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4-14 09:54:43 | 顯示全部樓層
216, 自我對話

G: 當你說服我不搞程式交易,你卻也是使用布林指標,人為的技術指標交易?

P:我也說過了,我不全然照布林,而布林也有鈍化的時候。我會根據當時的股價波動、市場情緒、消息面、自有資金與持倉、…等種種因素,決定進出,或者左右側操作。

G:不管你是Fuzzy、模糊處理、依當時狀況,或者說「股感」等等,通通無法量化,你自己也說無法保障必然好於固化了的程式規則。

P:是的,一個無法量化的操作,也沒法統計概率,不一定比傻傻的照程交好。

G:所以,不論使用移動平均、KD、MACD、RSI、威廉、DMI、成交量、寶塔線、Renko、ZigZag、…或取各種技術指標綜合,各設權重,回測找到的一個策略,也不一定差於你用的模糊布林。

P:是的,更可能你會找到一個比我現在更好的策略,而且我保證回測的收益一定很高,因為你可以一直擬合優化,調整權重參數。而這種透過各種指標綜合加以權重、取閾值,而得到的策略,就很像人工智能的架構。不過,人工智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架構,更為複雜。

G:這就是你所說,人家使用人工智能這個核武器,把程式交易者的功夫全廢了?

P:是的,美其名叫量化投資。你的量化與大神們的量化不在同一層次,交易速度也不一樣。神仙們預判各自對手的預判。小蝦米們的預判都不叫預判,都在食物鏈底端。當然,如果大神們的預判突然都同一方向,那就會造成金融市場的踩踏事件,股市沒道理的快速崩盤。這也是程序交易的坑,你都來不及賣,等你終於賣得出了,那是終於不跌回穩之時了,於是你賣在最低點,好準!當如果遇到這種坑,市場就只現哀鴻遍野,一片狼藉的景象,小散們只有被踩踏的份。

G:雖比不上大神,但相較於你人為模糊的策略,我也可能是小仙啊?大神我惹不起,但小仙對付小散,不也手到擒來?

P:你對你的策略就那麼有信心?就算回測可以很對,可以有很高的收益,但與未來用這套策略去執行的結果,是兩碼子事。

G:我承認,回測過去十分準確,是因為是參數在擬合過去的現成走勢。答案都告訴你了,還調不好參數?就是程式寫手的個人功力問題了。而就算調準了,這也只對過去精準,不一定可以有效預測未來。但我的如此,難道你的策略就不是嗎?


 樓主| 發表於 2022-4-16 09:55:00 | 顯示全部樓層
217, 真假回測

P:我沒有回測一說。是的,看布林好像也有一點回測有用的感覺。實際上,你看任一種指標看起來都好像很有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一堆人在鼓吹技術分析。反正總有故事可以講,也總可以說圓。

我只是在眾多的指標中單選一個,有時好用有時不準,總有用對的時候。只要用對時候多,就能保我乖離操作可薅羊毛。

如果要說回測,那我只能算是回測了三四個月,到目前證明我還對。對錯的分辨是用大盤指數及十大標的的平均漲跌幅VS我的戰績,很容易判定是不是贏。

你的程式交易策略,是以回測的擬合度,去賭未來的走勢。萬一連錯幾次,會不會自我懷疑?畢竟你那回測來得很容易很廉價。問題不是你有策略,而是你有很多策略,選哪個?

而我的回測來得真實,其實那不叫回測,而是實實在在一路走來的痕跡。如果對了,就是對了,就是現在的結果。我沒有回測一說,也沒有試水溫的概念,就是擬定方案後就直接下水玩,邊玩邊調,可能會一直調下去,但過去累計的結果,就是我的實質成績,真金白銀,不存在遊戲性質的假回測,玩數字模擬遊戲。而我這有“灰度”的策略即便重頭來過或走向未來,也不可能有同樣的路徑。

歷史無法假設也不能重來,所以才叫無限遊戲。炒股,一旦做下去,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你不能假裝這事與你的生活是隔開斷裂的。每一時刻,總是所有人性、集體、社會互動、… 複雜的總和。你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但在一個複雜系統中得到的教訓,也說不準,因為教訓的反面可能只是另一個教訓。你永遠無法過一條河兩次!

G:雖然你玩真的,但這不能代表因此你的過去操作,就一定能贏,你也可能玩垮了,真金白銀的直接打臉。實際上,即便你贏了大盤,但到頭來還是賠錢的,不是嗎?

而我至少可以預判我策略的好壞,即便對未來不準確。是的,我會自我懷疑,你就不會?你不也自己一直調變策略嗎?

所以,你說的真回測就不廉價?不過只是給自己找理由而已!


 樓主| 發表於 2022-4-18 08:52:02 | 顯示全部樓層
218, 數字孿生體

P:是的,我正嘗試的作法,不一定保障獲益。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沒跑輸大盤。因此,我也還沒到懷疑自己的地步。或者說,我時時在懷疑,時時在優化。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如何,我只是根據目前現狀調整持股。我也的確會微調做法,不一定只針對策略,下手的時機等,甚至可能是調整我自己的情緒,這也是一種調整。

G:所以,你並沒有正面回答我的提問。我們之間本來就沒有孰優孰劣,你也證明不了程式交易會比你的做法差!

P:你知道,即便程式交易、量化投資,也是在進化的。他們會堆疊過去,預判對手預判自己預判對手預判自己的一路歷程。這有點像DNA裡有很多過去的病毒基因片段一般。於是,機構們之間的分歧就出來了,自然有大神會在踩踏時抄底,狂漲時大賣,這也使得走勢變化更加分采多姿。你要跟不上進化,第一個被收割的,就是你!誰叫你跟在量化基金屁股後面,離得近放個屁先熏你。

我提一個新概念,叫股市的「數字孿生體」。

在數字元宇宙建造一個對應股市的「數字孿生體」,人工智能能時時採集全面的動態數據,每刻預判下一時刻的走勢,並根據預判與現實的誤差加以擬合修正,深度學習,然後再下一刻持續分析預判,實現對股票行情的實時跟蹤與動態調整。最終,這將是一個「自組織的動態孿生體」,跟隨現實股市一同前進。一邊是現實世界實質的股市動態,一邊是數字世界裡實時分析/實時擬合/實時預測/實時調整修正的動態系統。只要數字孿生體對下一刻的預測準度大於50%,就可以在長期博弈中獲利。

G:這聽起來有點魔幻,但好像並非做不到?

P:是的,「數字孿生體」不是幻想,實際上已經有人宣稱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項技術,應用在現實與數字世界,打造一個符合現實的數字世界,一切照現實世界的物理規則來。

飛行器、人體器官、交通運輸、等等系統,以數字建模,AI模擬仿真,過程服膺物理定律來同步於現實世界的實際狀況。於是,飛行器何時需要維護,人體器官如何老化,交通阻塞的預判,等種種事先可防範的動作便可以執行,而一些重大系統也不可能試錯或等著事情發生後補救,所以,這不只是一套把真實世界建模搬到數字元宇宙的玩具,而是一套幫助現實世界變得更好的解決方案。

G:所以,有證據顯示機構炒家,已經使用這種方式在股市翻雲覆雨了?

P:我不知道。但我都想得到,好像沒道理那些聰明人想不到。

G:那即便知道此事,即便真有股市數字孿生體,對我們各自的做法,有任何借鑑?

P:顯然,你如果打算用你的程式交易,應該連初級人工智能階段都達不到吧?

G:那又如何?小仙完虐小散就可以了。

P:你不覺得,我現在的做法,就有點像股市數字孿生體?只是這個人工智能有點掉漆,是一個有感情的真人,使用的是簡單的指標,以天為單位紀錄微調,以月年為單位修正策略。


= = =
《數字孿生體》,[中]胡權。
數字孿生體(Digital Twin)是物理世界和數字空間交互的概念體系,它既是一種新技術,也是一種新范式。自2009年正式誕生以來,經過十年時間的發展,數字孿生體已經演化為一個新產業。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數字孿生體除了在製造業不斷深化發展,還在智慧城市、能源工業、醫療健康和國防工業等領域得到應用。


 樓主| 發表於 2022-4-30 09:33:10 | 顯示全部樓層
2022.4, 四月戰情

【資金】
現總值:928775.95。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070045.6;年獲利金額:-141269.65;年度漲幅:-13.2%。
四月本金起算:980749.5;四月獲利金額:-51973.55;月度漲幅:-5.30%。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4)。


【戰績】
表中,我的年度/月度成績VS大盤,全勝。雖然我也是大賠,但我賠得少。
比各ETF,年度/月度有贏有輸。看ETF總平均,年度平均我贏5.78%,月度贏1.91%。

別小看我每月平均才贏1.x%,每1%代表的就是一萬。累積一年,我便能勝平均10萬以上(但還可能是賠的)。

從戰蹟上來說,我依然勝出,一切都還在我的預料之中。只是這賠得我也是肉疼。
本月至暗日是4/26,年度跌幅20.12%,賠了20萬。

【月報小記】
本月大殺,我又補新資金入場,本金有增加。又因為同時兩線作戰,所以本金的部位會有所變動。

兩線作戰是指1.上面的ETF組合,及2.碳中和。前者是隨波動長期的乖離操作,後者是放長線,偶爾殺低時小幅介入。

還是維持不預判,沒有觀點是最好的觀點。不去預測走勢,而是去對應走勢。

最後,也許不是我的操作策略讓我度過黑暗,真正支撐的這場遊戲的是底層邏輯-深口袋/閒錢理論的無限遊戲。

比如說,4/25滬指跌破三千,我也滿倉梭哈了。但隔一天,我又開始用深口袋的方式,換來人民幣繼續加碼。於是,我的本金多了,分母變大,損率自然變小。不是我操作得好,真的是因為底層邏輯保證我損失總可以低於大盤指數及標的平均。

當然,底層邏輯也可能有垮台的一天。比方說我失業了,深口袋無以為繼;或者,我閒錢理論的閒錢因為沒收入需要急用,不能判無期徒刑了;或者天災人禍引起極大的股災;…,這一切到時,也許是一場人類全體的災難,也不是我一個人能如何的了。

現在唯一比較好的是心態,心態上不會因為股殺而心情低落,我也知道我比大名氣基金經理的操作戰績好。但也是賠錢,有什麼可以驕傲的?


= = =
$HTC繼續放著,已經回落40幾了。偶而補一張賣一張的,不多作為,帳面數字變化罷了。但是,我自己也反思,好像我把自己搞得太沒脾氣了?這一波元宇宙浪潮,我一點也沒有抓到?年初明明已經賺了一倍,就不出手?美其名是玩長期,繼續看好VR,但VR好像各廠也都有,HTC排不上前三,怎麼也回不到當年的手機時代了,那我還打算繼續長期嗎?

$碳中和ETF,又在持續下跌中繼續補進,已投入不少。目前是賠18174,-12.12%。我是把碳中和等同當作是20幾年前台灣半導體的行業看,所以是真正長期主義,不管一時得失。只是如果一時殺跌太多,就買一發。


 樓主| 發表於 2022-5-13 10:57:56 | 顯示全部樓層
219, 資金面的長中短期

我們來想想資金的時間周期,還有與股市的關係。

我們先看長期。

資金長期是通膨的,錢越印越多,鈔票價值越來越薄。

故隨時間長流,資金會越來越多。我們談M1, M2的增速,就是指這個。而我們講鈔票越來越不值錢,評估的指標就是CPI,你錢的購買力也是隨CPI增高而降低。

所以,隨時間,股市裡的錢也會越來越多。當然,錢也可能流到房地產、大基建、新科技、數字貨幣、其他金融領域、…,但我們只談股市。錢一方面流入股市,但股市裡的上市企業也會越來越多,會分掉這些錢。

接著,我們看中期。

中期短則兩三年,長則十餘年,是指一段經濟周期的循環。各行各業也有循環,如農業周期、畜牧周期、房地產周期、…,沒太準。經濟周期是總的表現,都是大體抓,時間至少是以幾年為單位。

相應到經濟周期,各國也會出台政策,或加熱或冷卻,影響經濟走勢。

這就扯出了所謂資金潮。各位看財經新聞都知道,疫情期間,各國央行放水印鈔,發行國債,資金往市場上流動,經濟打雞血,此能成就一波牛市,但同時加速通脹;反之,當貨幣收緊,經濟容易停滯,也能成就一輪熊市,但能不能抗通脹不好說,也許滯脹。

當然,股市的波動周期背後的因素錯綜複雜,偶有天災/人禍/氣候/戰爭等等,黑天鵝/灰犀牛總總事件,但基本脈絡抓資金面沒錯。

沒有資金的推動,如何能締造千股齊漲的行情?那資金哪裡來?舉債印的,後面有政策推動。終歸是金錢遊戲。

於是,每隔幾年,總有一波行情,一輪悲情。這是中期的走勢。

(可以想想量價關係,如果齊漲但量小,動能不足後,會如何?大跌放量是怎麼回事?價創新低量萎縮,又是如何?)

接著,我們看短期。

短期是指一輪牛熊之間,資金沒有大幅放水或收緊。我們簡單一點約化,就想像市場只有一套資金進進出出,天天買賣交易,水既不加注,也不抽走。當然,水有時會跑到股市外,去房地產、去其他金融領地等等,但這裡我們就先假設水總是在股市這池子裡。

這時,想搞千股齊漲的戲碼,就難了。短期既然就一套資金,這時,資金就會自有流向。

在111章節,我提過各家主力在“選美”。短期,市場就一套資金,只能炒熱門,會分化,有輪動。或者說行情差時,大家集中某些板塊,抱團取暖,


請各位閉上眼睛,想一想,消化消化股市裡長中短期之資金面的流動。

長期,市場必然通膨,錢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薄。
中期,時而放水時而抽水,但放的一定比收的多,所以長期一定通脹。
短期,一套資金來回折騰,股市各股分化輪動。

知道這種規律後,再回頭看看我們在股市的策略。


 樓主| 發表於 2022-5-17 08:19:14 | 顯示全部樓層
220, 指數基金

我們談談指基。舉陸股上證50ETF為例,當然台股0050也可以。

不管名稱叫啥,都是股市裡優選代表。在數千支股票上,精選五十檔,優質權重大的漂亮50。

這50名大塊頭選手,雖不一定就是第二級市場裡股價最高的50名,但必然有很多佔了高位。

權重高市值大,所以與大盤指數計算的前面配比重疊性高,當然50ETF的波動與大盤指數基本同步。

50ETF選秀名單的每次刷新總是取前50。今年排行第49, 50名的,可能明年就被替換掉。所以只要股市還在,50ETF永遠不會下市,也不會踩雷。

50ETF的選股規矩,是強者恆強,所以這天生決定了它本質上是順勢的作為。

雖然,50ETF的漲跌與大盤指數同步,但也不可能完全同頻共振。大盤指數囊括的股票太多,而強者50相對簡潔有力,理論上的表現會比大盤更好。你看,A股長年後還振回3000點,但上證50ETF可是有漲幅的。

好了,結論:50ETF是長期順勢斜上的。這長期是指自誕生以來,或十年以上的。

如果50ETF的漲幅,與長期通膨能同步,那它就有抗通膨的能力。(過去百姓主要抗通膨標的一直是房地產。)

除了50ETF, 還有如300ETF,500ETF, 中證1000等,都是屬於場內的寬指基金,只是入選的標的在不同區段,但範圍夠寬。它們都是在區段內優選,本質都是順勢,雖不完全與指數同步,但相關性高。

雖本質上它們都是長期順勢的,但短線上,如只有一套資金則不可能啥都往上攻。於是分化,輪動,就會出現。

各類股票專家,尤其消息面的,就會去猜現在的熱門行業或板塊,輔以消息添薪加火,一同去吵。財報業績自然是最硬的吸引眼球之寶、還有預期PEG、炒夢想之本夢比、…。專家們彼此看對眼去押寶,就像在選美。

我們不是業內磚家,也不必跟風猜。但知道會此起彼伏的輪動,於是就潛伏各處,低買高賣,一一收治。2021年,我抓各行業ETF來買,就是這種思路。

寬指之間也有此起彼落,比如恆生ETF跌,可能資金北上,造成滬深ETF漲。但各寬指基金在各段時期各爭風華各領風騷,並不與大盤完全同步或反同步。

因為寬指基金本質都是一堆股票的集合,長期本質也是順勢,中期也大波動,短期也是輪流上下振盪,與資金面的長中短期是一致的。

所以,這就明白了應該如何策略操作。

長線往上,短期即便損失,但總會回來。長線保護短線,不會被套牢。(前提是資金要判無期,玩無限遊戲)

中線,我之前沒理解,現在知道要把握了,但頭都洗了。。。。唉。。。

短線,我們就短期輪流乖離。

有沒有?我們現在的無限遊戲,玩寬指ETF的乖離,是不是就是?長期看本質上順勢,想中期的波段,玩短期的分化輪動。箝套在長中短期資金面的波動上,全方位的站崗,短線上輪流乖離操作低買高賣。

試試?



 樓主| 發表於 2022-5-21 08:42:05 | 顯示全部樓層
221, 歷史走勢

這裡,我抓台股大盤為例,其實0050也類似。

個股,台積電/中華電一樣,還有一些看股息殖利率的長期股也是(但HTC不是)。這些個股,十數年基底慢慢墊高,但跑不跑得過通膨,要對比CPI。除了少數大盤權重股,或基礎金融基建類等外,資金面的邏輯不能套在個股上。個股如年老體衰,選美就沒機會了,只有在徐娘半老組偶能勝出就不錯。

{台大盤}


長期我畫條藍線,一定是緩漲墊高的。這種墊高,一定使市值更高錢更多了,但卻不一定是更有價值了。WHY?過去的錢厚,現在錢薄,股市總值墊高,可能只是因為通膨,而非經濟好。

中期隔幾年有一波較大振幅,2019開始這波確實是大水漫灌,越玩越誇張。而現在收緊2022於是轉熊。因為放水太過分,所以很多大佬都認為會崩,來經濟危機。

(中期到底有幾波,可能我畫得有歧異。但注意一點,如果不是2019延續到今天這波太猛,把以前的振幅壓小了,其實這些振幅也都有上下千點。)

如果我們抓A股的歷史走勢則更明顯,中期振盪區段不要太分明了。2015那波,政策資金是一方面,人為情緒高漲,散戶把不應進股市的錢也都衝入了,當然更推波助燃。中台股民其實一樣,賭性堅強,台灣三十年前萬點行情不也如此?一旦行情結束,一地雞毛,排隊上天台去了。

經過這樣分析,宏觀上我於是更明白,2021上漲這波,我走行業ETF綜合的策略,僅跑贏大盤的平均,我是賺了6%,但並不算多,狠輸小盤股與科技創業。中期漲幅這段,不算把握好。2022這中期波開始下跌,科技創業大跌,我小跌,平均我還是勝,但我也虧,猛跌的成分我偏偏比重高。(像是散戶的宿命,介入時常常都在高位)

短線乖離操作得再好,遇到中期資金大潮,中線大漲時就會少賺,中線大跌期就還是會虧。那不是自己能掌控,這是短線乖離(振幅小)與中線順勢(振幅大),本身層級的差距。短線再會玩,也鬥不過中線趨勢。

我現在大概知道我2021-2022上半年的這戰績背後的緣由了。

2021年A股沒大瘋漲,可能是受外部打壓,可能是主動克制貨幣放水。然後2022美元加息,資金潮回流,才三四個月就跌回三千,再跌就傷筋動骨了。我沒考慮到中線下殺,在年初不知道要恐慌,現在我也不需要再慌了。所以,照原規劃繼續短線乖離的策略就好了。


 樓主| 發表於 2022-5-25 13:32:34 | 顯示全部樓層
222, 各走勢貼圖

長期直線趨勢就是斜向上,自己看,我就不畫了。
















連黃金長線也是一路上揚,就是通膨造就的。2012年大媽們炒黃金,如果放到現在,肯定賺。但有沒跑贏通脹,還是要比CPI。

當然,長期斜上趨勢也有部分例外,比如1000ETF、科創創業碳中和等ETF,發行時間太短還看不出來;而港股的部分,以十年長期看,基本就是平的,可見港股長線表現不佳。其實與趨勢不符並不要緊,如能與波動趨勢相反則更好,能乖離。資金在陸股與港股中,反覆橫跳。


 樓主| 發表於 2022-6-1 08:32:40 | 顯示全部樓層
2022.5, 五月戰情

【資金】(這部分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51516.01。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064945.7;年獲利金額:-113429.69;年度漲幅:-10.65%。
五月本金起算:9203676.05;五月獲利金額:27839.96;月度漲幅:3.01%。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6)。



【戰績】
表中,我的年度成績VS大盤及各ETF綜合平均,還維持全勝,但這是之前拉開的成績。而我的月度成績,全輸。年度平均我尚贏5.25%,月度輸了1.21%。

五月份我的成績全輸得理由很單純,因為全漲。它們上漲,而我並沒有滿倉梭哈,我就會跟不上漲幅。

實際上,邊漲我就邊賣,布林區間到位了,或網格交易到點了,乖離出場。而我現在只剩半倉。

從年戰蹟到目前來說,我依然勝出,一切都還在我的預料之中。只是當漲的時候,我要盡量跟上漲幅,跌的時候,我能規避少跌一點。最後,我就是贏家。


【月報小記】

我說我是操作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說白了,也是一種PDCA循環。

PDCA循環,又稱戴明循環,這是美國管理學大師戴明所提出的。
Plan,計畫;
Do,做;不搞虛的,比如去回測、試水溫。
Check,檢查、覆盤;
Act,處理;就是調整,調整計畫,繼續做,繼續檢查,繼續改。

然後,操作到現在,突然有一種感覺,我每天用布林也好、網格也好,其實就是在控制倉位與調節艙位。指數全線下跌,就從貨基提出加碼;指數全線大漲,就回收入再入貨基。如果各ETF有漲有跌,漲得多的就輕倉移倉到跌得多的。當然,會設一個門檻,就是網格操作(或左側操作)的做法。

以上如果跌破位,深口袋就啟動,再從外部資金投入加碼。資金當然盡量是可判無期的閒錢為佳。

其實說白了好簡單,真的沒什麼,只要不要被自己情緒影響太多。實驗只要確認是可以跑贏大盤的,就長期主義無限遊戲。當然,跑贏大盤也不一定就必然能真賺到錢,最後賺不賺錢,看運氣。

= = =
$HTC 雖說是長期主義,但也要注意資金流,台股跌,美金回流。如果我都預知了這種趨勢,又偏偏不作為?這波沒抓到,也是自己的問題。元宇宙一波,與資金流的一波,基本前後沒差幾個月。潮水過去,我居然一點沒撈到水?這也是絕了。

$碳中和ETF,至暗時也賠了近20%。但走的是長期主義的路線,就繼續加碼。最近漲上來,賣了一些,小做乖離。目前只賠3%。



 樓主| 發表於 2022-6-10 09: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223, 文藝復興

這次分享一本書《征服市場的人》,也算是給量化交易及數字孿生體的補充。

書中其實就是介紹美國一家大名鼎鼎的量化基金公司--文藝復興公司。老闆也是赫赫有名的全球富豪,西蒙斯。

這本書除了介紹西蒙斯發跡的過程,也說明了量化投資是如何利用機器學習,來進行預判與操作。其背後就是數學,就是知識、智識的輾壓。

傳統交易,比如說價值投資,是靠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的研究,及個人的經驗,訂定交易策略。而量化交易,排除人為心理波動與主觀偏差,更強調標準化、系統化,透過建立模型,用算法對市場波動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的結果來判斷。

市場技術派推廣的程式交易,簡單的用KD, MACD, 移動平均線等,做順向/乖離操作,可以算是最初級的量化交易。

量化投資就是基於量化交易操作策略所進行的一種實際投資行為。這裡最大的特點是程序系統化自動化,不人為,使用電腦快速度、廣覆蓋、可數據檢驗(回測)等等。

對了,之前78高頻交易,159仙股,這些都可以算入量化交易的範疇。大家策略做法不盡相同,但都是用程序去跑去薅羊毛。

書中認為西蒙斯成功的秘密在於:關注市場的異象,抓住發現不了的機會;採用高頻交易,確保大數定律的優勢;不斷自我進化,運用「隱馬爾可夫模型」為工具,作為量化模型進化的最高階層。

其實總結就是,對異常現象敏感關注,早他人取得先機;敢於打破傳統,當別人還在價值投資、賭博投資時,便採數學及計算機為工具,把量化交易拔高上一個層次;最後,數學工具也要與時俱進,大量博弈的策略總會層層進化,要預判別人預判你的預判,才能再次輾壓對手。

其實到了最後,比拚的是資源、財力、數學、智識、模型、進化、…。所以,你還要自己寫程序跟這種級別的王者對幹嗎?

對於散戶,能贏機構的只有閒錢比氣長。機構有時間限制,在固定月季年度、要有獲利出成績,才好繼續吸金繼續滾利。遇到市場差投資人大量贖回時,機構也會沒錢,也要割肉甩賣。除非是像文藝復興、柏克希爾等大戶,不差錢,能度過一次次的牛熊循環,不至於需要拋售持股。

財不入急門。可判無期的閒錢,有持續收入可深口袋,才是散戶可與投顧機構爭的底氣所在。


= = =
《征服市場的人》,[美]格里高利.祖克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