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1-8-7 12:30:21 | 顯示全部樓層
184, 多樣性多元化分散風險

現代金融理論奠基人,諾獎得主,馬科維奇說過,這世界上是真有免費的午餐,多元化就是。

秘魯的農民,種地很分散,每家平均種十幾塊地,不在同一處。因為分散,所以會花很多時間來回奔波,大大降低效率。初看很笨,只要大家商量,交換地塊,各家集中耕作自己的主地,可大大增加產出。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他們想不到?

人家可不傻,分散種地,其實是在分散風險。如果只種一塊地,一種作物,萬一遇到洪災、旱災、蟲災、各種天災,全家都得挨餓!如果分散種植,不太可能同時受災,大大降低斷糧風險。

人類學家在秘魯的一個村莊做了調研,把每家多少人、種多少塊地、產能多少、來來回回折騰的時間精力花銷等等等,統統量化到熱量,然後做數據統計,歸納結論得:
地塊越多,越不利於總量產出,因為中間過程的耗損很浪費。
但地塊越多,每年收成的變動越小,預期有穩定收穫。
只種一塊地,斷糧機率最大;如果種10塊,基本不會斷糧。

實際上,秘魯農民平均種地還多於10塊。這是世世代代在此務農的人們精鍊出來的智慧。不求大豐收,先求過日子。而那些因為貪婪或偷懶只耕作一大塊地的,可能可以過幾年好日子,但來一個天災,基本就被消滅了。所以,這也算一種演化算法。

以上,是有關多源分散的一個例子。

第二個案例我舉華為。華為的倉庫,不把同品類物料往一處放置,而是散布開來到處存有。為什麼?把同品類物料放一起才便於管理、尋找、盤點、儲存、取用等等,不是嗎?

是的,大部分倉儲管理是如此,效率、出錯率都可以降低。但它的缺點也是有,萬一倉庫某一處有漏水、有火災、有各種問題出現,則該處的同品類物料,比如電容,全毀了。後果則是:整個工廠,所有產品,都將不能生產,陷入停工停產的境地。WHY? 因為所以電子產品都會使用到各式電容。雖然這發生概率小,然一旦發生吃不消。

如何分散又能保障安全與效率?自動化/數字化倉儲。有效規避集中性風險,加上數字化管理,操作面上就有可行性。過去的傳統思維不敢想像,而且無可操作性。

第三個案例。在數字通訊系統裡,也有把一串0101信號打亂的做法,之後再組合回去。這種技術已經應用數十年了。

跟洗牌一樣,把本來順序輸出的信號,用大家協定好的方式打亂,才傳輸出去。被打亂順序的信息,在通訊的通路上如果碰到干擾,比如打雷了、遇到突波脈衝了、串音干擾了,都是一小段時間一次性的,對信息的一連串破壞。等接收端接到一連串信號,用反洗牌的方式把信號順序還原回去,原本被干擾而出錯的一連串信號,就又會被分散到各個不同的區段,進而分散了連續干擾造成的破壞力。

(因為錯誤分散不集中,所以前後還可以用編碼解碼方式,把各區段的部份錯誤糾正回來,而不致失真。限於專業,這裡不提了。)


以上舉了三個分散風險的案例。要找的話,有關多樣性多元化分散風險的體現與案例,還有很多,但我只管應用在我股票投資上。


 樓主| 發表於 2021-8-8 11: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185, 案例實操

多元化多樣性分散風險,同我選股作法一致,異曲同工!

大盤盤整時各板塊常有分化。大盤趨勢到,上漲或下殺時,板塊又常同步上下。(應該說大盤是果,眾板塊是因;但因會導致果,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因)

因為我採用眾多ETF標的,波動起伏之中,可能有幾個屬於互補交替、有一些能夠同頻共振;有的正在經歷均值回歸,也有正在井噴或下殺的。

分化時,往往各標的在漲跌間相銷相抵,而我既不需要擔心選股錯誤,也無須操煩踏空或暴雷,只需調整資金的比例與分配問題。

同步時,我也可以調整各股與貨基的配比。大盤越漲,各板塊越高,布林上乖離到點了,我就逐步回收子彈存入貨基。待整體下跌時,再由貨基出來,下乖離到點逐一回補各股。

而比例分配也只需要隨著各股的價格變化,依據其均線與布林通道的乖離區間,相應作為即可。

但有沒有可能,以上這說詞也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想像的結果與真實不符呢?

我確實需要把每個標的操作做一個復盤,以證實我的種種猜測與結論可以呈現出明明白白的真實。

於是,對照實戰的記錄,我需要一一檢視。避免想偏了,掉入自己預想中理所當然的大坑。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毛病,就是在大腦中做自我想像的推演,只為找理由相信,餵養自己的信仰或幻想。

以下我貼出四個標的,依次是有色ETF、科技ETF、通信ETF、互聯網ETF。它們在2020年末到2021年中之間,漲跌互見,我隨著起伏,有進有出。各位可以從布林中均線看出,我挑出的這四個,恰好表現由高至低。

一開始操作,三月遇坑,沒子彈打了,很虧。當然,自己一開始的操作姿勢也多有變形。後來一些標的走出微笑曲線,我出了坑。不同個股,不同表現,有些的走勢切合布林,雖然走勢沒有出微笑,但我反而賺了;有些明明走出微笑,但我却還在小賠。

接著,我一一解說。

= = =
註一:這文是在2021/7/23寫作,記錄當時的復盤。現在狀況又不一樣了。
註二:不需要比50ETF, 300ETF,因為已經每月報導了。年度到目前均勝過它們。


 樓主| 發表於 2021-8-8 11:35:50 | 顯示全部樓層

有色ETF



科技ETF



通信ETF



中概互聯網ETF




 樓主| 發表於 2021-8-9 11: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186.1, 有色ETF

我上面舉的之中,有色表現最好,也是我到目前最賺的,已經多生出了一發子彈。但是,我沒法給了明確的獲利率,因為我進進出出,本金是變動的。




這來回操作中我依然有動作錯誤的地方,藍色框起的部份,不該買卻買了,該買時卻沒買,該賣時卻未賣。

我當然不知道,在當時,買了會不會就漲,賣了是否必跌?但是,就照指標動作,不要想後來會如何。自己知道這是在賭機率,只要長期機率大於五成,就不擔心。

然而,好就好在,即便我有動作變形,也不影響大局。把時間拉長,長期操作真的很重要。

好了,現在要問,如果我一開始就放著不動,不管過程中的上上下下,會比較好嗎?

0.93到1.4,有50%的獲益。看起來不動比較好,但也不一定。首先,我怎麼知道有色今年上半表現亮眼?早知道就全押上了,不是嗎?這是事後諸葛的話語。

再者,來來回回折騰,真的獲利就比較低嗎?主要是本金算多少的問題。我倉位多時本金有4W¸ 少時則留1W,所以就取中間值2.5W為平均,如此來來回回的收益就大約是1/2.5=0.4=40%,是沒有50%高,但更有彈性且安全。

之所以長放50%高,也是因為看到七月。如果只看到六月來比,來來回回折騰的收益也不見得輸給長放。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9:04:57 | 顯示全部樓層
186.2, 科技ETF





這檔走勢已經微笑上來了,但我還小賠。最大的敗筆就是三月沒子彈繼續補攤了,藍色框的時候。因此,就算股價回來了,我的總成績也不好。

一買二買三買四賣五買,到六賣之間,如果我補兩發子彈,現在肯定是賺了,不會小賠。所以,我策略的最大缺失就是沒子彈繼續均攤。

另外,從圖形上看,除了三月,我一樣有一些動作變形的時刻。六賣到七賣之間,股價回中線,應該買一發沒買;十買到十一賣之間有一天碰到下緣長紅該買,也沒買到。

大體上如此,我也不擔心。此圖僅記錄到7/12收盤,我現在持續來來回回倒騰,相信很快可以收益為正*。如果我從一買開始就放著不動,現在其實還是賠的,所以還是來回操作比較好。

這再次說明,擇時的問題,在這過程中會被弭平。該照指標操作就規律的做,動作不要老是變形才好。

= = =
*從7/12到8/9之間,科技ETF又買賣過二趟。一次倒騰約有200-300的獲利空間。這真不多,但本就是積沙成塔,才使得損失不至於差於長期放置。弭平擇時不佳,動作變形,就是靠這一點一滴來的。又,如果指標出錯,我一次的損失也是幾百之內,所以好處是壓力不大。

目前尚小賠600多,如果持續盤整,我再倒騰兩次也就打平了。

這檔依現在的成績,看似白搞了?但我不這麼想。誰知道一開始誰的走勢比誰好?不都是猜的嗎?再說了,我投這麼多檔,每檔可以給我的經驗各有不同,其中可以給我更多的思考,也能測我漏洞──不管是測我策略想差的情況,還是動作變形的後果。


 樓主| 發表於 2021-8-11 09:42:57 | 顯示全部樓層
186.3 通信ETF




這支通信ETF,我投入就直接站崗了,持續套牢,一連四買。沒事,來回操作便是。

藍色框也是操作變形,可買賣均一次,不過事後看,似乎也沒差。後又接連三補,最高留倉達5發子彈。所以,在重倉的情況下,稍有反彈就急於出脫,留不住,動作繼續變形。

但是,總的計算,微笑還沒到位,我已經算回本沒賠了。相較於科技ETF,通信ETF走勢還比較弱,但我反而賠得比較小。

所以,單看走勢強弱,不一定代表收益大小。操作要正確,加上與布林上下乖離區間要對位,才會有好的結果。

一樣,如果我一開始買進離手,留著不動,現在還賠得比較多。圖是記錄到7/23的。

= = =
到目前8/10,通信ETF的損益值,小賺近2000。如果從2020/7月最高點看,現在微笑剛開始而已,還沒成。如果從我2021/1月投入時看,這檔算是微笑上來了,7月底小股災對這檔沒什麼影響,反而讓我又來回做一次,股價隨後又高上去了。



 樓主| 發表於 2021-8-12 08:55:18 | 顯示全部樓層
186.4, 中概互聯網ETF





這檔,我是準備2021計劃前,2020/12試水溫時就已經先投入了。很明顯,到現在它的走勢最弱。

年初時,誰知道它走勢會這樣差?互聯網的補貼大戰、殺熟、反壟斷、被監察、巨額罰款、網上教培行業整治、…,各種負面消息。但我是不看消息的,布林策略既定,就好好操作。

其實我投入時,算是好時機。不擇時一把抓,總有運氣遇到好的標的。這檔一開始算是開門紅,連四買後,就大漲上去。一開始時,策略操作也是變形,運氣好,一波高漲後陸續賣完。動作變形有時也會瞎貓碰到死耗子。

之後,就開始悲劇了。走勢是越走越低,但過程中,我還是有來有回,動作也沒怎麼變形了。這些來回多少能彌補損失。

雖然這檔是走勢最難看的,但到7/23我居然還是賺的!如果是初買後不動放長線,就等著賠了*。

作個小結:以上四檔,走勢最強,我賺最多;次強,我小賠;次弱,我不賠;最弱,我小賺。

有趣的是,走勢佳,我反而不一定賺最多。走勢波動,要符合策略,碰上與布林指標能對眼的,才讓我可賺。當然,我的操作如果姿勢變形,變數太多,就不好說了。


= = =
*這文是在2021/7/23寫作,記錄當時的復盤。但7/26-28陸股經歷一場股災,到發文的現在,中概互聯網ETF我又是小賠(小於1000)的了。當然,如果從開始一直放著不來回倒騰,一定更糟。

所以,這裡再次需要宏觀視角:長線保護短線。以年為期,長期上漲趨勢者適合。待明年,如果互聯網中長線總在低檔,則2022年可能不選入標的。



 樓主| 發表於 2021-8-13 08:32:38 | 顯示全部樓層
187, 未慮勝,先慮敗,百戰不怠

我沒有把所有的走勢一一印證,但從整體結果來看,確實符合我的期待,這就可以了。26支中間也許有幾支,不用我的操作策略反而更好也說不定,但總體不影響大局就好。

我這作法也才七八個月,還是有可能,現在的驗證,只是心理安慰而已。許多的可能性都還沒有經歷,隨便一個來黑天鵝,就翻車了。巴老爺子,做股票一輩子,不也是在2020年才看到連續鎔斷的嗎?

那有沒有可能,我能設計出一種走勢,讓我的策略就是失效?

有的,我想可以!我在長文最開始的三口相聲時就提過,給定一種策略,我可以設計一個走勢讓你賠一屁股。

但可以設計出來某種走勢,讓我定的策略變成是坑,就表示現實一定會走出那樣的走勢來嗎?不一定吧!

又,我可是一次性眾多股票同時玩,所有股票的走勢都剛好在坑我?不能吧?有神明跟我做對?眾多標的之間,有一兩個標的在某一些時段走勢跟我不對盤,讓我策略失效而賠,這很可能。但長期多支股票,走勢都能一直跟我對著幹?太不可能!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更相信是我策略定差了,概率沒抓好。

一再的琢磨策略與復盤回顧,我又意識到,我每天的漲跌,相較於指數,必然要保證一個不能被打破的狀態──就是漲的時候我可以漲不贏大盤,但跌的時候我也必然一定跌得比它少。

因為,我總有一部分資金是在貨基上,不參與指數漲跌。也就是我分母有一部分是不動的。於是能理解,我不全倉押注,押注的跟漲,沒押的不漲,總體平均而言,漲不贏大盤正常;但反過來說,也因為我不全體梭哈,我也不會跌超大盤,虧得脫褲才對。

所以,只要熊時我不輸,牛時我跟得上,我就能一點點的超越大盤。目前看,真有這樣的趨勢!

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故可以百戰不怠!

7/26-28,大盤全綠,三天帳面實損2.5萬之多,但我心淡定,甚至還小有欣喜。因為滬深指數/50ETF/300ETF等,跌幅通通超我2-3倍,比起它們,我這才算小輸而已。由此可知,有錨點可對比,就不慌張。並且,我是根據指標操作的,也不管它風風雨雨,我自隨指標指示反應操作就好。並且,急殺就表示,我又可以開始低吸了!

而我的策略的最大罩門是沒子彈可繼續均攤。如果要保障深口袋總能攤,則比例分配就要小,但這保守的倉位配置,又會影響我跟進大盤漲勢。所以,不好說如何配比更好。至少目前我戰績不差,這配比就好。

於是,接著問,我是如何定分配比率的?面對每天的起起伏伏,我的細節操作是如何進行的?又,這多麼支股票,我管得過來嗎?

這文,也本是我自己復盤的紀錄,在寫作的過程中,自己可以思索到更多的部份,以改善自己的操作。一方面公開給有興趣者查閱,看來這文閱讀量還夠,有人跟文,我便繼續說明。


 樓主| 發表於 2021-8-14 10:46:43 | 顯示全部樓層
188, 有漏?

才說“漲的時候可以漲不贏大盤,但跌的時候我也必然一定跌得比它們少。”但八月剛啟始,我居然又跑輸大盤了。理由簡單,指數反彈大漲,我漲輸它們,這是當然。只要不一路漲,我就有信心慢慢又跑贏。

但是我注意到,8/3、8/9、8/10、8/11四天,大盤屬盤整或上漲,而我的持股要嘛跌超要嘛跑輸大盤/指數ETF?與我設想的不符?這才是我擔心的情況。然後,細查下知道,原來,有兩主要原因:創業板/科創板表現弱,未入池的大盤股大漲。

我之所以經常跑贏指數,是因為我許多ETF標的都有連結到創業板/科創板的股票。而創業板指從2021年初到目前,+12.77%,也就是新興個股的漲幅根本上遠超於我的成績。而我的部份資金涵蓋到新興產業,所以我的操作成績是加入了它們的漲幅做總體平均。而另一方面,我的比較對象,又是傾向大盤藍籌,所以,這才是我能長期一直點滴跑贏指數的根因。

故那幾天我的成績差,是因為新興產業休整了,漲幅貢獻重新回到大盤藍籌股所致(比如我沒涉獵的房地產、家電跌深強勁反彈)。所以,如果大盤股漲,我跟不上;而創業股跌,我就更輸於指數。那幾天剛好兩頭我都沾上。顯然,市場氛圍轉移,資金回去撿分化下的低價股。


問:既然,創業板好於滬深,為何不重倉那邊?

各位跟文這麼久,應該已經知道,標的多,總的平均漲跌之後則穩(如秘魯農民多地耕作)。穩就表示不可能漲得兇,反過來說,回撤也不會過大。這其實是風險與回報之間的權衡。保守的選靠大盤藍籌股多點,激進的玩新興產業多一點。而這裡是否有一個行而上的最佳比例?得出一個高回報,但風險不見得更高的組合搭配?我不知道,這很可能也是動態變化的,需要一個數據分析團隊才能去分析清楚。

當然,我冥冥中也知覺,選股標的池對我整年的投資收益一定有重要影響!也許一些標的,如家電ETF、H股ETF、碳中和龍頭ETF、鋼鐵ETF、太陽能、電子ETF、AI智能、計算機ETF、化工ETF、房地產、航天、…,這些我沒有選入的標的,裡面有我錯過的?如果年初放選池裡,一年後的收益會較好?但這事過去了,要待明年。

待明年,重新選擇標的時,要去除交易量小於一億的,再去除長線跌勢的(比如中概互聯網),還去除在我策略下表現不佳的,也就是股性與我不對盤的;然後增加日交易量大於一億,長期看漲,但卻被我忽略的,或者有新發行的ETF。如此,以年為周期調整持股標的,期待來年會更好。

接著,談談細節操作。


= = =
問:想照我策略出手,沒這麼多子彈怎辦?

答:你可以只單選指數類ETF,如50ETF, 300ETF, 500ETF, 1000ETF, 創業板ETF、科創板ETF 等等。保守型的人建議選前面的,進取型者則建議選後面的。

單選指數ETF來操作,結果也許並不一定比我一籃框ETF股票來得差。我說了,創業板的漲幅遠高於我的成績。如果年初你選擇了創業板單幹,收益一定比我亮眼;但是,如果年初你單挑50ETF玩,根據我的策略,現在不過打平,收益0 %(但50ETF年初以來卻是-10%,我來回策略弭平了損失。)

想上車?祝好運!


 樓主| 發表於 2021-8-15 12:46:48 | 顯示全部樓層
189, 有關操作面的細節梳理一,布林區間

雖然說賺與賠真的是看運氣,但股價走勢也並不會完全隨機無序,如果是,那就是有效市場,未來的預期都已經反應在現在股價上。一旦股價調整到位,基本不會動了,除非又有現實變化(而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就算有變化,也會立即反應在股價上了)。而由於眾機構與散戶玩家,時間順序、預期差異、人為情緒、制度設計、對沖槓桿、消息橫飛、…,股市不可能完全有效。無效市場在過程中就起到股價上下波動的動因,可供我們有所作為,這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股市的前提假設。

但即便股價不會是有效市場假說般的長期平穩,會有其無效性波動,也不至於完全無序。

我們想,如果一檔股票今天跌停(漲停)了,隔天立刻漲停(跌停),這樣“精神分裂式”的波動,雖然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這機率實在太低。除非主力聯合(Why?),也引發散戶激烈的羊群效應,或有突發的黑天鵝事件,不然昨日的邏輯不應該會輕易的在今日反轉。

我們查看趨勢,動能本就會有持續性,不然股價就必然呈現為“雜訊型跳動”走勢。如是這樣,我們應該能觀察到經常性的上下引線,K線較雜,刺多,或者經常發生跳空缺口等。(如果你是理工生測量過信號,則更有感覺能判斷這是信號或是雜訊。我自己的判斷是:股價波動有趨勢也有雜訊。平均線會過濾短線雜訊,顯現出趨勢。而在更大的尺度看,中期的趨勢,也算是長線的雜訊。)

從概率上說,上述的一下漲停一下跌停,雖少見但也總會出現,去找就有。但這與現實觀察不符(*)。當然,股價小的上下波動每時交易都有,雜訊也時時隨著買賣的供求情況,在博弈中產生。

(*)現實能觀察到的反而是動能耗盡突然轉向,比如接連多天連續漲停後突然跌停,又一連跌好多天。這種走勢恰恰證明有人為的干預,而非隨機漫步。

而趨勢動能,不單是與主力作價或行業景氣相關,背後諸多因素,我們聽消息事件,也無法調研判斷真假。但我們知道,無論趨勢如何,結果總是會體現在股價上,而動能自然就顯現在技術指標裡。比方說,有內線消息者或機構先布局,然後周圍知情者進場,再來靈敏的炒股高手,最後,消息公開大眾接盤。一步步遞延進場,股價慢慢的推高,動能走勢自然體現。接著,獲利了結,割韭菜戲碼上演,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又呈現向下的動能。

各種技術指標,各有個的解說。作順向的,看趨勢動能的力道;作均值的,看趨勢動能的耗弱。

我們舉布林為例,觀察布林通道的形狀可知,中線與上下乖離線,是對稱的。也就是說,上緣=中線+乖離;下緣=中線-乖離,通道=中線+/-乖離率。

也因此,一旦趨勢確立,乖離率就會展開。比方說股價向上,布林上緣會貼著股價,中線的移動平均線也會隨之上揚,慢慢跟上,而下緣因為上緣的乖離,也反過來也加大乖離度。所以,整個通道就展寬了。而如果趨勢不明顯,股價只是上下小幅波動盤整,則乖離會縮窄。布林通道就是隨時間流逝趨勢確定間,一下寬一下窄的變化。(請自行觀看布林區間,好好感受下)

當股價上攻,中線上揚,乖離加大,股價也必定處於上區,此時只需要看上區通道,不需要理會下區乖離展開。此時,因為趨勢向上,子彈可續抱,操作策略的權重上,往留股的方向傾斜。反之,股價於下區時保守,控制買進張數。

這不是死板的程式操作,雖不一定都會正確,但一旦上/下趨勢來臨,較不容易被甩或被踹。程式化操作,動作不變形,但很死板;與不全然照規律,審時度勢。這兩者之間,這怎麼劃分?自己作久了體會。不過,這套打法有邊界,也沒隨心所欲的胡來,只是細節處自己領悟。作對作錯,長期來看也不太影響終局。

還是不知道怎麼操作?等一下,我有實操案例作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