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求
一路以來,對於人生的追求,總有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年輕的時候,很理想化,想要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成就自我,能力出眾,自我實現。連我家小朋友也都說對錢沒興趣。
但長大後知道,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被社會幹趴的沮喪中,在現實與慾念不匹配的持續失落中,想清楚了,追求錢,才是實在的。我有同事就是,足夠現實,信奉金錢勢利。別跟他扯情操,沒有情只要操,至少他不假裝。
後來,我覺得幸福才是重要的。
追求錢是把事情扭曲化複雜化了吧?有錢的目地,本來就是想要幸福。是的,有錢有財富自由,滿足慾望,得到快樂。但快樂是一時的,短暫的。幸福感才能持久。
有關幸福的研究多了。知道人就算獲得彩票,也是一段時間的快樂,過了也就習慣了。一直快感總會無感,人本質的幸福感總會回歸平常,不然就要像上癮一樣,加大劑量,那就將是一場不幸。
而金錢與幸福也不一定非有矛盾衝突,在積累金錢的同時,幸福也可以有。
現在,思維再次發生轉變,追求錢、幸福,本質上是追逐心境上的平和。擁有了一定的基礎與保障,可以避免外物之不得、內心之不安的急躁。
而心境的平和,如果從生理上來看,就是賀爾蒙激素的變化。諸如,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催產素、腎上腺素、等等等等。
我們看吸毒者就知道,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未來多麼困頓,只要有一管就不管了。上癮者,無論毒癮、酒癮、煙癮、賭癮、網癮,本質上追逐的就是多巴胺。人是追求錢?不,是追求多巴胺!
但追求多巴胺並不會長久的願望達成。想一直嗨?高潮不斷?不可能。多巴胺只能給予短暫的愉悅,過後回歸平常,甚者有所失落,這不平和。偶有一爽或小確幸可也,切不可上癮!
於是,又有追求內啡肽這一派。追求多巴胺是情緒主導,而追求內啡肽是自律先行。
比如運動健身,把自己往死裡操,大腦在過激後產生內啡肽,幫忙止痛平復。這條路不會造成上癮,畢竟要自己先操自己才能擁有。同時,事後對自己的評價也會高,有助於自尊自信的建立。
當然,期間若有競技比拚,榮譽獎章,也有腎上腺素的加持,打雞血灌雞湯,人會有勁!
還有血清素,能幫人放鬆心情、緩解焦慮,顯然與追求內啡肽這派較為搭對。當然,如果有性焦慮,追求多巴胺之後,也能緩和焦慮就是。
但幸福不是單維度的,也不全然僅施澤於個人身上。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催產素來作用。
催產素,顧名思義,孕婦生產之激素,也是母愛強烈的情感來源。它亦可稱之為「愛的激素」,父子、男女、朋友、他人、甚至與動物之間,都可以有,只是情感的向度不一樣。可以是親情愛情/開朗陽光/粉絲之愛/稱道讚羨/同理共情/慈愛憐憫/信任慷慨/…等各種情感。這激素,很平緩,不激情,但很持久。
最後,還有一派追求的是死後的世界,或者來世。有的是為了信仰,有的是因為今生的不能夠,有的是為了好奇?極樂?涅槃寂靜?但這還是逐求的人生觀吧?
可明明現在人還在這,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