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11: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75.11 戰情十一

錢老板:本金20萬,目前投入18萬( = 打了18發子彈 + 0發待命)。
現總值:164438.33;跌幅:8.645% (以18萬計)

300ETF:3/7 收盤:4.040;1/31收盤:3.202;跌幅:20.74%

50ETF:3/7 收盤:2.871;1/31收盤:2.474;跌幅:13.83%

深證成指:3/7收盤:10904.98;1/31收盤:7479.22;跌幅:31.41%

上證指數:3/7收盤:3271.67;1/31收盤:2584.57;跌幅:21.00%

= = =

1月依然錯過幾次來回,沒有什麼低買高賣的操作,就賣出收回一發子彈。

因為1/21 300ETF有配發股利,獲利近3000元,算是對損失的一點補償。

一切照策略繼續進行,在股海的波浪中飄盪,等待命運之神的審判。。。



 樓主| 發表於 2019-2-28 18:04:40 | 顯示全部樓層
75.12 戰情十二 (2018完)

錢老板:本金20萬,目前投入0萬( = 打了0發子彈 + 14發待命,所謂待命是錢依然在股票帳號內,隨時進場;如果轉回銀行帳戶則視為後備本金,目前後備金有6萬,即6發子彈)。

現總值:144586.27;漲幅:+3.276% (以14萬計);
現總值:204586.27;漲幅:+2.293% (以20萬計)

總之,經過一年操作,賺了4586.27。

對比2018/3/7進場以來,大盤及ETF至今的幅度。

300ETF:3/7 收盤:4.040;2/28收盤:3.663;漲幅:-9.33%
50ETF:3/7 收盤:2.871;2/28收盤:2.736;漲幅:-4.70%
深證成指:3/7收盤:10904.98;2/28收盤:9031.93;漲幅:-17.18%
上證指數:3/7收盤:3271.67;2/28收盤:2940.95;漲幅:-10.11%

我贏了它們,也回了本!

= = =

中國年後,股市漲了幾天,照那種勢頭,我就快要回本了!但是當時想,哪有天天過年的?我2/1, 2/12, 2/14各回收一發子彈,繼續在股價漂盪之中高賣低買,攤掉成本。

當然,因應漲幅,我也放緩了賣出的策略,放慢速度加大間隔(0.05->0.1)再出手。比如2/1 3.245賣, 2/12 3.299賣, 2/14 3.399賣。因為沒法一直盯著看盤勢上下來隨波逐流,所以有時看到短線高點過了,乾脆不做操作。這是我一直少操作的原因。這沒有好壞,誰知道看盤太近多操作是否更糟,或更影響心情。

2/14-2/21一周,300ETF 在3.4間上下浮動,時而衝高時而急跌,幅度都大於我原本預設的0.05區間操作。如果來回個兩次攤平成本,離我回本就近了,但我都忍住沒操作。因大盤急拉,我彈性調整操作規則,加大了操作區間由預設0.05到0.1,故高於3.5又下來才賣。於是2/22終於到了設定點,3.5賣,再回收一發子彈。

然事實又再次證明人性瘋狂,2/25 大盤漲幅>5%,ETF大漲7%以上,又再洗掉我一發子彈。

不過,經過一年的操作,我已經回本,並且開始有盈利。賠了11個月,短短1個月就全回來了,股市真的一個令人琢磨不定的戰場。

照我這種保守操作,跌的時候我的跌幅能比大盤/ETF少,漲的時候,我是否就跑輸大盤/ETF了呢?如果行情就這樣一路往上,那確實會輸,因為我會被洗出去!但如果是震盪往上,那只要我來回操作設的區間契合震盪幅度,我還是可以跟上!

再看看吧!因應時勢,應該開始看多,調整操作規則了。

2/28,我尾盤3.663大膽地把剩下的子彈全數回收,目的有幾個:

一是大漲之後,概率上會有一段時間回調盤整,加上大盤有跳空缺口,回補跳空缺口是一般技術分析者的心理預期,短期不容易有大資金繼續注入,故再次大漲的可能性不高。

二是入袋為安,稍作休息。

三是總結一年來操作,在趨勢下降期,已證明現有策略可行;但新一輪的盤勢有轉折,我應該繼續守勢操作,或調整操作策略,大膽迎接?

四是重新再出發,面對一個不確定是漲是回是盤的情況,我歸零再出擊,是否還能有盈利?不得而知。

五是感覺我的計算方式有點亂,想歸零重新計算,另外也想切割這次的盈利,不想混入到我接下來新操作的計算。

以上,對於這次全收歸零重新出發,我一樣可能預期錯誤,也許賣出後股市又噌噌噌的上漲,那我就是被甩轎出去的人。但也許運氣好,我真的賺到了盤整回調的差價,然後調整再出發。

2018投資結束,2019/3/1開始新一輪操作,盈利歸零,本金一樣20萬,一樣每月月底做戰情報告。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45:32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三,又一講

上次講股票,還是趨向理論,說股價是否可預測,有效市場假說,沒說具體操作。但具體如何操作我都每月發戰報了,這還是我用真金白銀實際操盤的紀錄,不是模擬操盤來的,已經具體到不能再具體了。

這次我擴大範圍,說理財,然後講視野,談窮人與富人的思維。
如照這思路一直下去,是企業家精神;終極來說,是人生哲學。

後面的我談不了這麼多,太大氣,自己不夠格,也沒底氣。最多給大家參考書目,比如稻盛和夫的一系列叢書,《幹法》《活法》《成功的真諦》等等。

他書中也涉及一些比較虛無飄渺的,誠心的、敬神的。你能把握的只要努力,結果雖不在你,但自有外界因素幫助─也許突然靈機一動、也許發現貴人相助。你能感受到到冥冥之中,自己的運勢會變好,能心想事成,能有成就。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把這種冥冥之中的安排誇張地擴展開來說,就是─「整個宇宙都會共同來完成你的願望」。

在另一本書《掃除道》上,也是作者一直打掃幾十年,感染了許多人,甚至於因為他們門面打掃得太乾淨,有過路老闆放大單給他們,有宵小偷遍其它店面,就是不敢進他們店偷東西。天上掉下來餡餅、趨吉避凶,不在話下。

我相信,講述到這方面的書籍很多。最後也都會指向幾種品質,比如誠信、堅持、謙遜、正直、助人、…

關鍵時刻這種面向的選擇,不會讓你有道德困擾,心裡不會一直揣揣不安、減少耗費精神處理手尾,也避免之後惹大麻煩。

真誠是最好的策略,是有科學解釋的,既然說是策略,就是一種理性的算計,而非一種道德的勸說。博弈論對此解釋許多,我們有機會可以再說明。

而且,你以為隱瞞、行騙等,別人都不會知道?別人都是呆子?甚至你沒想到的,狗仔、槓精、好事份子、陰謀論者都添油加醋地幫你想到了。

好了,我們談理財。

= = =
《幹法》《活法》《成功的真諦》,[日]稻盛和夫。
《掃除道》,[日]鍵山秀三郎。

活法: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令人煩躁,但人生就是”今天”的不斷積累和延伸。


 樓主| 發表於 2019-3-22 11:5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四,錯把手段當目的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理財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很簡單,是為了有錢,對吧!但是如果只是因為要發財,這回答有點蒼白。

人生的目的,肯定不是要錢多。收集一堆“紙鈔”拿來擦屁股還嫌硬,不是嗎?錢是工具,是我們要實現想要願望的手段;或者,錢是倚仗,使我們能避免或逃離我們不想要的處境。

放大到人生的尺度,如果能想清楚這輩子究竟是要什麼,能有理想以一貫之,其實是最豐富的人生意義。當然,大部分人的願望時時在變,這輩子不可能想通,但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尋求意義。

蘇格拉底說,一個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我們不是聖人,也想不到那麼遠那麼多,但一定要花點時間拷問一下自己。

在《生活的哲學》一書中也提到了,生活的滿足遠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領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快樂。

有人在思索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想要希望的是有一個家庭,能生育小孩,不至於有人生的缺憾。有人要的是快意的人生;有人要的是安全感;…

這談一談又到人生哲學去了,我本沒這麼深刻。

我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於是希望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衣食無憂。而積累財富,一方面也是自我的安全感使然。錢足過簡單的生活,這就夠了。

但,多少錢才夠?記住,不是說有個三千萬、一個億,夠了,然後坐吃山空。理財是一輩子的事 ─ 在來去之中估量,在平衡收入與支出之間,對應家庭需求、生活水平與享受的質量,考慮到可能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興趣、…,對應各種狀況,在保險、現金、保本、投資、房產、退休…,方方面面,為將來各種處境作一個總體的規劃。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成長型思維),不是靜態的結點然後混吃等死(固定性思維)。雖說規劃趕不上變化,但我們盡量面面俱到:保險對治疾病意外;存款支付生活必須;投資對應社會紅利;房產對抗通貨膨脹;…。然後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予以展開,在生活進行中上天自然會給予課題。

你有你的計畫,世界另有計畫。

所以,規劃之後,動態的持續調整。若遇重大波折,我們還有工作、朋友、家族,而你也可能成為救濟他人的靠山。社會是一個互助的團體,而我們則要有與之相配的品質,值得人家幫助你,不是嗎?


= = =
《生活的哲學》,[英]朱爾斯.埃文斯
《你有你的計畫,世界另有計畫》,[中]萬維鋼



 樓主| 發表於 2019-3-23 10: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五,有錢沒錢過好年

好了,有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許多現實上可期待的願望,錢確實有幫助。就算我們還沒想好自己要幹嘛,但有錢了,想到了便容易達成。於是,理財先行,邊走邊看。

不過,請不要認為有錢就能夠幸福。錢是實現願望的工具,若反過來被其奴役,失去親情、友誼、健康、休閒、心安、平靜、…,那就窮得只剩下錢了。

《哈佛幸福課》就曾經說過,非極端狀況,外在環境對幸福感的關係有限。

研究顯示年收入超過美金6-7萬(不同研究給的數字不一樣),收入再高對幸福感的影響就不大了。總之,就是邊際效應遞減。

想像一下,如果中了頭獎彩票,錢多到一輩子無慮,是否會感到幸福一輩子?

不會,人會習慣,那爽快感會維持一段時間,然後人就會接受該狀態成為“那是應該的”。一是習慣有錢的生活了,可以揮霍;一是個人習性還是在那,有錢並不能改變性格、增加氣質。

各位聽過吧?有人中彩票,結局不好。有錢了,怕失去怕人覬覦,擔憂感大於幸福感;還有德不配位,極度奢迷,走向反面最後申請破產的案例也不少。
http://www.sohu.com/a/168421159_369340

在我看,突然有錢使人變得安逸,因為安逸於是懶散,如果不能充實人生意義,那就變行屍走肉了。可是要充實人生可不是到處搞事,搞事就可能死得更快。

窮人突然有錢,不一定是好事,就像一個長期飢餓的人突然可以吃大魚大肉了,不吃沒事,吃了反而掛了。*

好吧!當一個有錢的行屍走肉,好過一路掙扎的木頭魁儡?

問題在於有意識的生活,這與有沒有錢是兩個維度的問題,而喪屍跟魁儡都沒意識。

有錢有有錢的煩惱,沒錢有沒錢的困擾。後者有壓力,有壓力會使人“活”,有壓力總要想辦法,多少要能動用意識。

還有,你或許也知道,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很有錢吧!他可能比我們都忙,人家也有壓力。甚至於《大西洋月刊》報導,現在美國還崛起「工作主義」,美國精英都以工作為榮,並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唉~ 又是一個比你有錢又比你更努力的事例。

注意,富人努力工作,是主動為之的,他們可以說已經財富自由了;而窮人則是被迫的,不工作就沒飯吃。

自主與被動之間,意願與非意願之間,藩籬之大啊!
貧窮會使人視野窄化,別讓貧窮限制了你的視野。


= = =
*《零年1945》,[荷]伊恩.布魯瑪
二戰結束,英國人解放貝爾森集中營,最初將自己的軍糧,也就是火腿、培根之 類的食物發放給倖存者,但囚犯們的腸胃早已萎縮,根本不能吸收這些食物。飢餓的人們,面對食物還是不管不顧狼吞虎嚥,結果導至2000多人死亡。

《富人的邏輯》,[德]雷納.齊特爾曼。
書中提到一真實案例。2001美一名失業者中了2700萬美元彩票,一夜爆富,買別墅、汽車、收藏品、私人飛機、甚至吸毒。中獎後一年就花掉1200萬,又過了不久,他花光所有的錢。銀行沒收了他的房產,把他轟到一間倉庫裡。最後,他在孤獨中死去。



 樓主| 發表於 2019-3-23 16:5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六,幸福是一種能力

有錢不一定幸福,反過來說,沒錢就一定不快樂嗎?

也有天生樂觀者,即便出車禍,一時難以接受,一段時間恢復後,也又回到原來樂觀性格。不乏有樂觀的身障者,不是嗎?

有一本書叫《鈍感力》,書中描述了許多故事案例,有傻大姐性格,心理能影響生理,這事不假!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培養鈍感力,主動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不需要花什麼錢。

這不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呆呆,而是看清楚事務的本質,有意識的去轉變心態,對於自己掌握不了改變不了的,不耗費精神去關注、對號入座或放大解釋,畢竟在是非與幸福、對錯與得失之間你選擇哪一個?

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而麻木,恰恰不是意識的。《幸福的方法》說: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不過呢,對大部分人來說,有錢與幸福,還是很掛勾的。我講得再多也只是─呵呵。

我妹妹與妹夫都是普通的勞工階層,不有多少積蓄,但也生養拔大了一個孩子。雖然沒錢,也是常常出國旅遊,每年總會出門去東北亞、東南亞走一趟。

他們過得也許不滋潤,生活質量、小孩教育也一般般。但確實在他們的領域裡自得其樂,不役於錢,偶有小確幸。

我太太總是說,他們比我們幸福多了。

然而,從我的角度看,事情總有一個好壞限度。他們對變故的承受力低,一有經濟蕭條,面臨失業風險,他們便暴露在不安穩的境地中。

那樣又如何呢?也許人家還是能向「佐賀的阿嬤」一樣開展低速而開朗的生活。是我自己想太多?而我,可能就是他們可以倚靠的家族成員之一了。

後頭我會提到冗余的重要。

= = =
《鈍感力》,[日]渡邊淳一
《幸福的方法》,[以]泰勒.本.沙哈爾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心態。
https://www.jianshu.com/p/b33ebf6cd077
https://www.jianshu.com/p/6ff986cd6c12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221775942_76073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耶魯《心理學和美好生活》,Laurie Santos
幸福需要有意識地努力。
寫感恩清單、睡眠充足、冥想、花時間與家人朋友一起、少用社交媒體建立真實聯繫等,都有助提升幸福感。
這些方法都不用花什麼錢。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0:5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七,說富

我大哥長年住在洛杉磯,幫人修繕房屋。他說美國富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群,不用工作,過得很滋潤。醫生、律師、CXO、企業高階主管等高收入人群都還不算,他們都還是需要工作者。

我完全理解,社會上有一票人不用工作,和我們就是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

舉一個例子,月月有錢領,做著包租事業的公婆們。

土地是財富之母,以前人種糧,自然生長。但農民還是需要辛苦勞做,土地的運用從「食」下手。

後來商人從「住」下手,土地改種建築。市區蓋辦公樓商業區,郊區住家蓋公寓洋房,地點清幽蓋別墅農莊,偏遠深山蓋靈骨塔,…。建商賺得盆滿缽滿。

因為人人都有住房需求,所以,包租是個大生意。這種人社會上很多,只是你平常沒看到而已(或者你看到了但也不知道罷了)。

當然,所謂無須工作者不完全都是包租,有大企業的董事、有天使投資人、有拿股權股利者、有靠放貸錢滾錢或投資固定收益生存者,等等。之前我福音計畫裡的種種投資都是可能的途徑。

在《羅輯思維193期,共同體的意義》裡,就講述了德國頂級富人的情況。
https://www.ljsw.cc/thread-182817-1-1.html
看到A4紙的比喻,心是否就涼了?我們可能一生都在半張A4裡打滾。

他們投資理財,購買藝術品,或者蓋醫院、養老院等,有的是方法占據在財富高地。那不是一個級別的,普通人就算知道某藝術品十年後一定翻幾倍,也買不起。

再者,他們的口袋極深,深到沒底;資金可以放久,久到沒邊。就說一樣是玩骰鐘,人家一次次押注一次次加碼,沒有底線,碾壓大眾,可以說就是穩贏的。

在和平的年代,這些頂層的家族,是不會下神壇的。除非,戰亂。

《抗戰時代生活史》就提到了兩個包租案例。

上海猶太巨富的養子,擁有南京路上80%的房產,但隨物價飛漲,房租連溫飽都無法保障,只能靠變賣家產過日子。蘇州富翁,擁有300套大石庫門住宅,乾脆放棄收租,因為租金加起來還不夠雇一個人收帳。

這些富賈尚且如此,普通人呢?

再來一場鬥地主?

把他們鬥下來,大家就普遍能豐衣足食?不是吧!歷史已經證明。


= = =
《抗戰時代生活史》,[中] 陳存仁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9: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八,談貧

接續剛剛《羅輯思維─共同體的意義》裡提的窮人。在德國窮人靠政府救濟其實過得也挺滋潤的。

還有專業機構想方設法幫他們獲取更多的補貼。當然,這會導致某人某小孩被貼上有精神或生理疾病的性狀,無疑會影響一輩子。

這些窮人,一輩子不需要工作,那是怎麼過日子的?天天沒事,過著一種無目標,無意義的生活,這輩子都不知道要幹嘛,簡直就是天堂的寫照!

文章裡說得好:貧是沒錢;而窮是沒有了希望。

有意識的人,會想盡辦法逃離天堂社區,即便生活的不如救濟,但總好過養豬、當鹹魚,苟且地過活。

相對於德人窮人的天堂,另一種更悲催的是沒得救濟也暗無天日的香港籠屋鳥人。
http://www.cwnp.net/thread-6271-1-1.html

他們不想改變嗎?但是連明天都看不到的人,還能有什麼規劃?環境限制了他們的活動,活動限制了他們的眼界,負向的迴授,日復一日的輪迴。

我想各位都可以找到各種相關材料,講述世界上各個地區窮人的處境。相比之下,也許鳥人還是比較好的。比富,一個比一個富;比慘,一個也比一個慘。

階級分化下,貧窮本會使人扎堆在不利的處境下。處境差了,心境也差。我們除了能看到令人悲催的一面,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殘酷險惡的人心表現。

網上查一下,富人區與窮人區一牆之隔。墨西哥、印度、孟加拉、巴西、南非、秘魯、…,香港一樣有個荷里活。

牆這邊的窮人,賭博、吸毒、賣淫、槍枝、搶劫、殺人、高利貸、黑幫、古惑仔、…,自己人壓榨自己人。

《精神層次》一書指出,高度收入不平等國家,與國家居民之“更差的生理健康、更頻發的暴力事件、生產力更低的經濟”相關;《內在層次》一書進一步主張,生活在不平等社會,人們不只生理上更容易疾病纏身,在心理上也受影響。如慢性應激、焦慮、抑鬱症、躁鬱症、成癮等。

雖然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但這種事我們真的聽多了。


= = =
長期貧窮容易大腦衰減?
https://www.hssszn.com/archives/15410

甚至有研究顯示,貧窮的環境對兒童大腦發育也有影響。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1762

《精神層次》、《內在層次》,[英]理查德.威爾金森,凱特.皮克特



 樓主| 發表於 2019-3-25 08:3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九,時勢造狗熊

給各位介紹幾本書。我提煉出一些語句、觀點,讀者自行腦補。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作者親自下海去美國中部城市的拖車營體驗。

拖車營的房東,年收入44.7萬美金,屬美國前1%。住拖車營的卻是最窮的10%。

貧窮是一張關係網,裡面有窮人有富人。要想了解貧窮,就必須認識這段關係。

最覺得窮人該死的,往往是周圍的窮人。

窮人不是因為租金便宜才群聚到貧民窟,是因為社會對種種不合理現象的放任縱容。

沒有長期挨餓的人往往低估飢餓的影響力;掙扎於匱乏和苦難的人身上,還會有多少理智?

短視、破罐效應。因為認定再無翻身可能,索性有錢就花掉!
貧窮使人心力憔悴,有機會就尋歡作樂,不然日子過不下去。

《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也是跳進去下層生活,先租房在郊外,離市區通勤45分鐘,之後搬家,支出增加。先在餐廳當服務員,發現入不敷出;後打兩份工,身體勞累,服止痛藥,崩潰。廚房衛生差,工作時刻被監督。

後來轉州,去保潔公司及老年看護,住汽車旅館。收支平衡了,但因工作服招歧視,感到低人一等。

再轉州,去沃爾瑪整理散亂的衣服貨物,工作時間長,洗腦培訓工作無趣。

作者自身體驗:一個窮忙族的生存困境。
身體健康的單身人士,靠辛勞無法生存,因為薪水太低房租太高。
低薪工作限制人的行動能力,剝奪人的基本公民權和自尊。
人們對貧窮和窮人的話題採用「共謀的沉默」態度。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稀缺心態,是致窮根因。

即便給窮人一筆錢,運用的結果也可能還是破產,回到長期貧困。

窮人不只缺錢,還缺時間、缺知識、缺技能、缺少良好人際關係、對一切資源感到匱乏。

稀缺心態會產生四種效應:
管窺效應,目光短淺。只管現在不規劃明天。
習慣借用,透支未來資源,比如欠卡債。
沒有余閒,錢很緊,根本存不了;抗風險能力低,遇事一下就很拮据;被生活逼迫,沒時間計畫將來、進修等。
帶寬不足,無法思考一些重要非緊急的事務。

以上,效應都是互相交織影響,使得處境越來越糟

比如窮人更不會去買保險;對小孩教育不上心,也沒能力上心;房租快到期了還沒錢繳,成天就得擔心這些鳥事;生活就在一連串壓力之中被推著走,只關注眼前緊急的事,忽視真正重要的事,認知能力也因此下降,再無翻身的機會。

於是窮人卻也更不動腦、更感情用事,更受廣告誘導,更容易被《助推》,自控力更差、更不運動、更不節制、卻也更胖!(所以,健康會好到哪裡?)

於是貧窮加忙碌,稀缺到緊缺,明天都過不下去了,哪裡有時間管後天?於是人陷入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進一步限制人的發展,使窮人越窮。

人窮、視野也窮,反過來心累了,也懶了。窮人如果有了冗余,有了點錢就享受,有了時間就休息,畢竟長期都這麼忙這麼累,能不對自己好一點嗎?再說了,這麼一點時間,這麼一點錢,能怎麼翻身?

我應該說過,窮人是買彩券的大族群,但彩券使得他們總體上更窮。


= = =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美]馬修.德斯蒙德
《我在底層的生活》,[美]芭芭拉.艾倫瑞克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
《助推》,[美]理查德.賽勒



 樓主| 發表於 2019-3-25 16:20:29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視野窄化

TED演講《貧窮的根源》─ 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https://open.163.com/movie/2017/5/H/T/MCKH42S7I_MCKH5A2HT.html

他論證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緊缺的環境,造成他們只顧眼前,無法自拔。如我在香港籠屋鳥人的連結,香港的《窮富翁大作戰》裡,參加體驗者都是有強學識認知的富二代,結果一樣被環境打敗。

任何人在稀缺狀態面前,都會視野變窄,智商下降。

你說,是貧窮導致無知,或是無知導致貧窮?到後來互為因果,輪迴不已。

貧窮限制了視野,視野維持了貧窮。一旦陷入,暗無天日,翻身無路。

於是,羅格布雷格曼的辦法是使窮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離開稀缺的狀態,相信有余閒後人們就能自動找到出路,擺脫掉貧窮的死循環。

很美好的想法,對吧!

是的,我相信對一定比例的窮苦人家,這招能有作為。比如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 穆罕默德.尤努斯;比如印度窮人銀行VSSU機構,專為窮人小額貸款。
https://www.xzbu.com/9/view-9940414.htm
https://wenku.baidu.com/view/4d6 ... 1b6bd97f19bc03.html
http://news.hexun.com/2014-10-14/169324696.html

但各位不要忘記人在安逸環境下,習性的巨大力量。剛剛說過,德國的窮人天堂,就是另一種極端。

就好像退休,有人時間多了,尋到第二春;有人沒有了人生目標,很快往生。

窮人一旦有錢,限制型思維就會轉變?會不會有人積習難改?還有,人類好逸惡勞的劣根性,要不要考慮一下呢?

還有,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對想奮鬥的窮人們還是有拉扯現象的。想要脫貧?還得看周遭的人願不願意樂觀其成。這不禁讓我想到,想要脫離黑道,一樣有難度。

有印度窮人做一種生意,每早向人借1000盧比,買貨到市集上賣,當天晚上可以獲得1100盧比,但他必須當天還回本息1050盧比,所以一天只掙了50盧比。

那如果這些人有本錢1000盧比,是否每天收入就可以翻倍?算術上是的。於是研究者來到印度直接給這些人每人1000盧比,看看這樣能否徹底改善他們的生活。

結果是不能。頭幾月這些人的生活的確好轉了,但不到一年,這些人又回到每天要借1000盧比的境地。

為何?因為有冗余,所以生活中有一些需要,家庭、生日、慶典、教育或一點意外,這些錢就會被稀釋。

這些冗余,不足以支撐長期生活上的“震動”。還有,明明每天收入翻倍了,不是也能增加冗余?會不會有人覺得過日子夠了,今天賺50就好,不用再這麼累了呢?

還有,周圍人知道你有餘閒了,會不會找你借錢?借了會不會不還了?

除了有冗余,人需要自律啊!要脫貧,掌握一些方法,財不露白,還需要更大的精神力才行!還有,理財的認知升級啊!還傻傻地只靠勞動收入?打工一輩子能富貴?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