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3-6-19 12:04:51 | 顯示全部樓層
HI 魔神,您好!

強迫症很無奈吧?辛苦了!

不過您是對的,小小的固執算不上強迫症。

我應該說一下,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有相似,請勿苛責;如有意見,可以討論;如不喜歡,可以跳過;

因為有人喜歡,所以我才繼續發表的。

很感謝您的回應,表示您有在看。希望內容合乎您的興趣,文句通順不傷神。

故事真假、對錯,看的人自有評論,當這是小說也就行了。本是穿著附會之作,非需以學術文刊等同視之。

我說過,我是並不知道的。

謝謝您的訊息。

奇怪

 樓主| 發表於 2013-6-19 15:32:27 | 顯示全部樓層
Oselta, 您好,
也感謝您對本作品的意見。
一開始寫這作品也是無心插柳的。
想來應該加幾句 -- 如有誇大,也請包涵;作品內容,有諸多疑慮,不宜盡信,也請讀者自行明眼思辨。

還請別太苛責,文章內容之中也並非真的指稱固執或偏執為強迫之症,也自認文句之中沒有排斥或輕視強迫症患者。
我想此作品也非言情小說,或有犯罪情色下流的情節描述。
如果真有讓人看了覺得不舒服的部分,我在此致歉。

(然而,一方面也趁此機會問問自己,為何覺得不舒服?
個人覺得這類的自我心理剖析是有意思的,當自己是第三者。)

我自己也常在想自己為什麼繼續的在寫,想抓住什麼自以為是的東西嗎?
看來,差不多時候該準備結束發表文章了。

再次謝謝!
奇怪

 樓主| 發表於 2013-6-19 22:41:17 | 顯示全部樓層
Dear Oselta,
您別在意,關於網友對我的批評指教,向來我都是視為善意的。
我只是慣於檢視自己,只有自己對自己的批判才是無法迴避、字字入骨的。
自己在想什麼、意圖什麼,自己最清楚,騙不了自己的,所以這批判來的也最痛。
但這種思考模式久了,跳太快時還會被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混亂的人。

即便如此,我也還是一個七情六慾炙盛的人。對於外來的批評,我不可能完全心如止水,但我還是選擇善意。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是還是造作的。

奇怪

 樓主| 發表於 2013-6-19 22:52:03 | 顯示全部樓層
11.16 印記

「強迫症形成後,不論成因如何,但就如同已經刻印於腦裡的印記,時時的提醒著患者要去想去做某件事。」梁老說。

「患者無法以意識控制那來自下意識的『提醒』,因為它只是提升到意識層次讓患者意識到。」

「是不是因為我們根本意識不到下意識的運作,所以也就無法控制到下意識?」克提問。

「是啊!就如同利貝特實驗,腦波先於意識。都還沒到意識階段,哪裡可以談控制。要控制也需要意識到之後才有機會。」梁老說。

「但意識卻可以刻意造作出新的下意識。無論是習慣的養成或說所有的學習也都是如此。」梁老又補充說。

「而那一條『要做某事』的神經元路徑,早已經形成,如果患者完全接受來自下意識來的衝動,或者無意識不去觀照,那就會照『指示』的去行動。」梁老又說。

「於是神經元路徑就一直加強其通路,變成一條『康莊大道』,更加容易的有想要去做的衝動,這就是所謂的惡性循環。」阿嘉說。

這與張凱延當初一看到「靜心觀照」這牌匾時的感觸基本是一個意思了。(ref. 5.8)

「不錯不錯,阿嘉完全掌握了這概念,這也是習氣形成的原因。」梁老又讚了一個,然後接口又說:「實在不能怪患者有強迫的念頭出來,那已經不是患者可以自己說不想就不想的了,腦波先動了嘛!」

「所以,心理治療上要阻止這惡性循環的方法,必須如何呢?」梁老提問。

「先面對與接受現實。」克提說。

「對,必須先誠實的面對自己。」梁老說:「但如果不接受,一直在維護自己,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當然也不會去改變。」

「然後,需要培養意識,就是學著去『觀照』。」阿嘉說:「如果無意識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也無法改變。」

「是的,然後便是改變它。」克提說:「為所當為,做本來要做的事,不理會這腦袋下意識來的指示。」

「有的心理治療師可能會採用『開闢另一路徑』的方式,來改變原路徑的影響。」梁老說:「比如說,想洗手時,就去澆花。」

「嗯,根據網路的資料統計,強迫症因此的治癒率為70%~75%之間。」阿嘉說。

「最後呢?」梁老太太問。

「放下它。」克提回答。

梁老太太點點頭,微笑的看著克提。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23:28:26 | 顯示全部樓層
11.17 所行便是所願

「嗯,正確,放下它確實才算功成圓滿。」梁老細細的說。

「我記得看過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上面所寫的改變的四個階段。」梁老說:「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

「以戒菸為例。」梁老說:「一開始想戒,卻老是忘了,菸都抽完了,還沒想到要戒菸這事。這便是無意識的無能。」

「然後,菸拿出來了,自己知道,但還是抽下去了。這是有意識的無能階段。」

「到後來,每當念頭來,就克制自己不抽,抽的次數慢慢的少了。這是有意識的有能了。」

「最後要做到的便是無意識的有能,就是連想抽菸的念頭都沒有了,才算是大功告成。」梁老說,彷彿是他自己經過的歷程。

「所以,所謂『否定的自由』就是指對於下意識來的指示,我們有否決它的自由嗎?」克提開問了。

「是的,下意識的念頭無論來自先天或後天,我們只要有觀照的能力,就有機會在最後關頭改變、喊停!這便是否定的力量,也是我們可以掌握的自由。」梁老說。

「所行便是所願。」梁老太太突然冒出這句話。

「所行便是所願啊!」梁老重複的念了,深深的思索了一下。

「這話真的說得很好啊!」梁老重重拍著自己的大腿,領悟了過來。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是因為『意願』所以才『行為』。但如果我們知道利貝特的實驗,就可以知道實際上是腦下意識先來,我們根據腦下意識來的訊息來行為。」

「但是,我們不一定要照潛意識固定下來的模式與意念來行動,你的意志出現在意識到之後的同意與否決。」

「我們不是只能同意,我們可以否決,如同強迫症患者的案例一樣。」

「所以,無論無意識或有意識的『認同』下意識的指示,或是有意識的『否決』下意識的指示。」梁老說:「這都是自己的『意願』。」

「可是無意識的行動時,並沒有意識到啊!怎麼能說是自己意願?」克提問。



 樓主| 發表於 2013-6-21 22: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11.18 宇宙內事己分内事

「不不不,除非你是夢遊了,或是什麼自律神經的機制啟動,不然你在清醒的時候本來就隨時可以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不是嗎?是有沒有意願要去意識它而已,並非沒有能力。」梁老回答,想了一想又說:「張凱延有一套說法,什麼潛意識、前意識、淺意識的。」

「換句話說,要不要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是你自己的『自由』,自己要無意識的受下意識的驅使也是你自己的決定?」阿嘉問。

「是的。像無意識這樣的決定比較輕鬆,不傷腦筋,不需要重新去學習,遇事也不需要往自己身上切割去否定自己,可選擇逃避或只是照著舊有模式處事便是。」梁老回答。

「但如果那樣,自己便不會再進步,但那也是自己的決定,自己的所願。」

「故而,所有精神正常的人都不能以『我是不自由的』來規避法律刑責!」

「所行就是所願,只要看你自己做過什麼,無論何事,是否被迫,最後都是自己願意的啊!」梁老最終如是說。

是吧!而從第三者的角度,我們觀察一個人,本來也就只能從他長期的行為去評價。這當然也可以從其行為去推估其該人的意願。

「所以才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囉?」阿嘉自言自語,又像是在思索甚麼。

「但如果是被迫要殺人,最後殺了人了,也是自己『意願』?」梁老太太又仿張凱延刁問。

「最後動手的是誰呢?腦子在誰上面呢?」梁老說:「我同意這裡有成堆的道德困境的案例可以討論,但那並非我要談的重點。」

「別擔心啦,我們大部分人不會遇到這種困境。」梁老說:「至於有沒有罪,對外的留給法院,對內的還是自己面對。騙不了自己的。」

「『我』是世界的中心,所有『我』遭遇到的事都跟『我』有關,不是說過了嗎?」梁又說。

是喔!之前說過被刀砍的事的時候,梁老也這麼說。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梁老太太說。

梁老太師此話一出,又嚇了大家一跳。

「陸九淵說的啦!他還說: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說來說去就是自己的事。」梁老太太微笑的解釋。

門鈴響了。


發表於 2013-6-22 16:3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奇怪 發表於 2013-6-19 15:32
Oselta, 您好,
也感謝您對本作品的意見。
一開始寫這作品也是無心插柳的。

謝謝奇大一直以來的PO文~~我是您的粉絲~~
每次一回臺,都會追蹤您的精彩文章
這些內容都是我極有興趣的網上少見討論
期待您持續的新作品~~~



發表於 2013-7-2 12:48: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天空 於 2013-7-2 13:00 編輯
奇怪 發表於 2013-6-21 22:14
11.18 宇宙內事己分内事

「不不不,除非你是夢遊了,或是什麼自律神經的機制啟動,不然你在清醒的時候本 ...

人真的有自己的『自由』意識嗎?
這問題我也很有興趣~
據Dennet(1991)的神經哲學論點(Neuro-philosophy)主張:
意識及主觀經驗其實就是神經網路的功能
Nagel(1974)則以哲學觀點來解釋:
他認為從客觀的第三者觀點不可能瞭解當事者的主觀感受
認為主觀感受不是神經網路所能解釋的
Searle(1992)的觀點則介於兩者之 間,他贊成主觀經驗是神經網路的功能之一
但不贊成神經網路足以解釋所有現象
以科學觀點而言,大腦是最主要的決定者。所有經驗,包括歡樂、喜悅、失落、悲傷、折磨等等
皆不過是複雜的神經網路中的一部分罷了,個人是沒有自由意識的~
而以非科學觀點而言,主張這個世界的單一素材就是意識(consciousness)
由心靈 (mind)和物質(matter)以不同型態存在著
然而,假如宇宙不是命定的,自然法則也非一成不變的
此時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宇宙就有可能存在了
主觀經驗可能是宇宙中的一種常見素材,只是被科學所否定
當意識被溶入宇宙的架構中,自由意識就可能存在
當宇宙由個人意識自由主導,那麼歷史就是記憶,也因而產生了超越生物及文化的個人意識~

高雄長庚精神科文榮光醫師報告~
人的意識變化: 是由大腦機能因應生活環境的變化與刺激而產生的「正常」認知反應~
根據催眠術的神經心理學研究(Gruzelier,1988)
發現大腦球體前後兩部份與左右兩側 的機能有不同分工與制衡合作的現象~
催眠第一階段時,左側大腦(大致上主司理智的腦)發揮集中注意的機能(此時尚很清醒)
第二階段時,左腦的機能被壓抑(理智聽從催 眠者的指示而進入放鬆、閤眼、疲倦、思睡的ASC狀態
第三階段時,右側大腦(大致上主司情緒的腦)被激化
此時理智的腦批判、分析、與現實察覺的能力暫時停頓
而大腦 前部(額葉與中葉)的理智道德與自由意識功能也暫時被抑制
因此腦後部(頂葉與枕葉) 主司意象視覺知覺與記憶的機能被激化
在第四階段時,大腦的主宰權已被催眠者掌握,可任憑導引產生各種戲劇化反常的認知與行為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中心的紐伯格(Andrew B Newberg)與已故的達逵利(Eugene G d' quili)發現:
當僧侶打坐或方濟會修女祈禱時,腦部掃描顯示他們右頂葉後上方的活動量低得驚人
他們為該區域取名「定位關係區」(orientation association area, OAA)
掌管辨識方向、追蹤物體、自我界限的範圍、判斷角度與距離
OAA可以整合五官接收的訊息,提供身體在空間中正確方位的知覺
這個部份損壞的人,會造成重疊影像、自我定位扭曲,連在家裡行走都極端困難
當OAA順利運作時,「自我」與「非我」之間的區別就很清晰
OAA不工作時(就像打坐或祈禱時),這種區分就會打破,使得身體與外界的分野變得模糊
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僧侶感受到整個宇宙原為一體,修女感覺神的存在
達逵利(Eugene G d' quili)又指出,人在進入意識轉變狀態,譬如打坐、冥想、做夢或吸食迷幻藥時
自我的籓籬瓦解,在剎那之間會感覺到與天地萬物契合,在那瞬間瞥見了宇宙的奧秘與人間的真理
so,遇上OAA停頓時,佛教徒的大腦會判斷成自己與萬物不再分彼此,融為一體,可謂天人合一
修女的大腦則會判斷成與天主結合在一起,感到寧靜、滿足
空間整合是右腦的功能,因此空間界限喪失可能也與右腦顳葉的活躍有關
研究發現,徹底的身心放鬆可激發迷走神經,刺激大腦的酬償中樞〈獎賞迴路〉
與部分下視丘,分泌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或催產素(oxytocin)
產生如痴如醉如夢如幻般的體驗
尼古丁、巧克力、性高潮、古柯鹼、音樂、笑、運動、欣賞美景、藝術也有類似的效果

另外,腦波也值得重視,研究發現: 非專注打坐(例如慈悲冥想)可產生快波γ(gamma)波
禪宗的專注打坐可產生慢θ波,且往左腦額葉方向移動
左額葉掌控正面情緒,右額葉掌控負面情緒~
γ波是一種高振幅的頻波,在專注、工作記憶、學習、覺知上有重要的功能
研究發現~~樂觀、開朗、有活力的人,左額葉皮質較活躍,掌管恐懼的杏仁核活動降低
所以,透過冥想、禪修,或是運動等方式,可以讓人心情平靜、情緒穩定,甚至遠離孤獨憂鬱情緒
(註): 腦波分為五種:γ波(gamma 25赫茲以上)、β波(beta 13-24赫茲)、α波(alpha 8-12赫茲)
θ波(theta 4-7 赫茲)、δ波(delta 0.4-3.5赫茲)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陸九淵)
意識是什麼? 是靈識?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反應機能?
或許要統整各科領域集大成,才能瞥見一絲真相~~



 樓主| 發表於 2017-8-9 14: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12.1 登場

「下午好啊,梁夫人。」張凱延禮貌地問候。

「阿延,我就知道是你來了。」梁老太太回答,她果然有超能力!

「是啊,我事情告一段落,晚上又要跟我妹夫吃飯,就順道來跟阿嘉一起。」張凱延說。

「但呢,一方面也覺得耳朵癢。是有人在罵我嗎?」張凱延有意無意的說,也真準了,被梁老酸了好幾次。

「是老頭子想你呢!坐,我去泡杯茶。」梁老太太笑笑的說。

張凱延一到,阿嘉與克提自然站了起來,張凱延示意他們坐下,自己也就自然的坐上了梁老太原來的位子。

「老延啊!你來得巧了,才剛把這兩孩子對於『自由』這事給他們解釋了一下。」梁老說。

「是喔!這事我們兩個幾年前討論過的。」張凱延回憶說。

喔!兩老有共識嗎?

「剛剛老太婆不知道是哪聽來的一句話:『所行即是所願』。我覺得對於腦波-意識-行為的模式,可做為一個很適切註腳啊!」梁老還陶醉在剛剛的領悟之中,急著跟張凱延分享。

張凱延自然對於利貝特實驗,腦波超前等現象瞭若指掌。不需要梁老重複那對於阿嘉、克提的解說的長篇大論,張凱延有能力一下就掌握到梁老的意思。

他細細的想:「所行即是所願嗎?好像有點道理。」

「我們常說的思言行,先思而後行,或信願行等,在利貝特這類實驗情境上也正好相反。」張凱延說。

「而且,從第三者的角度,我們觀察一個人,本來也就只能從他外部的行為去評價。這當然也可以從其行為去推估其該人的意願。」梁老覆議。

「是嗎?梁老您好像蠻喜歡衝過頭。不一定吧!第三者的行為觀察便可知該人之意願?」張凱延也老實不客氣的回應,梁老又是在講給自己爽的嗎?

張凱延想了一想,打算給梁老的說法來一個考驗。



 樓主| 發表於 2017-8-10 22:59:38 | 顯示全部樓層
12.2 世人自取

「我們來做一個情境的思維。」張老師開始了。

「我可以是已經很飽的,這是第一人稱無可否決的個人主觀真實。但我繼續的狼吞虎嚥。這行為在第三者來看,會認為他還是很餓的,但這並非事實。」張丟出命題。

「不影響,所行就是所願,他所行便是『願意吃更多的東西』。第三者不需要知道或評論他第一人主觀察覺的是甚麼心理狀態,是否還餓或者食物實在太好吃了。只要針對行為本身來指出他的意願。」梁老想都沒想直接回應。

「我還可以進一步的說,因此拉肚子了,那也是他咎由自取,他願意的,誰叫他硬塞?如果鬧了肚子還在抱怨,那就要嘛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不然就是這人有毛病,喜歡自虐,但這自虐心理也還是他自己的意願。人啊是常沒意識到自己有意願,而非沒有意願。」梁老繼續的說,嘴巴停不下來。

「如果仔細的想,喜歡自虐的滿街都是呢!」梁老又補了一句,一付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勢。

大概想得到,一般人在抱怨的時候,是否有時是自己咎由自取來的?這便是梁老說的自虐。

「好,那如果是因為參加大胃王比賽呢?飽了繼續硬塞,第三者也還是說他願意吃更多的東西?當事人自己恐怕明明不想吃了。」張繼續詰問。

「他是想獲勝,所行就是所願。他有求勝的意圖。所以是的沒錯,即使撐破肚皮,他還是『願意』繼續吃。」梁老也不客氣,堅持看法。

「那如果是說謊呢?當事人並不願意說謊,但不得不說呢?比如,不讓家人擔心的白色謊言?」克提問。

「謊啊,要說多了,也駕輕就熟了。」梁老只是嘆息,不正面回應。

「你們還可以舉為國家去打仗殺人的情形來說呢!」梁老反過來舉例。

「無論背後的目的動機是什麼,一個人的作為,都含有其意願成分。所行就是所願!」梁老看來是這宣言的擁護者了。

「我不談各種道德困境的案例。善惡之分,要談我們可以專門來討論。我認為這些都是世人自取,自該承受的種種。這都是世人所願的!」梁老把議題就此打住。

「如果所行先於所願,那假裝大笑,就能開心嗎?」張反問。

「如果同意所行先於所願,那就先試著假裝開心,也許改變之後,就能幸福滿盈。」梁老最後說。

想得深刻一點,似乎還有點道理。不就有人教導大笑法?秘密、吸引力也全都有類似的倒因為果法,不科學嗎?好像連正向心理學也能提供心理實驗的證據。思言行的順序不一定對,我們的潛意識或情緒在大部分的時候主導著我們的行為,我們會在衝動的發言或行動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你看,思(或說理性)反而是在言行之後,做為維護自我的工具。所以我們有機會可以運用理智先去行為,進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那如果我感冒了,流鼻水、打噴嚏也是我的意願嗎?」克提插了嘴又問。

啊?這個問題夠好!我行便是我願,這感冒的行為可非自己願意的了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