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1-1-4 14: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B 三中(展望類)

三成資金部位,是我花時間最多的。實在有太多標的可選,很多看來都很有錢景,不忍割捨。

其中有互聯網、5G、芯片、半導體、新能源車、環保、基建、醫療醫藥、酒、家電、…,各種科技、通信、消費類ETF。

在「展望」這個類別上,先說說幾大宗我不選的ETF,包括地產、銀行、金融、證券、基建之類。這裡不乏有交易活絡的ETF,如券商ETF(512000)、證券ETF(512880)、銀行ETF(512800)、龍頭券商(159993)、房地產ETF(512200)等等,日成交量都很大。而基建類ETF的交易量很低,沒有好標的。

不選理由之一,是標的實在太多,其次是以上大類,我並不視為屬於長期展望類(或許部份可以視為避險類觀察)。上述許多ETF長線走勢雖仍走順,但不夠高順;或者有部份標的是剛上來新發的ETF;而房地產部分我已有實體資產,不再ETF;…

總之,是在比較中,選擇優等中的優等,給自己找裁減的理由。

接著,就進入難以抉擇的領域。於是再分類。

芯片ETF(512760, 159995), 半導體ETF(512480)相關性高,波動基本一致。

5GETF(515050, 159994),通信ETF(515880),甚至科技ETF(515000),互聯網ETF(513050),相關性也有,每天股價格波動樣式較為一致。

那究竟選芯片ETF還是半導體ETF?名字的考量就進來了!普羅大眾比較,我覺得是半導體,不明覺厲,技術含量高。但芯片成交量大於半導體,加上芯片從概念上說寬於半導體。好難抉擇…,唉,算了,先兩支都買,後頭再調整。

通信ETF還是5GETF。依炒作與民族自信心,5G才是首選。一方面看交易量,也是5G優先。

遇到真的難以取捨的,價高者得。ETF基本從1元開始,長線看順勢逐漸分化,原則就是價高者優先。但發行開始日各不相同,有的先跑的價高也合理,所以綜合考量。這麼看,相對應其他的參數:交易量/流動性,順勢線形的強弱/長效,參數也是趨同的,高價的就是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各參數並不相互矛盾。於是,在中逆的周線以上,更長尺度的月線/年線,選取更為長順的標的為佳。

好了,不多說我選擇的與不選擇的理由,很多都是給自己找的台階上或下。

所選ETF,漲跌互見,要有差異,同質性不能太高。我是沒這麼大資金把各個板塊的代表都買一通,只能精選再精選。

其實還有許多看好的ETF,比如AI智能(159819)、信息技術(512339)、電子ETF(515260, 159997)、計算機ETF(512720, 159998)、…。日成交量略低,都被我用各種理由給篩選掉了,最多就列入觀察。

最後,被我東挑西選後,還是有一堆的標的,實在不知道怎麼再篩。

只好用控制論的精髓:根據時勢,動態調整,以便適應現狀,而非去預測未來。

所以,三成資金挹注,至於是哪一個標的?天天觀察各ETF之間的變動,琢磨如何最大化,不錯過最好的,不選到最差的。

至於踩雷?買ETF還踩雷,這也太屎了吧!

這裡,要著重說一下兩類我也捨不下的標的,酒ETF(512690)與消費ETF(159928,
消費類ETF很多,就這個量最大)。

酒在陸股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從股王長期被茅台占位可知。酒的故事性豐富,股市自然很需要故事。

而消費ETF,如同上世紀末,日本品牌大量崛起,大陸品牌也可能崛起。再加上大陸總體消費就要超過美國了,帶動上來的能量可預期,所以消費ETF也不能漏。



 樓主| 發表於 2021-1-5 10:28:35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C 二小(避險類)

二成資金放避險類。

本來我一直以貨幣基金與黃金ETF,為避險的主要標的。現在看看,又覺單單如此似乎不好。

貨幣基金選擇標的是華寶添益ETF(511990),這部份不變。其實貨基也有幾檔,銀華日利(511880)、建信添益(511660)也都體量巨大,但我就單挑華寶,這理由之前說過,每天歸零,總在100上下,利息滿1股(100元)即入倉,可零股賣出,獲利再投。日常進出無壓力,T+0又無手續費,一次1手100股一萬,一發子彈,即便價格每天上上下下差異也就幾毛。

黃金ETF,前段時間跌回來了,算算其實沒有獲利。避險嘛!如果股市/美金沒有大跌,本來黃金沒獲利也正常。但真的除了黃金就沒有其他好選項嗎?
(白銀就不考慮了,黃金都沒譜,白銀就更弱才是。比特幣呢?我沒打算碰,心臟不夠大,而且這是最投機,最風險的,怎能算是避險?)

世界動盪,大國博弈的競賽中,我能想像的還有其他品種也應該具有不同維度的避險作用:如軍工、稀土、糧食、石油、原料、醫療醫藥等。

眾ETF裡,我能找到,並交易量大的有:軍工ETF(512660)、醫療ETF(512170)、醫藥ETF(512010)、生物醫藥ETF(512290)、創新藥(159992)、有色金屬ETF(512400)、煤炭ETF(515220)、鋼鐵ETF(515210)。稀土、糧食、石油等沒有相應ETF?只能在個股上找了。

有色煤鐵屬原料ETF,也是有原料ETF(512340),但這檔ETF交易量低,不考慮。

有色金屬ETF與黃金ETF不一樣,觀察沒看出相關性,前者作用是工業/軍事材料,後者有其金融貨幣本位的強屬性,但兩者多少都有避險意味。

好了,根據去年的經驗,實在不想單純黃金避險。於是,我打算稀釋黃金ETF,在以上的ETF中放資金。

另外,還有債券類ETF,如國債ETF、城投債ETF等。交易量太低,作罷!中國政策上已經不保鋼性兌付,許多地方債務有危險,固收類產品(福音C計劃)也不宜再碰。

即便只挑軍工、醫藥醫藥、原料等眾ETF,也是已經太多標的了。

選擇困難症又犯了。

= = =
寫到著,發現深證ETF裡,後面的序號有很多被我選到的。於是再看看這些序號靠後的ETF,避免有好的沒有看到。

果然,除了已經被我挑中的之外,還有有色期貨(159980)、能源化工(159981)、豆粕ETF(159985),可以入眼,不過一樣交易量低。

一再增加選擇困難,這不妥,先放入觀察名單就好。


= = =
國債逆回購:用流動性價值換利息。這也屬避險類。

滬市10萬起,深市1千起,有1/2/3/4/7/14/28/91/182天期,年化利率在2-3%之間,高於貨基。我一發一萬,只能選深市。如果我有一段期間確認資金不用也不操作,則可以選擇放置國債逆回購,把流動性價值變現。

貨基也可以說是用流動性價值換價格,雖說是T+0,可以隨買隨賣,但如果真要用錢,也要隔天才能真正取出。可以說,貨基是卡了一天的流動性,年化約2%。


= = =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我會認為軍工、有色、醫藥、豆粕都算避險類,這是如何歸類的?

就想當然地認為戰爭是風險,所以軍工(當然航天與軍工也有關,就跟火箭與飛彈的關係);也所以原物料、稀土、能源是避險;因為疫情是風險,所以醫療醫藥;因為氣候是風險,所以糧食…,等等。

如果要說,也許酒ETF才應該視為避險標的。WHY? 因為大額資金在股票下殺時,酒很可能是大戶們選擇的避風港啊!

當我是拍腦袋決定的吧!我也把銀行ETF(512800)算入到避險類。


 樓主| 發表於 2021-1-6 10:28:2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CC

再說回地產,其實這才是根基,才是我避險最好的標的,我握得緊!

我是到2013年才終於下決定要上車買房,之前一直在福音C計劃上著墨。而我許多同事買的都還比我早。

好了,比我早買的同事們,絕大多數都賣了。他們是賺了沒錯,但卻少賺至少一倍。有解套走人的,有賺XX%走人的,有賺200%走人的,但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三五倍的初始價格了。賣掉的人也買不回來了,被甩!

他們賣房,都會在當時市價上加10%以上的報價,想多賺點離手,但一放半年一年,賣不掉,到最後終於賣出去了,以為脫手萬歲。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當你掛高高要賣,等了一段時間終於賣出去了,那才恰好是房價終於開始發動了的時候,不然你怎賣得掉?於是,他們一賣,房價半年內又上跳一個台階。(我之前也有說過老丈人當年桃園買房的故事,都是一賣後,很快房價就上來了。)

現在,不期望房價還能倍數增漲了。雖說房住不炒,抑制再漲,但房價要大跌,在ZF的鬆緊管控下也是不能。另外,得力於粵港澳“大彎曲”概念,東莞房價還不至於下殺。


說到底,選擇才是能否發家致富的充分條件,而努力不是。現在在大城市打工的普通工薪階層,努力打工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了。

十幾年前,我比員工們有錢。十幾年後,比我有錢的員工們多得是。他們能力更強?工作更努力?當然不是!他們在深圳買了房,僅此而已。選擇比努力重要!

2016幫我大舅子買的房子,現在市價也漲2倍多,他也握得緊,不肯賣我。

現在的社會財富與個人收入的增速並不一致,未來也不會同步。社會財富的增加不會雨露均霑遍及眾人,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未來的老年化少子化,更會加重年輕人的負擔。

自己養老自己扛,同時幫自己的孩子留一套房產吧!老一輩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到他們那世代,前人積累的總總弊因的果業總會凸顯,財富不是他們可以單靠努力打拼就可以累積得到的。

二戰之後的嬰兒潮,是從困苦中重新站起來的第一代,他們的子孫享受到百廢俱興的前期紅利,而後持續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時代紅利,到第三代基本也看到了。許多的成功都是時代造就的,而非僅是個人努力所得(所以,少聽信成功人士事後總結的成功傳記,功勞都攬在他自己身上)。當然,那時代努力是有用的,機會也多,美國夢能成,一般工薪階層也能靠基本收入得到一個體面的生活。但是,時至今日,資本主義已然造成社會財富不均的擴大是回不去了,階層固化日漸嚴重,出生為底層,世代為底層的荒誕性,不只是發生在印度種姓。除非,再次戰爭革命。。。(純個人看法)


 樓主| 發表於 2021-1-7 14:25:29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D 一精(進取型)

一成資金,是留給個股機會,也是給自己玩心跳的空間。

心理上當然還是殘存著“我能行”的幻想。如果我已經七老八十,就不該再動這種念頭了。

這裡就不好談選股策略了。可能是同事報的明牌,自己覺得可以,去炒個短線。也可能是自己看好,想炒底。

其中一條,就是看股票代號漂亮的。我找了一輪股號漂亮的,能上眼的股號,目前就是000333, 000777了。其中美的(000333),股名股號都很好,但它實在漲太多了。再者,美的是做家電的,也有家電ETF(159996)可選。

但有一些股名股號好的,如000555神州信息,長線表現就很差,雖然近兩年也翻兩倍。000666經緯紡機,還在破底。000888峨嵋山A,股號股名也都極好,但長期都還盤旋股底,也許當大陸消費第一,疫苗之後,旅遊開始,有望回升。

除000333, 有一檔300033同花順,這股名股號也很正,月線也可以。如2010持有10年至今,拉復權把除權算入,10年20倍!

講這麼多,我會怎麼選?我先游擊這檔000777(中核科技)。如果再延展,核能板塊的個股很多,我就只找有帶“核”字的看,帶上“中”字,夠正宗!

至於天字第一號股票,000001平安銀行;天字第二號,000002萬科,分屬金融,地產,這不屬於我的了,理由樓上說過。

以上是看股名股號選股的,可以說是拍腦袋亂選。

而消息面的,什麼嫦娥啦、天問啦,應該還能有一波。航天類股也是好多,我之前試水過000901的航天科技,股名股號都好。但試水買了幾天後覺得怪,一查果然,我被這名稱給忽悠了,這家根本不是航天類股!我認賠出場。

後來查了一查,要算與航天沾邊,又帶“航天”兩字的,還有航天彩虹(002389)、中航高科(600862)、航天發展(000547)、航天電子(600879)、航天動力(600343)、航天長峰(600855)等等。真真假假,只有一兩支真算航天類。然而,我又犯了選擇困難症。算了,航天軍工本一家,火箭飛彈都壓壓,都買軍工ETF了。


選股,也有一種與低價策略完全反著來的作法,就是直接選股王!

2018年初,當我正式開始要進陸股,我就有過這種想法。當時茅台才600百多,我可以買3手。

茅台(600519)。600百多,現在2000+了。我是否真沒這種命呢?努力可能真不是改變命運的充份條件,選擇才是?

但一方面,我也知道,如果2018/3我買茅台,2018年底我一定幹死,剩500百多。然後2019解套後,我一定很快就賣出了。這完全就是沒見識的操作,怎麼可能抓緊不賣?我如何在股市賺錢?

無論如何,這高價股現在一手20多萬,我是買不起了。我只好投在酒ETF了。


買股王,永遠都買股王。這是與低價獵手截然相反的策略。

股王換家,我們跟著換股,單挑最強者。這就好像,不是300ETF, 50ETF, 而是極致到1ETF了。次一級如果買前10強,就像是10ETF了。

我現在在資金上的主要布局是優選ETF,也就有ETF上的ETF意味。只有一成資金自己選個股玩玩自己的1ETF。


= = =
註:我命中不帶7,WHY? 因為我身分證號包含了012345689,就沒7。所以,我選了777補命格,希望中BAR!


 樓主| 發表於 2021-1-8 13:41:12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E, 想像

想像都是美好的,我的投資邏輯事實上只是一種期望。我也許會被長期固有的認知思維模型給帶偏了,世界從來不是我想像中的簡單,任何模型也都是錯誤的。

不會擇股?那好,通通選;
怕踩雷?那好,都選ETF;
那不會擇時,怎辦?逆勢操作補償。

但小逆,中逆,如何操作?總要有抓手。

大多的情境,要跌一起跌,要漲大家漲,與大盤的相關性高,這又該如何去平衡?漲多的去補漲少的?跌少的去填跌多的?假如漲者越漲,萬一跌者恆跌呢?

還有,我可是找了20+個標的來大範圍網。我如何管理?當然,長線一律看漲,買進離手不管,過兩年再回頭看也是一招,但我就不是這種人啊!而且更糟的是,我會用結果來氣自己怎麼當初沒重倉哪支大漲的ETF?

邊試邊想邊跑邊找,終於找到一個【布林通道】,選日線的技術指標。一目了然,股價到通道上緣回落就是要賣了,下緣觸底反彈就準備買。強勢股則是取通道中線為下緣,弱勢取中線為上緣。

買賣的間隔也不長不短,可能一個月兩次,也可能兩個月一次。20個標的,也不至於每天好幾次買賣,頻繁進出也是大忌。

但,布林跟所有的技術指標都一樣,常有騙線,賣了還漲,買了續跌,頓化的現象層出。這怎麼處理?沒怎麼處理,就是面對,跟小逆操作時一樣。

現在就是在找方案,定做法。有抓手,比自己拍腦袋決定,純心理上的感覺要靠譜一點,至少不亂;另外,提供自己可掌握的假像,虛幻的安全感。

實務的操作上,布林通道很直白,一眼看就知道該不該動了。而且布林區間是隨股價移動平均的,非固定不變,也算是依情勢變化的指標。

比如說,每日盤後做總結,掃一次所有標的,布林通道內的不理會;每天盤中只看觸及布林通道上下緣的,再依規看要買要賣。一天最多也就2-3支。又,既然選的標的長期看漲,標的本身不改,就是這20支的來回上下,最多是被甩少賺,之後也會再上車,不至於完全被洗盤走人。

這樣的操作介於小逆與中逆之間,以後也就不需再小逆操作了。

但實務操作上,我看有一些標的不適合看布林。比如貨基,自然不走技術指標路陷;酒ETF,新能車ETF,漲很兇時,如果下車就趕不上去了,趨勢來臨就最好死抱不作逆;黃金,隨國際金價跳上跳下,布林也抓不到規律。其餘,我在通道低檔時會買,就相信是短線低點,高檔就相信短高點到要賣,被騙線也認了。只要布林超過50%的準度沒被騙就算是賺到。

以前玩台股時,照技術指標來做,玩著玩著就信心大失。WHY? 我怎麼知道這次是不是又是騙線?但如果我是多檔多次地來回,總有做對的,對錯相抵,只要指標失算率不高於5成,我可以信心常在。

如果每半年一年要回顧,要中逆重新調整分配,布林周線可能不適宜。到時再看,對應策略現在不確定。

我的遊戲是長期演化的,現在灑大網,是因為沒有擇股能力,來回操作也是因為沒有擇時能力。以後會怎麼變化,再說了。

另外,大家一直推崇的定期定額,我也會慢慢加碼,這本來就是深口袋策略。

灑大網,我有數個理由:
第一,        如果有兩檔股票,一檔會漲一倍200%,一檔會跌剩半50%,但你不知道哪一支漲,哪支跌,要怎麼投?要都買!總的結果是賺125%。延展一下這概念,便知道把看好的標的都投買就對了。
第二,        巴菲特的哈薩維公司,成立以來投了約500檔股票。查理芒格說,如果把他們最賺的前十筆去掉,他們就只是一個普通的投資機構罷了!
第三,        輪動!在一個長期牛市的趨勢中,板塊是輪漲的。
第四,        反過來說,熊市狀態下,資金也能避險,跌幅低於大盤。

當然,這些理由是講給自己爽的。


 樓主| 發表於 2021-1-9 08: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F, 信仰

最後,說說我大舉投入陸股這個選擇的缺點 ─ 太集中。福音計劃是我要幹一輩子的,但幾乎都在放置於中國大陸。

有錢的富豪,眼界更廣,他們不會把錢全放大陸股市/房產。太有連動性!當中國有黑天鵝發生時,這些全相關。包括大陸/台灣的房產、股票…,會全倒。

真正的富豪,在中國有產業、在歐美有資產、在南亞做投資、在中東投石油、在巴西買雨林、…,那才是真正地球尺度上的財產分散。除非全球性的大災難,不然搞不倒大佬。(像這次疫情,各國狂印鈔,錢進股市,貧富差距更大,富豪們財富反而增加!)

大佬們投資的時間框架很長,就是一場無限遊戲。他們會次次跨過週期而生存。各位多少有聽說過那種百年常在的神秘家族。。。

我只是一介小資,搆不上那種等級,還是回頭說我自己的理財安排。

我上述錢進大陸的作法,邏輯背後真正的支撐,其實就是一種信仰─相信中國會是相對安全穩定並成長的大國。中國自有對應黑天鵝的做法,有魯棒性,能反脆弱,有策略地控制貧富差,全面小康,…。相信中國會成為世界GDP第一,走出美國20世紀時的格局。小時候都被植入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如此,我要做的就只是去跟進社會紅利罷了!(如果事實相反,那就是跟著社會一起苦難了。要慘大家一起慘,從比較上,我也不會是最悲情的。)

所以根本上就是一種信仰。你也可以一直相信美國經濟會繼續成長,堅持壓寶美股;或者相信日本會翻身而押注日經;或認為台灣能長久安定持續看好,而投資台股;或相信印度崛起,而投身印度;或覺全部都不好,而囤積黃金。

而我的操作也有另一種可能,自己瞎搞,結果沒有比大盤指數好。如果這樣,我直接投指數ETF就好,或選優質基金,把資金交給專業基金經理人操盤打理,其餘打鬧都是枉然。但沒自己試過,就是不甘心。

我一輩子,至少還有30年以上。不急,審時度勢,彈性調整。我能預期,30年後,整個世界都會變一個樣。而我,也早已經成為億萬富翁了(只是那時億萬,也不再算是富翁了)。

至此,2021年投票策略初定,就每月報告紀錄了。


 樓主| 發表於 2021-1-9 08:55:24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1-28 11:43:40 | 顯示全部樓層
169, 有關申購股票的經驗

我在152樓說過新股申購的方案,說是說,但得自己真正的做過才算負責任。於是我嘗試了。

從2020/10/21開始,元大證券上凡有可申購的,我就每一筆都申購,到目前共申購54次。

有中兩次,但其中一次是失敗的申購。怎說?因為當天的申購價基本就是該股的市場價,基本沒有溢價,所以沒有人願意申購,也因此我當然中籤。

對那支股票,我中籤的當天,我號子的股票交易員還特別打電話來恭喜我。我說,傻瓜才去申購不會賺錢的申購。我為什麼中籤?因為我沒有注意到市價,抽了幾十次,都麻木了,以為就都是有溢價的,怎麼會有沒一毛錢溢價的?!

而中籤後我還得等8天股票才會入集保,才能賣。於是,果然是賠了。廢話,不坑這種不長眼的坑誰?難不成還作價上漲讓你賣?這種不留溢價的增發操作很不地道,還好我只賠了一千多。

所以,這次中籤不算,需要繼續申購,後來1/20終於等到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申購中籤。

本來,由於我多次申購不中,我開始懷疑元大在抽籤上有手腳。我真的這麼衰?抽百次一次不中?還是中籤率的平均值本來就是百分之一以下?

本待我切實的玩過一年後,如果認為有鬼,就找元大申訴。當然,元大一定告訴我是機率,總有人不中。但有沒有鬼,統計學可以告訴我們,只要元大願意公開中籤率的統計,就能抓線頭找端倪。

在《魔鬼經濟學》中就有案例,作者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有欺詐和作弊的行為─房地產利用信息優勢謀私利;芝加哥公立學校教師考場作弊;代表日本尊貴的相撲比賽中的腐敗。。。

為什麼可以找出這些問題?因為根據統計概率,一個公平的抽籤/考核/比賽,在經過長年數以百/千/萬人次的參與,其統計特性必然是成鐘形平均的分布。最簡單的事例,如果一骰子投擲一萬次,結果總是不平均,6點出現最多,超過某平均差,這就可以合理懷疑這其中有鬼了。(對了,老齊在他的講座裡也說過判斷“特異功能”的案例,也是從多次大數統計數字上去評判。)

所以,元大在抽籤上有沒有動手腳,致使某部分人特別容易中籤,看統計數字就可以一目了然。

好了,因為我1/20終於實質意義上中籤了,上述的猜測基本煙消雲散。

算概率,抽54次中一次,不到百分之二的中籤率。這次中的溢價是11800元,而我花了20元x54次=1080元的成本,加上扣除賣出的手續費交易稅,所以實得10500左右。而我放證券帳戶的錢,20萬並不夠,因為有些股票賊貴,同時一天有兩三筆申購的狀況,申購待扣的金額就需要提高,約50萬。

如果一年中兩次,套用上述的數字一算,年化利益約4.2%。。。。很尷尬的情況,基本處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地步。因為中華電的年化現金股利也差不多也是這樣。那50萬我放中華電,時不時再來回小逆一下,年化5%有機會,何必天天搞這新股申購的事?

所以這新股申購市場,果然是被玩到無效性接近消失的處境,挺有效的了。

不過,我既然嘗試了,就好好試它一年,待年底再來復盤。

另外,我也嘗試了將自己手上HTC的股票出借,獲取借券利息的操作。對於一支打算放置多年的股票,在元大借券通的平台上,自訂借出張數與出借年利率,借與需要之人。這已經實操可行,那就把手上HTC股票借一借吧!多少彌補一點。


= = =
《魔鬼經濟學》,[美]史蒂芬.列維特,史蒂芬.都柏納。



 樓主| 發表於 2021-1-30 09:18:39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1, 一月戰情

【資金】
錢老板:本金投入705593.10。
現總值:713440.54;漲幅:1.112%。

【大盤與ETF】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1/29收盤:3483.07;漲幅:0.27%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1/29收盤:14821.99;漲幅:2.428%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1/29 收盤:3.704;漲幅:1.926%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1/29 收盤:5.348;漲幅:1.154%

【戰績】
與大盤漲幅比,介於上證與深證之間,但遜於50ETF及300ETF。只贏滬指,有點瞎玩的感覺。

【月報小記】
重新Reset本金,把2020年底留下的視為本金了。即,2021的啟動資金為645593.1。加上本月我累積再投入六發子彈,合計即705593.1。

現在由於分散的標的眾多,盈虧對比的標準參照大盤,贏大盤則贏。一年一省,如贏大盤,則繼續;如輸被動指數基金,如50ETF/300ETF,則調整策略。2021/12/31自有分曉。

其實我一月開始的操作不好,因為我的策略是邊操作邊定調,所以一開始有點抓不到邊,加上對技術指標的不信任,還有在盤中看著股價,情緒波動的影響,不可避免又追高殺低了。

月初明知酒ETF、消費ETF、新能源車ETF的表現極好,但短線太高,不敢加倉。說好的四三二一比例配置,結果避險類卻是占比最多,基礎資金投入都先放貨基也沒敢出手。(也於是知道,當我標的已經選定,接下來的獲利與避險,就主要是在各標的的占比分配上。)

到中下旬,也因為我有近4成資金還在貨基+黃金,所以到月底股價跌就分別進場,但還是進急了。

大盤從去年底就有很多人看壞。看壞有道理,因為PE已經很高。

PE即是市價盈利比率,或說本益比。依據價值投資的理念,我們假設有一家公司發行一億股,現每股100元,即市值100億。而這公司毎年賺10個億,盈利10%。PE=10,簡單一算,十年回本。

從未來能有多少錢回算到現在。即,用國債利率的方式,估算今天需要拿出多少錢放國債,十年後才可以在未來產生出同樣的那麼些錢呢?這叫貼現,把價值貼回到現在。

顯然,拿100億放國債,十年後,累計的國債收益也就XX%。而上述公司已經回本,純利100%。於是,這家公司的價值必然預期遠高於目前100億的市值。也就是說,現在一股市值100元還低,值得買!

好的,這也可以想像成,一家公司的盈利跑贏一般國債或定存利率的速度。

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這裡的問題,未來變化,市場競爭,有可能每年都獲利10%嗎?現在的估算的資產價值、獲利計算對嗎?報表也可能是有水份的,並且未來發展性如何?公司經營如何?現金流、技術前研、人才、風險、…,方方面面都是變因。

所以,還是要取決於市場對該公司的集體共識。價格是預期出來的,為了某些目的,機構都可以編故事。

但無論如何,PE這數值至少是個抓手,用這個估算,總比拍腦袋要好。

如果現在PE>50,50年之後才能回本,且時間越長風險越高,比錢拿去定存/國債還不好,那幹嘛投資?我算貨基一年2%,50年複利也有2.69倍(但還是輸給通膨)。

凡PE>35的,就比起現在的2%的貨基還不值得。但我說這話還是有問題,因為與泡沫共舞,才是現在主力的操作方式。當我們想像未來,普遍利率為零,國債利率為負,錢放定存要繳保管費,貨基再沒有2%,…。此時,一家能實現盈利的公司,就已經完勝那些無風險穩定賠的項目,再不需要談PE了。另一方面,公司獲利率也可能年年增加,這也是機構看好的夢,這時他們談PEG,講本夢比,提“戴維絲雙擊”。

好了,我繞來繞去,PE高不行也行,那倒底是怎樣?我怎知道,我要是知道,就已經是富豪了。


還是回到我自己的操作,邊做邊建立我的交易體系。各股經過幾輪上下,現在就更清晰操作手法了,看布林通道做逆的規則也就更加明確。因為自己的情緒波動,衝動買賣果然事後常被打臉,所以衝動性操作就會被抑制下來。但還需要一段時間,並與盤面保持距離為好。

投注的標的太多,壞處是掌握不住,但也發現有一個好處,單一標的的資金不多,得失反而不會看得太重,如果完全照指標來走,也不會有怕套牢、被錨定、擔心踏空、…等等情緒干擾。

所以,這樣的開場也很OK!有感覺自己是找到一個不被市場亂帶,不受自己感官影響,能合理操作的系統 ─ 像職業賭客一般,挖礦式無趣的操作。

正是因為無趣,才是趣味所在。

大盤1/26,28,29三日大跌,而我心情平靜,甚至有一點竊喜,比如大盤跌2%,我才跌1.5%,雖然我一樣賠錢沒盈利,但我贏了大盤,少輸為贏。同時,又可以低吸,調各股比例加倉掃貨。


= = =
详解:PE、PB、PEG三大估值法的正确用法!别再用PE来估值比亚迪
https://xueqiu.com/4989006351/113332797
https://www.cnblogs.com/cute/p/10723924.html

科普一下,什么是戴维斯双击和戴维斯双杀?
https://www.sohu.com/a/158054220_9994242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9758131?fr=aladdin



 樓主| 發表於 2021-2-10 11:32:19 | 顯示全部樓層
170, 炒股精要一

大凡炒股,要抓的就是兩個重點:【選股】與【擇時】,空間與時間。選對股票,擇對時機買賣,自然賺錢,誰都知道。

這是最樸素的道理,別BB什麼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消息面、技術面、籌碼面、…,扯什麼價值投資、PE、PEG、戴維絲雙擊雙殺、…。

然而,雖然【選股】與【擇時】是最簡單明瞭的作法,但問題也就在我們既不懂得選股,也不會擇時。

於是,很多人接著便會說:既然要選股要擇時,當然要研究個股了解趨勢,不管是看財報、看市場、看估值、預期未來、…,不就又回到BB與扯扯?

但我想繞過這些繁雜的、可能掉坑的資訊研究,想辦法從其他方面克服這兩難點。

我們深入釐清一下。

所謂不會選股,是有兩個擔心。一是怕跳坑,買了一檔狂跌,甚至會暴雷下市的標的;一是怕踏空,錯過一檔狂漲的股票,而與自己無關。當然,根據損失厭惡的心理,掉坑比踏空難受。而介於跳坑與踏空之間,買賣其實只是瞎玩,不能大賺但也不至於大損。

所謂不會擇時,也是兩個擔心:一個是買高了,一個是賣低了。追高殺低,這不必多說。

那有沒有什麼策略能對治選股與擇時問題的?

有!我也都說過。

我們看【股王策略】,它搞定了擇股問題─永遠選股王,當然不會掉坑。試想,如果股王都倒了,那這對整個股市意味著什麼?(如果台股市值/權重第一的台積電倒了,對台股意味什麼?)

好的,選股王不會有坑,但會不會賺錢,這還是不好說。因為擇時錯誤,在錯誤的時機買進,依然賠錢。

比如說,股票A現在是股王,就全押;結果,A跌了,股票B成為新股王。這時要不要換手?要!不然原股王殞落,不就掉坑了?但這一換手,不也就賠了?出手時機不好,即便選股王也沒用。就算股王不換人,買錯時間,熊市之中也可能一套好多年。

再來看擇時,【低價獵手】的策略也就是如此。選股價很低的,看似跌無可跌,買入然後久放,等待回溫。這一放幾年都可能,既然往下的空間不多了,讓時間發酵,往上就大概率會發生。

但是,也可能因為選股不對,看似跌無可跌的股票,一輩子也不會東山再起,甚至就雷暴下市了。這種事我至少碰過三次,無三不成禮。

以上,單單只會選股或只會擇時,通通不靠譜,必須兩者都兼顧。

於是,在股王策略與低價獵手之間,又需要增加變化。然而,既然是股王也就不可能低價,是低價的也不會是股王。這兩者本來就互斥,不可能同一時空操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