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3-1-18 10:45:57 | 顯示全部樓層
7.6 汽車為什麼會動

「蘇先生,我看你對車子還蠻了解的。」梁老對克爸說。

「嗯…還好啦!只是以前當兵的時候是在汽車修護連,有那麼一點興趣而已啦。」克爸不好意思的說,看來偷瞄汽車廣告,是有被發現。

「那我問你,汽車會動,為什麼?」梁老說:「我們從會滾的圓輪子開始。」

「是,是輪子滾動帶動車子移動。」克爸說。

「輪子不會自己動,請問是什麼帶動輪子動?」梁老問。

「傳動軸帶動。」克爸說。

「傳動軸又是什麼帶動?」梁老問。

「變速箱…」克爸開始要流汗了。他開始後悔幹嘛一直看廣告紙…

「什麼帶動變速箱?」梁老問。

「這最終是引擎帶動的,引擎活塞帶動曲軸,然後到離合器、變速箱…」克爸想一次到位,希望梁老不要問了。

「活塞為什麼會動?」梁老續問。

「這…活塞是因為…那個…汽油在汽缸內噴油汽化、點火,…產生爆炸…帶動活塞連桿的向下…」克爸支支吾吾的說,看來快不行了。

「嗯,汽油是易燃液體,噴成霧狀容易點火引爆,這倒是沒錯。」梁老思維著,然後又說:「雖然汽油為什麼易燃也是個好問題,但且讓我們繼續問,汽油為什麼會噴到引擎汽缸?不留在油箱裡?」

「這…,汽油…那個管線…這個引擎先被轉…被電動馬達帶動,…這個馬達被什麼帶動…因為那個…我們轉動了鑰匙…踩了油門…」克爸已經不行了,一句講都不是話了。

「所以…,汽車會什麼會動,答案是因為有司機?」梁老推論了。

「是、是、是,是人操作汽車,使它移動的,汽車它地球的自己不會動。」克爸心裡想,饒了我吧。

汽車為什麼會動的標準答案是有司機,這個好!

「人為什麼會動?」梁老不放棄繼續的問。


 樓主| 發表於 2013-1-19 10:41:19 | 顯示全部樓層
7.7 王牌對王牌

「不是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嗎?人體是物體,為什麼能自動?還一下靜一下動的?」梁老問。

克爸眼汪汪的看著張凱延,希望這問題張老師快接過去吧。

「人或動物,有頭腦的中央控制各個神經網絡,能有身體自律或意識自主的行為。前者是無意識的,後者是有意識的。」張凱延說:「更廣泛的說,只要是生物,包括細胞也都能動,有刺激與反應的機制與過程。」

克爸眼淚都快冒出來了,眼睛看著張老師,衷心的感激了。

「好了,終於到腦部了。你其實還沒回答我的問題。」梁老說:「不過現在問題變成由行為變成意識了。」

「梁老,你又想回到意識如何產生的這個路子上來了?」張凱延精明的知曉梁老的意圖。

「哈哈!再問下去,確實又到了意識這個尚未能解決的議題上來。」梁老笑著說。詭計被張凱延識破。

「有關汽車為什麼會動,我說那第一推動者,就是人。再往上推,意識就變成第一推動者了,從唯物的辯證,怎麼一下子變成唯心了?」梁老說。

「梁老,你這話不對,意識為什麼不可以是物質大腦造就的?」張凱延反駁。

好一個量子腦假說擁護者,頭腦清楚沒被洗腦。

「好吧,那到意識這裡,不就不知道了嗎?」梁老說。

「梁老,是目前不知道,未來再深入研究下去,會挖掘越來越多的真相,我們所知也將越來越多,這就是標準辯證法對不可知論的觀點,也就是科學的態度。」張凱延說。

「這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並且又是個無窮無盡的思辨,如同解析語言一樣。」梁老說:「所以,它不能找到那最終的。」

「梁老,你怎麼又那麼篤定?」張凱延又再次質疑。

「不就跟問最小粒子一樣,問到最後,不知道。」梁老說

「那是還在發現之中。」張凱延說。

「你無論給了任何答案,我都可以繼續問下去,也就跟問最接近零的數一樣。」梁老說:「答案終有盡,問題問不完。而我這個問到底,不也就是辯證法的精神,不是嗎!」

梁老用辯證對辯證,克拉瑪對克拉瑪來了。

「你倒是告訴我,如果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法,世界上有哪一個問題,已經找的最終的答案了?」梁老說:「任何一個給定的答案,都可以再問為什麼。」

「那如果我們說: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呢?」克提形而上的說。

「又是一個談及自身又否定自己的描述嗎?」梁老說。

「否定的否定,矛盾再矛盾,都是頭腦的遊戲啦。」梁老再一次的定論。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 12:40:22 | 顯示全部樓層
7.8 不完備定理
   
「難道這千年來人類的科學上的進步,你都視若無睹?我們難道不比古代人懂得更多?」張凱延不爽的說。
  
「就應用的面向來說,是啦!」梁老說:「但你說我們懂得更多,我也同時認為我們的疑惑也更多了。」
   
「我們的視野不就因為科學而更開闊了嗎?」張凱延說。
   
「是的,我們『知』的視野更開闊了。同時我們『不知』的視野也一樣更擴展了。」梁老也回應說:「我們總以為知道的更多,所以不知道的就會變少,好像知識的總量是固定數。所以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大部分,只剩小部分不知道。」
   
「不該就是這樣的嗎?」張凱延說。
   
「我們都在各自的信仰上思辨,終究是沒結論的。」梁老嘆了口氣說。
   
「如果說,我們研究物質到最最精細的地步,也許到最後,我們終於知道了『沒有東西』裡的全部知識。」梁老又說。
   
「而如果我們擴展靈性,到宇宙的盡處。也許也可以到『對全部的東西一無所知』的境界。」梁老繼續說。
   
「您老又是在玩什麼文字遊戲?」張凱延反問。
   
「我在玩頭腦的遊戲啦!」梁老說:「這話也非我說的,是印度心靈大師奧修說的。看他得書還蠻有意思的,當然批評他的人也是一堆,很有爭議的人物。」
   
「是否我們應該停止討論了?」張凱延不耐。
   
「抱歉了!」梁老感受到張凱延的情緒,於是說:「我想我還是拉回來。講講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吧。」
   
「這其實我有提到過,說那真理必須是真的那時候。」梁老說。
   
糟糕,梁老又想反轉頭腦了嗎?
   
「你想繼續文字與頭腦的遊戲嗎?」張凱延意識犀利的說。
   
「沒沒沒,我只說一些趨向,從邏輯上來了解這事。」梁老安撫的說。
   
「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說的是理論本身的侷限性,一個夠基礎的數學理論無法自洽的解釋它自己。」梁老說:「通常一個命題可以被證明為真或證明為假的。但實際上命題也可能是不能被證明是真的,和不能被證明是假的。」
   
「我們舉電腦病毒的例子。對於電腦病毒,我們設計不出一種『萬靈丹』,可解所有已知及未知的毒。反過來說,當然也設計不出一種病毒是殺不死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告訴我們的是沒有萬靈丹也沒有殺不死的病毒。對任何解毒程式,我們皆可設計出一種病毒,使得這個解毒程式殺不死它,同樣對任何病毒,我們都可設計出一個解毒程式,把這個病毒殺死。」
   
「也就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永遠沒有終極。就跟碎形一樣。」梁老說。
   
  

 樓主| 發表於 2013-1-22 10:25:40 | 顯示全部樓層
7.9 邏輯悖論

「數學上,有關邏輯的悖論實在很多,就連數學的真理性,它自己也無法自圓其說。」梁老說:「這些衍生的問題便有︰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知識或概念,能否完整的解釋它自己?電腦發展到最後能真的有思想?人類最後終能了解自身的存在?」

梁老話夾子一開,問題很多。

「顯而易見的邏輯弔詭是︰全能的上帝能夠創造一個自己都搬不動的石頭嗎?」梁老說。

「全能在邏輯原本的定義是『無所不能,無論怎樣都能』。而神學界對全能的定義是『無所不能,但是不能背乎自己』。不能背乎自己不只是神學說法,本來也屬於理性主義的範疇。無論如何,不能背乎自己已經隱含說明了理論本身不能反駁自己,亦無法證明自己。」梁老說:「這個說法,不就等於說真理必須是真的一樣嗎?」

「由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到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好像科學自己也越來越不確定, 而我們似乎不能不接受宇宙事物含混著曖昧的性質。」梁老說:「而那個被譽為現代科學哲學泰斗的卡爾波普曾經說,物理學很可能沒有一種終極理論, 每一種解釋都需要進一步的解釋,形成『永無窮盡的一連串越來越基本的原理』。」

「所以,這不就是辯證唯物的對於認識論的態度嗎?」張凱延說。一句話把梁老的長篇大論打了回去。

「沒錯啊,話都是人說的。你可以繼續信仰並繼續走這條路子。」梁老說:「只是最終沒有答案。」

「好,那最終的基本存在,你又認為是什麼呢?」張凱延刁鑽的續問。


 樓主| 發表於 2013-1-23 12: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7.10 網格之生存遊戲

「我認為找不到那自恰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依的,連基本粒子或說是波,亦或者是弦,也依賴其他與它一樣的而存在。」

「等一下!」梁老突然靈光一現,翻起書來了,一邊說道:「有一個叫網格生命的遊戲。」

「有了,這是劍橋數學家發明的,遊戲是在一個無限的平面網格上進行的。」梁老說:「網格上的每一個小格,可以有兩種狀態,有或無,也可以說活或死。有或無可比喻物質,活或死可意指生命。」

「而由目前狀態演化到下一個狀態是有規則的。」梁老繼續翻書說明道:「某一活格要活到下一狀態,需要它周圍二到三個也是活的。其餘狀態下該活格會變死格,周圍小於二個活格,死於太孤單;周圍大於三個活格,死於太擁擠。而某一個死格會出生為活格的條件則是,它周圍正好有三個活格。」

「這些就是此遊戲的生存、死亡與出生的規則,很簡單。」梁老說:「這正好是相依的。」

「所以,給定初始狀態,這網格遊戲便可開始一個接一個的狀態運作。」梁老說:「它可以幻化出各種美麗的圖案,甚至於繁衍出子嗣。」

「有一個正好如老延說的特性,單一夸克無法存活,會很快衰變。」梁老說。

「或者三個夸克組成中子質子等?」張凱延喃喃自語。

「這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拿來提說 — 這世界是否是由一些簡易的規則開始自我演化繁衍的?」梁老說。

「不過即使這樣,我還是可以繼續問下去,為什麼規則如此?為什麼不自洽而是相依的?那初始狀態何來?那第一個活格怎麼出來的?」梁老說。

「都是頭腦的遊戲啦。」粉絲團心裡知道教主的意思了。

「你們不覺得這都是左腦的遊戲嗎?」梁老說:「好似左腦是一個可處理離散問題的電腦,而我們卻都只看到一半?」

「所以有超右腦的訓練?!」阿嘉說。

「那是不是又是另一個左腦的詭計呢?」克提回答。

「我們現在都是左腦在想吧?」克爸也疑惑說。

此時,梁老突然做了個磨刀子的動作,然後抬頭說:「我在磨瓦成鏡。」

「你在演禪宗劇嗎?」張凱延不解情意的說。

話畢,梁老哈哈大笑!


 樓主| 發表於 2013-1-24 10: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7.11 知覺而不查

「我們回到感官的限制來說吧。我想老延跟你們說過,我們眼睛所『視為』的,比我們所『看到』的多。如果從眼識的觀點,皮層將訊息進行『補插』,使你最後知覺到『你想要看到的』感質的這方面來說,這話不假。」梁老說。

在場只有克爸未曾聽過。在之前張凱延給阿嘉、克提都上過課。

「沒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比我們透過眼識與知覺理解到的少太多了。」張凱延確定的說。

「但我也要說,眼根所獲得的訊息比我們所知的多得多。進入頭腦的所有視覺信號都是來自兩眼之中兩億多個感光器。這裡有海量般的數據,但到眼識之後,絕大部分都被棄置。」梁老說。

「嗯,這話也對。」張凱延補充說:「眼根是有海量的數據進入,但數據量太大,我們頭腦只能取其中小部分加以理解,眼識甚至會自行補充內容,這我們在視覺錯覺圖就已經可以了解其機制了。」

「所以,從眼根來的資訊超多,但被眼識棄置很多,只留下部分細節?」阿嘉說:「再加上眼識會自行補插內容,所以你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這是之前張凱延上課時,阿嘉一直記在腦子裡的。

「沒錯,取決於你的意識注意到什麼。」梁老說:「戴著眼鏡找眼鏡這例子就不說了,總有發現鑰匙明明在書架上,偏偏找了幾次,就在眼前卻看不到。」

這會兒克爸點了頭,除了懂了,一方面他真的發生過。

「這還是比較淺的例子,我也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來說吧!」張凱延說:「那是哈佛大學所做的『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

「在實驗中被試者只需觀看一個60秒鐘的短片,然後計算短片中籃球隊員傳球的次數。」張凱延說。

「短片中穿著籃球運動服的所有運動員都在不斷地移動而且還在互相傳接籃球。在過程中,實驗者安排了一個人利用服裝道具把自己偽裝成大猩猩,在球員中走來走去,模仿大猩猩對著鏡頭敲打自己的胸膛,然後走開。這個明顯的不速之客,在實驗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試者對牠視而不見,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影片中還出現了一個大猩猩。」張凱延簡單說了一下實驗的結果。

「這種現象稱之為無意視盲。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想看到的東西,儘管有時那些他們不想看到的東西是那麼的明顯。」梁老也補充說。

看來兩老都知道,有討論過。而且,魔術師最諳熟這種技巧。

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之序曲 — 知覺層次上的看不到。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08:47:03 | 顯示全部樓層
7.12 眼識而不見
  
「剛剛的例子只是屬知覺意識上的看不見。」張凱延說:「還有一種是眼識上的看不見,這我在說錯覺圖時,已經舉過例子了。」
  
克提與阿嘉點了點頭,他們有上過課,只有克爸不知道。
  
「簡單的例子,也就是在看立體圖形時,我們的認知在同一時刻只能看成一種。」張凱延續講:「鴨兔圖也是一例,看成是鴨子就看不到兔子。」
  
這時,克爸也有點知道了,他有見過鴨兔小玩具。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是錯覺,但我們還是依然被眼識的機制牽著走?是眼識還是『掩飾』?」梁老說了一個雙關語,同時手矇眼示意。
  
「我也來舉一個例子,我在一個影片上看過的。」梁老說。
  
看來兩老分庭抗禮的舉例。
  
「影片中說,當年哥倫布的帆船從大西洋緩緩駛到北美東岸。站在岸邊遠望海洋的印地安人會看不到遠方的帆船。」梁老說:「沒看見不是沒對著帆船看或太遠看不見,印地安人注意到遠方海洋表面有奇怪的水波變化,這是因為船所造成,但卻看不見帆船。」
  
「這是因為帆船的形狀印地安人從來沒看過,不存在於他們的腦袋裡,眼識沒有建立過這種資料庫所致。」梁老進一步解釋。
  
「難道,他們會一直看不到大帆船?」克提問。
  
「當然不會,我認為當帆船再靠近一點時,只要印第安人不視帆船為一整體,看到了細節—如木幹、繩索等—屬於他們熟悉的物件,那一瞬間整個帆船便會直接顯現出來了。」梁老說。
  
「梁老,你這個例子僅是一種猜測,沒人真的知道這種事是否事實會發生。」張凱延懷疑此例子的真實性。
  
「我有一個圖片,黑白點圖。」阿嘉說。他隨手開了手機圖片給大家看。
  
                              
  
「看,這裡有一隻大麥町在中間。」阿嘉邊說邊指給大家。
  
「如果有人從來不曾對大麥町或狗有印象,應該看不到了吧?」阿嘉說。
  
「對!這例子比印地安的好,能符合在眼識資料圖不存在時可能的視而不見。」張凱延說。
  
哇!這可是今天張凱延第一次誇讚阿嘉啊!
  
「然而,倒過來說,一旦你看出來大麥町之後,這輩子一看見這圖,大麥町就將刻印在你腦中,並且一次就認出。」梁老說:「這也表示,你無法再回到那看不出來,一個由雜點組成的朦朧圖案的時候的天真了。」
  
「還有,對臉部辨識喪失症的病人,由於眼識不起作用,有看沒有到,無法形成對人臉的意義,也一樣無法進一步達知覺層。」阿嘉突然想到立刻的說出。
  
阿嘉,好樣的!
  
「還是由我來說吧!」張凱延說話了。
  
「在臨床研究上,有一位DF女士,她是一位嚴重物體失憶症病人。因煤氣中毒幾乎死亡,雖然救活,但因為缺氧而導致腦部視覺區永久性損傷。」張凱延細述說:「她不瞎,能行走自如,也能跨過障礙物,但她卻幾乎無法通過視覺識別物體,分不出三角形或方形;在臨摹蘋果時,她畫出來的是方型亂筆的圖形,但如果憑記憶畫,則可以正確畫出蘋果形狀。」
  
「她明顯是眼識區域出現問題,她能看,卻看不出物體形狀,眼識無法提供知覺判斷的資訊。」
  
「很好的案例,這案例我知道,並且對於此例有其它方面的想法。」梁老說:「這部分,有機會再說了。」
  
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之續曲 — 眼識層次上的看不到。
  


 樓主| 發表於 2013-1-27 17:30:45 | 顯示全部樓層
7.13 視力有未逮

「談了知覺、眼識的看不見之後,接著當然是眼根的看不見了。」梁老續講。

「我們不是只能看得到可見光嗎?」梁老說:「當然手機能看見紅外線,那並非眼睛直接所視。那最終由螢幕傳到我們眼睛的仍然是可見光域。」

「除了極其有限的頻段能被眼根所感受外,眼根的解析度本來就不高。」梁老說:「比如說吧,電視的影像是由一個個紅綠藍的小像素所組成。打出來的是紅綠藍的光,但我們眼根無法分辨。」

「對!這正是克提發現的,電視裡的黃不是黃。」克爸說。

「喔,克提早就知道了啊!」梁老笑著說。

「眼根的分辨率與中央凹錐體細胞的大小與密度有關。」張凱延解釋說道:「一個C型的視力檢查圖,C的缺口是1.5毫米,距離5公尺,則映照在視網膜的大小會是5微米,相當於一個錐體細胞的直徑,這時候的視力是1.0。」

「基本上螢幕的像素都小於我們眼根可以分辨的最小範圍,所以我們自然無法看出電視實際上只打出紅綠藍的小點。」張凱延繼續說。可見在與克提上課後,張老師有回頭再思索了一下。

「兩眼根只有中央凹才能清楚的感受色界,當外界光線昏暗,視力會大幅降低,只有桿體細胞可感受,顏色自然也分辨不出。」阿嘉也說。

「另外,兩眼根也有盲點,這也是眼根看不到區域。」梁老也又說:「於是,盲點區域會被眼識給補了起來,使人不會看到的是黑洞。」

這眼根的部分,除蘇氏父子外,大家都能一展長才。另外,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也都是眼根限制。

好了,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之結曲 — 眼根層次上的看不到,就介紹到此。

至於耳聽而不聞、舌食之無味等,這自己想一想便可知到。

「現在,我請大家仔細思考了。」梁老說:「我們沒再看的時候,光還在嗎?」

梁老提了一個新問題給了大家。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0:05:59 | 顯示全部樓層
7.14 光明之境

「光不在嗎?」大家沒了解梁老的提問。

「我們都知道,我們明明白白看到的,是我們在腦袋的感質,並非外界的實相。」梁老進一步說:「我們不走唯心的看法,就說真有客觀世界的存在,這客觀的世界應該是怎麼個樣子?」

從知覺感質、眼識、眼根,又說回到客觀色界來了。

「樣子是觀察得到的,你可以說,不同物種看到的色界各不相同,而做為人類的感質,我們觀察的色界,就是我們有限的感官獲得的。」張凱延回答。

「好,不同的物種,甚至於不同的個人,看到的色界各不相同,我就說各自看的都是實相的一小部分好了。」梁老說。

「這光是我們感質的影像,實際上並沒有光。」阿嘉在思考問題後說話了。

「哈哈!很好,光是感質,在可見光域對我們是亮的,對其他生物也許不亮。」梁老說:「但你說沒有光,而或許我也能說,實際上都是光。」

「都是光…」克提心裡微微征了一下。

「想像一下如果整個電磁頻段你都能感受到,無論紫外線以上,紅外線以下,微波、無線電波…所有空間中充斥的各種不同電磁波。」梁老說:「那這個色界不就一片光明?物質的熱輻射你也看得到,也幻化為光了。」

「所以,這就是您老所說的實相?」張凱延問。

「不是,這只是擴展能受範圍之後的景象,把可測各頻段電磁波的儀器加起來或許也能做到。」梁老說:「這跟連續波動能量態的情境還是不同。」

「那還是感質。」阿嘉又說。他就一直抓著感質感質就對了。

「感質?那些吃了迷幻藥的人,也能產生出幻境。」張凱延駁斥說:「那不也是感質?」

張凱延才誇阿嘉一下,現在又教訓了他。

「你要說感質也要有對應的感官才能接受外部訊息吧!」張凱延質疑:「眼根都接收不到可見光以外的訊息,難道你能無中生有的看到?」

「或許擺脫了這身體上的限制,才有機會如此。」梁老說。

「啊!瀕死經驗的人可以感受到都是光的情境。」阿嘉突然驚覺。

又回到身心靈來了… 是怎樣?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2:42:33 | 顯示全部樓層
7.15 奧卡姆剃刀

「問各位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梁老說:「在一個渺無人煙的森林裡,一顆大樹倒了,請問-有沒有聲音?」

「啊~會沒聲音?」克爸脫口而出。然而一出口自己就後悔了,他意識到梁老的問題,答案從沒這麼簡單。

「沒有聲音。」阿嘉與克提同時說出。

「沒錯,是當我們耳根接受,傳到為耳識,到聽覺感質後,才能說有聲音。」梁老說:「聲音是主觀的感質,要有人來意識才算有,就如同光對眼一樣。」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都是聲音?」阿嘉立刻運用起梁老的思維模式。

「你們又是在瞎扯什麼?」張凱延又潑了冷水。

「這只是定義的問題,就算不是聲音,大樹倒下總產生空氣的振動吧!」張凱延說,果然他是理性的一員,對抗著梁老及粉絲團。

「對對對!雖然沒聲音也有空氣振動。」克爸感念剛才張凱延的相助,也附和了這說法。

「喔,對於此,其實這問題一開始是認為有一個客觀的無人之境,這是對於一個沒有人能感受到的世界的想像。」梁老說。

「問題本身是矛盾的,一個『客觀無人之境』?」梁老又說:「沒有主觀何來客觀?連這個『客觀無人之境』都是我們主觀想出來的,而且還是套用我們有限的感官對世界的感受而想像來的。」

「如果拿『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則答案會是不存在。」梁老說:「不只是不存在空氣的振動,連大樹,整座森林都不存在,這個問題本身不具意義。」

「奧卡姆剃刀原理?」張凱延疑惑。

「那說的是一種原則,如果對於一個現象有兩種假說,取捨上應該選擇比較簡單的。」梁老說:「而這題,也可以說都不存在,這比較簡單,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

「原則歸原則,並非定理。照你這個剃法,所有你看不到的全部不存在了。」張凱延又一次無奈的說:「而如果你要用這原則,你乾脆進一步把所有看到的都剃掉算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