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學究八
問:我明白無論說「道」、「太一」、「宇宙本源」、…,涉及到根本上的。無論是神學、哲學上的說法,都沒辦法明白。此處應與留白,道可道非常道、言語道斷、不可說,甚至不可思議,心行處滅。於是,人想要依己意解,便是各人有各人的感悟,無法證偽。層次太高太虛無太形而上。而若下一層次,說到運行規則行為現象,進入科學層次,可觀察可討論可證實證偽。但此層次若像經典之模糊言語,總是辯證,正話反說,除了給人耳目一新清新脫俗之感,一旦形成思維慣性,又會陷入另一端的思維疲勞,感覺原來又是一場看似高深的語言遊戲而已。
是的,萬事萬物不有孰優孰劣,凡事也都有兩面性。在時間長河中,在演化發展上,只有當下的合適與否。於是,我們又可以從古文中找到適合的「金句」,去加以闡釋,為己所用。
我覺得,要是總是模糊處理,各人有各自的解釋,那所謂經典,是不可被打敗的。現代的一切進步,我們都可以從故紙推中找到相似。於是就有:看吧!某某經早就告訴你了。或者,又如巫術、傳統心理學等,不可證偽,怎麼說它都對。當科學歷經千辛萬苦,神學早就在山頂上等著了?
同學,你有深刻的見解,挺好。
我來分享一個故事:
1744年,蘇格蘭長老會的兩教士,亞歷山大•韋伯斯特及羅伯特•華萊士,想眾籌募捐幫教會裡去世神職人員的遺孀及孤兒提供補助。教士沒有祈禱求助上帝,而是用了當時剛剛流行起來的一種演算法-概率論,找愛丁堡大學的數學教授,柯林•麥克勞林,用概率論的方法來計算處理。分析上參考他們那時另一位統計學家-愛德蒙•哈雷,發表的相關統計報表-統計了人們出生和死亡的年份,所算出的概率報告(比如:某個20歲的人死在某一年的概率是1%,而50歲的人是1/39)。
他們就根據這麼一個當時的人口的統計數據來測算。然後計算出「保費」,讓教會裡的人共同年繳出錢建立資金池,來運作「蘇格蘭教會牧師遺孀及孩童撫卹基金」。
根據計算,1765年這基金將有58348英鎊,而事實上,經過20年,帳戶上資金是58347英鎊,也就差一英鎊。
《兩個教士創建了最大保險公司:他們沒有問上帝,而是找了數學教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15/21/10197897_534865604.shtml
人類種群特有的階段性事理,用概率論,死亡率統計,保險,對應現有人類社會所呈發的現象。
你說老子怎麼可能想得到這些?佛家開悟,講明心見性,看到真相,然後能算概率?能造計算機?
人類的科技進步,是一連串天才的接力,並集眾人之力,長期積累來創造開展。
計算機思維裡的遞歸方法,博弈論思維裡的最優及平衡,…。要能說明原理,計算到精確,甚至設計預測。這不是古代經典,故紙推能推出來的吧?
觀日月星象,氣候規律,是能為己為用。但若一味仿生,仿鳥類想飛天,也造不出飛機。
所以,我不會偏頗,大喊古方秘密、古方最優,以古諷今。我向來認為,人性變化慢,但科技發展快。肉體跑太快,靈魂跟不上。而古文有人性的部分,多少可能參考。
然總有人感嘆人心不古,想要回歸古時候。但就算全世界都這麼想,真能走回頭路?時間就一個方向,不然呢?回不去了,也不應該回去。要以發展演化的角度看問題。歷史上有什麼復辟是有好下場的?就算復辟成功,也回不了舊時情境,物可是人必非。同江就不能過二次,也別被沉沒成本給左右了。
還有,物理、事理的理,都離不開去梳理底層的因果關係。宏觀物理除微量子外,較小受到意識影響。可量化可計算可模擬可設計,除非複雜度增加。
但植物、動物、人類,逐步受意識行為的影響。複雜程度遽增。因果關係的梳理,也有難度。但人類一方面又太會去找因果關係了,於是過頭了,在沒有關聯的地方,強制相關;在沒有因果的地方,強加因果。就是迷信/陰謀論發展的契機。拿著古文金句亂套,也是之一。
但是,你提出的感慨,對許多人來說其實不成為問題。就我的觀察,太多人不知道多維度多角度看問題,不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甚至也不懂辯證、沒想到凡事都有兩面性。
就說我前幾天幫小孩買早餐吧!老大想要巧克力三明治,於是我給她買了巧克力醬三明治,給其他人買火腿蛋。然後,她又覺得火腿蛋的很好吃。。。。
選擇,也是一種放棄。想要A,也代表要放棄非A。這不就是兩面性?想要又要還要,做得到嗎?
科技再怎麼進步,那最根本的事理,變過嗎?
老子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