻率的差數為頻率的聲音起伏現象,叫做
拍音。如果兩個聲音強度相差較大,則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個較強的聲音,這種現象叫做聲音的
掩蔽。聲音的掩蔽受頻率和強度的
影響。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純音(即純弦波),那麼兩個聲音頻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低頻音對高頻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頻音對低頻音的掩蔽作用大。掩蔽音強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蓋的頻率範圍也增加,掩蔽音強度減小,掩蔽作用覆蓋的頻率範圍也減小。
這些屬於人耳的現象與限制,也都有應用於對數位音頻壓縮的技術中。
夜深人靜時的嗡嗡高頻聲,也是耳根的底層噪音。其實只要專注,嗡嗡聲總是常在,也不需要太安靜的環境。另外,將耳朵蓋住也會聽到低頻呼呼地颳風聲。不過耳鳴現象成因複雜,除耳內, 傳遞及感音等生理性因素,也有來自心理的因素。
還有「幻聽」的現象。我們其實也可以聽聞到一些,比如自覺有電話響了,其實沒有。反過來也有例子,住鐵路邊的人家總不注意到火車經過,因為長期待在那種環境,正所謂市場待久了聞不到魚腥味,也都是一樣的現象。無意識的排除惱人的刺激,已成為「習氣」。
「耳識」可以有很簡單的例子―語言,就如眼識之於「文字」一般。對於孰悉的母語,即便說話者速度很快,甚至遺漏或連音,我們也能跟上、補充與理解。但如果是不熟悉的外國語,除了完全不知道,即便我們只是要模仿發音,也還會錯誤及遺漏。要流利的使用第二語言,得將其「種」於下意識之中,能用其思考。如果連作夢也能使用該語言,大抵就算成功了。
視覺的確可以被分類為曖昧含糊、變形失真、矛盾悖理、虛構不實。如果你仔細想想,這樣的分類其實也適用在其他領域,比如,語言思考。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是否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都可以這樣分類?如果是這樣,便能推論所有的感覺都有相似的機制。
有研究可以指出,所有的識,彼此連結互為知覺進行判斷所用。所謂「知識」,照梁老的說法是,「知」覺到心「識」。心識裡有一切你要知道的東西。他說這五識,都是整個下意識的一部分。即使在腦中,它們恐怕不是彼此分離,而是重疊而可互相支持的。
我舉個例子說明:對於一些眼睛看不見的人,他們的聽力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其他感官的扶助,所以專注於其他感覺。另有說法是眼識的區域的神經元,可被其他感官的識取而代之的使用。畢竟大腦眼區是一大範圍,經過練習,理論上是可以重新塑造而為它用的。
有關根、識,也許有一個比較等價的比喻―用電腦工程的架構。
「根」可以用硬體感測器來比喻,如攝像頭是接受光源,可比如眼根;麥克風是聲音的接收,比如耳根(當然眼耳構造比攝像頭及麥克風精細很多)。攝像頭或麥克風將接收到的光與音以電子訊號的方式傳給中央處理器(CPU),這中央處理器可比喻為大腦。CPU做影像及聲音處理,最後顯示於螢幕或放音到喇叭,可視為知覺到了影像及聲音。但以上只是硬體物質的架構,其中CPU處理訊號是內嵌於CPU內部軟體的工作。軟體底層是驅動層,直接驅動感測器,比如設定及調整感測器本身或調整及接收來自感測器的訊號,我們可視為根識的介面;驅動層之上是作業系統(OS),處理驅動層接收而來的訊息,可視為識的主要部分。而OS再上來是應用層,接收來自OS處理過的訊息,轉出到螢幕、喇叭上,我們將之視為知覺。(註:螢幕/喇叭也是硬體周邊之一,也有驅動層及作業系統的控制。這裡只是簡化說為是知覺到。雖然這比喻與實際人腦的畢竟不同,但其層次與硬體軟體之別或可參考。)
有關電腦的比喻,也許你現在還不孰悉,但你的感悟力很好,我相信你能理解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