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4-17 19: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五,配得?

我當年玩股票也是一頭熱,看著個股走勢,意淫著如果這裡買那裡賣,搞個幾次就大發了。但事實結果是什麼?各位知道了,零和!是場徒勞的遊戲。

查理芒格說:讓自己配得上那財富。

我不配財富自由,因為我知道一旦我財富自由了,自己會沉淪。內我會阻我,潛意識的會抑制財富,本來會贏的選擇,我就會放棄或選錯方向,自己搞砸。就算我按常理選對了,老天也會機率性的給我不按常理的結果,亦或者,總讓我不滿足於現在已擁有的,不安於未來將負擔的。

改變這狀況要修正的是自己,如同沒有做惡的菩薩一般,如果心境不到,也到不了菩薩這位階。

也許,人間正道是滄桑。勞碌命才符合我個人的人生軌跡。

以上,當我理性的思索這些神秘主義式的自我解析時,也不由得自己掌嘴,難不成股市上賺錢的各股神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但我的確是這樣想過,是自己的因素。

告別妄想用股票來增加自己財富後,後來做了福音計畫,又意淫著有固定年收益10%的項目,計算著7年翻倍,將來如何如何,做複利的雞湯夢!

但是一樣,沒有天天過年的。固定收益私募基金年收益10%無風險的剛性兌付的年代早就過去了。所有以前的理財作為,放到現在又不合用了。

於是,2013年我直接做了E計畫,就是買房啦!

網站上(如天涯BBS)經常有在討論房地產,有人因此買房買上癮了。為何?因為似乎沒有甚麼更好的投資標的了。

然而,現在買房也不是好選擇了。一方面大陸限購,有意壓制房價,如果再碰到什麼經濟危機,這房價是否能守穩也不好說,至少目前來看,想要每年10%的上漲,也已經不可能。

再說了,就算買房不限購,中產階級誰手上錢多到可以一直買?

所以,現在本應該再發掘新契機的…,這念頭又把我拉回到股市。


 樓主| 發表於 2018-4-18 20:39:31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六,標的

本來,我閒錢是放在P2P陸金所的,也沒剩多少。放著賺年化4.x%的利率─也就是每天十幾元人民幣的收益。

因為錢小,我本沒有心思再找什麼投資機會;現在進行的理財都在福音E計畫上了。現在一下來了念頭,好吧!再試試,不知道會不會又還是白白浪費時間在「股海=苦海」的狀況裡呢?

接著要說的,才是最近認知更新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不認為有甚麼能長期維持10%年化的投資項目。一些富爸爸書籍裡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同我意淫7年翻倍的雞湯夢一樣。而如果真有這種10%又完全靠譜的項目,我會傾家族所有,借錢出來玩槓桿。借錢4%,賺錢10%,傻子才不玩!(如果是喊著高利率的P2P就不必了,你貪他利率,他貪你本金,風險高的很。)

你問:真的沒有長期維持高獲利的投資項目嗎?
看一下文章:《複利的雞湯和真實世界的增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文章內容我基本認同。

然而,雖然沒有長期維持高獲利的項目,但每年卻都有一些項目可取得高獲利。於是你得跟上時代的趨勢,時時把握,這就是理財要做的功課。

而背後的理論,上次說過了,增加獲利概率。再說一次:持之以恆投資在獲利概率高的項目,這才是理財的真義。

好了,既然想投入股市,我就得規畫,並開始縮小範圍,畢竟資金才一點點,沒法到處投。

我現手上的是人民幣,所以投入的標的自然是陸股。其實幾年前我在大陸券商處就已經辦好了手續,能直接APP下單買賣股票了。當時確實也試過手氣還小賺了。但試手氣跟試水溫一樣,都是違概念。兩年前聽信人言,買了健康類的股票,倒賠回去許多,後來也就沒再碰陸股了。

因為資金數目不多,就20萬人民幣。投個股也不知道孰好孰壞?

就比如說台股吧!消息說虛擬現實的應用將可能於2020年爆發,於是現在開始布局宏達電?!但這跟報明牌沒兩樣,也是一種賭。就算虛擬變現實,宏達電就一定會紅嗎?選綠達電、台達電會不會才好?這一樣是運氣!

那投高殖利率定存概念股呢?這是個選項,但那與我安安心心放陸金所差不多。也就不需要折騰。

第三個,指數基金ETF。如同台股0050,陸股這裡也有50ETF, 300ETF等開放型指數基金,當股票來買賣即可。

不像個股變化劇烈難以捉摸,也不像定存股沒有過多期待,ETF是介於之間的選項,似乎是可以選擇的標的。


 樓主| 發表於 2018-4-19 17:55:16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七,對沖

選ETF其實也是有理由的。

1.        股神巴菲特曾多次建議指數基金。這裡有個案例:巴菲特用指數基金與對沖基金打了個十年的賭局。當然,巴菲特贏了。各位可自行搜尋相關報導,這裡只是隨取兩個連結:
http://fund.eastmoney.com/news/1590,20170306717182049.html
http://stock.qq.com/a/20170509/000248.htm

不過,這理由其實不充分。任何對應股市這複雜系統的賭局,都有運氣的成分。巴菲特能贏一次,下個十年也不一定必贏(聽說他不賭下個陳逸迅的十年了)。而對沖基金的操作,背後也有它的道理。

隨便舉一個對沖的投資邏輯:比如在一個行情看漲的行業別裡,對沖基金操盤手選擇作多行業內的優質股,並且同時作空行業別裡的劣質股。比如,在半導體界,買進台積電,放空聯電。如果行業如預期表現好,則優質股的收益(漲幅)將大於劣質股,一進一退之間,總的是可以實現收益。如果行業前景預期錯誤,表現得不好,則劣質股的跌幅在概率上大於優質股,放空劣質股所獲收益將高於作多優質股的損失。左右對沖都能賺,可以說是一種投資加避險的組合。

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對沖相當於是利用反向避險,穩定收益的浮動。雖說降低了總體獲利,但卻取得穩定多了的收益變化。也就是兼顧收益均值與標準差的組合策略。而在程式交易裡,有穩定的收益,也是評量一個程式策略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沖風險的數學原理,請投資人自行腦補。僅放個連結:http://www.docin.com/p-247504393.html

對沖會去找有連動相關的項目,去做投資組合、做多做空的分配,以期達成穩定總體收益的浮動,數學的術語就是減少標準差。它們確實能做到抵消風險,所以叫做對沖。

不過,由於對沖的策略複雜,也非一般投資人有專業/時間/金錢可以去研究操作的。找專業人士吧,手續費又高。對我來說,錢都還沒賺,就先被坑一筆,我是不買單的。

再說,對沖基金眾多,內部的做法對投資人就是黑箱作業,也沒有監督的可能。股市裡聰明人太多,基金聚集了全世界眾多投機者模式化系統化的操作,個人投資者想要靠自己的能力來與它們對幹還贏,長期來說是不容易的。我們沒有《藥命效應》的神奇藥丸來強化大腦計算能力。

有人說,對沖就是一個江湖。總之,水太深。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2092218174537668.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15/04/99504_236180123.shtml

但從巴菲特的賭局來看,居然指數基金還不遜於對沖基金,這說明選ETF還挺可以的。



 樓主| 發表於 2018-4-20 20:01:0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八,分散

2.        ETF是一籃子股票,不是單一個股,是小資同學的分散投資法。

這是選ETF的第二的理由。ETF眾多,當我們選ETF時,當然首選交易量大的ETF,不易被基金經理人操縱。再說,ETF連動於指數,想操縱也難。

像我這種帶衰型的,選單一個股有危險。但如果選一籃子股票,還能帶衰市場總體,那也是與有榮焉了。

之前,有人創造了一個詞:GAFATA。那是Google(谷歌)、Amazon(亞馬遜)、Facebook(臉書)、Apple(蘋果)、Tencent(騰訊)、Alibaba(阿里巴巴)。

這六檔股票可是美股裡優選中的優選,大體就是可以隨時買進,長期持有的。但我總有一個感覺:如果我買,這六檔我肯定鬼斧神工地選到Facebook。然後呢?Fackbook因為涉嫌個資外洩,股價大跌…。

何況,本來就沒有什麼投資項目是天天過年的,稍微查了下,現在GAFATA其實都在盤整期(但FB跌得比較兇)。未來是漲是跌,誰知道呢?

而如果我能擁有一籃子的優質股,那不就能一定程度的規避選錯風險?是的,ETF就是如此!


3.        收益、安全、流動

大體來說,基金可分三類:【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對應到的是投資人追求的三種屬性:【高收益】、【抗風險】、【流動性】。高收益同時也是高風險,投資股票型基金代表的就是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也必然可能承受較大的損失風險。而如果投資債券型基金,穩定性可期,但收益不高,一般也是放長期投資。至於貨幣基金,我放陸金所的T+0/T+1的項目,本質上就是貨幣型基金。這些項目可當日或隔日贖回,當日贖回最慢兩小時內到帳,流動性自然好(但缺點也是年化利率較低)。股票型基金的贖回期至少要兩天,如果看到崩盤想立即贖回,糟糕點就會等上兩次跌停,如果賣得掉+投資人不擠兌的話。

如果再從另一個維度思考,股票基金也分【被動投資型】與【主動投資型】。所謂被動投資型就是指數基金,而主動型基金花樣就多了,但基金以績效來評比,都是與大盤指數為參照,目標當然是跑贏大盤。

但真正做到跑贏大盤的有多少基金呢?我自己沒去統計,但我記得權證小哥曾說,只有少數靠前的基金贏過大盤,買基金還不如投資0050。

依我自己的投資軌跡,買股票的經歷一路下來,瞎折騰的居多。但另一方面,我也自認還沒老到(或錢多到)去投債券型基金,總還想玩它一把的。

所以,ETF雖說沒有像股票高收益,但也不像股票一樣高風險。穩定性雖不如債券,但獲利有機會跑贏,也不會有下市的風險,流動性如同自己買股票,看情況不好,跟股票一樣拋售即可。

總之,綜合收益、安全、流動性三者,被動投資型之開放型股票指數基金是折衷之後的合適選項。


 樓主| 發表於 2018-4-21 17: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九,遍歷性

4.        遍歷性風險

這是概率思維的進階。

有件事我一直覺得奇怪,玩股票嘛!就算是零和,再怎麼說,也應該是一半人賺一半人賠,或是大多數人不賺不賠才對。但從現實層面上,好像總是80%的人賠錢,股票裡賺錢的是少數?

剛剛說的基金也是如此,如果與大盤指數比,似乎應該是一半贏過大盤一半輸於大盤,假設不一半一半,那也該是部分基金就在大盤上下,所以略有偏差。

但結果似乎並不如此,為什麼?難道多數的基金經理人都在亂搞?不會吧!公司上層不要招牌了?

這就需要說到遍歷性所提及的另一維度:時間。概率有兩種統計方式:空間與時間。什麼意思呢?一般我們做概率統計,是在同一時間對一群樣本的取樣 ─ 這是空間上的。如果統計的方式是同一樣本,在不同時間上的取樣,則此便是時間上的。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拿一百個銅板,一次性投擲,統計正反面的數量;也可以拿一個銅板,擲100次,統計正反面出現的次數。如果前者與後者有一致性,就稱為具有【遍歷性】。擲銅板是有遍歷性的,除非銅板有問題。

先舉一個非遍歷性的例子。假設有100人去一個賭場,其中只有一人會賠光。這機率不高,看來不太危險。但如果同一個人,去100次,則他幾乎100%在某一次會賠光。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現在有一個賭硬幣的遊戲,你投入1元,50%的機率會回來0.6元(損失40%),50%的可能回來1.5元(獲利50%)。算一算,贏得多,賠得少,數學期望值是+5%。理論上應該要一直玩,能獲利。

空間上來說,假定有100人參與這賭局,每人賭1元。50人輸40%得回30元,50人贏50%得回75元,總體是贏了5%,賺了5元。

時間上來說,如果是一個人每次1元,玩100次呢?理論上也能賺5元。是的,每次投注1元,一直玩下去,錢途光明!(只不過,如果你是個有100元的富人,可能看不起這勝率,玩100次才賺5%?你可能更想快速的獲利,比如一次壓多一點,甚至乾脆全押!)

這樣看來,這賭局還是有遍歷性啊!但請等等,這裡少了一個現實條件。讓我們先回歸現實…,你沒那麼有錢!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57: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十,硬傷

實際上這賭局有一個限制條件:你的錢有限 ─ 這真的是很現實的硬傷!!如果你只有1元,而你第一次贏了,第二次輸了。結果是什麼?第一次回來1.5元,再壓一次,回來0.9元。這麼玩下去,就算正反面機率是50%,你也會賠光!

遍歷性在這種條件下,就失效了!(就算你是富人,也最好做資金分配)

話說回來,玩股票為什麼輸家多於贏家,不考慮股票配息和證券公司手續費,明明就該是零和的啊?*

因為,投資者的資金總有定數。各位都知道,如果買一檔股票,如果賠了50%,則剩下的錢再投入,就必須賺一倍才能回本。賠一半賺一倍**,孰難孰易,不言而喻。而如果你賠光了,連上賭桌的資格都沒有,還談什麼回本?

基金也是一樣,它的總資金不會一味增加,更糟的是,如果它的收益不好,則贖回的人多,資金就更少了。而基金裡的錢是不能不拿來投資的,股市狀況不好時最多是放在像中華電的避險資金池裡***。如果總是必須全押,就算有輸有贏,但幾年下來,便會每況愈下,拿全體基金來一起比大盤,整體基金差於大盤的機會便高。(這裡我還沒說惡質的經理人為謀私利坑害投資人呢!)

現在,你了解了為什麼之前我所說:要給自己製造深口袋了吧!如果沒有創業的能耐與抗風險的強心理,就安安心心的工作吧!加上有理財的正確認知及適度的運氣,你還是能比一般人更有機會能有較好的財富狀態。

還有,為什麼經常有專家建議投資要定期定額,其背後原因也是在這。當然,一般投資大眾本來就沒有這麼多錢,也只能分批投入。

語重心長說的是:如果想在股市裡賠錢,真的容易多了。輸贏真的不對等!

===
*如果從宏觀計算來看,確實也能符合零和,只不過賺錢的是少數(如公司派、內線、投顧、外資操盤手、…)賺了大錢,而賠錢的是廣大的小股民,賠了許多小錢。這是為什麼不建議散戶玩股票的理由之一。

**如果做多是賠一半得賺一倍才回本,那如果不做多,去做空呢?(請自行找答案。萬一被軋空,理論上不是全賠而已。)
如果做空風險更大,如同玩期貨,那買認售權證呢?
權證無論做多(認購)做空(認售),都有時間價值的損失。去看一下權證的走勢便知,時間就是金錢!

每種投資都要先掌握它的遊戲規則,避免掉坑裡了。

權證教室
http://warrant.capital.com.tw/elearning_B01.jsp?

***說不定一個基金操作把錢全放到2412,到頭來績效還比變來變去瞎搞要來得好。但這可不能跟投資人說,不然這基金管理費這麼跟人收?投資人也要想一想,你讓基金賺走一筆管理費卻不保證贏得過大盤,你傻了啊!



 樓主| 發表於 2018-4-23 18: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十一,技術面操作

遍歷性風險我們可以用深口袋、長時間等策略加以規避。而長時間就必須滿足一個前提:這個標的不能有下市的風險。ETF符合此條件!

以上,為什麼選ETF的理由,我大致說清楚了。另外沒說的,就是選這個也是與個人性格有關,現在的我也許適合如此。

這次開講的一開始,我說同事玩妖股,他的好賭性格會引領他去往那樣的極端去發揮。對我來說,短期也許他能獲利,但長期來說我並不看好。如果他能當作這是小賭怡情還好,如果真要拿來大賭累積個人財富,我認為那是無根之木。

但我也可能是錯的。我以前的一個主管,性格特別不同,極端外向,人際圈很廣。這次妖股就是他介紹的,人家可是有內線消息!

性格與財富真的很有關係。這位主管,很早之前就在深圳蛇口買房,當時要價200萬,現在超過1000萬了。人家嗅覺為何靈敏?有一個屬於老板富人們的朋友圈吧!他的事蹟還不只如此,各投資的部位早已使他成為億萬富翁了(他可沒創業)。那人家有錢了,卻也不退下來?本來個性如此,閒不下來!錢的背後,還有個人性格的因素。我也想像不到川普會退休。

跑題了。

接著,說說有關ETF的操作面上的規畫。

從技術面上來看,有量的ETF,因為大量,不易被操縱,加上它是眾多股票的綜合,走線比較”乾淨”,被”騙線”的可能較低。利用技術指標的操作勝率也較個股高。

經過歷史線型的觀察,取KD指標簡單的做為買進賣出評判。如果取日線KD,K<20買進,K>80賣出,那一年大概可操作3~4次。嗯,這不太過癮。取KD 60分,月操作大約為1次;KD 30分,周操作約1次;而KD 15分,一周約可操作3次。我選KD 15分線來操作。*

問:那取移動平均、MACD、威廉、布林、寶塔線、…等其他指標呢?
答:我想也可以。選擇太多,哪個比較好,各憑習慣、機緣與運氣。

再問:那為何選KD 15分線呢?
答:就略有參與感吧!考慮工作關係,每天只能隨機抽一點時間觀盤,KD 15分線的操作頻次,其實也符合現實。但我確實不知道日線/60分/30分/15分..哪一組在未來表現最好。股價波動看太近其實並不好,容易被騙線,心情起伏也浪費時間。這裡我是隨緣的,如果沒看盤不小心錯過一次波動來回,那就錯過吧!誰知道錯過是好是壞?如果盤勢不好,一下跌的斜率過大,我也可能由KD 15分退回到30或60分甚至日線,幹嘛急著赴死?反過來如果指數大漲,我也可能會退回長線惜售,以增加獲利。

這是佛系操盤法,一切隨緣。

===
*各位有在玩台股的,可以比較0050,應該有一致的起伏節奏。



 樓主| 發表於 2018-4-24 20: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十二,激情?

那為什麼不把策略落地成程式交易的形式?那就不需要時時關注,自動賺錢不好嗎?再說,程序交易的好處,一開始三口相聲我透過副總都說了。

首先,我沒時間深入研究,不懂如何裝設一個程序交易系統。再者,其實我的策略也不真的常常需要去關注。第三,也是為了保留一點Fuzzy的空間。怎說?KD<20就買嗎?我如果看到股價下跌,即便K值已經到了買點,也不會接落下的刀子的。一定是等到價格打個勾上來才進場(當然還是可能被騙線*)。這時K值可能跌到10然後又回升了,具體是多少不好說,這樣的操作程序並不好寫。

加上剛剛說的,我也可能看情況退回日線,這是一切隨緣的佛系操盤法,所以這種程式交易也寫不出來。

這裡最不需要的是激情。ETF的變化其實並不劇烈,實際操作起來也不那麼有趣,不像妖股那樣大起大落十分刺激。不過從心境上說,感性對股票操作並沒有幫助,常常反而是來亂的。剛剛說過,正確的姿勢就如同職業賭徒般**,過程是平和或甚至就是枯燥的。

記住我們的目標:贏過大盤!這樣就已經比大部分主動型基金強了。如果大盤最終是跌的,那是運不好,但也比大多數投資者好。

而我經過對歷史數據的手工回測,大概年化收益是5%。

說了半天,只有5%啊!那還花時間搞這個幹嘛?蝦丸!
No, no, no,也可能是18%啊!

===
*騙線分兩種情形:
第一種是股價走勢變化不定(K線不乾淨不平滑上上下下毛刺也多),使用積分式平均法統計追趕,常會被來回打巴掌。連三紅看似上來要做多了,一買股價就下跌;連三黑看似起跌了,一賣,股價回升。
另一種,是指標鈍化,比如KD跌到20以下了,看似跌深可以進場來,但誰知道這就是底部?KD還可以跌到10以下,趨近於0呢。反過來說,KD>80就該賣嗎?一旦鈍化,就是一波的上漲或下跌。

騙線可以用長線遠觀來部分規避,但節奏不保證契合,且看緣份。

**想到一個軼事。

當年我大哥跟著賭神征戰世界各賭場時,有一次旁邊來了個老板,看大家都是老中也就聊了幾句。他看我大哥一次就下注一點,覺得沒勁,”ㄎㄠ ㄙㄟ”了一下,人家老板可是經常來一把500美金的賭注呢!
後來,遠坐的賭神算牌看時機到來,使了個眼色,大哥便開始三千三千一把把的玩,看得旁邊的老板傻眼。
實際上職業賭徒就是這樣,錢不當錢,就像是在做工,玩一場數學機率的遊戲。一晚上下來其實還挺累的,少有激情。(早年我大哥是打工小弟,也並未靠賭起家。而此本非長遠之計,早已脫離。而賭神本人亦早已收手,僅小賭怡情而已。)



 樓主| 發表於 2018-4-25 17:53: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十三,18%

施昇輝先生的著作《只買一支股,勝過18%》、《只買4支股,年賺18%》,通通在說ETF。當然他書名取18%是為了暢銷,不過根據他自己統算,也自認能做到18%。(如果他有把出書、演講所得扣除的話!)

我今天的講演,也算是補充其為何選ETF的理論,施先生書裡並沒特別有理論的部分(比如遍歷性風險),著墨多的都是他過去的經驗。

我之前曾在三口相聲中舉過施先生的案例,也藉錢伯與副總之口說過:任何策略都有它的缺陷。

施先生自己也說了,大跌時他的子彈打完了,他也曾經被套牢,那時他也只能自我解嘲地說拿股息過一生。然而,後來他還是解套了。重點在於:除非台股閉市否則0050永不下市!

各位聽過我之前的講演,就知道這背後還有的道理就是【閒錢理論】─如果你能將投資的錢打上無期徒刑,加上選到指數相關永不下市的ETF,慢慢耗總會回來的。台股萬點現在不就已經到了!而如果你還能有深口袋策略,你的成本還能降低,解套的時間就能更快到來。

我是3/7開始投入陸股ETF的,現在陸股大盤處於盤跌,ETF自然也是跟著跌。使用分批買進的方式,損失自然比大盤跌幅少。其中我還使用KD 15分線,上下來回進出了幾次,稍微拉低成本。到此,算是跌慢於大盤。雖說跌得慢,但反過來說,如果大盤處於盤漲,則我分批賣出,獲利幅度一定無法贏過大盤的漲幅。這時,要適時持倉(比如賣出看KD日線)或增加持有(買進看KD 15分線),以提高獲利。這種看情形來買進賣出就不是程序交易容易判斷的,至於使用AI來操盤做不做得到?我不知道。

說了這麼多,我現在帳面上還不是賠的?世事沒有穩妥的,現在跳進來股海,馬上嗆了幾口水。但只要是未來,就是不確定的!人生內容裡本來就有賭的成分*。人們常喜歡簡單區分畫線,以便於掌控,以為可控,但那都是假象。

我是3/7開始投入的,目前我賠了不到5%,而上證指數3/7-4/25卻已經跌了>5%
看一看!也不過一個半月,5%的跌幅,整年來看,波動一定大於5%以上。既然能跌>5%,也能漲>5%,怎麼能說獲利只有5%?太保守了!

而且,這波下跌我子彈並未打完,我分批有20發子彈,現在還有10發。

為何分20發?因為1萬1發。共20萬。月線看300ETF**,合理估計往後一年區間取1元上下,1元分20份,0.05的間隔。而KD 15分線一個來回(K<20到K>80)也差不多0.05。這些都是安排好的,互相呼應。按規畫,當300ETF跌到3元我才打完子彈。

但規畫趕不上變化,玩到現在300ETF才到3.8,我就打了10發子彈(被KD 15分的鈍化騙進場幾次)。萬一都打完了怎麼辦?沒事,這是閒錢,可長期放。加上有工作有收入,能再用上深口袋策略加注,再降成本。剛剛解釋了,ETF不擔心套牢。

我是因為要有參與感,所以使用KD 15分鐘線,才因此把資金分配成20份。如果使用KD日線,那就不需要分這麼多份了。KD 15分線不一定好於日線,看運氣。有參與感的結果也很可能是在蝦餃貨。


===
*結婚是一種賭注,不結婚也是;衝是一種賭,求安逸也是;生小孩不生小孩一樣。經歷與不經歷,拉長到人生的長度看,風景不一樣。選擇與不選擇都是一種廣義上的選擇 --- 佛系物語。

**如果過2015陸股激情式噴發與跌落,2016-2018,指數也緩步上升,300ETF最低2.810最高4.414,兩年區間是1.6。故合理估計未來一年區間是1元。
因為大陸經濟持續發展(2018 GDP~6.5%),陸股長線也緩步攀升,故現在投入如果短線不佳,還有長線保護短線的作用。
但事情總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我介入後,走勢可能轉折。


 樓主| 發表於 2018-4-26 17:57: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十四,尾部風險

最後,我再補充一些尾部風險的知識,我也從空間與時間這兩個維度上來說。

空間上的,就是概率論上的鐘型曲線,落於邊緣,風險概率低,但損失卻極大的事件。這其實就是【黑天鵝】事件。

比如,你有一個投機機會,可以翻倍的,但卻有小概率血本無歸,那你就不應該梭哈全押。

時間上的,是指概率固定,損失小,但卻總是需要一直填坑,尾大不掉收不了尾的。這其實是【灰犀牛】事件。

這我曾舉過例,說某一人家,兄長為贖回祖產,造成財務上的負循環,最終導致賠光。再比如,你信用卡一直在循環利息;又比如,家族有一個敗家子,需要親娘一直幫他擦屁股。

也有既是黑天鵝又是灰犀牛的事件,比如SARS、超級病毒、恐怖襲擊、次級房貸等*。似乎有跡象,但變化很快,發展成指數級增加風險,馬上出現大麻煩。

以上這些,都是需要規避的。

好了,這次開講差不多到尾聲了。現在我就慢慢的操作吧!接著我隔段時間,再來驗證我親自示範的結果。

最後,我們再來更新那妖股的現狀。

開始給同事的分析是這樣:400以上可以放空,到250可以回補一半,接著會再上漲,但這次是逃命波,如果有到300可以再空;然後股價下探200,作空部位全部回補,獲利了結!

結果股價是否照著我的劇本演呢?NO,連逃命波都沒有,直接下殺200以下。後頭是否會再上來一波,鬼知道。

雖然是事後諸葛的說詞,但我這人還真是他X的是別人的貴人。當然,他們沒聽我的,所以賺的又賠回去了,而且還加賠好多。(誰賺了?把股票倒賣給他們的人。誰手上有大把股票?…)

雖然我能是別人的貴人,一旦自己跳進去玩,利益攸關,事情就會走樣,這已經是多次驗證過的事了。這種給他人有好建議,自己行之卻荒腔走板的,稱為【所羅門悖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9/21/2369606_476893526.shtml

而我經常在加強這樣的信念,這也就是所謂的【自證預言】!**

這次的開講就到這裡。

===
*人工智能算不算呢?

**3/7開始再次進入股市,3/22美國川普搞中美貿易戰,股市應聲下跌。現在找中興開刀,接著聽說就要針對華為了。好樣的!我果然與有榮焉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