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大錢的產生
我們把上述的實體商品—房產,換成股票、虛擬幣等,也是可以。股票也是可以質押貸款,虛擬幣也可以市場對價。只要這些“商品”有人認有人購,願意買單,願意放貸,借款人就可以憑空產生出錢來,當然相應的債務也一併發生。
虛擬幣一夜歸零呢?市場上的錢沒少,只是發生了轉移,看誰擊鼓傳花賣給你,你的錢就轉移給了他。虛擬幣煙消雲散,但製造出來的錢並沒有不見。或者反過來說,本來大放水製造出來的錢,有部分跑到虛擬幣那裏去,隨錢的湧入,推高了虛擬幣的價格,吹大泡沫。一天崩了,錢進到造幣者及某些提早賣B人的口袋。這些得利者可不會把錢還給加槓桿融資的投機者,幫投機者去槓桿。於是,債權債務不可能抵銷,債權產出的錢繼續市場流動,而投機失敗者繼續背負債務。
(股市蒸發的錢都去哪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269555)
從上來看,好像整體的錢是一直產生,沒有減少?
如果是M1,錢一直都在,並隨商品增加增發。(當然,比如春節年終,錢突然多了。央銀會增發新錢,舊鈔銷毀。)
如果是M2增加的錢,是可以相抵結束的,即俗稱的“去槓桿”。(凡融資融券、借債經營等,以小搏大、拿未來賭現在者,都是加槓桿。)
簡單這麼想:
M0是流動現金,M1是M0+各類存款,M2是M1+各種借貸產生的錢。
M1是狹義貨幣,M2是廣義貨幣,M2-M1是準貨幣。既然是準貨幣,就還可能打消。(銀行借錢出去,有債權,是銀行的應收帳款。反過來說,居民的存款,是銀行的債務。)
現代社會,大錢的產生,是透過借貸實現。
國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準),銀行放貸上限鬆綁,降低利率(降息)也可以刺激借貸。如此,錢就又生出來了。而其中最大的就是國家財務部發債,央行印錢買債,或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形成債權債務關係。還有,商業銀行向央行貸款(最終貸款人),央行錢給商業銀行,也產生新錢。比如SLF、MLF、PSL等。
(印錢不必然要真印,帳面上改數字就可以*)
貨幣放水、量化寬鬆、大水漫灌,傳導到商業銀行,企業與私人借款加槓桿,錢流入企業實體、房地產、股市、大基建、地方建設、政府扶持的XXX、。。。。
政府一方面要刺激經濟,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流動性,一方面也要出台許多措施,鼓勵企業借貸,振興實體產業,同時限制銀行私人房貸,避免因為放水,新增放貸,反而流入炒房,推高房價,製造泡沫。(銀行也不傻,借給企業,萬一倒了,抵押品也資不抵債,還不回來;而借給炒房,至少還有房在。央行與商行,也多少有拉鋸。)
所以,我去銀行增加貸款,銀行會問加貸是為何?會查放貸後的資金流向。銀行明確告知,借出來的錢就是不可以拿去買房炒房的。因為政府怕炒房者把錢流向房地產,吹大泡泡,增加泡沫。虛擬幣可以崩,房地產太大,崩不得,大到不能倒。
藉此說一下,疫情期間為刺激消費,增加流動性,為何發消費券,而不發現金?因為目的是要增加市場消費流動,不是儲蓄。如果發錢,大家拿去銀行存,這就不對了。這個就是為了要保障券在M0,不會算成M1。(但有政策就有對策,民眾折價賣消費券,商家用溢價的現金打折收消費券。於是消費券繞了一圈,沒起到消費流動目的,政府平白增加財政支出。各位可以去想這錢流是如何走的,如何產生?如何轉移?如何銷帳?誰得利?也可以去思考防治消費券現金交易,虛開發票,因此增加成本,導致現金溢價高,消費券變便宜,會因此減少券現交易或是又產生新的對應行為?這也算經濟行為學。)
= = =
《财富的起源》,[英]埃里克.拜因霍克
我们知道,人类的财富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果把人类长达250万年的进化史当作一个整体,那么,这200年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后万分之一时刻。也就是说,在历史的一瞬间,突然涌现了现存的绝大部分财富。
本書作者認為,經濟是複雜適應系統,是動態演進的非線性系統。並且,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是進化算法促成現代社會的財富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