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3-26 10:37:41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一,冗余資源

我以上所說的窮,各位不僅要想在經濟上的。在做事心態上,我們是不是也是一個窮者,是否也犯了視野窄化的毛病?

比方說拖延症,總要等到事情到最後關頭才去作?總要臨時報佛腳?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是的,最後你可能發揮出潛能過關了,但你可能會受限在這種追逐的循環之中。因為天天救火成功,哪天不救火時也不會先做準備了。話說防範未然,預防重於治療,但多少人是等到症狀出來才醫的?

如果有一天,你周轉不過來,去借了高利貸…,一下你便陷入那種惡性循環裡了。

時間管理上【不做必須要做的事】。這話什麼意思?就是不等到最後一刻,才去做那已經成為非做不可的事。那會讓你沒有了余閒,萬一那時再來一件你必須立刻馬上處理的緊急事務,你立馬就掉鍊子了。

是故,除了金錢,時間也是有冗余概念的。擴大來說,所有的資源,都是如此。

在我看,除了生活水平余閒的積累,視野、思維、智識的提升,非常重要!

我記得當兵的時候,一次休假,班長一時興起,借阿兵哥的車,無照駕駛,走的還是高速。一條直路一會兒偏左,一會兒偏右,像喝醉一般。

怎麼解?就看遠一點!

開車的人該知道,不是盯著眼前,而是一段距離的遠處,方向盤才不會不穩。

你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遠一點,這就不會造成視野窄化,然後時不時陷入稀缺的境地中。

我理財有一種習慣,每月貸款、信用卡、保險等固定支出,都有提前預備,手機也預設提醒功能。每月5號薪資下來,一筆筆備好準備扣款,二十幾年來,我沒有被循環利息一次。我凡事都做計畫,有冗余。刷爆信用卡?那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信用的累積十分重要,課上這麼多,大家都應該知道【信用即資產】了吧!

早年保險多集中同一個月繳,年費高,就利用保險有兩個月寬限期,分開給年費,這也是可利用的冗余資源。還有,保險可貸金,也可視為余閒。

我雖凡事有計畫,但我發現,一旦不在我計算範圍內的,比如小孩學費,就會被我忽略,臨時要用錢,就得跟人調。我自信自己還是一個可被信任的人,同事朋友願意周轉。

可信度也是另一種冗余資源。當然,不能常常調用這種資源,一旦變成常態,可信度下降,又把自己的後路給緊缺了。

然,許多的冗余是需要額外多餘的成本,也不能無限去擴容。凡事都有度,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把握的。

窮人度小,富人度大。有冗余才能有投資。餘裕度大的,自由度高;自由度高,就有更多的選擇,能做更多的冒險,能找到正向反饋的途徑。

貧窮,需要從負循環到收支平衡,到有余閒,到有能寰轉回旋的能力,再到正循環。完成一整個華麗轉身。


= =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美]史蒂芬.柯維
大多數人在緊急的事情上花了太多時間,卻在重要的事情上花的時間不夠多。



 樓主| 發表於 2019-3-26 18: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二,窮想法

窮人與富人的思維倒底有何不同呢?在一本叫《鄉下人的悲歌》裡,有大體的說法。

對窮人來說,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社會學上、心理學上、與社區、文化、信仰等。作者本身就是來自於這樣的群體之中,他形容這群體是「消費主義、與世隔絕、憤怒、不信任他人」。總之,憤世忌俗,滿滿的LOSER心態。

比如說,群體裡對成功者的分兩類,一是出生好,含金湯匙;二是靠天才,天生就是聰明。於是窮人如何地辛勤勞作,都不足以能扭轉。

一輩子不好好工作,總說成功者都是天生命好、甚或說都是招搖撞騙謀得來的財富,這種人各位都見識過吧!

好了,在這些思維的人這樣的認識論主導下,他們的小孩有時就會分不清知識和智力的區別。他們會輕易放棄,以為自己天生笨,但事實上都可以通過學習彌補。

教育之偏差,有時就在於父母對一件事的態度。

作者身於窮人家庭,直到他的姨媽嫁給一個中產家庭,才知道人家的家庭從不吵架,更不會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說話總是和氣,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好商量。

作者經歷雜貨店打工生活,也觀察到窮人的作為,見識到為了揩福利制度的油,拿食品券買許多汽水、買單時再減價賣給雜貨店換現金。然後,把要買的食品分開結算,用食品券買食物、用現金買啤酒、香菸等。

窮人中,有人就是不想工作,寧願靠救濟金過活,還發展出一套使自己滋潤的方法。偷雞摸狗沒關係,能製造出余閒,幫自己向上也是個暫時的法子,但只靠偷雞摸狗就想過一輩子就不好了。

中產階層與貧窮階層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準則。

窮人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什麼,視野短淺。明明需要一份工作,卻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一個不公平對待就憤而離職,總要責怪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

這與人的信任感一旦失去,就難以參與到社會協作的運作上去。你說,是不是自絕於社會體制,斷了自己的上升通道?

所以,這種人一樣也不相信天道酬勤,既然改變不了,又何需嘗試?哀莫大於心死。

窮人與中產、富人的不同思維和行為方式才是致命的,使得其階層固化,永不翻身。


= = =
《鄉下人的悲歌》,[美]J.D萬斯



 樓主| 發表於 2019-3-27 12: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三,富思維

富人會想方設法的用錢生錢,同時注意風險與收益。

《富人的邏輯》一書,作者提出富人不會像普通人那樣,有了錢就奢侈消費,也不會把投資交給別人負責。有一大筆錢並不等於富有,讓錢不斷增值,使自己持續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叫真的擁有財富。

作者幾個自身理財經驗,提出五個誤區,滿滿的理智算計。

作者另一本書《富豪的心理:財富精英的隱秘知識》,採訪了德國45位超級富豪,總結富豪身上的一些共同性質:

樂觀主義精神。面對危機,依然能睡得著,這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富豪來說,樂觀意味著心理學上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高者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些事,而效能低者則認為自己做不到。

不責怪別人,責備自己。當面對失敗,他們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主動承擔個人責任,而不是負面地拿市場變化當藉口。如果就是經濟情勢使然,那也是自己沒有看清趨勢的誤判。當然,他們更不浪費時間抱怨。

富有野心的具體目標,目標感、使命感,更努力。他們知道長期堅持對成功的意義。

對了,作者採訪收入最高(淨資產>3億歐元)的受訪者中,只有一位是博士,五個大學畢業,三個高中畢業沒法念大學,或者輟學,兩個沒考上大學。所以,沒學歷不是藉口。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也明白的指出,窮爸對金錢不上心,看不起、看不上也不關心,而富爸不設防大方的關注、關心並渴望金錢。

窮爸認為貪婪之萬惡之源;富爸認為貧窮才是,並且會把人帶向惡的一面,磨滅善的一面。

窮爸如果遇到買房子,付不起便不考慮了;富爸則會想我要如何才能買得起。窮爸逃避問題,富爸解決問題。

提高財商的表現是學會區分資產和負債,當窮爸還在為生活消費支付,車輛、貸款、信用卡努力負債時,富爸已經在資產上 ─ 房產、基金、債券、股票,下了血本。

當窮爸鄙視排斥抵制金錢,把金錢推離自己時,富爸讚許享受實戰於金錢的投資,最終擁抱財富,不為錢工作及擔憂了。


= = =
《富人的邏輯》、《富豪的心理》,[德]雷納.齊特爾曼。
《富爸爸窮爸爸》、《富爸爸投資指南》,[美]羅伯特.清岐


 樓主| 發表於 2019-3-27 22:30:5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四,配得上

作者很牛,又寫了一些《富爸爸投資指南》。本想給各位自己看,不過有一些觀點確實值得提一下。

作者將收入分類為三:勞動收入、證券收入、被動收入。勞動收入清楚,這裡甚至包括大公司高管、醫生、律師等高收入人群,錢很多,但依然算是勞動收入。證券收入含購買股票、基金、國債等理財產品的收入。被動收入是指你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但卻有的收入,比如租房收入、權利金、專利使用費、版稅收入。

這一分,大家就明白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由勞動收入轉成證券或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大家理解,多多益善,最多是不賺錢,還不至於賠錢。當然養房、養專利也要花錢,對於不賺錢但還要花錢維護的資產,可以變賣處理。

而證券收入呢?這裡大家會問:理財有風險,如何能說證券收入一定會成為資產呢?萬一賠錢呢?

是啊!我自己到現在也不敢說我在股票上的投資有啥金錢收益。但雖然沒有大收益,我卻累積了許多經驗,這卻是大收穫。各位看我之前所說的即知,我是知無不言,沒有隱藏的告訴各位的了。

我慢慢意識到總體的流動,動態的變化,長期的行動,對風險與回報的評估,為任何情況做先前準備。

買股票當股東獲取股利,本身也是買資產為底來獲益,本質上與買房來租人一樣。好的資產會生錢,資產本身也會增值。問題是否能在對的時間買到對的股票。

從消費/負債,到購買資產,到創造資產。說白了:投資者本身才是真正的資產或負債!

富人忙於自己努力精進,窮人怪罪外在環境。是故是有富人看不起窮人,總認為是性格缺陷問題,英國柴契爾夫人就這麼說。當然,剛剛荷蘭學者布雷格曼,在TED有提,是環境的影響。環境影響性格,性格造就環境,何者在前已經無所謂,兩者互為因果。

窮人仇富,但富人會仇窮嗎?仇窮的還是窮人!大多數的富人根本不理會窮人。我想他們會說:你們忙,我投資賺錢去了。

現在,各位可以理解查理芒格說的「讓自己配得上那財富」,這句話的含意了吧!

如果是窮人思維,就算天上掉下來一筆財富,也會被林林總總的物慾橫流給消耗殆盡。就算有心要投資,可對投資與風險概念是張白紙,恐怕死得更快,還不如坐吃山空。

如果有富人思維,卻一直是個窮光蛋呢?那就照《窮查理寶典》指示的,通過提升自己,來強化對世界的感知;多元思維,內在的能力持續增長,和世界的大趨勢才能互相匹配。匹配度高了,無論是要投資、創業或開創其它事務,才能無往不利。

另外,我們總也會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比如說還沒成為有錢人,就照有錢的花法。說:這是有錢人的思維,錢不去就不來。

這顯然犯了幾個偏誤,倒因為果,有錢人是有錢才可這麼花,你這是打腫臉充胖子,搞得自己沒餘閒;其次,是否有錢人就這麼花錢不拘?你學到的是人家的花錢,沒學到人家如何賺錢?

人家花錢買房,你花錢買車;人家進的是資產,隨時間增值,你進的是消費品、耗材,隨時間貶值。

《學會花錢》把錢包分三種:消費錢包、投機錢包、投資錢包。消費適度,避免投機、多多投資。

有一個民間說法:小時候是世家有錢,長大沒落了,生活困難,但有視野,最後還是成就了!這種事我相信,要找案例應該也有,但這是否又是一種倖存者偏誤?大多數家道沒落的貴族子弟,享受慣了,容易陷入生活中惡性循環裡,由奢侈入賒帳?

我就認識小時候吃慣鮮魚的家族,長大家敗窮了,對吃還是很堅持,非海魚不吃,嘴刁著呢!


= = =
《窮查理寶典》,[美] 查理芒格
《學會花錢》,[日]野口真人



 樓主| 發表於 2019-3-28 10: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五,富人就對?

行文至此,也得反打一趴。

有些富人的思維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台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說:「錢放進辜振甫口袋就出不來了,錢放到辜濂松的口袋就會不見了。」辜振甫的投資是把錢放銀行,取得穩定收入。辜濂松則是拿出來做投資。在台灣為亞洲四小龍的年代,後者肯定資產高於前者。

依此來說理財方式應該激進?但那也得看時機。比如現在,是廣泛建廠投資好?還是投外幣賺高利好?只放銀行肯定不好,但如果銀行是自己開的,那另當別論。

2018/9/19 我參加了CFMS2018會議,那是一場有關記憶體的大會。其間一位演講者說到,199X年江波龍(Longsys)創業之初沒錢,跟友人借了30萬,當作佔股30%的資金。後來友人覺得擔心,就改為純借錢貸款,之後創業者慢慢還了。演講人說,如果當初借款方有眼光留著30%的股權,現在是多少身家?(我想以數十億計!)

但演講者犯了一個倖存者偏誤。當初該友人的思慮並沒錯,創業成功者幾何?如果依我們理財的觀念,錢本來就應該在風險與投資效益中取平衡,如果當初創業失敗的可能性是95%,而這30萬又是友人生活所需,不是閒錢,損失不起,則合理的做法當然是改為貸款,讓借貸方趕快還。

現在事後說故事,有了結果當然可以意淫著想當初如何如何…。演講者現在為投資方了,我很想問他,難道他每次投資都看得很準?

我還看過文章,說四十幾年前,蘋果聯合創始人韋恩把10%的股份以800美金賣給了喬布斯,現在值幾百億。雖然喬布斯萬貫,韋恩沒落,但喬布斯走了,韋恩還在。哪去說理呢?

認知升級後,我們就不會犯上述錯誤。

如同看歷史,我們必須回到當時的處境、人事與當時僅能掌握的資訊,不是放馬後炮以結果論處,說該決策不正確,這認知我想之前我都有提過。

各位看《富爸爸XX系列》,也要思辨,不一定說得都對!

但如果我們的認知升級只到這裡,好像背後還有一些什麼我們沒看到沒想到。

生活是動態的過程,但人常常止步在某個安穩的境地。

繼續吧!停在這,一樣是固定思維。螺旋向上,像DNA一樣。

於是,我們又回到方法上來。


= = =
《金錢暗流》,[美]簡.邁耶
富人甚至會為了保全財富,製造對富人相對寬裕的經濟環境,透過慈善基金左右思想、理念、議題、政策,推動政府立法建制度,以實現其政治目的。



 樓主| 發表於 2019-3-28 19: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六,找杯

講方法。

我聽同事說,他曾在2000年左右聽到一種股票操作的笨方法,就是一有錢就買台積電放著。他也在意淫,如果當年就真的一直這樣儲蓄,現在就怎麼怎麼樣了。

我也聽過一種說法,如果你不抽菸,每天就能省100元,一年省下36500,如果你一輩子不抽菸,就可以買台BMW了。嗯,你一輩子沒抽菸,請問你買BMW了沒?

嗯,那現在能怎麼辦?現在開始買台積電放著?

也行!這其實與樂活投資人施昇輝先生教你的─有錢就買ETF,一樣的做法,都暗合了深口袋,長時間的策略,同時選定的標的都是長期屹立不倒的。ETF同時也假定指數長期是看漲的。

但現在買台積電的投資收益率未來還看不看好?請自己做功課吧!

如果一樣策略放銀行,買黃金呢?我就只能嘿嘿了,請重頭看書。

我們繼續意淫:如果不能一夜暴富,那兩夜也行。半個月也能接受,但最好別超過一年。

如果同學這麼想,就是賭徒心理了。我說過理財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總體規劃,時時調整,長期實踐。

而我的快速方法是認知升級,那確實能短時間灌輸/糾偏/改變各位同學對待投資的觀念,從而建立一套正確的理財觀與金錢觀。接著只是去實踐,雖然還沒暴富,但已有抱負!

這是另類聖杯,雖不一定永久有效,但你自己知道,一旦認知升級,你能終身學習了,就能再次升級。你可以找到一個你適用的杯,一個鋼杯也成,不一定需要多神聖。還有,這一輩子也許只要找到一個杯,就夠你吃一輩子了。

問:當然找杯也可能有成本的!
答:是的,本人就經歷多年。
問:那花錢旅遊好於賠在股市啊!
答:這是機會成本啊!難道投入股市就為了賠錢?

給自己買機會,或更多的回憶?說到底,值得與否的底層邏輯來自個人價值判斷。這爭議放在我與我老婆身上,明顯是兩個方向。

沒事,參差多態才是幸福之源,羅素說的。

《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錢》一書裡就提了九個花錢的心理誤區,分別是:忽視機會成本、陷入相對和比較、把錢分類建立不同的心理帳戶、逃避花錢的痛苦、過於相信過往經驗、高估自己擁有或可能失去的東西的價值、太在乎公平性與費力程度、很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把期望化為現實。

這些自己看書,我就起個綱要。你只要多掌握自己「理性的能力」就有糾偏誤區的機會。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提到富蘭克林的理財方式。錢能生錢,節省花。省一元是一元。錢的機會成本。以賺錢為榮,以浪費為恥。

兩三百年前,人家就知道這個正確理財的道理!

= =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馬克思.韋柏
《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美]富蘭克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0f7740102v8p4.html

《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錢》,[美]丹艾瑞利.傑夫克萊斯勒



 樓主| 發表於 2019-3-29 08:07:01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七,參考一

一樣介紹幾本理財書籍作參考,適合不適合自己,如何思辨怎樣抉擇,看個人,杯子得你自己找。

《99%的人一看就會的理財書》
終極招術:有一個原則你大概用得上,這也是機構投資者的預設配置,也是經過了歷史驗證的。這個原則就是:在你的投資中,股票和債券六四開,這個默認的投資比例會讓你獲得比大多數人都要高的收益。而且,這60%和40%,你必須要堅持下去,用專業詞彙講,你要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簡單點說,你有1000塊錢的投資,600塊買了股票,400塊買了債券。一年之後,股票漲到了700塊,你的黃金比例被打破了,怎麼辦?賣掉股票買債券,把比例恢復到初始設置。要是股票跌了呢?那就反過來,賣掉債券買股票。

有了配置得當的投資,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完成了,接下來你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個人理財》
風險與收益的關係,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你能夠承擔的風險是增大的,這個時候,可以選擇風險更大的金融產品。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風險較高的資產收益率要勝過那些風險較低的資產收益率。

這裡要引出作者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有時候不冒風險,要比冒風險的決策更“有風險”。只要你的投資期限足夠長,你就有能力承擔更多的風險。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意味著在決定怎麼投資、選擇哪些投資工具時,投資期限的長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過去的82年時間裡,普通股的收益率最高。在這段時間裡,大公司的股票獲得了年平均10.7%的收益率。但是,我們知道,股市總是波動的,股價的上漲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在同一時期,普通股的風險水準或價格波動程度也是最高的。例如,1987年10月19日這一天,股票市場就下跌了23%;1997年10月27日當天,股指下跌幅為7.2%;2008年10月1日至10日這10天時間裡,股票市場的下跌幅度達到了22%。但是,隨著持有普通股的時間延長,比如,20年,即使是遇到了最糟糕的年景,持有股票的複合收益率也是個正數。因為,當股票市場年景不好,其他產品的投資收益率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如果你的長期投資期限足夠長,那麼,只要你選擇了風險較高但收益也高的資產,最終必然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反脆弱》
槓鈴策略:大部分資產選擇收益確定、風險小,線性關係強的項目,小部分資產試風險很高但收益也很高的項目。放棄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項目。

什麼是低風險線性關係強的?在我看有定存、國債、固定收益信託、定存型股票(如中華電)等等。中等風險收益的,我認為是各式基金,收益變化之理財項目。高風險高收益的,如金融危機、黑天鵝事件突然崩盤之類。

低風險固定收益,保障穩定收入,一旦規劃安排,就不需要花時間關注。反而應該注意,耐心等待有黑天鵝出現的機會。作者在1987年美國股災,2001年911事件,作空美股大賺一筆。《黑天鵝》一書也是他寫的,他長年研究不確定性和風險等相關事務。

= = =
《99%的人一看就會的理財書》,[美]卡爾.理查茲
《個人理財》,[美]阿瑟.J.基翁
《反脆弱》,[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樓主| 發表於 2019-3-29 17:48:29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八,參考二

《一本書讀懂投資理財學:從零開始學理財》,[中]于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 /2715146?fr=aladdin

4321理財法
https://site.douban.com/191829/w ... 669/note/319471474/
https://www.jianshu.com/p/e384acd2ca6a

《如何投資才能穿越周期》,[中]鍾偉
http://www.sohu.com/a/258150219_394375
說國債,房屋,儲蓄型保險。

就房產來說,超長期看幾十年的時段,自然跨越過經濟周期,但長期趨勢必須看人口紅利。

像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淨流入,變化往上,在這裡投資房產,長期看不會有大問題。但趨勢也是動態變化的,比如大陸一樣老年化,大城市的少子化也越顯著。趨勢與趨勢之間也是一種競爭消長的態勢,哪一個勝出一樣是未知的。

然而,像台灣少子化的結果,我就認為房地產就不太可能長期看好,也許維持還可以,大漲則不能。有剛需就買,非剛需要投資就請謹慎。當然,如果台灣大陸的關係改善,擴大合作,經濟互助扶持,開放大陸資金注入,則房市股市都會大幅利多。然政治的變因多,也難把握。

儲蓄型保險我之前說過,我個人不傾向。不過我自己也有幫孩子買一個美金儲蓄型保單,換算年複利為3.X%,這確實是可以作為長期固定收益的資金。這同時也是配置了外幣。

市面上投資理財的書籍很多,有志之士自己研讀,自行實踐。想要財富又不讀書識字,懶得實務操作,那希望你是本命及運勢極好的吧!我不招呼了。

許多成功者,在事後接受採訪時常常會提到其運氣的因素。如比爾蓋茲就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他那時運氣好,扎克伯格也說:僅憑努力和好創意還不夠,你還得運氣好。

那成功就只需要運氣?運氣之外的總有其他原因。人人都有走運的時候,但財富創造者知道如何識別這一時刻,並利用它做點什麼。

成功者說自己運氣好,不說自己有能力。懂得推銷自己、懂得自我問責。

大家總說:「運氣是強者的謙詞,是弱者的託詞。」但運氣真的很重要!比如,我剛提到江波龍的那位,根據他的回憶,他真是在對的時機出現在對的地方,也做對了決定爭取到工作,占據了一個對的位置,…,然後,上天眷顧。

無論如何,努力仍是必要條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最終成功不必然降臨在我,但畢竟努力了,就是輸給了運氣。

想要成功有許多因素、向度,我們可能把握的品質有能力、認知、心志,不能把握的是運氣,但這方面也有一些選擇作法,比如大數廣積、多方下注、廣交貴人,可增加運氣機會。

這些關係,可以被寫成一個成功的數學式,我們把可以把握的因素增加,以增加可能性,無法把握的就聽天由命。好了,這時我們又回到稻盛和夫的謙卑,希望宇宙會幫我們完成願望。

= = =
《理財最重要的事》,[美]卡爾.理查茲
理財容易陷入的情感誤區;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規劃;避免陷入空泛的理財建議陷阱;根據實際變化做動態調整。


 樓主| 發表於 2019-3-30 09:46:06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九,理財性格

聽過「市場永遠是對的」的宣稱吧!我在三口相聲時說過。

其實這就是個宣稱,沒有什麼對錯。如果信它,那你適合作一個趨勢操作者;如果不信它,認為市場總有誤判的時候,那你是一個價值投資者。

市場的本質是沒有本質。所以,副總玩趨勢,均生玩乖離,都沒有錯。端看個人性格。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信奉前者的,建議玩均值(乖離);趨向後者的,順勢操作。

我自己是綜合兩者,順大勢逆小勢,亦步亦趨,各位看我戰報就知道。

玩趨勢與玩乖離,判斷與出手時間都不一樣,所以,不必然是互相對峙的兩套操作,偶爾一種策略較好,時機問題而已。

順著自己的性格做,比較不會有衝突心理,理性容易勝利。

自己的心理模式決定,交易框架也就能定型,然後就定出策略,然後具體的操盤手法也能規劃。

我之前在2018戰報上,都說明了我是如何安排我的20發子彈。
我是何種性格(趨於保守,損失厭惡),於是只選ETF(背後有道理:指數長期為漲勢)。
處於何種狀態(需要上班沒空看盤),於是只選一檔ETF(與大盤同步,不擔心有如個股上下波動太大),有空才來回小逆操作。

有多少本金、如何分批、如何攤本、如何均值、分割價差區間、隨趨勢微調小目標值、何時小逆,…。考慮的細節理由,我都已明白的告訴大家了。

寫到這,我自己也意識到,之後我應該怎麼調整我的操作了。(看來寫作也能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左側操作:盤勢下跌,順大勢,空倉逐步進,平虧;逆小勢,漲賣跌買來回攤成本。

右側操作:盤勢上漲,順大勢,滿倉逐步退,收盈;逆小勢,跌買漲賣來回蹭盈利。

所謂左右,以中間為觸底分,我們看陸股大盤,2018底2019初,觸底點已經過了,之前我一直是左側操作,現在是時候需要進行右側操作了。

這部分後面戰情報告再來說了。

= = =
《交易之路》、《向證券交易員一樣思考和行動》,[中]陳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手指路。



 樓主| 發表於 2019-3-30 22:02:01 | 顯示全部樓層
100,FIRE

最後,說一個FIRE運動。(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

我們說財務自由就是「不用為生計出賣自己的勞力與時間」。

FIRE運動的目標就是:經濟獨立,早早退休。完全就是我的理想啊!!
http://www.sohu.com/a/252760181_100267121
http://mini.itunes123.com/a/20180905143241795/

請留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這裡有非常多的理性算計。

一定要注意到,世界是動態變化的,尤其是通澎,固定的錢一定會縮水。對於自己的財務收支,定然也需要隨趨勢變化去估算。比如租房收入也會逐步提高,房客能幫你賺錢,房產本身也抗通膨。但那房子一定要租得出去啊!不然退休不就斷炊了?

還有,余閒一定要有,投資需要持續。需要考慮生活上方方面面可能的狀況。如果生大病,健康出狀況,要有保險做後盾。

有很細節的財務管理,儲蓄比例、投資比重,固定支出、經常費用、不時之需,各項金錢用途的規劃。

不是說FIRE了,就好像退休一樣無所事事,而是過一種自律健康節儉簡單的生活。當然,如果你的余閒超級大,那是富豪級別,另當別論。

我們都知道,人想要的總是大於人需要的。越能樸素地過活,就越能快速進入FIRE境地。

FIRE於是有分:瘦FIRE ─ 極度節約簡樸的生活;肥FIRE ─ 能維持一個常規的生活水準,同時進行著儲蓄投資,有理財收入;咖啡FIRE ─ 在退休後去星巴克做一份兼職,因為星巴克會為它的兼職員工買醫保。

總之,一方面減少開支,一方面投資攢錢,直到足以不用工作來過生活。

對於財產的規劃,我個人是傾向死亡時錢花光。也就是小孩養到20歲成年,就剩老婆與我,簡單生活,安度老年。但由於“父老子幼”,自己想要的余閒度也較大,故除有變故外,看來還是得乖乖工作到67歲退休。

不是60/65歲嗎?首先,我家小老三現在3歲,他爸50了,而她20歲時,她爸67歲。其次,二十年後台灣退休年齡怕是要提高到67歲了,我對於政府的勞退基金不表信心,台灣老齡化也嚴重。我也不指望政府的勞保退休金啦!退休還是自己規劃才安心。

當然,我年紀越大,所需的餘裕度就會降低,因為欲望所需會減少,活的時間也會縮短。但另一方面,未來的支出也會增加,麵包一定會變貴。

不同的趨勢彼此消長,影響最終FIRE的規劃,但67歲是最後的FIRE期限。

總的說,個人經濟狀況與滿足生活的水平,能動態的達到一個平衡,才有FIRE的條件。我現在還沒到,小孩教育費都還沒齊呢,確實還有需要時間繼續增加收入,量入為出。

但你又怎知何時死?如何死?萬一將死之前負擔超大呢?比如躺床上需要人扶持?

就最近保險員推我長期照護險,我自己考量後還是放棄。夫妻二人每年十萬保費,繳費二十年,並且到殘障六級才啟動理賠支出。我認為我夫妻二人要達那種殘疾度比較難,可能一輩子到暮年才有機會,現在的錢還是做為投資優先。

如果最後真活得太久,我就把保險借款領出來,把房子賣了,把餘閒全部出清。從沒指望養兒防老,女兒們也不用寄望我的餘錢。她們不必爭遺產,姊妹鬩牆。

我們怎麼算都算不到未來會如何,但有些事我們自己要有譜,比如一定保持自己的好健康狀況,養生得宜,也該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我們也不可能凡事往最壞的方向考量,那多少餘裕度也不足夠。凡事想到最差狀態,那就只好工作一輩子,如果還能做下去的話。

其實將死之時很有錢怕會不容易死,或死了下不了葬。部分台灣富豪們的處境,新聞多少有報導。

= = =
《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美]喬.杜明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436b001018i5j.html

以下是聽說的:
林口醫院,大老闆,插管一堆管,兩年,不可以死,WHY?遺產稅轉移需要兩年啊!

有大老闆,中風想收廠,供應商找來黑道,錢先給出來。還有人傳該老闆假中風,結果老闆只好一瘸一拐的,繼續幹。

還有,二百億資產的老闆,人不行了,也不能死,孩子接不上,結果老婆憂心忡忡先走了。

太有錢也是負擔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