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
Dear Samuel,
一個測“公平”的心理學實驗,你聽過吧?
研究者給第一位受測者1000元,然後第一位受測者要與第二位分,怎麼分第一位說了算,但第二位要同意,這樣雙方才可以拿走錢,不然,通通沒有。
實驗的結果是,第一位如果是六四分,第兩位同意的機會高;甚至七三分,第兩位還是有同意的機會;如果八二分就很懸了;這挺符合我們對公平的要求。如果分的不公平,我寧可玉石俱焚,也不要不拿白不拿。
本來這實驗涉及腦神經科學,用以測試人們接受不公平分配的腦神經區域─前額皮質。如果被干擾,較可能接受不公平情境,因為大腦被混亂了吧?
我們來看看,前額皮質的作用。隨便網頁一搜,一堆的相關性─自控、聰明、情緒、認知、…。自己去查,我不多連結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7663558?fr=aladdin
好的,如果我們是第二位被動接受者,你會如何?一般人還是如同大多數人一樣吧?那知道這事對你就沒有改變,只是知道一個資訊,做為談資使使,讓人覺得你有看書有學習有見識。
但如果要學以致用,就再多想一點,如果我是第二位,多少比例我接受?
我的答案是:任何比例。
理由一:任何比例都有錢拿,有自利的部分,我能自利。
理由二:即便比例為0,依然同意,此為成人之美,練心境。
我不追求公平嗎?這世界上哪有公平?如果總見不得別人好,那這日子怎麼過?
那如果我是第一位呢?簡單一點,就是平分。甚至於四六也成,太過就矯情了。
理由也簡單:當我有能力追求公平的時候,我就追求公平,況且,這還是公開的情境之下。
認清現實,實事求是,利益最大化,公平正義,…。對這些情境的對應與心態,背後都影響塑造著我的三觀。
面對情境,其實也就一個簡單原則的把握─【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但真的要做到,很簡單嗎?
為增加信心,給你一個思索:【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是利己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不做即不召,說白話就是不做死就不會死,別瞎折騰。也許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了呢!
我們也可以較真,根據博弈論之囚徒困境,一報還一報,以直報怨,才是長期而言的最佳策略。退一步,對方兩次背叛,我則選擇背叛一次,如果對方重新合作,我也恢復合作,也是一個優勝的策略。而如果你總是選擇合作,最終會被淘汰出局。
這裡,永遠的合作者就是“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嗎?也不是。因應地選擇背叛,長期策略恰恰是利己的。損人可利己,不當濫好人。
這麼做,也有一個好處,與你合作者很容易知道你的作為,於是不需要爾虞我詐、處心積慮,彎彎繞繞,此可減少背叛,增加雙方合作的意願。
除非這是最後一次合作,對方的背叛沒有未來成本。。。(所以才有所謂“晚節不保”或“坑殺遊客”的事例)
***
當我們成熟了,會有一種超越。於是,不會再去與人比較乃至計較,比如命運的好壞、職位的高低、薪資的多少、工作量的大小、能力的差異、…。忌妒是一種很傷己傷人的心理狀態。
認清現實,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調整心態,面對實務、客觀評價、理性作為、實事求是。
好了,這只是我個人的選項,不同的個體各有選擇也各有理由。只看自己,心過得去,理通得順。但千萬別不明究理,隨境而轉,被牽著走了。
因為看清事實,通達務理,所以自在。
你還在糾結扭捏嗎?
Best regards,
Pet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