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2 21:49:42 | 顯示全部樓層
蝴蝶 發表於 2020-12-11 22:35
這個當天來回賺價差的方式聽過,當時聽朋友說的時候是操作
人只要0.5元的價差就好,我還疑惑這麼小的差距 ...


做當沖的話,自然有被卡的風險。不想被卡,就當天認賠賣。但如果這樣,做來回差價的意義就不大。

重點要長線保護短線。短期被套,只要資金的流動性可被鎖住,長期可解套。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2 21:51:22 | 顯示全部樓層
163, 注意力偏差

如果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一旦有一个市场消息出现,它不会第一时间被所有人注意到。换一个说法就是,一个市场消息要被所有人注意到,那一定需要时间。

所以,聪明的股票作手早就利用这種注意力的偏差,来设计投资策略了。

我们都知道,上市公司每季度都会发布财务报告。一般来说,公司如果有好消息,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天股价一定会涨,反之,公司有坏消息,股票第一天就会跌。

但是在19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在财报发布后的60天里,有好消息的股票还会再涨2%。而那些有坏消息的股票,在之后的60天里也会继续跌2%左右。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在财报后马上就注意到好消息或者坏消息,所以涨跌会延续60天。这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偏差”。

知道了這種偏差現象,就可以利用来套利了。一般来说,财报发布后股价变动当天的钱,你很难赚到,因为所有人的反应都很快,因為大家都盯着。但是,之后60天里再涨的那2%,你就能比较确定地赚到了。

有人就设计了一种策略,每个季度把所有股票,按照财报消息的好坏排个顺序。然后买入那些消息最好的股票,卖空那些消息最差的股票。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冲策略。

这样算下来,两边2%收益率加在一起,就获得了4%的收益率。

不要小看这4%,它的风险非常小,相当于稳赚不赔。它本质上,就是利用人性的“系统偏差”赚钱,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上的应用。

这个策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到今天这个策略在圈子里肯定人尽皆知了,也就没得可赚了。一个策略如果被很多人知道了,那收益率就会下降,直接回归平均收益率。這是怎麼說呢?因為大家預期會再漲2%,於是不會等60天,早早就買了,這2%就會在當時好消息爆出時,大家就都買進了,直接反應了。這就是一種無效市場的有效化,最後這策略是賺不了錢的。

那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家怎么解决?

其实,刚刚说的只是行为经济学用在金融领域的一个标准策略。没错,这个策略已经誕生30年,很多人都知道了。但这不意味着,这个策略就“死掉”了。

行为经济学家所做的,就是不断改进已有的策略。也就是,策略也要滾動與時俱進。

比如,刚刚我说到的这个策略,本质上是在利用人注意力有限这个偏差。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方法,放大人的这种偏差,让这个策略起死回生?

真有!

比如说,如果有50家公司都发布了好消息,你说人们会全都注意到么?当然不会。

一个更加爆炸性的新闻出现时,其他一般的新闻,就会变得暗淡无光、无人问津。所以,我们更容易被一些重磅新闻吸引,而忽略其他的新闻。

有数据表明,如果有50个公司都发布了好消息,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消息最好的前2名。剩下的48家公司,其实都不太被关注。

继续想,如果公司A和其他公司同时发布财务报告,而短期内大家并不关注A的财报,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A以后的股价成长空间更大,对不对?

这就好像一个跑400米的运动员,前200米一直攒着体力,那后200米当然就更容易爆发。

好,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怎么改进前面介绍的策略了。

我们仍然按照那个策略,在财报公布后,对那些有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公司进行排序。不过,排序的时候,要剔除掉消息最好的两个公司,还有消息最差的两个公司,然后再进行买入和卖空。

我们发现,如果采用这种改进策略,收益率会从刚才说的4%,上升到13%。

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策略。你还可以把不同的策略叠加使用,而这也是機構作手們研究的方向。

= = =
文章取材自,《如何用行为经济学炒股?》邵恒。

但是請注意,美國股市的研究,不一定可以直接套用到其他各國的股市。每個國家國情不同,經濟發展不同,投資客的共性也不一樣。

還有,被發表論文的,被報導出來的策略,通常已經見光死了,散戶拿這些策略來直接套用,別說無用,說不定還中套了,投資機構策略早就升級。

其實,就是告訴你現在策略,散戶想直接照抄策略也沒能力,背後並沒有一個研究團隊,個人想槓精英團隊,這太難了。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3 21:42:50 | 顯示全部樓層
164, 消息面

人類的共性可不是我們自己隨便拍腦袋認為的,你自己的習性可不一定別人也跟進。

加上大多的炒股習性早就被大投資方給掌握,運用複雜的策略,把多種共性疊加,再找出更無風險更加有效的炒作方式。

找細緻的共性,有效加成形成策略,還是要有精明的頭腦,仔細思索、提出假設、建立模型、數學列式,數據驗證、…。這裏面涉及大量行為學,統計學,大數據等等。一般人難深入探究,不然華爾街投資機構、對沖基金,怎養一堆博士呢?

還有,專業作手們有豐富的知識結構、及時的內幕消息、財報調研與產業趨勢的靠譜分析、各國政府政策與市場版塊的變化掌握、龐大的資金規模、自動量化的高速交易、全天候的時時觀盤、全職投入的時間優勢。。。

在專業炒團的火眼金睛面前,散戶就是沒長眼的屁孩,就是砧板上的肥肉跟韭菜,一刀一刀地剁,一茬一茬地割,直接就是韭菜肉元寶,吃得他們油膩油膩的。

而散戶有的只有時間,等得起!

我自己如何面對有關好消息的套利呢?就是讓自己活在未來!這其實是我在HTC採用的方式,等好消息,等發酵。這也是我在《142低價獵手》講過的。

但我的節奏總掌握得不好,也就是不會“擇時”。一等再等,長久套牢。唉…,也許連“擇股”也錯了。

不過,最近我也抓到消息面的一點感覺。怎麼說呢?比如某一天,嫦娥又奔月了,天問拜訪火星又有新進展了,新聞就會大加報導,現在大多刷頭條/抖音也都有一堆。對應當天盤勢,大盤弱跌,但航天股表現就好。

但是,嫦娥何時要飛,天問何時到火星,這些都是計劃好的,大概率會發生的事件。只要留意到,就應該先買來等。

又比如上面說的,新冠疫苗或早或晚總會成功,三期的表現,何時即將公布,這本來就是有預期性,知道就提前布局,沒必要等公布才一窩蜂搶進。

華為5G被卡,手機晶片無法台積電代工,業界就會想到聯發科,畢竟手機晶片提供方全世界也就那幾家,這本可以提早布局,賭美國必卡。

同事跟我說的3041也是。華為海思一樣無法再供貨機上盒(STB)的晶片,於是揚智就有機會,如同聯發科案例…

還有,今年冬天因為拉尼娜現象會是寒冬,但這也不是一天兩天前才預期的,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專家預測大概率可能有寒冬。那這氣候變化影響什麼?糧食、大豆、服裝、媒電取暖等。大豆期貨早早就溫溫地漲了。

海運。在大陸疫情獲得控制,經濟全面回血後,幾乎各行各業全面開始復甦,自然對進出口也有助益。因為各國還在疫情中,航空持續不佳,但海運絕對是利好。如果七月押長榮海或陽明,不到半年也是翻倍了。但我這是事後諸葛,我自己也是傻呼呼,根本沒有概念。

現在世界局勢變化很快,如果能對可能發生的大概率事件多加關注,對連鎖反應有敏覺,就應該提早佈局去壓寶,沒有必須等三四年,也許三四個月,甚至三四星期就發酵了。

= = =
我也有另一套做法:通常我們都是看到好消息才知道好消息的。一般來說,很有概率,好消息出來就是見光死,就是下跌的開始。所以,我會反向操作,買認售權證,就是小玩,短期一二周,就是賭。

18年空國巨、台指;19年空華新科;20年三月初空矽力;現在空聯電。
空矽力賠了,停損設太緊,早離場,後來也跌了(全球股災)。11月底空聯電,空早了,賠,願賭服輸。現在再空!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4 20:45:49 | 顯示全部樓層
165, 取好名有幫助

接著,我們說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其中的第六名。

行為經濟學裡也有研究關於好股名好股號,對股價也有助益。

我們來假想如果在陸股上有三支食品類股,假設它們的股本/營運/獲利/預期,各方面都相當,按理股價也應該一樣。但你可以預期,它們的股價將很不一樣,這三支股票名分別是:統一、味全、新冠。各位應該會會心一笑。

你說這不科學啊!人嘛!要都這麼科學理性,也不好玩了。

當然,好股號股名只是加持,有“助推”的作用。助推有個定義是“有參與感地被擺佈,被植入,使其行為往設計者的方向進行”。比如666,777,888等屬好碼,這概念已被社會植入;比如444大家都不喜歡。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大眾會傾向好碼避開壞碼。

但也不是好股名好股號,股價就一定可以好,畢竟上市長長久久,每年的盈利都是公開的,營運不佳的,長期也會被看破手腳。打鐵還需自身硬啊!

雖然其上食品股是我自己胡謅的,但行為經濟學裡真的有案例。這其實也一樣是有限注意力的應用。

比如一個票房不錯的電影的續集,或引來一堆雷同的電影名,蹭熱度。這無需舉例。

再比如,叫Dennis的老外,比叫Jerry, Wlater的老外,當牙醫的比例明顯高。Why? 因為Dennis像Dentist. 人生長長,持續的暗示,於是改變了人生軌跡。所以取名字很有影響!

在2013年9月12號,Twitter公司,宣佈10億美金的IPO。這個消息宣佈之後,另外一個公司Tweeter接下來三天漲了13倍,這個公司是一個在場外交易的、破產的公司,它的代碼也是TWTR,後面加了一個Q。但是Q是代表破產的意思。你想一個代表破產的公司,結果由於Twitter要上市漲了13倍。

1999年,美互聯網科技公司大熱,取名自帶“科技屬性”的股票,漲幅大於其他。比如說有的公司可能是個運輸公司。它跟互聯網根本沒有關係,但是它可以在名字後面加個“.com”,公司股票就漲了。有個研究發現,在1998、1999年,當時有95家公司在名字後面加了個“.com”。加了“.com”之後大家就覺得它可能是個互聯網公司,結果這些公司的股票平均漲了74%。

2017,區塊鏈大火。一家美國公司叫做Long Island Ice Tea,長島冰茶,它把名字改成Long Blockchain,叫做“長的區塊鏈”,結果股票漲了500%多,翻了5倍多。而冰茶跟區塊鏈可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

還有更多更多的基金,取名成長基金、穩健基金、價值基金、…等等,不必多說。但是否真能成長?保證穩健?真有價值呢?

中國股民很有想像力。早年奧巴馬競選贏了,結果澳柯瑪漲了;後來川普競選贏了,導致川大智勝也漲了。工業大麻比較火,結果導致了麻花、芝麻、麻繩的價格都漲了。。。

只要你去查找,就可以發現還有更多的案例都再再說明人類注意力的缺失,也一次次證明取名字的重要性。

現在,拜登上來,去找跟他名字有諧音的股票吧!

= = =
取材自《余劍鋒的行為經濟學》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5 20:41:03 | 顯示全部樓層
166, 損失厭惡與處置效應

再來講行為經濟學中,對於共性的心理現象,如何落地應用。

這裡的案例是利用的心理是損失厭惡與處置效應。

損失厭惡各位應該已經明白,簡單說就是人性對於損失的痛比獲得來的爽,前者更為強烈。說人話:損失1000元的痛 > 獲得1000元的爽。這讓我想到老齊說過人生是苦的,明明冷左腳碰暖右腿,一冷一暖兩者都存在,但人總是只感受到那冷。

損失厭惡與【稟賦效應】也有相關:人性對自己手上已有的東西,總認為比較值錢,會賦予其故事使之更具價值。所以一旦失去,會更受不得。

而處置效應則是:人会卖掉赢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输钱的股票。

所以,处置效应是损失厌恶引起的交易行为。而行為經濟學則是利用這種效应反操作。

怎么做呢?

简单的投资策略就是我们不用看股票过去6个月或者过去一个月的收益率,我们直接看每个股票现在的持有人平均的持仓成本是多少。平均持仓成本跟现在股票价格去比,如果大多数人都处于账面盈利状态,这些股票就容易被低估,将来收益率高,我们应该买入这些股票。

由于有处置效应,可以算出现在的持有人过去平均花多少钱买了这个股票。比如说现在这个股票有一万个持有人,他们一定是在一段时间前买了这个股票。

假设这一万个人平均花了150块钱买了这个股票,现在这个股票是200块钱,每个人平均挣了50块,收益率是30%。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处于盈利的状态,前面说过处于盈利的状态这些股票就容易被低估,所以这些股票未来的收益率就应该高。

同样,如果一些人过去平均持仓成本比较高,现在股票价格比较低,大家都处于账面亏损的状态,这些股票可能容易被高估,将来收益率应该比较低。

这个投资策略每年的超额收益率大概是7%。

以上便是一個抓心理共性的操作案例。這種“接你盤、放你空”的策略,於是加強了你“賣了就漲,留著續跌”的情境,真氣死人。

但還是再次提醒,被發表的論文,一樣可能有樣本選擇性偏差,加上已經見光,策略不見得好使了。

= = =
取材自《余劍鋒的行為經濟學》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6 20:58:59 | 顯示全部樓層
167, 腦洞大開

對人性共性行為的缺陷,加以利用的策略,並獲取更好的績效,不勝枚舉。並且,策略不斷改進優化,與時俱進,讓人防不勝防。

但除了利用人的心理共性外,人為設定造成的漏洞,同樣也是一種關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

這裡說說對美國股市一現象的研究,我覺得這腦洞開得很棒,值得一說。

這策略針對的是美股羅素1000與羅素2000之間的轉換。顧名思義,羅素1000就是集合美股市值前1000的公司,所組合的被動基金,取其權重平均,得到一個數字。把它想像成台股的0050, 或陸股的滬深300就可以。而羅素2000則是美股排行1001到3000的股票,一樣加權平均,也可以把它想像成陸股的中證500。

各位應該知道,台股0050就是台版的漂亮50,挑選50檔排行靠前的台股,權重得值的結果。其中排第一的台積電權重最高,排第N的鴻海權重就低很多。好了,如果某一公司市值排名變51,就會被換掉。所以,除非台股倒,否則0050就都在,不會踩雷。雷公司暴雷前,一定會先從0050出局,就算有萬一,0050的估值被其餘漂亮49平攤了,風險早就分散。

我們講回羅素1000,因為排序會變,所以每年6月份會依据5月底的市值来重新排序,把这个指数重新組織一番。有的公司过去排名第1000,现在可能排名第1001,所以就被踢出局。

這種重新排名,其實對羅素1000的估值影響不大。因為權重的關係,排名第一的,也許Apple的市值占3.5%,然後Amazon, 3%, Google 2.5%,之後的占比越來越小,排在700之後的基本沒有什麼占比了,數字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羅素1000還是有跟追。

跟追是什麼意思?如果羅素1000有100億的資金,那它會根據比重買Apple 3.5億,Amazon 3億,…,再來幾千萬,再來幾百萬,…。990之後,也許買10萬不到,跟追的錢數很低。

再來說說羅素2000。因為它跟蹤的是排名1001-3000的股票,所以必然排1001的權重是最高的,2900之後很少資金跟進。

這就產生一個現象,那些從第一梯隊被刷下來的股票,因為跟蹤它們的錢本來就小,及便羅素1000不再投它,對其股價影響也不大。但是,重點來了!它們居然變成第二梯隊的頭頭,開始獲得第二梯隊頭部資金的挹注!

我們想像一下場景變換,假如某年5月31號,排名第999的和排名第1000的股票,由於它們的市值跌了一點點,變成了排名第一千零幾,這樣的話它們就變成了羅素2000前面的股票。開始它們是羅素1000的尾巴,現在變成羅素2000的頭。那麼,就會有很多錢去跟蹤它們。但當它們在羅素1000的尾巴上,就沒有什麼錢去追它們。這樣就會導致在6、7月份,這些股票狂漲,因為根據指數基金的規定,資金必須要去買這些股票,所以這些股票一般來講一個月會平均漲5%。

相反地,另有一些股票,它們原來排羅素2000的前頭,比方說是排第1001、1002的股票,由於它們過去運氣好,市值提高了一點,現在提高到992、997名。於是,它們就變成了羅素1000的尾巴。一方面羅素2000撤資,一方面從羅素1000也沒有什麼錢去跟進它們。所以說這些股票在6月份又會跌很多,因為大錢不跟蹤它們了。

這裡面其實沒有任何基本面的資訊,只是因為股價隨機的波動,導致這些股票反而從羅素1000的尾巴轉到羅素2000的頭,這些股票平均會漲5%。羅素2000的頭變成羅素1000的尾巴,平均會跌5%。那作一個多空策略的話,就可以一個月大概掙10%,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個策略。

那陸股有沒有這種現象呢?我不知道。就算有,那可能早被基金給蠶食,又有效化了。

= = =
近期特斯拉股價飆漲,本益比都上千了,這漲已經不能用價值投資來思維了。為何?標普500宣布把特斯拉納入,所以造成。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7 20:49:00 | 顯示全部樓層
168, 一路發

股市之中,還有許多的人性心理,制度漏洞。前景理論、股票動能、自信過度、定向增發、…,其中都有許多的貓膩,行為經濟學多能從中找到可套利的策略。

一個越不成熟的市場,制度設計不足,散戶比例高,有效性越低,漏洞越多,這些種種,機構就更可能坑殺散戶。

為什麼這些基金操盤手,總是能找到方法,來玩轉這股市?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大牛們從來沒有假設過市場是有效的。

市場是演化的。

市場有效的部份,在於人為制度的安排,與長期漏洞的填補,使之有效化。於是,由於鑽營漏洞,填滿無效性,市場會越來越有效,但也總會有漏洞,無效性也永遠伴隨。市場永遠在有效與無效之間,辯證地演進。

而市場無效的部份,有很大一塊在於人性與制度。於是,把心理學、生理學、行為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眾學科,揉合在一起,便發展出行為經濟學。

而人性與制度,也一樣在演化。相應的策略也一直在翻新。彼此互相影響,沒完沒了。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無限遊戲場。


我有時在暢想,如果有一個AI人工智能助手,像《SHE》電影一樣,命令AI去賺錢,那SHE應該很快就能賺得盆滿。

先註冊手游,打怪升級,賣裝備皮膚;瘋狂註冊各補貼APP,24小時把能刷的APP補貼全賺了;…。這些對人是坑,對AI是賺錢的機會。

在累積一定資本後,SHE去註冊股票帳號,參與打新股;之後,再採用行為經濟的套路,大割韭菜;…

AI如何知道人類的共性?大數據分析啊!參看人類專家的論文也可以,數據回測驗證後執行。

一路吃盡這社會經濟上眾多的BUG。如果需要在實體世界有“動作”,就網路找人,有錢能使代勞搬磚。。。

怎麼看,SHE都應該能有效率成為富豪。

但SHE要成為富豪幹嘛?


這次就到這裡。一路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12-31 16:43:09 | 顯示全部樓層
999.11 2020.12戰情

錢老板:本金投入59萬。
現總值:645593.10;漲幅:9.423%。

300ETF:19/3/6 收盤:3.835;12/31收盤:5.287;漲幅:37.862%
50ETF:19/3/6 收盤:2.820;12/31收盤:3.634;漲幅:28.865%
深證成指:19/3/6收盤:9700.49;12/31收盤:14470.68;漲幅:49.175%
上證指數:19/3/6收盤:3102.10;12/31收盤:3473.07;漲幅:11.959%


12月,2019/3/6-2020/12/31 我的股海浮沉,收官。

一句話總結成果:做得不好!輸給大盤也輸給ETF,還不如乖乖地留在300ETF上。雖然許多本金是後來才進場的,相當於加大分母籌碼,攤了分子利潤。

獲益不好的原因是聽了我老師的推測,改變標的,加碼黃金。加上貨幣基金,三駕馬車,反而把本來一直放300ETF的籌碼給稀釋掉。可想而知,如果我一直就在300ETF上,也沒加碼本金稀釋的話,我就應該能做到兩年30%以上的獲利。就算後來才加注,沖淡獲利,至少也比現在要好不少。

我也不後悔,我只是總是在剛好的時機,做了錯誤的選擇。這種事真不是第一次。

並且,為了2021的投資,我已經下水先進行嘗試,投注20餘檔標的,正在慢慢地調整。有關策略的成形,我單獨發。


2021再次出發。

元旦快樂!


 樓主| 發表於 2021-1-2 11:38:4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 2021年重新啟動福音E計劃

我先說明標號。之前999這很特別的標註,本是留給長長久久的實戰記錄用的。但現在我改了,戰情的標號依西元年來,打算每月記一次,每年結一次,一年算一年的獲益。整個股票投資並不中斷,還是一個長久操作。

雖然這是一場無限遊戲(即,我一輩子的事,甚至可以傳承下一代),但遊戲還是要有邊界,所以仍需規劃。

首先,中逆的安排邏輯,主力一定是以ETF為主,宏觀方面就是跟進社會紅利,一方面也可以免除花大量時間看個股的研報與消息,還能避免踩坑爆雷的事故。也就是先求穩,再求漲。

資金也不是無限的,但預計投入的資金將比之前多,一發子彈一萬,一次操作最少一發。之所以一發一萬,是因為貨幣基金的最小出入底線如此。並且,一萬也已超手續費低消很多。

根據過去的操作,資金將遊走於貨基與各種標的之間。貨基有資金池的作用,相當於現金,同時有活存意味(目前年化約2%)。貨基同時也負起了避險與臨時現金投入與取用的進出窗口。我說過了,臨時現金需求會打亂其他標的的布局,不得已要割肉認賠時會很傷。

我把資金粗分為十份,初期先上膛60發子彈,每份六發子彈。後續慢慢再繼續增加投入,目標投入100萬。然整件事情總是滾動變化的,依動態眼光視情勢發展做調整,資金會變,標的會換,邊走邊看。

自從思索要進行新一輪的E計劃,最近兩三個月,一直在研究標的的選擇,我計劃把這十份資金,分四三二一,四份最大,就是跟進指數類的ETF,三份選其他有潛力的ETF,二份是避險,一份是打游擊。

為了選好標的,我把上證ETF,即51開頭的;深交ETF,即15開頭的,我都查看了幾遍。原則上,ETF必然選中大型,日成交額超過一億以上尤佳、長期月線看漲的,同時要分散板塊。

交易量大,代表流動性好,每一買賣檔位都有成千上萬手的掛買掛賣,我的買賣進出都只是滄海一粟,起不了波瀾,容易進場也容易脫手。

長順是保護我中逆的必要條件,最多是被甩轎,不至於被套牢。長順看月線,看數年以上的趨勢,是否是順勢,一目了然。

分散板塊也容易理解,除了指數類有相關性(但依然不同步),其餘要選擇的,必然要去開相關性,漲跌互見為好,此對我的中逆操作也有助益。分散投資本來就要避開相關性,起到互相掩護保底的作用。當然,目的在平均收益,優點是賠少,但缺點也是少賺。

以上這些策略,都是邊研究邊成形的,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如何訂定操作策略,自己慢慢觀察,慢慢思索,也小小買進一些ETF及各股當作試水溫(但我說過試水溫是偽概念,主要是看彼此的漲跌相關性,抓一下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操、匯集、梳理、歸總、邏輯化,最後,再做串接、分層次與系統化,建立自己的解題框架,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

有抓手,自我感覺良好,才好操作,才不容易被漲跌變化影響情緒,也不致常常亂拍腦袋胡亂買賣。



 樓主| 發表於 2021-1-3 11:56:53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0A 四大(指數型)

接著我說說選取的標的安排。

最大的四成資金,都是指數型ETF,分別是:
上證50ETF(510050),滬深300ETF(510300),中證500ETF(510500),及創業板50(159949)與科創板50(588000)。

以下說明理由:

50ETF, 300ETF,500ETF,基本上已經涵蓋陸股的很多主要的公司,這不必再多說,就是跟進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這三支,有一定相關性,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有一定的不同步,也會分化。我們反正是取平均。

因為是大盤中的漂亮50, 美麗300, 佳人500,有理由相信,能跑贏大盤。

創業板50(股價是+/-20%波動)、科創板50,風險顯然高於已上市各頭部公司。但如果看好未來發展,投資初創企業是不錯的機會,加入為壓寶未來的指數。


接著,說說不考慮其他指數型基金的理由:

不考慮的最大理由,當然是資金不夠。哪裡可能樣樣都投?一定需要修枝剪葉地篩選。

滬深180ETF(510180)。顯然,相關性與以上寬指ETF相當。加上其交易量略小,就刪除。

創業板除創業板50,還有創業ETF、創成長、創藍籌、創業板TH、…,後面這些都比創業板50的交易量小,而我們選創業這種高風險的,當然只選頭部的創業公司為佳。

科創也是一樣道理。上證的最新發行ETF也看一下,結果:588000, 588050, 588080, 588090,全都是科創板ETF。依股號588000, 588080好,兩者都是科創50;依交易量588000比較好。

但創業/科創類由於都是新發行,有泡沫成份,開始很大可能如同新上市股,總是下跌,可能有股東/風險投資客拋售獲利。加上長期趨勢尚不明確,前期投入適度減少。


再來說說其他沒收錄到的陸股:

H股ETF(510900)。這裡H就是香港HK的H,指的就是在港上市的陸股。這檔ETF的交易量夠大,顯示玩的人很多。但H股ETF的長順線形不夠漂亮。既然我是奔著長順選股的,所以先忍痛刪除。

既然H股刪除,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我也一樣顧及不到。好了,香港證券ETF(513090)、納指ETF(513100)、標普500(513500)、印度基金(164824)等一眾外股,通通裁減不選。

然實際上,如果要找相關性低的綜合類標的,除了國際油價、金價,外股也是一個方向。

因為資金不夠,現在這些外股我列為觀察名單,也許哪天我會投入。


= = =
上证50、沪深300和中证500该如何选?
https://www.sohu.com/a/376156692_639898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