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2 11: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229, 錢的產生

世界上的錢是怎麼產生的?

可能有人認為是以物易物開始來的。比如拿裝飾換食物,工具換皮毛等,稀有物與生活必需品可以進行等價交換。乃至到現代,監獄裡香菸都可以拿來作為錢的等價物。

但依我看,開始的物物交換並不產生錢的概念,不管是拿果實換用品或拿武器換羊等,換完就結束了,物物都有用,各取所需,交換之間沒錢的概念。

錢作為物品的價值標定,可以去對標不同交換物品的價值,但錢它本身無有用途,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只是媒介。黃金算是錢嗎?在古代黃金還能用來裝飾、當祭祀或權位象徵,本身也能有用途。

那貝殼、石頭等,總可算是錢的代表了吧?是的,可以算。雖然貝殼也可以裝飾,但石頭總歸無大用*。

錢就是中介物而已。要有共識,大家認,也不是任何的貝殼都可以濫於充數的。肯定要選色澤形狀大小一致性等各方面完美的,這種貝殼要找也要花精神。

小部落大家的交易少,這貝殼誰給的容易追溯,只要多人認可,轉手幾次,自然也就有了”價值”。大家知道,真正有價值的是產品或服務,中介物的價值只是大家在交換貨物與服務價值中的共識。

你也可以參照債權來想:有了貝殼,你就有了換物品或讓人為你服務的權利。

原始貨幣,其實就是等價交換物。大概有以下屬性,但也有例外(如石頭)
1.數量上:因為稀有,又沒有那麼稀有。
2.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易於計數度量
3.物理上:相對輕便,較易保存,不易腐敗變質

錢的概念始發於債。

= = =
*为什么古代用贝壳来做钱币?
https://kuai.so.com/14f00cf7d0d1 ... ?src=wenda_abstract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贝壳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计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壳因而作为交换的媒介,天然贝壳也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钱币职能。

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岛上土著用石头当钱,两块大石头就能娶个老婆
http://k.sina.com.cn/article_7054534713_1a47ba83900100m88s.html
https://www.360kuai.com/pc/9b2fb ... mp;refer_scene=so_1
https://www.360kuai.com/pc/9df94da7c5e95d42d?sign=360_c9d79732

《千年金融史》[美]威廉.戈茲曼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乌鲁克古城,出土了一块5000年前的泥板,上面有一些文字符号,那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的雏形,也是目前找到的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上面記錄是会计信息,“29086单位大麦37个月库辛”。这句话的意思是,在37个月中,总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一个叫“库辛”的人签收。换句话说,历史上最早用文字被书写的名字,不是什么先知和英雄,而是一个叫“库辛”的税务官或者会计师。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结绳语”,就是在很多条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绳子上打很多个结。这种“结绳语”的用途和最早的楔形文字是一样的,就是记账。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3 08:46:25 | 顯示全部樓層
230, 信用

石頭,其實就是記帳,是錢幣的雛型。打欠條,賒帳,就出現債權債務關係,也就開始有錢的概念。

試想,如果某人A想吃肉,找有肉者B,但A臨時沒有等價果實可與B換來肉。於是,A先賒帳於B,記在石頭上,這樣債權(B)債務(A)的關係初步就建立了。之後借肉者A,要去摘果實還債。而債權人B,其實也可以拿這石頭,去換別的,比如找皮毛提供者C換皮毛。債權轉移,最後,借肉者A要把果實給提供皮毛者C,然後A把石頭給拿回毀了,這債權債務已經完結。

石頭是記帳用,債權債務,但同時也是貨幣。我有石頭(錢幣),代表我有很多債權,可以在社會上換取商品與服務。

而現代的錢,是法定貨幣,簡稱法幣,是國家主權擔保的信用貨幣,你有錢,就有債權,這債權是國家背書的。你拿法幣去買商品,商家不給賣,商家就是違法的。國家提供的是服務,安全服務、保障服務、交易自由、…。
(相對的債務人,看錢是誰給的。比如老闆給的,錢是你打工用工時服務換來的,他欠你的,他用錢來支付對你的債務,他的錢也是別人欠他的債務。而你的債權你去消費市場上換,於是你的債權也執行完了。錢=債權,花錢行使債權,就沒錢沒權了。最終債務人是發錢的中央銀行,但你沒法拿法幣找它買東西,它透過國家保障法幣的合法性與流通性。)

要注意,錢幣(債權債務)通行的底層邏輯,一定來自信用的建立*。

要有一定的文明基礎。能互助合作,才能施行物物交換。不然,我直接暴力搶就行,還用換的?互助合作再上一層次,能建立有信用的文明制度,才可能使用錢幣。不然,你拿個破石頭說我欠你,我就欠你?我看是你欠揍。

要理解,貨幣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商品;貨幣可以僅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但錢的最終價值在於它能用來交換財富;而原則上,一個國家的貨幣只能在自己國家使用。(家樂福也發行自家的“貨幣”,家樂福禮券可以當商品交易,但比起真錢,交易禮券要付溢價,畢竟錢可以到處用,都認,但家樂福禮券只能在家樂福用。)

現代錢幣=法定貨幣,是由國家信用擔保背書。國家與國家之間,美金獲得全世界的信用,這不容易。美國因此獲得好處,但一樣要付出成本。而全世界有通用的貨幣,也代表世界交易的普遍性,人類社會有高度文明才能支撐。

而虛擬幣想要取代法幣在社會上使用,它本身就需要贏得全世界大多數人的信任。超脫國家概念,推倒重來,這怕是要先革國家的命。

怎麼取得虛擬幣?要用已經被全世界認可的有信用的法幣去買。這幣幣交換的買賣,用有信用的B,換還沒建立信用的B,聽起來這麼那麼不靠譜?這種換B好歹要有信用溢價,一美金大於一BTC吧?並不是。市場上一BTC極大於一USD。BTC之於美元,波動很大很不穩定。

一個“匯率”極不穩定的B,很難成為世界上主要流通的B。WHY? 如何對物品定價?一片比薩早上5B,下午20B,晚上4B,這生意怎麼做?我連買個麵粉都不知道成本。你說沒事,只要全世界都用BTC交易,不需要對價法幣,就無所謂匯率波動。問題是我們不可能一夜換,各國不願意,願意也做不到。幾十數百億種商品就是對價法幣,做不到平和切換,無縫接軌。

現實世界與虛擬幣真不搭。用虛擬對治虛擬,BTC在虛擬世界上用囉!比如遊戲幣。等哪一天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都活在虛擬境中,虛境向實,實境背景化,那時BTC才真能取代法幣。


= = =
*再往底層想,互助合作講信用的文明,又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建立的機制。而願意幫助彼此的更深層原因是親屬關係,形成家庭、部落。父母願意無條件養育子女,又來自於激素、基因底層。如沒有這奠基,人類這物種便不存在了。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3 14: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230.1

BTC最被詬病的一點,就是無謂的耗費巨大電力。

以太坊雖然於今年9月放棄挖礦(跑哈希值)以工作量證明為價值依託的算法,但目前主流沒這麼快轉彎,依然還是工作量證明,算力仍慣性再漲。

BTC所花費的算力,耗電發熱。本來這熱是廢熱,礦機還要考慮散熱。但如果可以把廢熱應用起來呢?比如家庭供暖、比如食品發酵、比如蔬果大棚供熱。

本來挖礦計算機的設置地點,就需要跑到電力費用低,溫度也低的地方為好。溫度低的地方需要供暖,這點正好對到。但一方面電費也要低,常常偏遠。而如果在偏遠地區,人少也就沒供暖需求了。不過,總有一些北方的城市周邊,既需要供暖,電費也划算,帳算的過來。

如果幹成了,本來是挖礦順便取暖,變成取暖順帶挖礦,那對BTC的觀感就轉變了。BTC不因此給碳排放添麻煩,增加消耗了。

我們在反觀現代貨幣,現在可真是越玩越大,貨幣增發、超發、濫發,然後通貨膨脹加劇,壓不下。

那你說,BTC還有沒有機會呢?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4 09:56:15 | 顯示全部樓層
231, 錢流

好吧,就算物物交換最終也有可能產生錢的概念,那也不產生大錢。古代社會能有多少物品可供應?錢財的目的如果是對物品的標價與交易媒介,那整個社會的錢,不必要太多,因為錢的總數要掛勾於社會總的消費與服務。古代物資乏,所以起交易媒介的錢幣自然也不需要多。對應到現代的計法,這算M0-市場流通的現金。好吧!有人會把錢給存起來,最多計入到M1,即現金、存款。*

錢可不是想印就亂印,要對標商品,才不會造成通貨膨脹。美金對標黃金,對不下去,美元再對標黑金(石油)。而大家對標美元,所以美元每次一跳脫,就引發世界性通膨的連鎖反應。

《143錢是金生》提過。人民幣的發行,開始是與外匯綁定。印人民幣要對標中國出口商品。邏輯上就是我產生多少商品,增發多少現金。當然,提供服務,本身也可以“商品化”定價,但那造成的是錢財的轉移,不增加錢的總量。當然,也可以把服務“證券化”,把未來的服務也加進來賣,會員卡就是這種。如果把這種商業模式的未來價值,在市場上借貸,也不是不能生新錢出來。

真正能產生大錢的是借貸,即M2。(M1,M2,我在《115-119》節有提過。)

甲乙兩人本來沒錢,均零。甲向乙借了100W,於是這世界上平白多了100W與-100W。債權與債務同時產生,於是世界上多出來錢。

你說不對,這錢不真,一旦債權債務清了,就不見了。(比如118節後補充的小故事。。。其實那故事偏向講流動性。)

是的,無債就沒多生錢;沒借貸沒M2,而清借貸就是同時清債權債務。(想想,為何銀行不要你提早還錢?要違約金?)

但借貸也可以一個傳一個的。你清債的同時,某人借債接手。如果借貸對標到商品,則創造出來的錢不會消失。

我們舉房地產為例。今天我想買一間房,標價1000萬,要自備20%頭期款首付,即200萬,後面800萬去銀行貸款。

首付的200萬,是我的存款(M1),是我過去辛苦工作累積儲蓄得來的。借貸來的800萬,我之後要賺錢分期去還。雖然現在新生有+800/-800萬的債權債務,一旦我多年後還清-800萬貸款,這+800萬就是多出來的。借貸槓桿,是把我未來的錢,提前翹動開發出來。

+800萬是現下馬上就新出來的錢,要對標綁定到“商品”,這商品便是房產、土地。真正的現金200+800萬,是給到房地產開發商的。當然地產開發商要支付買地、建房的成本。房地產開發也會遞延到建築、水泥、裝修、家電、…行業,帶動經濟發展,GDP增。(房地產有金融屬性,也有實體屬性)

首付200萬,是給銀行的安全邊際。萬一房價下跌,只要不跌破20%,資產大於借貸,就沒事。如果資產跌破800萬,銀行會有增加抵押產權的訴求,以保障銀行借出的債權。你要是不還錢,或是資不抵債,銀行會啟動拍賣,直接把房子法拍。以便拿回借出的款項(帶利息)。

(我們的案例簡化,不計利息、手續費、違約金、稅務費用、官司支出、…)

假設這房價真跌到800萬,被法拍,銀行拿回借款,於是抵銷了與你的債權債務關係。法拍得標者以800萬得房。也許是他的M1,或者是他的借貸M2,那是另一個故事。

到此,房子從1000萬到800萬,200萬跌沒了。你的M1少了200萬,銀行借出800萬又回收800萬,打平銷帳。房子現價800萬,是得標者花錢取得。而開發商拿到1000萬,在市場流通。

商品就是房子,現金1000萬在市場上流通,其中你出了200,法拍得標者出了800。市場上錢並沒少,只是發生了轉移,你的沒了。

反過來,如果房價漲了呢?漲到1200萬。你如果沒賣,市場上的現金也不會變多。房子對價1000萬是一開始就發掘出來的,沒變,+200萬僅是紙上富貴。但如果你賣房了,則你還800萬給銀行,你拿到400萬,扣掉自付的200萬,你賺了200萬,是你的M1,可於市場流通。

現在房子的對標就是1200萬了。買1200萬的接盤者,會有自己的M1M2,如果有貸款,增加了債權債務,就會增加市場貨幣流通。

剛剛的800W法拍得標者,與1200W接盤者,如果他們是用自己的M1付款,則市場不增加M2,你的800W借貸打消去槓桿,市場流通的M2錢是少了。但如果他們是用M2,則市場M2沒少,甚至多了。**

從微觀上追溯,錢的流通一環套一環,加上價格的變化,很複雜。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4 17: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231.1

= = =
*放在手機微信、支付寶裡的錢,包括數字人民幣,基本上也是市場流通的M0。那只是代替了本來流通的紙質貨幣,錢包不需要放錢而已。但如果錢是存在銀行,是居民存款,則銀行是可以拿出來放貸,現金部位只要保留存款可能被提現的比率就好(存款準備金率),故為M1。如果微信、支付寶裡面的錢,可以被騰訊、阿里巴巴作為資金池,並再次衍生發掘,拿出來放貸,那便是把M0轉M1化,互聯網金融化。手上有資金者(即便是別人的資金),也可以放貸收利息。有錢者錢滾錢恆有錢,富者愈富,負者愈負,再加大貧富差距。

如果微信錢包裡的錢可被騰訊拿去放貸,相當於你所擁有的錢,讓渡了部分使用權。

= = =
**
還記得我福音計畫吧?我用房子翹動槓桿,把自己未來的錢現在拿出來,於是社會上的錢就被我這一操作,變多了。

這是M2借款,當然預期要賺到比借出利息高的投資項目裡,錢滾錢。一般沒有人會從M2借款,M1存款。除非像福音計畫,鎖定台海兩岸的利息差,從台灣借便宜的M2,到大陸存高息的M1。這過程中,你同時也增加了兩邊的GDP。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5 11:41:47 | 顯示全部樓層
232, 大錢的產生

我們把上述的實體商品—房產,換成股票、虛擬幣等,也是可以。股票也是可以質押貸款,虛擬幣也可以市場對價。只要這些“商品”有人認有人購,願意買單,願意放貸,借款人就可以憑空產生出錢來,當然相應的債務也一併發生。

虛擬幣一夜歸零呢?市場上的錢沒少,只是發生了轉移,看誰擊鼓傳花賣給你,你的錢就轉移給了他。虛擬幣煙消雲散,但製造出來的錢並沒有不見。或者反過來說,本來大放水製造出來的錢,有部分跑到虛擬幣那裏去,隨錢的湧入,推高了虛擬幣的價格,吹大泡沫。一天崩了,錢進到造幣者及某些提早賣B人的口袋。這些得利者可不會把錢還給加槓桿融資的投機者,幫投機者去槓桿。於是,債權債務不可能抵銷,債權產出的錢繼續市場流動,而投機失敗者繼續背負債務。

(股市蒸發的錢都去哪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269555)

從上來看,好像整體的錢是一直產生,沒有減少?

如果是M1,錢一直都在,並隨商品增加增發。(當然,比如春節年終,錢突然多了。央銀會增發新錢,舊鈔銷毀。)

如果是M2增加的錢,是可以相抵結束的,即俗稱的“去槓桿”。(凡融資融券、借債經營等,以小搏大、拿未來賭現在者,都是加槓桿。)

簡單這麼想:
M0是流動現金,M1是M0+各類存款,M2是M1+各種借貸產生的錢。
M1是狹義貨幣,M2是廣義貨幣,M2-M1是準貨幣。既然是準貨幣,就還可能打消。(銀行借錢出去,有債權,是銀行的應收帳款。反過來說,居民的存款,是銀行的債務。)


現代社會,大錢的產生,是透過借貸實現。

國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準),銀行放貸上限鬆綁,降低利率(降息)也可以刺激借貸。如此,錢就又生出來了。而其中最大的就是國家財務部發債,央行印錢買債,或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形成債權債務關係。還有,商業銀行向央行貸款(最終貸款人),央行錢給商業銀行,也產生新錢。比如SLF、MLF、PSL等。
(印錢不必然要真印,帳面上改數字就可以*)

貨幣放水、量化寬鬆、大水漫灌,傳導到商業銀行,企業與私人借款加槓桿,錢流入企業實體、房地產、股市、大基建、地方建設、政府扶持的XXX、。。。。

政府一方面要刺激經濟,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流動性,一方面也要出台許多措施,鼓勵企業借貸,振興實體產業,同時限制銀行私人房貸,避免因為放水,新增放貸,反而流入炒房,推高房價,製造泡沫。(銀行也不傻,借給企業,萬一倒了,抵押品也資不抵債,還不回來;而借給炒房,至少還有房在。央行與商行,也多少有拉鋸。)

所以,我去銀行增加貸款,銀行會問加貸是為何?會查放貸後的資金流向。銀行明確告知,借出來的錢就是不可以拿去買房炒房的。因為政府怕炒房者把錢流向房地產,吹大泡泡,增加泡沫。虛擬幣可以崩,房地產太大,崩不得,大到不能倒。


藉此說一下,疫情期間為刺激消費,增加流動性,為何發消費券,而不發現金?因為目的是要增加市場消費流動,不是儲蓄。如果發錢,大家拿去銀行存,這就不對了。這個就是為了要保障券在M0,不會算成M1。(但有政策就有對策,民眾折價賣消費券,商家用溢價的現金打折收消費券。於是消費券繞了一圈,沒起到消費流動目的,政府平白增加財政支出。各位可以去想這錢流是如何走的,如何產生?如何轉移?如何銷帳?誰得利?也可以去思考防治消費券現金交易,虛開發票,因此增加成本,導致現金溢價高,消費券變便宜,會因此減少券現交易或是又產生新的對應行為?這也算經濟行為學。)


= = =
《财富的起源》,[英]埃里克.拜因霍克
我们知道,人类的财富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果把人类长达250万年的进化史当作一个整体,那么,这200年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后万分之一时刻。也就是说,在历史的一瞬间,突然涌现了现存的绝大部分财富。

本書作者認為,經濟是複雜適應系統,是動態演進的非線性系統。並且,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是進化算法促成現代社會的財富大爆發。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5 18: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232.1
= = =
*《現代貨幣理論》,[美]L.蘭德爾.雷
有家新开的银行自有资本是1亿元,如果有企业向它贷款2亿元,它并不需要先拉来1个亿的存款,而只要在企业的储蓄账户上增加2亿元,同时在自己的报表上也增加2亿元就行了。这2亿元既是资产又是负债,既是贷款又是存款,结果不但不会减少银行的资本,反而能让银行资产规模增加到3亿元。

所以银行有巨大的造钱能力,以至于作者调侃说,“抢银行最好的办法是开一家银行”,你只要有一家银行,就能向指定的账户注入资金,“就像在橄榄球比赛中把比分输入记分板一样。”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金融业容易赚钱,因为它有凭空造钱的能力,即便存在某些约束,也能在货币分配过程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這書是主張不管制發債,把錢當推動市場經濟的工具。
1.在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中,政府不用税收也能支出,银行不用存款也能贷款,央行更有无限造钱的能力,这个制度“不差钱”。
2.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和私营部门的经济状况恰好相反,政府越富,民间越穷;政府越穷,民间越富。
3.既然政府不差钱,政府欠债又不是坏事,国家可以主动实行功能财政,通过货币体系追求增进社会利益的目标。

對此書的見解,我持質疑的態度。錢發多,並不雨露均霑到每個人身上。首先,M2有傳導效應,當M2對標資產的同時,會推高資產價格,有資產者(富人),會先得利。其次,有錢人的債務也多,產生錢流的同時有好多辦法,流動到自家口袋。錢多,一定會增加貧富不均。

各國政府靠什麼機制印錢?財政發債,央行印錢。打雞血。錢是會越多,但是也會越來越薄。若債務高達GDP的120%,甚麼概念?高於一整年的GDP總量,全國不吃不喝,錢還都還不完。

所以,這就是拿未來的錢,現在救急。短視是一定的,反正未來可以再透支未來的未來。

到最後是什麼?貨幣繼續寬鬆,繼續印錢,繼續黑皮,錢幣面額越大,津巴布韋化。但到最後,洞也越來越大越深,印錢都來不及負擔每年發債所需支付的利息,龐式騙局破裂。而書的意見居然是,未來帳面直接銷帳,把洞給填了,眼不見即消失,不影響。擊鼓傳花玩得轉就可以。

試問,個人借新錢還舊債,然後還不完本金,之後就是借新錢,還舊債產生的利息,舊債就繼續放著。最後,借新錢的新債變成舊債,債上加債。隨便想就知道,個人式的龐式騙局一定玩不下去。看這社會,有多少人就在信用卡債之中沉淪?

個人是這樣,那國家是老大,就可以說我攤牌不還了?國際上的國家信用置之不顧?(要成立我想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世界只有一個國家。財務部與央行自行帳面銷帳。)

金融體系是支持社會運作的工具,是以信用打底的,如果進行一段時間就爆倉清零,導致信用危機,體系就會走不下去。所以,政治倒台重新開局?

俄國垃圾債券就是這樣。債務清零,信用崩塌,導致政權倒台。最倒楣的是人民,總是最後一棒,留著滿手大額沒信用的錢幣,一點購買力沒有,不會有好果子吃的,餓肚子去吧!

如果有國家高通脹、貨幣大幅貶值、債券信用降級、…,規避這種外幣吧!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6 12:54:19 | 顯示全部樓層
232.2

信用卡刷卡,也是把未來的錢現在消費。未來要還。如果還不起,就開始循環利息。於是,自然產生債權債務的借貸關係。未來的錢你已經花了,債務就留下來了。而借貸的抵押品是個人信用。一旦連利息都還不起,就變成老賴,信用破產,生活會很艱難。在大陸,連出門消費坐車、住酒店都有問題。

一般要跑路的人,會把他最後一點資產-個人信用,給消耗殆盡。親人、朋友、同事、公司、標會、保險可貸金解約金(如果有的話)、信用貸、互聯網貸、高利貸、…,能借的通通借,然後捲款一走了之。

總的錢沒有不見,只是發生了轉移,並且因為有銀行借貸,反而增發錢量了。但是相對的也留下債務,變成銀行呆帳爛帳(這是銀行的債權,是應收帳款)。怎辦?打包出來,垃圾債權打折販售。債權如果流入不肖討債公司,暴力催債,會造成很多家庭悲劇。(當然,專業討債也是技術活,找到人,給壓力,擠牙膏。一個沒錢沒信用的人還有什麼?青春的肉體?一粒好的腎、卵?捨不得的老母親?。。。太黑暗太負面了)

銀行雖然也是受害方,但對於不良借貸的產生也有其責任。信用卡債,循環利息年化很高,銀行如果視為是蒿羊毛的利潤來源,自然就有可能增加很多不良債務的可能。

站在銀行的角度,宏觀上控制不良資產的比例,使得利潤最大化,爛帳最小化。說起來就是生意。(現今網路互聯網借貸,能根據借款人的消費紀錄,評估出還款能力,有效精準借貸,減少不良借貸。)

社會上很多個人、小資、學生、窮人、三和大神、漂泊者、…,完全沒有一點財務概念,加上資本對其的引誘/掠奪,借錢消費先爽了再說,完美入坑。之後負向財務循環,要是現金流斷裂,最後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倫理悲劇。。。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6 23:41:20 | 顯示全部樓層
233, 建設

政府(財政部)與央行(美聯儲),搞債權債務,一正一負,增加資產負債表,做啥?演相聲?

首先,這是把國家未來稅收,提前先翹動出來。(但國債也要付利息的。)

(政府另外可用的財富:土地、頻譜使用權、獨家經營權、代理權、開採權、執照、專利權、出讓權、……、創造性稀缺、…、砍伐權、打撈權、許可證、……,都可以商品化,可直接變現,或抵押借貸。總之,多了很多可以對標錢的標的物。)

既然抵押的主體是稅收,國家借錢出來,就是要搞創收,讓社會一片欣欣向榮,也就增加了稅收,就可以還債,健康的財務滾動。

中國家每個五年計畫,宏觀調整,搞大基建,建高鐵、水庫、核電站、港口、機場、…;投資企業、補貼新能源、高科技、…;醫療、教育、科技、軍事、…。這不就盤活了整個國家經濟,正向發展、健康循環。

地方政府也一樣,賣地、舉地方債,跟商業銀行借錢。也搞公共建設、建地鐵、城軌、公路、…;優惠招商、減免稅付、讓地使用,…。打造一個經濟繁榮有地方特色的活力城市。

但是,凡事有好有壞,事在人為,事情都是人做的,就有做好做差的時候,就有為國為民公益好人與自私自利私意旺盛之人,就有好心辦壞事之人也有做事私心卻辦出成績的人。

時代的發展,真是滾滾向前,有不可見度,要有敬畏之心。

在一片大好,高速經濟發展中,大錢流來流去,隨便一鄉鎮動不動就有數十億的資金流。你說中間搞個什麼官商勾結權力尋租等不可描述的事情,撈一點點油水的機會大不大?

另外,如果規劃沒做好,潛在的問題也會慢慢浮現。

拍腦袋規劃,建出了一片鬼城。城市進化的規律,一切向大城市集中。硬要反著來,在三四線城、郊區、海邊、人造島、一遍遍的搞永遠回不了本的建設,到處的爛尾樓、幽靈地鐵、無車高速、沒人商場、廢墟社區、蚊子工業區、遺跡公園、…。然後就是債台高築、錢進某些口袋、搞出一堆沒未來的積木。政策的錯誤,比貪污更甚。

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8 11: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234, 通貨膨脹

這裡,我從不同角度,再解析一次通貨膨脹。

根本上總的說,通貨膨脹,就是商品少,但市場上錢多。

我們在過年的時候,最容易感受到通脹。理髮變貴了、計程車收費高了、…。這時候年終發錢了,大家有錢了,會發現錢就變薄了。買一個什麼東西(或服務)都變得比較費錢了。(因為有預期性,所以應景商品與服務都是過年前提前加價。商家、司機、理髮師的年終得由顧客發啊!)

只要錢多了,不管是M0, M1, M2,就會導致通貨膨脹。過年是M0多了,通脹效應直接即時。M2增錢的話,就可能有遞延滯後性。

前面說了,M0本是要對標社會上的商品及服務的。服務是無形的,服務完了,貨幣轉移,服務消逝於無形。但無形的服務也可以再無形產生,如果把未來服務先發掘出來,賣會員卡,可以把未來消費價值先貼現到現在。你看,又生出可對標的服務,未來的錢現在就出來了。(你說不對,買會員卡是用我的現金存款M0M1,沒借貸,錢只是轉移,沒有多生出來。但如果你是刷卡呢?如果你循環卡債呢?是的,新的業態模式不一定因此直接多生出錢,但一環環的,指不定錢在哪裡生出來。你開店需要錢,去借貸,你賣會員卡,拿了錢就能還債;同時又把這會員卡債務打包成有眾多顧客的“資源”,是資源就可以變現,廣告,挖掘新需求。就如同網路流量可以變現一般,聰明人自會想到模式,互聯網金融總有新玩法。)

商品有價,有材料成本,也疊加上製造費利潤等,企業貸款增生錢,商品買賣間也轉移錢幣。但商品會壞,食品會吃掉,社會貨物會損耗,但新品還是源源不絕的產生。損壞的商品,成為廢品,但廢品垃圾也有價依然可以對標掛靠錢幣。但無論如何,舊的商品會不見,新的商品會出現,但新的商品有新的錢去對標。老錢對標的商品沒了,錢自然是多了。

對標物會消逝,但對標的錢不會損壞,一直在。過去累積的錢,現在新發的錢,未來發掘的錢,一直積累增加。而再從現代經濟來看,對比GDP與M2的增長可知,錢生得比社會上的總商品快得多。人兩腳,錢四腳。

商品的增量,趕不上錢增發,所以通貨就膨脹了。其主兇當屬M2,M2大錢啊!


= = = = =
美林時鐘

►经济增长(GDP)高,通货膨胀(CPI)低,为复苏期,这是经济最好的状态;

►经济增长(GDP)高,通货膨胀(CPI)也高,为过热期,这是经济过度繁荣的状态;

►经济增长(GDP)低,通货膨胀(CPI)高,为滞胀期,是经济最差的状态;

►经济增长(GDP)低,通货膨胀(CPI)也低,为衰退期,是经济从全面收缩,到百废待兴的时期。

通常这4个状态会以一个固定的顺序轮动。从复苏期开始,复苏期之后是过热期,过热期之后是滞胀期,滞胀期之后是衰退期,衰退期结束之后,会再次回到复苏期。这种交替方式跟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有些类似。

单纯来看CPI为正值时,说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上升期。但CPI也会受到能源价格的波动而大幅变化,因此CPI的变动需要结合能源价格、GDP一起分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