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1:12:35 | 顯示全部樓層
5.14 可證偽

「所以,你到底在說什麼?」張凱延不耐煩的說。

「我在說的是,真理必須是真的,才不矛盾。除此之外,我什麼也沒說。」梁老回答。

這是什麼鳥啊!不就是啥也沒說。真理必須是真的,這不是廢話嘛!害大家頭腦轉了幾番,頭都暈了。

「但如果真理是真的,那此真理又是站在假的對立面,這還是一個相對的真理,不是絕對的。」梁老說。

梁老真是夠了!頭都暈了,還要翻跟斗嗎?

「你說『如果一個真理是可被證偽的,那就不是真理了。』,這宣稱是在誤導我說的科學的精神。」張凱延說。但又提到精神兩字,是否又容易被梁老作文章?

「我說的可證偽,是可以被證明為偽的可能性,不是真的一定得被證偽。」張凱延繼續說:「一個理論出來,大家可以去觀察驗證,一直證明都是對的也行,但是可驗證不就是有機會可以證偽了嗎?」

「這不就回到歸納法,可一直觀察驗證下去。所以只能說是到目前正確,還不是真理。又沒被證偽前,也沒法真的說可證偽,這也是自相矛盾。這不就又是個瀕死經驗的矛盾。」梁老說。

瀕死經驗?拿張凱延對阿嘉的說法,又對付了回去。

「或者說可懷疑性呢?」張凱延說。

「真如果有一個真理被懷疑,它就不是真理了。」梁老說:「你隨時可以懷疑,於是沒有真理,那是你的選擇。」

這話說了又玄了,又是一種主觀的認知。梁老是不是快飄走了?

「被你說的科學好像一無是處!?」張凱延不滿。

「科學不是不好,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很多便利,改善人類生活。但科技是應用科學所歸結出來的現象的展現,是應用而非終極真理的追求。對於實相的追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之理論物理、天文學、心理學者都是,…」

「科學是開放的,也是一直在改進與反思的。所以,我認為理論物理學家可以就物質層面發現更多的事實真相,而生理學、心理學也一樣能在生命的層面上有突破。」張凱延打斷梁老,還是站在科學的立場很堅定的認為。

「更所以,除了科學,我們能相信其他什麼方式來帶領我們探詢更為深層的認知?」張凱延反問。

「隨著量子物理的演進,主觀與客觀的分野也來到了不可不被考慮的轉捩點了。也許到了一天,科學改變了它的定義,破除了客觀與主觀的藩籬,提升了科學的高度,心靈真的可以被主觀觀測給證實,那個時候可適用範圍與普遍性或許可以被知曉。我們拭目以待吧!」梁老如是說。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5 09:22:31 | 顯示全部樓層
5.15 演繹

看來,這麼一連串的辯論下來,張凱延還是沒有占到什麼優勢。他在想還有什麼法器能對付梁老仙的身心靈的假說。對!演繹法。

「梁老,我們剛剛一直只對科學在做評論。」張凱延說:「不錯,科學在它自身的演進中,以開放的立場,可被質疑的精神,一直在蹣跚的前進與修正它的路線。」

「我還是尊重科學的,雖然對於終極真理是否可被科學給發現,我並不看好。」梁老說:「奧秘終歸是奧秘。」

「我們還是把話題再次的拉回到身心靈的假說上。」張凱延整裝待發。

「有關於人有是自由意志的,我們一致同意。」張凱延說。

「嗯!」梁老點頭。同時又拿了一個鳳梨酥。

「如果是自由的,就不是決定論的。」張凱延繼續說:「而如果物質是決定論的,人就不會只是物質,因為人是自由的。」

「所以呢?」梁老又邊吃邊回答。

「這個論證裡,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物質在量子力學的角度裡,並不是決定論的。」

「所以,人不只是物質的論證,在這裡不成立。對吧!」張凱延試探性的詢問了梁老。

「是啊。」梁老說,繼續吃著他的鳳梨酥。

「既然人不只是物質被否定了,人就是一個量子腦的機器人!」張凱延於是宣告說。

這法器看起來很猛,梁老還在吃鳳梨酥嗎?

「這個論證,從它的邏輯上並沒問題。」梁老說:「但它有說什麼嗎?」

「它否定了人不是物質的假說,所以人就是物質!」張凱延說。

「不對喔,它只是說『人不是物質的』在這一個推論上不成立,證明不了『人不是物質』這個宣稱。」梁老繼續說:「證明不了『人非物質』,不代表人就必須是物質,只是對『人非物質』這件事沒有確實證明,所以尚沒有定論。」

張凱延又傻了一次。人是否只是物質、不只是物質、或根本不是物質,到目前都沒有定論。

「那它也沒說人不可以只是量子腦的機器人啊!」張凱延嘴硬。

「是啊!你也還是可以這麼認為。」梁老又吃完了一個鳳梨酥。

「那你證明人非物質給我看!」張凱延已經沒招了,耍賴要證明。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6 21: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5.16 真理123

「我不是說這是奧秘,我證明不了。」梁老說。

「你說科學證明不了,然後又說科學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做到,知曉其範圍及普遍性。」張凱延在抓梁老的語病,前後的矛盾。

「好吧,那等到科學能納入主觀論證,又能有更新的發展、發現或方法,這時這個奧秘便可被解開,不再是奧秘了。」梁老說。

「話都是你說的,奧秘不該是永遠是奧秘嗎?」張凱延再質問。

「有規定奧秘必須永遠是奧秘嗎?」梁老說:「只有真理才需要永遠成立吧。」

張凱延沒招,梁老就這樣,人老了都比較小孩子嗎?

「然而,如果我說真理必須如何如何,下了限制,這真理也不是真理了。」梁老說:「那最多是我自認為的真理,屬於這個層次的自以為是的真理。」

「而對於終極的真理,科學、哲學乃甚於神學,其實還是可以一直這麼吵下去的。」梁老續說:「全部都是頭腦的遊戲。」

「那真理是甚麼?」張凱延繼續問。他知道這問題根本是答不出來的,就是要刁難梁老。

「來,這讓給三位來做答。」梁老說,把問題丟給了三個觀眾。

「想一想,隨便答案,你能想到總是成立的事物。總不能都不讓三位參予吧!」梁老可以放心喝他的茶,消化消化食物。

如果可以,三位是比較願意當觀眾不參予的啦。

「阿嘉先來吧。」梁老說:「不要緊,屬於這相對世界上的真理,具體一點。就先別講愛是真理,上帝是真理等等的。」

「貪生怕死,這算真理吧?」阿嘉先說。醫學系的總是能遇到那樣的情境。

「這是本能吧!」張凱延又吐槽。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6 21:25:04 | 顯示全部樓層
5.17 真理1+1

「本能不能是真理嗎?」阿嘉也不服氣。

「可以可以,本能可以是真理。」梁老笑著說:「不過,這本能是來自根識而來屬於先天必要或後天養成的,作為一個人,只是順著本能或欲望走,這當人就太可惜了。要爭取自由!」

「爭取自由?」阿嘉不懂。兩老不都說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嗎?

「以後有機會再說。」梁老轉問:「克提呢?」。

「嗯…」克提一時間也想不出來,便說:「1+1=2。」

看起來很聰明的答案,不牽涉具體實物,純形而上的概念,又很簡單。

「這是描述。」梁老與凱延都說。看來二老一致,克提又讓他們有了交集。

「是描述?」克提不懂。

「對,只是很單純的描述。是前人對於數量組合的定義而已。」張凱延說。

這個命題,其實梁老與張凱延以前曾然討論過,所以他們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在柏拉圖的理想世界裡,那1+1=2算是個真理。

輪到克爸了,看他滿臉已經脹紅,顯然想不出答案。

本來克爸想到的是,太陽從東邊升起,畢竟這是學英文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例句,真理要用簡單式。反正有答案,不對就算了。但他偷瞄汽車廣告時,印象中隱約記得梁老有說到什麼紅巨星的,好像這不是真理。

「我…,我不知道。」克爸非常非常不好意思的說了出來。

「喔~」梁老讚許著說:「這答案好,『我不知道』確實是接近真理的表述。」

啊?克爸心想,怪怪,『我不知道』還是個好答案?他想到他國中時數學考試,有一個問答,他看不懂,只寫個「設」字,因為連設X還是設Y都不知道。結果,字太草,「設」字被誤認為「没」,結果居然答對了。這次的提問,他的不知道,居然再一次給矇上了。

雖然『我不知道』對梁老是個好答案,但它畢竟沒說甚麼,也沒甚麼可討論下去的。

「梁老,輪到你說了。」張凱延還是不放過梁老。

「我不知道!」梁老說:「我不只是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我勒!? 梁老什麼都不知道? 那其他人呢? 不全是白癡了嗎?

梁老是不是吃太多人類的食物,頻率降得太低了?本來只是請他老人家下電梯到一樓,現在他直下地下十八樓去了喔!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8 11: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5.18 境界

「那舅舅,你認為呢?」阿嘉問。幾次被張凱延『蓋火鍋』,心裡不舒坦,也要問回來。

「死亡。」張凱延從容淡定的說,順便喝了口水。

對耶!是人都有一死,如此淺顯的事實,剛剛怎麼大家沒有想出來?大家都離死亡很遠嗎?恐怕不是,只是對於死亡想不出來個道理,或者根本不願意去想。

「沒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個體生命都會死亡。」梁老說:「甚至連無生物、物質也都會瓦解。這正是所謂的『無常』。」

「但,科學一樣沒法證明。」梁老說:「因為你只能用歸納法。」

「你可以天天觀察這個死了,那個死了,一直去證偽但卻次次得證。所以到現在它還是真理。但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像『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男主角了,你就得一直觀察他,還不能比他先死。」梁老說。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阿嘉問。

「是一部電影啦,我只是舉個例。」梁老說。

原來,梁老也是電影俱樂部成員之一啊,克爸與阿嘉與有榮焉。

「你的『不知道』呢?」張凱延說:「證明來看看吧!」

「我啥都不知道,又怎能證明呢?」梁老說。

「我所知道的是我什麼也不知道。」梁老於是定論。

「唯一不變的是所有事物都會變。」張凱延也定論。

一個是對內的,一個是對外的。他們兩位的境界都很高!

「不過,這兩句話都不是真理。」梁老補了一句,說道:「因為這兩句宣稱,正好是說它們自己,又否定它們自身。」

「什麼?」張凱延又一次被回馬槍。

「全都是頭腦的遊戲啦!」梁老回應。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9 09:25:02 | 顯示全部樓層
5.19 過場

「來,大家吃水果吧!」梁老太太端出一大盤蘋果出來,說:「我洗乾淨了,沒農藥,可以帶皮一起吃,有助健康。」

「來,吃蘋果!」梁老說,隨手就拿了一個。

「梁老,你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嗎?」張凱延諷刺的說:「怎麼知道這是蘋果?」

顯然張凱延對梁老所說的「甚麼都不知道」不以為然。

「這蘋果兩字只是個名詞,方便溝通之用而已」梁老說:「蘇先生那支手機也叫蘋果,你不會也拿來啃吧!」說完,梁老便啃了一口蘋果,聲音清脆。

「我啃有機蘋果,不啃手機蘋果。」克爸說,也隨手拿了一個。

「你們啊,吃水果時好好吃,才能吃出味道啊。」梁老太太說。

張凱延看在老太的份上,也就先不跟梁老再對嘴,自己也拿一個蘋果起來吃。

「來,阿嘉、克提。」梁老太太也拿給他們,他們也不好意思的吃了。

「很久沒吃帶皮的蘋果了,總是削掉。」克爸說:「帶皮吃還是有滋味的啊!」

「現在大家都是怕農藥殘留,把有營養的果皮也削掉,實在可惜。」梁老太太說。

「老太也一起吃啊!」張凱延說。

「我吃過了,這留著你們多吃。」梁老太太說:「你們吃東西的時候好好的吃啊。」

果然,在梁老太太的關愛之下,大家倒是安安靜靜,平平實實的吃著蘋果,吃出它的滋味。

而故事到此,也又要進入下一個開始。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23: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6.1 語言文字

「蘋果是一種水果。」梁老說:「水果是植物上的果實。植物是一種生物,而果實是植物所結之果,有果皮、果肉、種子。然後,我們可以繼續分析生物、果皮、果肉、種子,這麼一直說下去。」

梁老在吃完蘋果後,做了這樣的描述。

「當所有的事物被我們幻化成語言、符號、概念時,它的真實性便已經不在了。」梁老擦了擦嘴。

「但梁老,當你說吃蘋果時。在場誰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呢?」張凱延對著大家說。

「所以囉!語言文字對於交流溝通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地球上也只有人類做得到。」梁老說:「然而,當你把這些抽象名詞交給解構主義哲學家時,答案便是無窮無盡的解釋再解釋,所以終究沒有答案。」

「OK, 精確的意義也許非語言文字可做到。但我們的知識確實能很好的透過這些工具來傳承。」張凱延說。

「是啊,這些不要求究竟的知識是可以、也確實很好的發揮其工具的作用。」梁老說:「但實相不在文字語言裡。」

「你說的究竟、實相是甚麼?我不知道,但我們現在不就是使用語言在交流嗎?」張凱延說。但一方面他也不想把事情又拉到玄之又玄的境地,大家無法溝通。

「是啦,語言文字的交流,都是很表相的。」梁老說:「當你真的想要用語言來表述主觀『感質』時,你根本做不到。」

這便是一直以來克提想要做的事,但真的做不到。

「我同意語言文字劣於表述主觀之感質,但客觀事物至少是語言文字能掌握的。」張凱延這麼認為。

「溝通上可以,分析上就落入符號定義的無窮迴圈。」梁老說:「有溝通上的便利,但沒有明確意義上的定義。蘋果兩個字並不是真蘋果。」

對此,張凱延確實也說不上甚麼,語言文字不是精確的,本來就是對事物、情境等溝通上的符號。

然對於文學,語言文字所透露出來的美,那不全然在於字面上,而是屬於心靈上所感悟的悸動。但這事張凱延可不能再與梁老抬槓,梁老會飄走。

「那數學呢?」克提有點怯生生的問。

「啊!對!數學!」張凱延頓時開朗了起來,說道:「數學也可說是一種語言。甚至於邏輯語言,計算機語言。這些語言完全沒有模糊不清的問題。」

彷彿一劑強心針,克提使得張凱延又有可以質疑梁老的觀點。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22:45:46 | 顯示全部樓層
6.2 邏輯語言

「老延,你倒是用數學或邏輯語言描述一下這顆蘋果吧!」梁老說。

一句話KO,大家無法描述。很是奇怪,數學這麼精確的語言,竟然描述不出一個實實在在的實物?

「對於以邏輯語言做事實的描述,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已經嘗試過了。」梁老說:「維特根斯坦在其『邏輯哲學論叢』中,試圖要以語言描述現實的世界,並以邏輯來匡正語言,使之精確化。一個被邏輯化的句詞與結構,可以描述現實世界的情境。」

「但同時,如果語言必須都是有邏輯的表述,則很多無意義或悖論的句子都不能使用。比如,『我就是我』、『無限大的一部分等於無限大』、『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等。」梁老說:「除了『可描述的事實』之外,那些不能做為描述的客觀事實的事物,如『上帝』、『靈魂』、『幸福』、『快樂』、『痛苦』、『好』、『壞』、『美』、『醜』等,通通不可說,因為無意義。」

「那種世界是機器世界,沒有感情,沒有生氣。那是老延你的純粹理性世界,明確名言的世界。」梁老結論如此:「柏拉圖的天堂,就是少了情感這種生氣。」

「而且,無論一般語言、數學或邏輯語言,設定了物體的名稱,就已經是一種形而上的模型化。」梁老說:「那已經不在是實實在在的原物了。」

「數學明明就是物理根本的工具,可以非常好的描述物理世界啊。」張凱延反駁說:「邏輯是數學之母,而數學是物理之母。這大家如果有意見,不就是在推翻整個科學的根基!」

「老延,數學確實是很有力的工具,在描述物理的現象方面。」梁老說:「以發展來說,數學由公設開始,以觀察到的事實,予以模型化,以符合現實。進而,可獨立發展,甚至於反過來預測現實。」

「沒錯!數學是物理的前沿。它歸納出自然的法則,乃至於推導自然的法則。它可以對於還沒有觀察的現象,做出預測!」張凱延進一步的說:「你如何能對數學輕藐?它是描述自然的語言!」

梁老太過分了!把科學之說攪和一翻後,現在還想對數學下手?

「數學可有效的定義數量、結構、變化,對時空概念建立模型等。」張凱延繼續說:「當化為形而上的模型之後,便可以對之推導,對研究對象之行為、現象、趨勢等做出與現實符合的描述。」

「可是,符號語言的問題就是模型化啊!」梁老說:「就如語言,邏輯與數學描述不出感質、意識、好惡、美醜等等的,就連實物本身也無法描述 — 重量不是蘋果、形狀不是蘋果、體積不是蘋果。那算是『自然的』語言嗎?」

「物自身是不可知的。」梁老補了一句。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7 11:51:53 | 顯示全部樓層
6.3 物質

「不談蘋果的名稱,那只是代名詞。」張凱延說:「說其本質,我們至少能分析它的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鈣、磷、鉀,等等的。」

「但如果我們把這些化學物質混一起,我們也製造不出一個蘋果。」梁老說。

「對於物質,我們能加以分析、應用,我們能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聚合物,如塑膠、玻璃;我們能提煉鋼鐵、能做各種金屬、非金屬、高分子等材料,將其應用出來便是材料科學。」張凱延回應。

「我們無法創造物質本身,我們只能改變其組合搭配,做出一個不一樣的東西,以供我們利用。但如果仔細審視我們的科技能力,就連一片樹葉也做不出來。」梁老也回應。

「我們無法人為從無到有製造物質,但質能轉換裡,愛因斯坦的E=mc2不就有能量物質互換的可能。我們是能在實驗室裡製造出粒子及反粒子。」張凱延接著說:「還有我們雖然製造不出生物,還有但有能力改變生物。」

「雖然是這麼說,但我本身不贊成改造基因,因為『自然』是值得敬崇的。」張凱延立場清楚。

「是,我們能製造可怕的原子彈。」梁老嘆息的評論:「我們都是生物,都是從母親的肚子孕育出來—這不是科學的方法,而是自然的方法。科學觀察探究自然,科技仿效利用自然,一切人為的皆由自然而生,然而造作出來的物質卻不那麼自然。」

張凱延也認同此觀點,但他們並非在討論環境汙染、核廢料等議題。於是張凱延便將議題拉回來。

「化學分子以下,據物理學家的說法,便是原子與電子了。」張凱延說:「原子裡有中子、質子。中子、質子又是夸克組成。」

「那再下去呢?」梁老說。

「沒有了,根據最新物理的進展,只到夸克,並且還有待發現的夸克。」張凱延說:「夸克還不能單獨存在太長的時間。」

「不管夸克是不是最小無法分割的粒子。科學會繼續的研究下去」張凱延說:「這是科學的…精神。」

但一講『精神』兩字,張凱延便覺彆扭,似乎精神不屬於物理性質的。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8 17:54:11 | 顯示全部樓層
6.4 最小粒子

「我從邏輯的角度來推論一下。」梁老說:「假設有一種最基本的粒子Z,無法再做分割,顯然物質最終便是由這些基本粒子Z組合而成。於是,在某一個Z粒子旁,有一個又一個的Z粒子。」

「假設某一個Z粒子的左右兩邊各有另一個Z粒子,這時Z粒子便有了左邊與右邊之分。而這個情況,從邏輯上說,這Z粒子便是有左右之分的Z粒子,所以還可以從其中間再把其左邊與其右邊再分割。邏輯上不管實際上要怎麼分割Z粒子,僅純就邏輯上的推演,Z粒子就不是最終不可分割的粒子,與最初的假設產生矛盾。」梁老從邏輯上推演。

「照梁老您這麼說,只要還有『邊』的粒子,而這『邊』還是由該粒子外部的『方位』來定,就還可能分割下去。如果這麼說,不就永遠不存在基本粒子?」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尋找最接近零的數,答案是不存在。」梁老說:「因為只要你提出一個數,我就永遠可以再除二。」

「而那『小而無內』的東西究竟是甚麼我不知道。」梁老使用了疑問句,假裝狐疑的抓了抓腦勺,說道:「也許那最基本的,並不是粒子?」。

這次,大家全傻了。

梁老還是打破了一下子的沉默,說:「我能想到的只有內外不分的『莫比烏斯環』。」

「這是什麼環?」張凱延問。

「就是一條帶子,尾端轉180度,然後頭尾相接,於是這帶子的裡面就是外面,成為只有單邊的曲面。」梁老說:「那小而無內的,它還得是自洽的存在。」

「所以,有可能是弦嗎?」克提說。

「喔!超弦理論?」張凱延也聽過。

「我其實只是讀過,不知道那是甚麼。」克提回應,他只是強記而已。

「我們都一樣,只有專注於那領域的理論家才能深入知曉。」梁老說:「但那理論到目前只是數學上的推導,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模型,用以解決及預測量子行為上的一些現象,但目前根本觀察不到。」

「除了弦,我們最終把粒子當作是波不也能避開那最小粒子在邏輯上的矛盾?」阿嘉也加入了。

「不管是波也好,弦也罷,都是波動的,最終指向的都是『能量』態。」梁老說。

「所以,問題就又來了。」梁老提問:「弦、波、能量,不能再被分割嗎?是物質,還是能量?是波,還是粒子?這世界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

這一連串問題下來,大家就又都傻了。

然而,根據普朗克對黑體熱輻射的研究,當我們觀察時,能量是一份一份發出來的,也就是量測時能量有最小而無法再分割的單位,這最小能量是輻射頻率與普朗克常數的乘積。而普朗克常數h與光速常數c及引力常數G,並稱物理三大常數。普朗克常數尤其在量子物理占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