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7-4-26 16: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五,風險評估

我們就算算P2P的獲利概率,A家有年化15%利率的項目可投,B家年化8%。乍一看,當然投A家,但A家風險高啊!然而,你找不到任何訊息有說A家不好的,這是廢話,沒有倒之前,沒有人知道,A專門找馬甲托兒在網路上大力宣傳棒棒棒。我們又不神通廣大,老闆的背景、資金狀況我們也都不知曉。甚至於,A家還提出有國資背景的證明,把人都給矇了。這時,我們回歸基本面,做功課。去清查不同P2P公司之間利率的差異。年化利率要與銀行先做參照。如果高於銀行投資理財項目3-4倍以上,說沒風險都是騙人的。總有機構專門做P2P排名,去看排名靠前的。當然,你或許也會懷疑,排名靠前的是不是靠錢的?但實際上去比一比,前幾名的利率真的都比較低。所以,找前面的,總是相對安全。

據說大陸P2P倒了三分之一,或有拖延不付本息的、保證的利息少了等等。

我們盤算,30%的可能性我能拿到15%利得,20%的可能性得利減少為8%,20%能拿回本金,其餘30%踩到地雷,玩沒了。

獲利概率 = 30% x 1.15 + 20% x 1.08 + 20% x 1 + 30% x 0 = 0.761,這真不該投。

說實在的,挑排名靠前的,風險才可控。我自己雷過,現在只投第一名的陸金所*。到目前,仍維持剛性兌付的紀錄。

假設一資投項目年化為8%,陸金所息少一半的風險10%,陸金所關門的風險5%但無息還本,陸金所跑路血本無歸的風險2%(因為陸金所有險資背景,知名投資方眾多。如果第一名都倒了,那這金融創新就是在給中國打臉了)

(83% x 1.08) + (10% x 1.04) + (5% x 1) + (2% x 0) = 1.0504, 也差不多可以了。

你問:所謂的風險就是這麼瞎掰的嗎?

我說:所謂的風險,就是自己做功課後的判斷。因為自己去了解了,能理性分析,給出數字。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投資。

誰知道準不準?但這個做為如果能使我們去理性面對投資項目,至少能避免掉明顯的坑 ─ 比如,幾年前南寧的老鼠會,免費旅遊請君入甕。(請自行網上查)


註*
台灣當然也有P2P,但我沒研究。現在投資渠道多了,古早前的就是跟互助會。當然有聽過跟會錢滾錢賺到的,也有遇到被倒會的。其實這些只是換種方式,進行著相似的金錢遊戲。

另外開腦洞的想法就是打帶跑,明知是龐式騙局,但我就搶頭香,搞幾個月,我就走人不玩了。這是否具可操作性,請自行拿捏。


 樓主| 發表於 2017-4-27 10: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六,其餘項目

你問:基金能不能投?

我說:之前說過了,請回頭看看三口相聲的橋段。建議做0050即可。

你問:房地產呢?

我說:房子對自己要是鋼需,就考慮買一套吧!看來也只有房子可以讓我們拿未來的資產做槓桿。但買房一樣要做功課。

現在,各種投資項目都要自己做功課,不能聽說某某好就去跟風。只做伸手黨,這不是在理財。

你問:股票呢?

我說:幾十年來,對我是零和,但我不知道對你是如何?我想投在定存概念股上市可以有作為,其餘我沒法回答 ─ 或者,三口相聲已做回答。

你問:固定收益信託?

我說:許多年來,我在大陸做固定收益信託。固收有許多類型的投資:公共建設、礦業、房地產、股權…。然而固收的門檻高,動則100萬起跳,期限一年以上。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我不清楚。

固收還蠻著重視在抵押物上的設定,如同銀行貸款,有抵押物相對就有保障。當然,比起銀行的理財項目風險還是高。想想,企業有抵押物,如果可以從銀行借到相對低利的貸款,為什麼不借?為什麼要對外募集資金?P2C借款要的利息就比固收的利率還誇張,企業為什麼要借?回到基本面上思考,我們才不會被迷惑!

抵押物的價值,很可能被高估!常常看到借兩個億,抵押的土地市值四個億。借款抵押比是50%,很不錯,但那土地我們真知道是值四億嗎?

總之,固收可以做,但一樣要找好的信託,他們為了牌照,為了聲譽,會墊款保持剛性兌付,至少讓投資者保本。

找利率在一般值,有信用排名前的,期限短的,風險可有效降低。以前我是找理財投顧公司處理,現在在陸金所的投資項目中也有類似固收的產品可供選擇。

你問:能不能提供其他的投資產品?

我說:有的,比如對沖類的,陸金所也有(可以感覺到為什麼人家是第一名了吧!)。


 樓主| 發表於 2017-4-29 12:44: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七,保本又積極

有一類項目,類似期貨權證,標的物比如是蘋果股價、道瓊指數、黃金期貨、…。設定一段時間,明確開始日及到期日。通常有做多的,也有做空的。做多的,比如說從開始日到到期日,標的物的價格上漲5%,則有7%獲利,如果只漲2%以下,或者下跌,則0%只保本。

舉實例,我在陸金所做過匯豐的一籃子股票項目,0~10%,一年後是8%利得。另一個標的是連結上證指數的,最終僅保本,得利0%。這也是看運氣。

再舉個連結黃金指數的投資項目,起始日4/25,到期日7/25,三個月,看金價。

浮動利率:
若期末價格大於期初價格x134%,則得利30%。
若期末價格大於期初價格x104%,但小於134%,則利得為(期末價/期初價-1-4%)。這是一個線性的利率變化。
若期末價格小於期初價格x104%,則得利0%。僅保本。

固定收益率:1.5%

投資人的利得 = 浮動利率 + 固定收益率,即1.5%~31.5%之間,以上是年化收益,所以三個月實際得利要除4。

這一定是保本又有機會搏一搏的投資項目,主要是投資人看不看好黃金會大幅上漲。

你想,這項目投資人看來是穩贏的,那陸金所賺什麼?陸金所是與人民群眾站在同一陣線的啊!它也希望你贏,它得手續費(已含在標的物與它給你的利得之間了)。無論你是拿到1.5%或是31.5%,其實它都賺,莊家有算法,知避險,任何變化都考量到了的,它才不會賠。如果黃金漲50%,多的20%它可是無本得利,就更是盆滿缽滿了。

那這時我們就會衍生一個想法:如果我知道莊家是怎麼玩的,我就自己來,也不必讓莊家賺這隱形的差價了?就好像被基金抽了手續費又保證不了高獲利,不如自己搞。

我不清楚人家精算的策略是怎麼進行的,也許中間還有一些條件是個人投資者做不到的,這問題自己去發掘。不想麻煩的,這項目本來就已經符合【獲利概率】>1的條件,可以考慮投資。

我相信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投資項目。不知道沒關係,多去看看多去學,能發掘出來。如果幾年前就知道比特幣,那不就能發財?如果當年對深圳房價有嗅覺,就能提早退休…

有錢難買早知道。所以,自己用功提早知道。

這課就到這裡了,算加餐。

喔,對了!【獲利概率】的觀念,不是只有個人理財上在用而已。風險投資,一般是在新創公司初創階段或A輪融資時就進入,新公司倒閉的可能性高,但一旦活下來並成功上市了,那估值何止當初的十倍!所以風險投資投十中一就可能賺錢了。企業內部推廣新產品也一樣,誰知道新產品好不好賣?也是投石問路,亂槍打鳥、有成有敗,只要成的獲利能高過敗的損失就可以了。經紀傳媒,培養明星/網紅不也一樣,誰知道誰會紅?只要一定比例內的新人成名了,經紀公司就能獲益,運氣好搞出一個現象級的明星,那就要發財了,怎麼。以上這些例子,背後都有【獲利概率】>1的邏輯在。當然過程中的準備、計畫、策略、推廣、努力、勤奮、…這些品質還是要有的,用以提高勝率。

這不是什麼新概念新邏輯,早就是無數個人團體、公司企業的運作方式。想要有錢卻沒聽清楚、看不明白的,建議再多看文稿一次。能用自己的話再闡述一遍,大概算是了解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8-21 20:01:1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八,高級班

今天錢老闆再次登台講,講的是時間上相對長,巨觀上的財富軌跡趨勢。

我們來綜觀一個人一生的財富軌跡,我們可能看出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財富的變化並不是斜坡式的,而是階梯式的。

不作細想,你可能覺得很奇怪,財富的積累怎麼會是階梯式的?

打工賺錢一輩子,加上好的理財觀,應該可以給我們衣食無虞的一生,這過程拉長來看,財富累積應該是緩慢與平滑的才是?

我們想想,如果你是固定工作者,就算是年薪百萬,工作三十年,也就三千萬,資產的累積也並不快速。如果再算上開銷,那就更不能做到了。當然,有好的理財觀,數十年下來,影響也很巨大,能抵開銷,再增加一兩千萬資產也已經不容易了。

就算是收入更高的CEO、高階白領、律師、醫生,能年收入千萬,退休可以是億萬富翁,但也並非是大富豪。如果還不會理財,那情形也只能算維持在中高階的地位。

那些身家動輒百億的成功人士,怎麼做到的?

我舉個例子,巴菲特。

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巴菲特於1964年開始介入,一家瀕臨倒閉的紡織廠,後來被巴菲特成功轉型為保險及多元投資的集團。

如果你把巴菲特最成功的幾個大投資去除,伯克希爾哈撒韋就不會是一家世界著名、股價最高的公司了,很可能默默無聞,或根本不值一提。又如果你再把巴菲特最成功的前十個投資都去除,那他就成為一個笑話了。

在持續經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超過五十年下,巴菲特的投資筆數何止數百,但卻只有前百分之幾值得提出來說,WHY? 建議你再看看我之前說的獲利概率就能明白。當然,人家還是有他精明手段─長期性價值投資的策略(但在中國,這招可能就吃不開了)。

好了!於是我們知道,只有投資獲利排名靠前的少數,才是巴菲特增加財富的根本!那當然是頻次低,數年才出現一次的大機會。而把握住機會的巴菲特,才能使其財富往上再上一個台階。

富人的財富,不是平穩的斜坡向上,而是瞬間攀高!常常有報導某某公司老總,公司股票上市,身價億萬,是吧!上市瞬間,身價不斐。



 樓主| 發表於 2017-8-23 10: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九,台階

富人是階梯式的財富曲線,我們一般人其實也是。

我舉一個大學畢業的普通人一生正常軌跡來推演。

大學畢業之前,錢來自父母,或者打工得來。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機遇(比如去當電商、網紅),你基本是負債的,甚至還有助學貸款的債。

畢業後,你找到一份工作,有長期持續穩定的收入,開始賺錢。這雖然不是個人財富上的一個台階,但意義上是一個轉折,要向上了。

理財從一開始就很重要,它會影響你一輩子。如果不知理財,只圖眼前享受,當了月光一族,你就會一直停留在此。(當然,有機遇有能力者,拿錢投資自己,一飛衝天也有,但那都是極少數的個案。)

於是,你開始由負轉正,並有了積蓄,這是一個緩坡,一兩年後回望,也算上了一個小台階。

這是你人生第一個台階。這台階不難,每個人基本都會經歷。要克制的點就是要能存錢,不當月光族,開始嘗試做理財投資。我已經在前幾次課程中,告訴同學方法以及會有甚麼坑了。要培養記帳習慣、規劃保險、不把保險當投資、了解不同投資項目、先試試手等。你也可以去參考許多書籍雜誌上教人的方法論,自己去思考、嘗試、質疑、精進。

幾年積累一定的財富後,再來的階梯可以是買房,積累的第一桶金是頭期款。有鋼需者,我會建議買*,但一樣要作功課,慎選地點環境。

如果你去看周圍的人,許多人可能連這第二個台階都沒有站上過。人的差異開始加大。當然也不排除有人不上這台階,而是去走不同的台階,甚至是直接去坐電梯。這後面講。

為何我說買房是一個台階呢?當我們理財,每季度核算個人(或夫妻)資產時,不動產常是最大份額。房價我們不會天天去關注,資產計算時總會長期維持在以買價視為房產價值。等過幾年,當你還清數年貸款的時候,你可以考慮加貸理財,銀行會核算房產價值。這時房價已經變化,你個人負債也已經減少,你計算個人資產時,房價依市價算,也就上了個台階。

你也許會說,這台階並非來自房價的突然跳躍,而是多年後才一次性計算,造成台階的假象。但我會說,其實房價本身就是一跳一跳的,可能上下,可能不動。只是許多的小跳數年後就是一個大跳,是個台階。

*註:台灣房價不一定會持續墊高,老年化少子化導致的人口紅利不存在。故慎選核心區域相對安全。但核心區域價格也偏高,所以僅建議有鋼需者考慮。



 樓主| 發表於 2017-8-24 15: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機會

好了,接下來的台階,大家各不相同了。最簡單的出招就是重複第二個台階:炒房,買商鋪,甚至於買地。

社會上有一票人不需要工作,屬於財富自由狀態,是為包租公、包租婆。他們擁有在繁華區(學校、市場、商業區、捷運…)周圍的房產土地,分割出租,賺取租金。

他們能做到一輩子衣食無憂,財富自由,而且不會坐吃山空。當然這樣狀態的人也會是社會中堅份子,希望經濟長足發展,不希望有鬧革命鬥地主的事,也應該支持多多生育計畫。這樣,才有人口紅利能維持穩定的房價與租金。把包租公婆當吸血鬼,在蠶食學生及貧苦人的財富,社會不公平公正等,我想思維認知上自己要突破,才好脫離LOSER心態。

回來推演大學畢業生,假設買了房,成家後選擇立業,想要創業再上台階。

創業有大有小,單單做吃的,就有攤販、小吃、早餐店、大排擋、火鍋店、紅茶飲料、牛排、西餐廳、…,可自營可連鎖。

創業維艱,就是簡單做吃的,裡頭也會有許多的環節流程推廣等運作。

一個創業,能使人再上一個台階。運氣好,行業有增長,那上的台階就不是樓梯,而是手扶梯了,因為每年增長有營收分紅,相當於每年都上一個台階。

大多數的人不適合創業,就找一個職業。能力強、夠努力又運氣好,公司業績突破,每年分股也能上一台階。

這裡指稱的台階你可以簡單想成是台幣一百萬,但對富人就不是這SCALE了。

另有台階是投資,有風險理財觀的,如果遇到機會,就大膽的上,抄家底的上!此也是再上台階的方法之一。

舉一個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故事:1992年索羅斯狙擊英鎊,與英格蘭銀行大戰。索羅斯的基金經理人德魯肯米勒15億美元的押注即將到期兌付,考慮進一步的加注,甚至建議索羅斯把所有的錢全部押上!索羅斯說:「這太荒謬了!你知道這種事情多久才會出現一次嗎?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錢都押上,而是把所有能搞到的錢都押上!」於是他們加上槓桿,搞了100億美金,後來大獲全勝。

另一案例:當美聯航空打人驅逐乘客事件曝光,全世界大罵的時候,人家巴菲特看到的是有抄底的機會。

唯一的問題是你看到的機會是不是真的機會?你是索羅斯,還是個鎖螺絲的?我們說過,一旦失敗,講出來就是一個笑話。所以都是事後諸葛,所謂「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我第一堂課就說過股票的操作,思維要反覆打磨。你看似機會,也許其他人看到是坑。一堆大學生被傳銷洗腦,人生開始一出校門,就掉坑裡。

關於機會,我在之前課堂也舉過例 ─ 福音計畫,忘記的話就回去看文稿。那真的是機會,也真沒騙人。於是當年你可以大膽抄家底,加槓桿抵押房產借錢出來操作。

但機會並不是永遠的,現在來看,福音AB計畫就是個笑話,DE計畫太冒險,C計畫還可行,但利率也低了風險也較以前趨高了。

所以,看到機會,你怎麼抉擇?做對了,一樣可以再上幾個台階。


 樓主| 發表於 2017-8-25 10:25:5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一,灰色

我在上一次略有提到暗黑操作,雖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操作的,但社會的型態我們還是認清楚來。

有先知權的,是不是就可以先買股?所謂長線短線不如內線。但兩三手後的內線,還是內線嗎?這也是你要思索的。至於是非對錯、乃至善惡道德,我這裡沒有標準答案。

好了!剛才說到創業,一個創業成功者,可能上的不是樓梯,而是手扶梯,直接上了一個樓層。

這些創業者有部分一生就上一次台階,從此平步青雲。如果善於經營,可以拉長手扶梯的高度;如果善於理財,則可以長久維持在那高度。而有部分人則是繼續重覆再來一次,這就是連續創業者了。

而真正的牛人,是坐電梯分段或直達百樓以上的。微軟、蘋果、FACEBOOK、阿里巴巴、…,很多。

那離我們太遠,我們回到地面上。

一旦資產進階到千萬級,視野又會更開朗。這高度單單對理財就有很大的好處,比如,對放貸類的投資,大金額的利率高;對股票基金,因為口袋夠深、能長期持有(錢能判無期徒刑),理財的贏面就會大增*。

1000萬一年賺50萬,與100萬一年賺5萬,都是5%,但前者比較容易。金融規則本就會導致富者越富。

給資金判無期徒刑也有實際的案例。大家或許偶爾會聽到一種說法,如果1970年代,投資巴菲特一萬美金,現在就是幾十億美元的富豪了。1988年一位香港富豪投資萬科王石360萬人民幣,到現在27億!一樣,如果當年你拿出一筆錢放在可口可樂、蘋果、甚至於台積電,你也能身價不斐。

但你去想70年代的一萬美金,1988年的360萬人民幣,這錢不是一般人拿的出來的。甚至於人家還是分批壓了許多的閒錢,有的很賺、有的乾脆就石沉大海了。非富人你能把手上的錢這麼玩嗎?能理解為何富者越富了吧!

怎麼解?有關閒錢理論我之前課堂說過,你需要一份工作,以養閒錢。

處於千萬級別,還會有心態上的變化─有底氣敢於冒險。這是好也是壞,好處不用說,壞處是冒進。剛學會騎車才是會出車禍的高峰期。所以,忠告是謹慎,失敗了最多退回前一台階,不至於整個階梯都垮了。


註*:但這種策略不適用於不會增長的標的,如黃金。


 樓主| 發表於 2017-8-26 09: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二,創業

有關創業,我造一個故事:一個機械加工廠的發跡。

2000年左右,兩個小伙,在一家美商電子公司擔任機構工程師。他們除了設計機殼外,還需要跑供應商,將機殼完善到出貨階段。

他們工作中發現,其實當年機構加工利潤很高很好賺,於是,開始有了想法。先是與機械廠合作,轉訂單到該工廠。當然,他們這麼做也許灰色,但公司可能也並不吃虧,價格還是降了下來,品質還是有保障。本來為了降價,各公司都會對供應商做檢視,找替代料換供應商本來就是常態,所以無論兩小伙他們做不做,本來的機械廠還是有可能置換。因為美商公司的訂單穩定(當然也因為他們是研發段有影響力的人),於是第二階段,他們開始單幹,找投資方,另成立一家。然後,一樣轉單,初期做為中間方,收到訂單再轉出給實際工廠做貨,賺取中間利潤。然後,慢慢地使他們機構廠茁壯,創造新單。在運作到某一階段,他們才離開美商,做老闆去了。當然,他們有找美商高管也入股,以確保訂單不被轉移。

然後,經過幾年的營利投資的醞釀,上手扶梯,億萬身價達成。

這類的事蹟,比如公司為了訂單找客戶高管插乾股,或業務員把原公司的客戶拉走,自帶客戶跳槽到另一家,以獲取高額報酬,這年代還很多。

我們即便不做灰色,也要了解這些灰色的操作面。即便是美國矽谷,創業公司創始人也可能是前公司的叛變者。你看李開復與微軟打了幾年官司?

我自己不灰色,甚至規避灰色,但我再次說,是非對錯善惡道德,我這裡不評價。社會經驗會讓你看到這些,好聽叫厚黑學,難聽就是會涉賄的灰社會。這裡不是說,學會灰色、操作灰色,或容忍灰色,是一種成長,但你能超越,就有見識。也別把自己的不成功,歸結為成功者都是灰色權謀,為自己仇富的不平衡心理找出口與安慰。自己停止LOSER的心態,才是實在。

好了,有億萬財富的人,自然人脈也廣,就有大概率別人來找發財的機會。我再繼續說兩小伙,後來有人找他們搞一個創業項目─開養老院。

他倆是大股東,原美商高管台南買地當包租公,創業者是院長,策略規劃、實際執行。這養老院收老人,有醫療護理、洗腎項目,除每月收費,還能從健保部門撈補助。於是,輕鬆實現年化5%以上的收益。每年的分紅,又是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富人創造財富的機會比大眾多。王永慶如何從米商到台塑?我看過ㄧ個報導,說是當年台灣要發展塑化業,政府是找台灣最富有的人來幹,王永慶便是當年的富人。

接著呢?照前一個台階,要嘛連續創業,要嘛重複投資。台塑有數寶,郭董也是一家家公司工廠的開,周董不也涉獵影視?

然後到了一個坎,富人們滿手的錢要有去處,可能的選擇是風險投資、藝術品投資、購買豪宅、…等。當然,為了保全現有,也會配置保守理財、信託等選項,低風險保守型的理財項目,是在某一個台階上守成維持的好方法。

風險投資是買票去搭上某人─可能是未來的富豪─的台階。南非一家風險投資投了50萬美金給早年的騰訊。於是,跟著馬化騰直接上電梯到頂樓了。好吧,就算南非投資方後來亂投資失敗許多,大不了也就是下樓梯幾層,也不會再回到地面。風險投資就是高風險嗎?人家在一級市場玩也不是吃素的!風險?那取名不好,其實投資方很知道避險的。根據人家的分析、推演與概率論,總投資看概率,宏觀角度看,甚至乾脆就沒有風險!

以上只是舉例,富人們站的高度風景獨好,多得是不同發跡、不同再上一層的方法。

有些灰色的富人操作,我想各位多有聽說,比如小S夫家的【麵包門】事件。我不多舉例,但富人接觸到內線消息、暗箱操作的機會不是常人在下界可以知道的。

說這些不是要同學們去使壞,而是去知道有這些操作的存在。你可維持潔白,但不能不知道世界是灰的。

最後,到了一個很高的樓層後,財富已經不是富人們重要的追求了(錢會自動跟著)。這時,把事業作使命者有、愛出風頭者有、歸隱生活無盡享受者有、捐款建校蓋醫院者有、投身公益事業者有、競選美國總統也有,不能一概而論。


 樓主| 發表於 2017-8-27 13:5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三,階級固化

年輕人上台階的方法其實還很多,比如創作、寫文章、藝術品、歌手、網紅、設計師。但現在各領域的競爭都很激烈,歌手不是能唱就好,好情商多維度是必要的了。寫作的現在可就更多了,多年前,要能寫出個《凡人修仙傳》《盜墓筆記》…等,一個IP就可以吃一輩子。現在武俠、玄幻、靈異、言情、二次元、…大把的小說漫畫在網路上,看都看不完,想建立粉絲經濟群,以供養自己,也難上加難了。

但年輕就是本錢,如果你看到一個大機會,就該緊緊地咬注,深耕。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去找到相應的行業。知道時代的趨勢,與時俱進,許多行業的結構都不似以前。比如,當一個家具飾品玩具用品的設計師,對接到設計師共享平台,出售版權或銷售提成。

許多年紀輕輕,一下登上高樓的,其實他們的專注點不一定是在賺錢,而是對本身的工作有興趣,上台階只是果。理當如此,若非如此,則是命。

大部分打工一族,也就上了幾個階梯,或上個斜坡,二樓都沒上過。但心態上調適好,其實一生上幾個階梯,也夠了。在地面上一樣能活得了,生命自會找到出口。有錢有有錢的活法,沒錢照樣能過活,會習慣的。幸福還真不一定在財富,根據研究,年收入超過一定數額後,對幸福感的幫助並不大。倒是多在生活中製造一些小確幸,能增加幸福感。

最後,說說理財與年齡的關係。

先說一個情境:假如你即將離開一個城市,正在思索晚上是要去一家新開的餐館,還是去你嘗試過不錯的老餐館?

專家給的建議是老餐館。理由是,你能知道老餐館的滿意度,而新餐館是好是壞不可預期。如果新餐館不好,最後的晚餐體驗感差;如果新餐館很好,但因為你之後不再來,也難免遺憾。而反過來,如果你還會在城市住上一陣,則多多嘗試新餐館就不錯。

這延伸到我要提問的:當年老時,理財是要多嘗試?還是選自己還有把握的項目?

依上一題的邏輯,我也是選後者。與實際統計相一致,也確實年老者的投資會趨於保守。想想也理解,何必折騰呢?沒必要爬樓梯了嘛!

如果你是負二代,可就不能不努力了。別以為富二代是養尊處優的少爺公主,他們從小看到的風景就比常人好,有長輩的人脈,又有冒險精神及本錢,成功的概率本來就高於常人。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如果負二代還不努力,就等著被社會把階層固化下來。

這裡我最後再撈叨幾句,回顧一下,財富的積累中,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複利及獲利概率。策略手段上:口袋夠深、時間夠久。功課則是:記帳、尋找不同的投資與道路;一次次的打磨思維、升級認知;真看到機會,就咬住!

以上我想同學們都懂了,就看你怎麼實踐,有沒有財運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



 樓主| 發表於 2018-4-16 18: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十四,錢老板再講

今天來開講,有兩個目的,一個主要是再更新一些認知上的,就說是提升知識吧!另一個目的則是給小資大眾一個投資的範例,我親自示範。

在這之前,先說一個最近的事。因為搭上虛擬貨幣的列車,有挖礦機產品的大量需求,於是有妖股出現,天天漲停。

我知道,區塊鏈/虛擬幣這題材已經炒作很長時間了,而比特幣暴漲的時機都已經過了許久。現在才來的大眾掏金熱,有點晚了。

不過呢,掏金嘛!總是看運氣不一定能掏到,但賣掏金工具的,才是實在可獲利的。當年美國掏金熱,Levis牛仔褲也就是這麼起家的。

好了,當同事來報明牌時,股價當然已經漲了一大波了,會不會再上攻?我不知道,但這是時機錢,過了也就沒有了。多久會過?也許要等到比特幣又跌了,或者賣家發現挖礦所得不足以支付挖礦機的成本與所付出的電費之後,這風潮才會過去。

我覺得這是又一次再考驗我人性的事件。我已經遇過太多報明牌的事件了。同學們要是沒朋友,去看股市分析節目,上面一樣是明牌滿天。

是否要跟進呢?不,這次我沒有上車。消息面上的,背後人為干預性強,像我們這種在消息最外圍的後知後覺者,搭上的是否是最後一班車?還有沒有果子吃?難說。而縱觀妖股,怎麼上,就會怎麼下,也許反而應該找時機放空才對。

我理解像同事這種人需要的是激情、希望。就算輸了,好過不曾嘗試、沒有期待、死氣沉沉的日子 ─ 這是一種賭徒心理。但輸了真能放得開?別人做不做得到輸贏無擾於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做不到。

一個職業賭徒,絕對不是一直處於興奮態,賭場裡突然情緒亢奮大肆叫囂,恰恰是職業賭徒所鄙視的。相反地,職業賭徒有其做法長期博弈,利用大量概率來積累勝利,而在實地執行上反而是一個枯燥無聊的過程。

好了,該股短期真的上去了,同事翻倍賺了。

可以說他們抓住時機大撈一筆,但這還是事後的說法。如果不是呢?不過,別人有內線,事先知道財報狀況,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心理是否又會有所不甘,甚至忌妒,見不得別人好呢?其實慢慢地越來越無感,波瀾不驚了。我只是靜靜地看著別人耍酷。

好了,一方面怪自己心臟不夠大顆吧!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害同事。從以前,凡我介入的明牌,結果總不好,賠多賺少。很怪!我是著名的反指標,我買它就跌,我賣它便漲。你可別不信,人家給我的明牌,我下場一般並不好。

真的,我能從感覺到,我不適合的原因,甚至於倒因為果的認為:我無有股票偏財運背後的原因是我認為自己不夠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