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1-2-11 10:44:23 | 顯示全部樓層
171, 炒股精要二

股王策略,不能一次梭哈,加上【深口袋】策略,比如定期定額,就是一個方式。如果你真的很倒楣,買進股王就套了,那一段時間補一張,一直攤,一直攤到股王重振雄風,股價走出一條先低後高的“微笑曲線”,那你就出運了。(註:實務操作上,股王很貴,所以買零股。)

如果股王換人,依然需要換股。短線看似總在追高,但因為疊加深口袋策略,攤掉了因為不會擇時的缺陷。

注意這裡的重點:可以攤平的基礎是因為選了股王─一家基本有價值的好公司,絕不能去攤平那些一蹶不振甚至可能暴雷的公司。

但是,我說過所有的策略都有缺失,都能找出破綻。根據以上的組合策略,我也能設計一種狀況:在你買進股王A後,A開始下跌,你一直攤;然後股王換人,你換股王B;然後股王B也一直跌,你又一直攤;再後來,股王B跌超,股王A回漲,你又換回股王A…。總之,就好像上天要跟你作對,賠死你。

要真這樣想,你就別玩股票了。我始終相信,沒有什麼上天要針對我的,我不是天選之人。既然永遠都選股王,股王不就應該是抗跌股嗎?

再談低價獵手,要疊加的就是選股策略。低價者,要選那種必要商品相關,這輩子必須有用,同時又是行業龍頭的,比如原物料如塑化、鋼鐵、…,再比如醫療、消費、航運、…等具有週期性特徵的標的。也就是,選擇的低價股,是不能倒的。

我老師就是這樣,二十幾年前買了美股保險有關的,一直放,後來本金退出來了,收益一直滾。他說他投美股這20來,年化有21%。

各位再看各行業上市公司老闆,當然夠有錢。他們手握公司股票很多,但卻不能甩賣,即便公司一時經營不佳,但只要公司不下市不跑路,十數年經營有成,就有走出微笑曲線的概率,也於是,就有發財的機會了。

好了,這裡一樣有BUG,也就是微笑曲線。要是股價不微笑,一路跌破,一樣沒轍!

我還是舉我HTC的案例,三年半了,笑不出來。

(另一案例,董事長多年前說過。他去拜訪一個老者,此人長年買公司股票,買著買著居然買成了大股東,持股份額都可能影響到公司決策。但該老者也僅僅告訴董事長好好幹,他就是一個投資人而已。但實際上製造業多年經營不好,長年來股價一直沒有起色還越來越低。只能說有錢人有家底,心就可以又大又強!)

但我另有一檔股票,12張放了十五年以上,沒倒,集保上顯示的每股成本價30.7。照此價看,曾經於2014,2019,2020,20212都一時解過套,但我一直放著不管,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直被套住。然而,該股每年也有派發股利幾毛,12張也有幾千元,多少都有補些,說賠也沒大賠。而如果當初一直放在台積電,當然就發了。

當時間放長,擇時已經沒有什麼即時效應。我們看公司大老闆持有的股票,買賣要申報也有比例限制。因為沒法自由的買賣,就只好年年的拿分紅及股子股孫。長期來看,其實順著周期及行業市場的景氣,反而比散戶在市場上進進出出來回折騰還好。當然,前提是公司不倒,有賺更好。許多創業上市持續致富的富豪,收入大頭來源於股利。

 樓主| 發表於 2021-2-12 09: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172, 炒股精要三

讓我們回到選股的擔心點上:一為掉坑,一為踏空。

當我們只選股王時,我們避免了掉坑,但我們還是可能踏空,因為很有可能,市場一片大好之時,股王不漲;別的個股翻倍了,股王還在慢悠悠的盤整。

所以,想同時解決掉坑與踏空的方法是:買頭部公司的集合,比如0050、50ETF、ETF100之類。

但是,這些都是指數類基金,它涵蓋了頭部權重個股,所以基本與大盤指數同步,是不會踩坑,但還是可能踏了空。比如某些板塊突然受到追捧,而其占大盤比重不多,板塊各股漲翻倍,但大盤指數,指數型ETF也才略略升了一點。(當然,你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某板塊突然黑天鵝,下殺腰斬,大盤受影響小。)

我舉過一例,如果有兩支標的,一檔可能翻倍200%,一檔可能腰斬剩50%。但你不知道哪一支會漲多一倍,哪一支要跌剩一半,怎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兩張都買。這樣你的平均收益會是125%。

我們擴大作法,市場上眾多板塊,我們不想踏空,怎辦?我們全買!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想掉坑,所以,我們只買ETF,而且是板塊頭部的ETF,比如光伏ETF與光伏50ETF、行業ETF與行業龍頭ETF,我們選後者。(指數基金就沒所謂,寬指ETF如300ETF, 500ETF涵蓋面廣,也不會踩坑。)

於是,考慮到避免掉坑與不想踏空的兩頭,有關選股的策略就出來了。不掉坑,就選ETF,尤其是頭部ETF;不踏空,就都買,尤其是有前瞻性或順周期的板塊。換句話說,不是單挑股王,而是買遍所有看漲的熱門頭部ETF ─ 長線看漲,同時交易量大的ETF。

那你這時該問:這不就稀釋了自己的資金嗎?而且投如此多的標的,與大網專家們一直強調的不同,一般建議都是5支股票左右,太多不好,混亂又難管理。

我以前也是這麼理解,買N多股票是在給自己找麻煩。但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而不是犯了炒股的大忌吧?受情緒干擾、常常進出追漲殺跌、拍腦袋決定、沒有主意、人云亦云、…,這才是忌諱。

而比如一次性梭哈、單挑一支股、加槓桿、對沖、…,在炒股作手面前,就只是其策略與工具運用而已。找獲勝機率大、風險報酬比高的方案,自己設定好損益,知道後果,心理能承受就操作,無所謂好壞。

現在我既然想通了選股的好辦法,操作面的困難,就不該是阻止我嘗試的理由。



 樓主| 發表於 2021-2-13 10:05:52 | 顯示全部樓層
173, 炒股精要四

再來說說對付擇時不佳的補償方案。

不會擇時,買高賣低,這沒辦法,因為沒人知道不久的未來會如何。但買高賣低不等於一定要追高殺低,追漲殺跌。

對擇時不佳的優化,最讓大家熟悉的是剛剛說的定投,攤平成本。但所有的策略都有死穴,比如定投必然要有微笑曲線才有用,就是一個。另外,如果該股會一直漲,而因為定投,一開始只先投部分試水溫,也會錯過早期贏利的部分。

除了定投,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逆乖離】。這招我也多次使用,在去年每月戰情報告中的小逆操作就是一種。但這種比較笨,價格跌一段就買,價格漲一段便賣,如附體之蛆來回倒騰賺差價,缺點就是行情來時被甩或趨勢下行時被踹。

另外,就是利用現有的工具─各技術指標(KD、MACD、威廉、布林…)都有。所有股票價格都有其上下波動的周期,雖然短線抓不準,但時間拉長,有可參考的抓手──直接找一種自己趁手的技術指標即可。

這種【逆乖離】,就是有可能被騙線,當頓化發生時,買進續跌,賣出續漲。反正結果與小逆一樣,就是被甩或被踹。

任何策略本來就沒有萬無一失的,我們只求勝率高,跌宕起伏之間高拋低吸,長期操作有收穫,能均價成本即可。

結合以上【深口袋】定投與【逆乖離】兩種策略,我們把時間拉開,定投時間段長,可存錢後數月一次;而逆乖離周期短,各標的可能一月兩次。不宜經常操作,長期算,手續費也是不斐,雖說可用貨基的收益來補。

注意,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上下之間盈利,而是把不會擇時的弊端作一小小補償,如果運氣好的話。

這裡我需要敲黑板再次強調:股票獲利還是在於長期投資,短線抓規律只是做為不會擇時的補償。

好了,把上述的作法串聯打組合拳,就形成了我現在的策略,於是有:
分配資本,投一堆看好的ETF標的,隨著價格波動,在起伏中依布林通道逆乖離操作。

以布林通道中線為移動平均線,股價高於中線,頂到通道上緣,則形成高位背離,在股價從上緣回落時,便賣出持股;反過來,如果股價跌至下緣,與中線形成低位背離,則等股價由下緣回升時,買進。

當然,實務操盤上還有更細的動作。比如,現金先放貨基,確認好的標的,可以不擇時直接先發1子彈進場,至少沒踏空。之後,根據布林買賣。布林上中下緣各對應1,2,3,上緣時有1,即股價高位時至少保有1,不賣;股價於布林中線時有2;股價在布林下緣時為3。也就是高位賣剩1,低位買變3,如此來回往復高拋低吸。(這依然可能賣低了買高了,但這是勝率的問題)

如果是指數基金,分配資金比例高,對應的上中下緣就改為1,3,5。其中根據價位高低與相對於布林通道的位置,可以有更多調整變化的空間。比如股價介於中下區間,我可以有或3,或4,或5發子彈;股價位於中上區間,我有或1,或2,或3的倉位。

留一點感覺操作的空間,但大框架上是有紀律的。如果真的訂定一個一分一毫都卡的準準的策略,電腦操作等級的程式交易,這種作法太生硬,對付複雜系統太死板。(用人的感覺這套複雜系統來應對股市複雜系統,就好像用行為心理學在對付股票交易一樣。如果哪天我真的玩出“感覺”了,再想辦法“文字化”寫出來。)

總之,就算高位被甩,我最後也會留一發不走;低檔接盤,如果遇到指標頓化,該股低買滿倉了,也會看情狀再補進。比如已經滿3了,股價還繼續下跌超過5%,我就再補第4發子彈,並且再跌再進。根據目前尚不多的經驗,往往這時才是攤平成本的好時機。(目前有2,3檔ETF如此,本來開始高買是賠的,經過約一個多月幾次的逆乖離操作,損益已轉為正值了。這就當作是不會擇時的補償。)

我不敢說布林通道上下逆乖離的做法就一定可以補償不會擇時的困擾,我一再說過,任何策略都有其相應的缺失,我當然也能設計出一種特定走勢,讓人賠更多,讓這種策略失效。但是,我同樣也不相信,這種策略會總是失效,上天會故意搞我。

攤平的前提還是再強調一次:因為所選的是不會倒的頭部ETF,所以才好作攤平的操作。技術面上也可以說是“長線保護短線”,就相信微笑曲線會出現!

如果發生股災,大面積下跌呢?那就只好長期放置,因為只要頭部ETF不倒,總有機會翻盤。如果子彈打完了呢?那麼長期的定投會啟動。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能確保深口袋策略可以持續進行。如果微笑沒出現,就等大笑!(比如,有人2015股災時投入滬深300被套,於是一路攤平,含辛茹苦,又遇疫情,捶胸頓足,但終於在5年後的現在大笑。)

再往大看,股票投資的部位不能影響到生活,這些錢也必須是可以判無期的,當然就等得起。還記得之前說過的【閒錢理論】吧?

一關關的卡,一步步地退,淨往壞處想,只要不壞到那程度,一旦翻盤,盆滿缽滿。但如果上天真把我按在地上摩擦,也認了。因為我基本就是各種標的全押,所以如果我失血,就表示全股市將有一大半頭部公司皆呈墨綠。要死大家一起死,對比上,我不會是最慘的。上天要亡我,可是要賠上絕大部分人的。

2021在路上,走著瞧。


 樓主| 發表於 2021-2-14 17:12:25 | 顯示全部樓層
174, 炒股精要 – 後記

炒股精要一到四的文本是2021一月份就寫好的了,因為自認為一路的嘗試,操作的思路與邏輯越發清晰了,就記錄下來,也打算分享出來。

但一月底二月初,各股年前大暴跌,布林頓化嚴重,但指數卻沒有真的悽慘。這下自己的臉可就真打腫了,貨基資金基本全出動,也全套住了。我真的在瞎玩?資金直接放寬指ETF就好,搞這麼多妖蛾子給自己下套來的?

這就是操作過程中會產生的自我懷疑。從1/29還在竊喜打算開始抄底,到2/5越抄越懷疑人生。(如果全投入指數ETF就沒有這些心理波動了)

雖然我也沙盤推演過,如果現在就是牛市的終點,熊市的起點,而我所有的標的全部都套在高點,我應該要怎麼做?─長期持有、乖離操作、深口袋定期定額等等。但這就好像,我剛一出發就立刻掉到坑裡,不由得還是會懷疑自己是否搞錯了?自淫很美好,現實很難搞?

不過,就在我子彈差不多打完,年前收盤前三天,終於看到期待的上揚,算是放下一顆掉坑的心。指標操作就是這樣,一旦指標鈍化,就會開始懷疑其可預測性。但我自己也知道,所有指標都是置後性的,碰下緣了,钝不鈍化,會不會上揚,其實就是一個信念─一個有或然率的信念。指標玩的就是這個,沒有什麼必然一定的。照著自己定的規律走,一路走到黑或翻白,也就是信念來支撐。只能說還好佳在,這次看來沒有套。

目前看起來,確實指數ETF的表現是好於我大範圍撈魚的做法,這還是值得再細思調整。

把想法記錄下來,寫作能理清思路,投資日誌能自我省察。比如寫著寫著,是啊!我口口聲聲說要買行業頭部的ETF,怎麼還買軍工ETF而不是軍工龍頭ETF?看過去K線,高點低點一除,果然,比起軍工ETF,軍工龍頭ETF漲的高跌的少,雖然也就差一點,但長期可不一樣。又如果軍工標的池裡有雷,那雷更可能存在於軍工ETF而不是軍工龍頭ETF裡。所以,年後開始要轉軍工ETF到軍工龍頭ETF去了。

又,我情緒隨盤勢上下起伏,但寫作時仔細靜下心來看,我就算從2021本金算,最差時的也不過賠了3911元,回撤0.55%而已。雖然表現仍輸於大盤及指數ETF,但也沒必要自己嚇自己。

如果有人要槓,可以直接說,2021開盤就閉眼直接買進酒ETF,或消費ETF,或科技ETF,或有色金屬ETF,或互聯網ETF…等等,就買進不放,坐等收獲,選任何一個標的,都比我現在好,也比大盤指數表現更棒!

是的,事後看是這樣,但事前誰知道?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如果我就不是選酒ETF,而是選到通信ETF、半導體ETF、煤炭ETF、軍工ETF、…等等,我不就虧了?我又怎麼知道當時酒ETF是否已經高點?開始回調了呢?

再舉一例,比如說,我本來看好的000333美的,如果12/31收盤買,我滿倉投入美的,到年前2/10收盤,比我的收益還好!但如果我真的滿倉000333,實際上直到2/8帳面都還在虧損。而2/8當天我肯定幹死了,其它股都漲動了,而美的卻還在跌。。。。

我怎麼知道000333年前收盤最後兩天會突然衝高?也許在另一個平行宇宙,現在的000333還在跌呢!而現在這個宇宙,我挑的000777就很差勁,還跌回疫情期的水平!如果我2021開年是滿倉000777,我現在不就哭死?

精準選股?誰知道呢?我的操盤,只跟大盤與指數ETF比,因為這不是選股,而是跟所有股票與部分精選的綜合對比,贏過平均就算贏了。

說了,根據控制論的精髓,我不預測未來會如何,而是依據現狀,動態調整與適應。而我的策略肯定不是最賺錢的策略,而是在眾多未來開展的可能性下,在變化中找到一個風報比較好,損失較小的路徑選項。

無限遊戲,本無止境。


 樓主| 發表於 2021-2-27 11:51:40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2, 二月戰情

【資金】
年度本金投入:7055593.10;現總值:707771.75;年度漲幅:0.31%。
二月份本金起算:713440.54;二月份漲幅:-0.79%。

【大盤與ETF】
年度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2/26收盤:3509.08;漲幅:1.04%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2/26收盤:14507.45;漲幅:0.25%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2/26 收盤:3.743;漲幅:3.00%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2/26 收盤:5.329;漲幅:0.79%

月度
上證指數:1/29收盤:3473.07;2/26收盤:3509.08;漲幅:0.75%
深證成指:1/29收盤:14821.99;2/26收盤:14507.45;漲幅:-2.12%
上證50ETF:1/29收盤:3.704;2/26 收盤:3.743;漲幅:1.05%
滬深300ETF:1/29收盤:5.348;2/26 收盤:5.329;漲幅:-0.36%

以上,我改評年月計,以便於對比。

【戰績】
2021開年至今,只盈利2千多,基本打回原形。顯然,二月份我的表現只比深證成指好一點,差於上證及ETF,而且還回吐了收益。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月報小記】
2/11-2/17 陸股休市,有長時間的流動性凍結。本來,我打算拿貨基的資金投10萬到滬市做為國債逆回購,把流動性變現。14天期,年化利率約2.6%,能得利約100。雖然不多,但不賺白不賺,也夠一家人來個全家桶。

但後來年前收市前一周,我把資金都攤入各標的。當時,我本金已經出現虧損回撤。

自己復盤了一些標的的進出情況,發現自己操作跑輸的大盤與指數ETF的理由。(非事後諸葛型─看著已知的現在說當初怎麼不如何?而是當初明知道應該如何,卻未執行,因為當時自己總在懷疑,是否又搞錯了?)

選股方面:
年初開始入場試水期,已經感受到酒/新能車等的熱烈度,還有也知曉指數型ETF比起自己操作來得好,與其把資金擔心地放在貨基,比例配置上應該大膽加碼到上述標的;另一方面,我精選的個股拖了後腿,但這是非戰之罪,策略上本來就可能如此。

擇時方面:
挑幾支標的來看,有還在賠的,有賺快一發子彈的。查自己進出的時間,對應K線與布林區間的高低,發現自己操作真是差勁!開始沒有照布林指標來,心理素質不好,受盤中波動影響,姿勢多有扭曲,使得賠者沒有轉虧為盈,賺者沒有贏得更多。這不是上天跟我作對,這是自己跟自己作對(真的沒事別怪上天如何如何,都是自己瞎搞)。不過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亮點我可培養感覺。比如,標的強勢時,即便超上緣回落,我也緊抱不出。趨勢尚在,急著出手止盈,反而少吃肉。這就是不應該程式交易的理由,太死板反而容易錯過。當然,行情反殺也一樣,弱勢尚跌,破下緣就急著上車,也容易接著套。

綜上,選股上主要問題是在比例分配上,擇時則是未照指標。依此教訓,三月份操作,就在布林區間上下游走之間,逐步增加指數型ETF的配比。

二月底這幾天,所有標的通通回落,又如節前一般,我又開始低吸,把2/18-19回收的17發子彈,又幾乎快打光了。又到了懷疑人生的時段,如果這次行情沒反彈,我就算是被套住了。

是否驗了一句話:每當我想大幹一場時,就會被大幹一場嗎?

但既然決定了策略,就調整心態,好好繼續,只要能贏大盤就不算輸。

本期的投資月報到此。


 樓主| 發表於 2021-3-31 17:43:2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3, 三月戰情

【資金】
年度本金投入:7055593.10;現總值:663801.93;年度漲幅:-5.92%。
三月份本金起算:707771.75;三月份漲幅:-6.21%。

【大盤與ETF】
年度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3/31收盤:3441.91;漲幅:-0.90%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3/31收盤:13778.67;漲幅:-4.78%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3/31 收盤:3.527;漲幅:-2.94%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3/31 收盤:5.050;漲幅:-4.48%

月度
上證指數:2/26收盤:3509.08;3/31收盤:3441.91;漲幅:-1.91%
深證成指:2/26收盤:14507.45;3/31收盤:13778.67;漲幅:-5.02%
上證50ETF:2/26 收盤:3.743;3/31收盤:3.527;漲幅:-5.77%%
滬深300ETF:2/26 收盤:5.329;3/31收盤:5.050;漲幅:-5.24%


【戰績】
通通輸了。

【月報小記】
好吧!才出門起走兩步,第三步就掉坑裡了。三月最糟糕的時候,連我從2018年來的盈利也通通吃光。還有,對比大盤與ETF的戰績,也通通輸了,真的是雙殺!!

面對這樣的情境,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觀照自身,是否因此惴惴不安,忿忿不平?好像沒有,我依然吃飯、睡覺,日常活動不受影響。

嗯,這樣就好,看來輸了我也不慌,可能是從HTC那裡訓練得來的,不在乎了。我想,如果未來我真有獲利的時候,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起伏。甚好,這樣在大漲時也才真能拿得住。

有了心理素質,就繼續征程。我本來就已經把各種可能狀況都想過了,面對現在的處境,就照沙盤推演的去進行便是。

三月一路跌下來,該低接的就一直打到沒子彈,然後它繼續跌跌不休。沒子彈補了,只好看著它跌。雖然全線套牢,但我不是最慘的,那些過年時間,大筆認購基金的廣大基民們,可能跌幅都大於我很多,因為基金贖回,一路下殺又一路踩踏。

接著,就等坑過,有反彈的,到布林中線/上緣線,我也還是會回收子彈,即便賠了也會出,就照著技術指標操作。好好的照規律執行一年,月月復盤,然後年度總結。

時間會給答案,也許坑小下個月就過了,也許坑大就等後續資金再挹注。反正我也不急,閒錢理論很重要!

這本就是一場無限遊戲,不會有到頭的一天。放大來看,人生本來也是“走著瞧”,但記得要睜開眼啊!



 樓主| 發表於 2021-4-6 10:12:25 | 顯示全部樓層
175, 兩記事

想到兩件事,值得記錄。

一是我20年前板橋買的房子。

我那房子當年建商賣價不比附近的住家貴,因為那是一塊工業用地。原址本是一家燃氣工廠,而工廠縮小了,一大塊地就用來蓋房子。

過了一年,物業向業主提議改地目,但是需要每戶花20-30萬改地目為住宅用地。

大部分的業主是不願意的。有些聲音就是:改地目又如何?房子還是那個房子,就是一個名目,沒有實質意義,我幹嘛花二三十萬就為了名字好聽?更何況,水電房屋地價稅等,在交屋時就已經申請照住宅用地的標準計價了,這不就與一般住宅沒兩樣?

而我是願意改的,但這事沒成,要全體業主同意啊!

有的人一輩子也就是維持在表面的思維裡,認知不升級,沒有財富觀,也不懂市場運作機制。我現在是更知道了,即便兩樓房就在隔壁,都是在市中心,但地目不同,價差天與地。

地目改了,房產價格會調高。我們用工業用地的價格買了房,之後才花二三十萬,便可使房價調高到不只數倍的付出費用。還有,當年用工業標準蓋房,抗震似乎更強,這也是加分。

總之,以後如果出手,不僅好名聲,實質也多賺。

還有,住宅用地在申請房子抵押貸款方面,額度比工業/農業用地更高。我知道房屋貸款有人一輩子也用不到,但是保有這種額度上的優勢,如同是保險一般,萬一用上了呢?

上述兩個益處,對我是有大幫助的,第二點基本就是我理財的起點。

= = =

另一記事,是我大哥的朋友高先生的故事。30年前了吧?在台北市購置一間辦公室,做報關行?在南京東路上吧?是二樓三樓還是四樓?

時間、地點、樓層、用途等,我記不清楚了,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事情的重點是這樣:

他們找到的這間辦公室其實樓層/方位不好,窗戶外對著就是高架橋旁,不但沒有景緻,還特別吵雜;擋陽光,還多灰塵。窗戶看來只能時時緊閉,反正不是人住的,大概也只能當辦公室使用了。

當然,位置不好,價格才能便宜。我記得說是2000萬,在30年前,2000萬其實也不便宜了!

然而,當他們去銀行抵押貸款時,銀行給的房產價格居然比他們的買價還高出500萬!

我的細節有點問題,但聽我大哥講,高先生來回間,並沒有真的花錢置房,反而還能從銀行拿出錢。

為什麼銀行的估價比他的買價還高?──因為地點。

那區域的房產價格就是實實在在的硬氣(人家那個當然也不是工業用地)。銀行自有一套自己的估價方式,按區域照地目查表格…,比對估價,自然落入該範圍。當然很可能銀行並沒有實際去看房,或者行員想要做成大額貸款的單…,總總可能我們不得而知。但是,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在地產行業裡就是排前三,重中之重的重點!


謹記。

人努力一輩子的財富,大額的部分就在不動產裡。那是資金的蓄水池,為此多做功課,好過傻傻地勞碌工作。


 樓主| 發表於 2021-5-3 21: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4, 四月戰情

【資金】
年度本金投入:7055593.10;現總值:663801.93;年度漲幅:-3.55%。
四月份本金起算:663801.93;四月份漲幅:2.52%。

【大盤與ETF】
年度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4/30收盤:3446.86;漲幅:-0.75%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4/30收盤:14438.57;漲幅:-0.22%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4/30 收盤:3.482;漲幅:-4.18%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4/30 收盤:5.128;漲幅:-3.01%

月度
上證指數:3/31收盤:3441.91;4/30收盤:3446.86;漲幅:0.14%
深證成指:3/31收盤:13778.67;4/30收盤:14438.57;漲幅:4.79%
上證50ETF:3/31收盤:3.527;4/30收盤:3.482;漲幅:-1.28%
滬深300ETF:3/31收盤:5.050;4/30收盤:5.128;漲幅:1.54%


【戰績】
月度的部分,算是追近了,只跑輸深指大盤,其他都超越。
年度來看的話,還是輸給上深的大盤,但介於50ETF與300ETF之間。


【月報小記】
雖說還是賠,但終於舒坦了點。就比如年初,如果我把錢全押在300ETF,現在的狀況也差不太多。也就是說,我自己的操作也不差於指數ETF。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花時間操作的結果只能對著指數ETF比高低於上下伯仲之間,那就直接放在指數ETF就好了啊!搞什麼一把抓大鍋炒的策略?

我想我還是有自己能贏的迷之自信。硬要自行解釋的話,那就是可以快速增加經驗值。多種標的平行操作,實打實的對戰,好去克服一向不相信指標,老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自己。

也許到頭來還是一場妄念?然後突然醒悟,總歸都是運氣。。。如果是這樣也好。

現在已經大致定案的策略有

對內:深口袋、閒錢理論。
對外:大鍋炒?低價獵手策略?股王策略?槓鈴策略?。。。

大鍋炒是目前在陸股的做法,成不成還要長期的操作,相應調整。

低價獵手策略則是應用在台股的HTC上。也不知道HTC是怎麼了,四月急漲了一波。目前我已經解套,但我是拿長期的,要等VR的興起,到2022年再說。

而宏觀來說,我總資產的配置確實是採槓鈴策略的,股市的部分總占比不足20%,算是可長期不用的閒錢,就算玩完了,也不致影響生活。

至於股王策略,那是有錢了才考慮。高價股門檻高,能買的股份少,相應的分配性/流動性也不好。

以上。


 樓主| 發表於 2021-5-31 18: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5, 五月戰情

【資金】
年度本金投入:755593.10;現總值:770114.39;年度漲幅:1.92%。
五月份本金起算:730516.19;五月份漲幅:5.42%。

【大盤與ETF】
年度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5/31收盤:3615.48;漲幅:4.10%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5/31收盤:14996.38;漲幅:3.63%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5/31 收盤:3.639;漲幅:0.14%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5/31 收盤:5.338;漲幅:0.96%

月度
上證指數:4/30收盤:3446.86;5/31收盤:3615.48;漲幅:4.89%
深證成指:4/30收盤:14438.57;5/31收盤:14996.38;漲幅:3.86%
上證50ETF:4/30收盤:3.482;5/31收盤:3.639;漲幅:4.51%
滬深300ETF:4/30收盤:5.128;5/31收盤:5.338;漲幅:4.10%


【戰績】
本月再補上子彈5發,年度/月度的本金上加5個W。分母變了,波動的數據會因此走樣,但還是可做為比較。長期而言,資金本來就會進進出出,數字本就是滾動的,無所謂失真與否。操作的好壞,還是可與大盤/指基比。

月度的部分,都跑贏大盤/指基。
5/24之前,我月度跑贏大盤指基2-3%,覺得自己根據布林指標操作,似乎掌握得宜。然5/25全線大漲,我積累的差距,立即被一天趕上拉平,我又輸給大盤,與指基相當。但5/26-31這四日的交易,我又拉開了一點差距。

年度來看的話,還是輸給上深的大盤,但已經趕超50ETF與300ETF。


【月報小記】
三月份的坑,五月底算是補了。如果能維持這樣的戰績,則到年底年化有4%獲益也不差了,至少好於貨幣基金。不過,股票投資如果只是為了3-5%獲利,那資金直接放到穩定的項目,如銀行類股或中華電等就好,不必傷腦筋了。既然要投入股市,當然希望有10%以上的獲益。五月份這樣的好光景,一年來兩次就有。

當然,高收益高風險,波動也大。賠10%也是可能的。我的策略是否在能不輸大盤的情況下,還能創造高收益?這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另外,說說HTC的部分。果然HTC又是一陣熱炒後又打回,但30元以上算是站上了。我還是套,但也不算深套。我反正如如不動,繼續等待,如果“元宇宙”的概念被炒作起來,HTC能搭上車,那股價才可能重返榮耀。

本月就這樣。


 樓主| 發表於 2021-6-30 15:43:31 | 顯示全部樓層
2021.6, 六月戰情

【資金】
年度本金投入:905693.10;現總值:930660.47;年度漲幅:2.76%。
六月份本金起算:920214.4;六月份漲幅:1.14%。

【大盤與ETF】
年度
上證指數:20/12/31收盤:3473.07;6/30收盤:3591.2;漲幅:3.40%
深證成指:20/12/31收盤:14470.68;6/30收盤:15161.7;漲幅:4.78%
上證50ETF:20/12/31收盤:3.634;6/30 收盤:3.515;漲幅:-3.27%
滬深300ETF:20/12/31收盤:5.287;6/30 收盤:5.256;漲幅:-0.59%

月度
上證指數:5/31收盤:3615.48;6/30收盤:3591.2;漲幅:-0.67%
深證成指:5/31收盤:14996.38;6/30收盤:15161.7;漲幅:1.1%
上證50ETF:5/31收盤:3.639;6/30收盤:3.515;漲幅:-3.41%
滬深300ETF:5/31收盤:5.338;6/30收盤:5.256;漲幅:-1.54%


【戰績】
本月大手筆繼續再上膛子彈15發零100,年度/月度的本金上加150100。這些子彈有部份是小孩學費,先放上來讓子彈飛一會兒,都在貨幣基金上賺利息,畢竟這些是下個月之後就要用的,可不能賠。

與上月一樣,分母變大了,贏利或虧損的比率會因此稀釋,但還是可與大盤/指基相比。

月度的部分,依然跑贏大盤與指基。(所以,如果沒稀釋,贏更多。)
年度的部分,還是輸給上深的大盤,但縮小差距;而我的年度操作成績也漸漸拉開了與50ETF與300ETF的差距。再接再厲!


【月報小記】
經過半年的嘗試,略為改善了我猶豫不決的老毛病,調整了姿勢,也似乎找到了方法,使得我足以用長期主義對沖股票的不確定性?這是不是錯覺?時間還是太短了,要繼續檢驗。

本來我玩股票,至多挑個三四支,決定了策略,便在價格波動間迴旋折騰。但不管選用何種策略(MACD、KD、黃金交叉、量價背離、追漲停、順勢操作、區間均值、…、聽消息、算PE、看籌碼、…),肯定都會有概率上的失敗時刻。而每當失敗時往往會使我懷疑自己的策略是否又錯了?致使在下次面臨抉擇時,疑惑猶豫,是不是又在騙線了?是不是指標進入鈍化區了?

如果一次次如此,必然導致策略不守紀律、操作姿態扭曲。而人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容易被發生時間的遠近給帶路影響──近期發生的事權重會放得比較高。我們沒法短期的給策略下一個結論說:「本策略的勝率是63%。」因為這至少要長期操作很久,累積很多次才能下結論。就算我們用回測的方式看過去的數據做勝率的統計估算,這也不代表未來勝率還會持續如此,這本來就是概率!

但是現在,我同時押26個標的,涵蓋很大部分的行業別,策略上不是幾支股票照時間的流逝,縱向等待著概率統計的結果,而是橫向一堆的標的,同時地進行平行的博弈,短時間就會累積大量的交易紀錄,統整匯集每支的數據,看宏觀統計上,策略是否有效,能一目了然!當然,有沒有效也要有判斷機制,常見的方法就是跟大盤或指基對比。

還有,我的做法,沒有踏空、踩坑等問題,不存在選股錯誤的概率,也就不會有“怎麼我總選到不漲老跌的票?”等鬱悶不平衡心理。問題的本質改變,變成是各股比例分配的問題。

這裡,到目前唯二的問題是:遇到強勢股,卻被甩轎,剩一發子彈在飛;或遇到弱勢股一路下殺,攤平又平,滿檔又滿,可是已經沒有子彈繼續補發了。

前者,我不擔心,心態平和,我最後總會留一發子彈不出,不至於完全踏空;但後者可真是傷心了,到目前有股票的中線已經走出微笑曲線,但我卻還沒回血的,就是這種在價格低檔我卻滿倉沒子彈,再也補不了的,也就是三月份那時。

不過,我總共26個標的同時進行,到目前還賠的標的,只有少數6支標的。這六支中,要不是一路下殺還沒走出微笑曲線(ex.黃金ETF),不然就是走出微笑但我卻依然賠的(ex.光伏ETF),就是低檔時我沒子彈補造成的。

但宏觀上,到目前賠錢的比例多嗎?6:20,不多!而且來回折騰,賠的賠不多,賺的賺很多(由此可知,擇時效應在長期來回之間能被沖銷)。還有大量資金留在貨基,等待時機尚未出手的子彈待發,進可攻,退可守。單靠一半打出去的子彈,總資金還可等比跟得上大盤的波動,所以總體上還是優於大盤及指基。

所以,階段性的結論是:因為我大量下注多支標的,每一支標的對應我的布林策略有好有壞,各自顯示出不同的獲益率。但宏觀上大部分是好的,所以總分以指數為參照,還是及格的。也就是說,只要大股市不走熊,我就能獲利。這半年,如果不算我本月加碼的15W,能有+3.3%的斬獲。

對了,三月回撤的幅度也不大,小心臟還可以承受。

由此,我的策略也許適合這種場景──指數單純上上下下,不大漲大跌,我比較容易接受,也能贏大盤,從上下起伏中獲利。



= = = 槓精時刻 = = =

問:深指半年來也有4.78%,直接聯結深指即可,這麼費勁幹嗎?

答:但我不能直接買大盤指數啊!並且,我怎麼知道應該賭滬or深?而如果我單買50ETF/300ETF,也通通輸給我自己的操作,這不也表示我這方法到目前還是可取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