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下課總結
「眼根是一個光的感受器,感受這色界的形象。」張老師開始總結的說:「屬於錯覺來自眼根的,我們知覺改變不了。比如色盲,近視、水晶體內游移的雜物等。」
「另外,左右眼各有一個盲區,是視網膜因為匯聚視神經到腦部而不能映照的區域。」
「蓋起左眼,右眼定看著十字,前後移動頭顱,約莫十幾公分的距離,餘光可發現右邊黃圈變為黃球,即黃圈中心的藍正好映照在右眼的盲區。反觀蓋右眼,左眼也看不到紫點。」張老師指著圖說。
「這個相信你們自己都已經做過自體實驗了,我不再說了。」張老師不再強調。
「再來是眼識。」張老師說:「眼識所造成的錯覺,有機會可以改變,但很多狀況太深入心識了,也不容易察覺跟改變看法。」
「其實知道就好,我認為也不需要真的去改變。那是實際色界觀察學習而來的,有其目的與意義。」阿嘉認為。
「眼識同樣可以體現於文化差異上。祖魯人生活在圓形屋裡,周遭沒有方方角角的物體,犁田也是曲線。測試顯示他們比較不太受許多立體深度錯覺圖的影響。」張老師接著講。
「還有病理上的,使用藥物也會影響視神經上的運作,而產生幻境。」阿嘉補充道。
「如果腦視區眼識的部分受到損傷,則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張老師說:「這叫『視覺辨別缺陷症』。這種病人能看到東西,但分辨不出物體。」
「嗯,我聽說有病人錯把老婆當帽子要戴…」阿嘉說。
「當然,還有很多有趣的眼識現象都還在研究中。」張老師繼續說。
「對於眼識與知覺,這裡要帶給你們的一句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比我們透過眼識與知覺理解到的少太多了。』」張老師寓意深長的說。
「我們的知覺與眼識會補起來我們沒看到的部份。」張老師秀出一張圖說:「虛幻的三角形。」
「這個原理是 ― 我們會認為有一個看不到的三角形擋住了後面的三角形。」張老師解釋:「我們其實知道是錯覺,但我們依然被這機制牽著走。」
「夢境呢?也是眼識的影響?」克提問,夢境一直以來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是的!很肯定。做夢時眼根不作用,景象全都是潛意識的內容光怪陸離的組合。」張老師說。
「不一定喔,如果當某人睡覺的時候,我用手電筒照他,可能改變他夢境的劇情喔。看過蠟筆小新吧!」阿嘉調皮的說。
「甚麼小心?」張老師疑惑。
「沒事…」阿嘉不再說了。
「其餘還有好多的錯覺圖片,你們自己再研究了。」張老師說:「許多錯覺的機制到現在都還有不同解釋呢。」
「今天就到這裡吧!」張老師說。
「謝謝張老師!」克提深深鞠了躬,今天他獲得太多知識了。
「天黑了,我送你回去吧。」阿嘉說。
「好!」克提說。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