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ear Santano,
有關你提出的質疑 ─ 為何這些需求(9,10,12),不能在3月EPR生產後那時提出?非得等到最後客人同意MP後,已經都PPR後,才又臨時提出需求?這樣修改後的MTEST直接拿去MP沒有風險嗎?!
我先簡單回覆如下:
工廠EPR是在試產線完成,試產階段是一個無到有的過程,側重點在於機器的可行性,過程中停停走走的機會多,確實會少考慮到流水線時的效率。
PPR在量產線上執行,量產的側重線在於生產的平衡、順暢、效率等種種,所以可能再提優化意見。
因為側重方面不同,甚至可能EPR時都沒條件看見可以優化的項目,所以產線會有優化延遲反應的現象。
我們這裡也常常遇到產品到了量產之後還在提出要修改的意見,倒不一定是大家的廣度深度不夠,而是時候條件到了觸發進一步優化的可能。
點、線、面、體,這是一個持續進化的動態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當客戶HW來推行「精益生產」「星星點燈」計畫要進一步優化製程、降低成本時,工廠甚至都還能擠出成百個改善提案。不能不說,如果要,總是能再找到可以改良的地方。您是做軟體出身的,軟體發行之後,能保障沒有BUG,版本永不修改嗎?)
有關9,10,12點,如果不能改,工廠產線就只好克服生產,這生產成本便不能降低。
至於優化建議的細節原因,我請制工說明。
最後要說的是,當我們了解到,事務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流變的過程,就不會去質問,為何臨時通報?為什麼一開始都不說?
確實,人為疏失不是不可能,但一個比較平和成熟的心態是:先假設沒有人要故意疏忽,故意隱瞞,故意犯錯,故意搞鬼。
能用常理解釋的,就不要用疏失推理;能用疏失解釋的,就不要用愚蠢推理;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推理。越往後推裡,不僅是對人的苛責,也反映了自己內心的不堪。
另外,我們也要避免使用“態度不對”去評判他人,許多主管有這毛病。
互勉!
Peters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