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3-2-18 12: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240, 兩面性

凡事都有兩面性。這裡舉一個消息面的案例。這是從《資本回報》一書中聽來的。這案例我之前也聽過,但沒想太多。

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1969年7月,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通過了一個議案,禁止電視臺和電臺播放煙草廣告。於是,1971年以後,美國的電視電臺再也沒有出現煙草的廣告。

想像一下,如果你當時在美國從事的就是煙草行業,你覺得,這樣一個改變,對行業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大大的壞事呀。消費品企業,不能打廣告,該怎麼宣傳自己的產品呢?不宣傳產品,肯定要影響銷量,影響利潤呀。

但事實是,這樣一個改變,卻讓美國的煙草行業利潤大增,比從前更加繁榮。

這是怎麼回事呢?邏輯其實並不複雜。第一,不讓打廣告,就意味著新品牌沒有任何成長起來的可能性,市場就會長期被原來的幾家煙草巨頭牢牢佔據;第二,煙草公司每年大量的行銷費用不花了,都變成利潤了。這樣一來,煙草行業裡的現有玩家們,就能成為長期的贏家。所以有人說,這樣一個改變,讓當時美國的煙草生意,從good business(好生意)變成了great business(偉大的生意)。

這個故事背後還有一個彩蛋:其實當年,提議禁止煙草廣告的,正是美國各大煙草巨頭的代表們。

好,現在我們轉換一下視角。如果你是當年的一名投資者,你看到國家頒佈法令,禁止打煙草廣告之後,會作出什麼樣的投資判斷?

如果是從需求端來分析,那你的判斷很可能是我們一開始說的——這會影響煙草的銷量,所以,得趕緊把手裡的這些煙草巨頭的股票出掉。但是,如果是從供給側來分析問題,你很可能就會意識到,這意味著市場上不可能再長出新的香煙品牌。這時候,對煙草巨頭該趕緊加倉才對。

以上,一個消息面的信息,如果採不同角度去解讀,結果天差地別。這在股市是天天發生的事。一個利空出來,可以直接解讀是利空,也可以解讀是利空出盡,靴子落地,否極泰來,反而是利好。你哪說理去?

對於一般普羅大眾,就算給你提早知道消息,你也會判斷錯誤,導致虧損。看我自己對於申購經驗的分享就可以知道,我老是自以為這股在申購前後應該如何走位,但從實際的走勢上,也不一定如此。我其實根本也不懂,就是自嗨型分析。

這本《資本回報》,是講市場的資本週期,教怎麼預測行業利潤變化的書。不管是做投資,還是做職業規劃,都可能從這本書裡獲得啟發。

而對我來說,掌握不住消息面,也解讀不清,不如不參考消息。

跨越週期性最好的方法是長期持有。只要看好一個趨勢,就長期購置,待在車上不跑。一個行業別的興起,需要長期的醞釀發展才有成果,不要總是聽風就是雨,看到影子就開槍,落入追漲殺跌的圈套裡。


= = =
《資本回報》,[英]愛德華.錢塞勒
1.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預期想盡辦法去預測行業面對的需求變化,不如多去關注這個行業的供給側。因為供給比需求的不確定性要小得多,更容易預測。
2. 資本週期的過程:資本湧入高回報的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產能,並將最終壓低回報。相反,當回報較低時,資本撤離,產能下降;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潤又會回升。
3. 如何利用資本週期:一、警惕“線性思維”,建立“週期性思維”;二、關注週期反轉的預警信號;三、遠離泡沫,哪怕過早也是好的。



 樓主| 發表於 2023-2-28 16: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2023.2, 二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78804.00。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958349.9;年獲利金額:20454.1;年度漲幅:2.13%。
一月本金起算:997965.18;一月獲利金額:-19161.18;月度漲幅:-1.92%。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2)。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全輸。
大盤月度成績:輸上證、深指;贏創業、科創。
ETF平均年度成績:輸0.93%。
ETF平均月度成績:贏1.24%。

【月報小記】
資金部位,本月抽離部分,本金下降。
股市本月總的跌多漲少,所以我的乖離策略的成績也拉近與上月大漲的差距,沒跑偏。

上月舉了恆生ETF的案例,我思考在採用乖離的策略下,是否股價在下上週期來回波動後,就是白玩?

我後來想到一個問題,我不是只有一支股票在進行乖離策略。我ETF標的共十支,它們之間本就是彼此起伏的,而我在其間反覆橫跳,這樣有沒有打破規律?打破本質上乖離優缺點相抵的詛咒?

我給自己的答案是:打亂步調有,打破規律沒有。

因為每一支,都是依其各自的布林區間去做乖離,雖是總體,但也各自獨立。
如果哪一支滿倉10發了,未滿倉的標的尚有餘糧,是可以拿來給跌得兇的持續加碼,故而可相互支援補充,但若一旦普跌,餘糧見底,不平衡滿倉套牢就會更快拮据,左支右絀。

這種互補作為,只會打亂乖離策略,卻不能打破乖離帶來的本質上的詛咒。

自問:那如果說每支標的都獨立操作,如果平時使用布林區間乖離,在狂漲超跌下布林鈍化失效,我採用網格操作,是否會跳開魔咒?

自答:不會,這只是一種複合的乖離操作,也可以想成融合了不同技術指標,發明了一種新的綜合乖離策略。喝果汁會發胖,喝綜合果汁依然會發胖。

自問:如果不是乖離綜合,而是順勢/乖離策略的綜合呢?這兩種是截然相反的操作,是否就能跳離魔咒?

自答:何時使用乖離,何時使用順勢,這不就是擇時的問題?你有可能猜對了,一方面賺到了,一方面閃跌成功,兩頭順;但也有可能一方面套住,一方面踏空,兩頭虧。乖離有乖離的詛咒,順勢也有順勢的詛咒。

這種作法,把時間拉長,大概率就是時而賺到時而賠錢。但你不甘心,還妄想在其中找到規律。結果下次馬上打臉,這不是跟猜樂透號碼有規律一樣?問題是擇時,純以技術面的波動去猜,信息量太弱。如果長期看,加入其他維度的資料,比如公司面、市場面、技術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的週期,等等;在比較寬泛的範圍上去揣度,才有可能跟進。

不然,使用人工智能、隱馬爾可夫模型、孿生數字股市《218》等去時時擬合,或許能擺脫魔咒。

我現在不就是用我自己的腦做人工智能Fuzzy的技術面擬合,而Fuzzy內包含有來自市場面、情緒面、消息面等等不同維度的輸入。然後以技術為主,較不受情緒影響,落入大眾人性的泥沼。同時也有意識地放慢步調,以一個略長周期延遲操作,不一驚一乍,免受內心戲的情緒干擾,被割韭菜。

但這又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假想劇本,未來是否如此演出,我不知道。所以才以一個數年為期的實驗,持續進行中。。。


= = =
$HTC,60+。長期持股,借券收息。
$碳中和ETF,本月又下去了。依然水面下。長期持股,低下來有閒錢就買一點。



 樓主| 發表於 2023-3-15 14: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241, 交易所交易債券(ETD,Exchange Traded Debt)

有一位退休長者,是我以前的同事,前幾天來訪,分享了他的美國投資。他在台灣以復委託的方式,購買美債,基本是投資公司債為主,都是BBB-以上。

平均的利息收益大約每年6.6%。因為他是保本為主,防禦型投資,所以不求高回報,求穩,有現金流。也因為他的基數大,每年的境外收入折算台幣可高於六百萬(精算還不到提報所得稅的門檻)。另一方面,美元相較於台幣,安全係數也高。

他也把他的組合搭配給我參考。他共投了24個,涵蓋金融保險、能源、基建、電信、地產等等。標普信評從A到BBB-不等,到期日很多都到2060以後了。

他從2016退休後開始介入,告訴我除了每年拿固定收益,其實股票價值也有墊高,帳面上快要翻倍。(這背後其實是美元增發所帶來的效益,加上他投入時機正好於低點)

但也就這周,美銀行倒了幾家,債券下殺,他持股平均跌了7%,相當於把一年的利息給吐回去了。

然而,他是長期投資,只要不倒,每年拿利息,也不管股價變化。長期看好像並沒有什麼問題吧?

債券殖利率6.6%,抗通脹吧?又有現金流,對於做FIRED(見《100,101》)的退休者而言,這無疑是可以配置的。

而他投入24檔標的,搞自己的ETF,也算是分散風險。BBB-真倒了一家,也還不致傷筋動骨。

好像一切都合情合理。

然,我目前能想的風險是連動性,倒一家不傷筋動骨嗎?當明處看到有一隻蟑螂時,其實暗處已經有幾百隻了。

一家企業倒閉,連帶的上下游都可能資金鏈斷裂,多米諾骨牌似的倒一片。這就是系統性風險,這也是為何有大到不能倒的企業。

AAA級可能大到不能倒,但BBB級就不一定了。

但長者有錢,安全閾值高,即便美金淪陷,他在台的台幣存款、退休金及租金收入,都還可以支持一輩子的生活無虞。(債券若真發生系統性風險,其實最受傷的是美國自己,各州分裂都有可能。自然有人會護著大廈不倒。)

所以,即便BBB美債倒了一些,他的往年利息收入可以再投入,正好抄底,穿越周期。人家玩得是長期遊戲,又是閒錢又有深口袋,這也是我說,有錢人越有錢的根本原因。

反思自己的理財配置,不也一樣有系統性風險?人幣為主,流動性差的房產為大頭。台幣雖然也有,但不足以支持長期生活,還有貸款槓桿,還不到可以大逍遙的等級。


= = =
註:長者之所以自己退休理財,一個主因是他覺得被中國信託給坑了。2000W長期投在那,僅拿到2%的年化收益。而他計算中國信託所拿的種種手續管理費,居然8%?!明顯是拿他的錢給自己牟利。

我打多年前知道以來,就不買理財基金了。我幹嘛被扣手續費?而其表現都沒有直接買0050好?我幹嘛不自己直接買0050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被扣智商稅?
更何況,基金方是否拿我的錢去給自己的股票抬轎,搞老鼠倉坑害我?反正賠錢也不關他的事,還繼續手續費。

= = =
知乎:如果你懂美股投资,稳定收息也可以考虑ETD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296916



 樓主| 發表於 2023-4-1 12:25:03 | 顯示全部樓層
2023.3, 三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48207.24。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918247.3;年獲利金額:29959.94;年度漲幅:3.26%。
三月本金起算:938701.4;三月獲利金額:9505.84;月度漲幅:1.01%。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3)。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只贏創業板指數1.02%,其餘輸多。
大盤月度成績:贏上證、深指、創業;輸科創。
ETF平均年度成績:輸1.21%。
ETF平均月度成績:小輸0.41%。

【月報小記】
我這操盤手,形象地說,就像是在翻燒餅;或者說,一排烤肉、香腸、蝦、豆干,在乖離中翻來覆去。

但從策略角度,乖離只是蒿部分波動的毛;根據策略在本質上,大盤漲時,我必定跑得比指數慢,只能盡量跟上。


最近我突然意識到,我對網格操作的認識,也許要換個方向。

一般來說,網格都是以過去的買賣價來標定下一個買賣區間。比如,本來股價10元,每0.5一格,到9.5買一張;到9.0再買一張;回9.5則賣一張;。。。
不同走勢無須多舉例,這種操作大家明白,取間隔畫線操作即可。網格取得好,都能賺,取不好,不是賣飛了,就是一套接一套,滿倉套牢。

本來我在布林區間之外也就用網格處理,但一套套的,又滿10發子彈,再進11發,12發的,也不能如此;而滿倉下,股價一旦從底部上來一點就急著網格賣出,把倉位降下,也容易錯過可能的反彈。

以上,是一直以來,自己總沒想清楚,也沒把握的。就看當時拍腦袋,美其名叫人為Fuzzle決定論。

現在,我倒是覺得網格化操作,不是看過去,而是視未來。比如,股價由10到9.5到9.0到8.5到8.0到7.5到7.0,我陸續的進。雖然我選的標的不會倒,但總不能一直加到沒錢。又,如果從7.0到7.5,我是否要及時賣,以回收資金?從底部反彈,也許高概率會高反彈,那還應該急著出貨嗎?

網格買賣本看過去,低買高賣嘛!但我現在轉向看未來。7.0到7.5是否要賣,我不看過去7.0的標點,而是問我自己,如果不賣,未來7.5又跌回7.0呢?那就是少賺一波而已。但若是漲到8.X呢?要賣了嗎?漲到8.0如果不賣呢,那要想:假如回到7.5時我還買不買?如果8.0不賣,7.5肯定是不買的;如果8.0賣,那再跌下來才可能買,才能乖離賺一波。看未來就是看,如果不動,漲了我如何動作,跌了我怎麼辦,輔以目前現有的可動資金量做權衡決定。

未來是怎麼走我不知道,但問自己,未來如果漲我將如何,如果跌我又如何,我還有多少資金在手?我的資金可能撐到指數跌到多少?萬一真到山窮水盡,我未來的現金流還可以挹注多少。

把壞的想好了,那好的就看運了。

= = =
$HTC,60+。長期持股,借券收息。
$碳中和ETF,長期持股。本月又下去了,依然水面下,加碼!




 樓主| 發表於 2023-4-28 16:24:49 | 顯示全部樓層
2023.4, 四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33674.35。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908277.4;年獲利金額:25396.95;年度漲幅:2.80%。
四月本金起算:938237.34;四月獲利金額:-4562.99;月度漲幅:-0.49%。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4)。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只贏創業板指數,其餘還是輸,但整體距離較三月拉近了一些。
大盤月度成績:輸贏各半。
ETF平均年度成績:小輸0.34%。
ETF平均月度成績:小贏0.83%。

【月報小記】
四月炒股沒有什麼特殊,就是照既定規則操作。因為漲跌互見,我因此拉近了與盤面的距離。

本來4/20之前,我還是輸多,追不上。但之後整體下殺,我與盤面的差距就縮小了。完全合理。

目前在華寶添益資金池的資金還有17%,也就是這一輪下跌我又加到八成倉以上。倉位比例原則上是根據自訂的布林區間規則來的,但我一方面又傾向看好五月之後的行情,所以區間分布上到位卻該賣未賣,倉位重了。

根據我的倉位配置,如果全面大跌6%,也就是上證指數跌到3100,我就見底滿倉了。
希望不會。

= = =
$HTC,56+。長期持股,借券收息。
$碳中和ETF。本月向下波動,來回乖離了兩次,也加碼一發。


 樓主| 發表於 2023-5-11 09:40:09 | 顯示全部樓層
242, 有關資產配置的另觀點

最近聽到一個來自巴老爺從不同角度看配置資產的視角:資產端儘量與物價相關,負債端儘量與物價無關。

解讀如下:

先看前半句,資產端儘量與物價相關。也就是,你所投資的資產,能跟著物價一起漲。比如巴菲特投資的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DQ冰激淩,都跟普通人的生活關系密切。物價上漲,這些公司的收入也跟著漲。而你的投資,也會跟著一起增值。這就叫資產端與物價相關。

再看後半句,負債端儘量與物價無關。也就是,你借來的錢,並不會隨著物價上漲而一起上漲。你可能會說,物價上漲,借錢的利率肯定也更高,哪有這種好事?還真有。比如,保險業務。這也是整個伯克希爾最關鍵的業務之一。你看,保險公司的模式是,你先交一筆保費,保險公司承諾兌現賠付。而保費,從資金性質的角度看,就是一筆不受通貨膨脹影響的負債。因為你將來承諾賠付的金額是固定的,即使發生通貨膨脹,這個負債的金額也不會變。這就叫負債端與物價無關。



你看,對保險業好的保險負債,不就是對買保險的要保人差的資產?

我之前也說過,對理財了開竅,檢視保險後,發現正好與我理財方向背道而馳,同一個道理。

我不確定向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是否真的會因為通膨而漲價,但巴菲特的大方法不是給我們一般人參照的,畢竟開不了一家保險公司。那我們平常人如何可以做到〝資產端儘量與物價相關,負債端儘量與物價無關?〞

我想到的自己的資產:房產,與通膨方向一致,這與物價有相關性,甚至於當大錢蔓延之時,承先重新定價的標的,便是房產土地等。(但千萬注意,小鎮房產危險。說過了,房產前三要點:位置、位置、位置。)

於此同時,因為房貸借款,此分期還貸的金額是固定的,這就擺脫了與通膨的相關性,當然浮動利率還是會因為加降息而變化,但比例上來說,至少是貸款大體與物價相關性是偏低的。(甚至是負相關。降息導致錢流動高,市場錢多,導致通膨,於是物價漲,相當於錢的價值低,購買力差。但降息對還債有好處,浮動利率會降,未來還錢少,並且未來的錢薄,還款壓力低。反之,加息導致人們存錢不借錢,去槓桿,錢回銀行,市場錢少,物價不升或可能降。而浮動利率調高,貸款者未來要多還錢。)

所以,買房兩頭占優,是有極強的金融屬性,不同於消費性資產。

只要市場長期而言是通膨的,通膨環境下,買房本身就是利好的,是順此通膨之勢而為的。(再次強調,大城市優質地段之房產才有搭通膨列車的資格)


現在,想想還有其他的耐久保值的資產嗎?黃金、古董、藝術品、國債、股票、專利、...,是嗎?判斷點:必須是銀行認可可以拿來抵押貸款的資產,或法院認可可以拿來抵債的資產。一個沒有金融或社會體系有共識支持的物品,沒有資產價值,比方說,有感情的遺物。

個人才能是不是資產?知識、技術、人品、能力、創意、人脈、視野、信用、...。我覺得只要天使投資願意買單,社會認可,有人願意拿錢說話,公司願意高薪雇用,...,這也算資產。(注意,這裡把資產等同於金錢,不談道德、心境、幸福、... 等不可量化的品質。)


發表於 2023-5-12 13: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来这里还有人投资。我自己主要是在美国投资点etf,不过朋友最近提了说巴菲特入股日本市场,所以还挺好奇的

 樓主| 發表於 2023-5-13 10: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奇怪 發表於 2023-5-11 09:40
242, 有關資產配置的另觀點

最近聽到一個來自巴老爺從不同角度看配置資產的視角:資產端儘量與物價相關, ...

= = =
位置、位置、位置也有分。
舉中國大陸為例:
大位置:北上深圳一線大城市,二線前沿城市,人口淨流入城市。
中位置:某大位置城市,東區北區西區南區,有規劃/有發展/有地鐵/有學校/有商場/有銀行/有公園/有地標/有著名企業/有會展中心/有公共空間/...,所謂的蛋黃區。
小位置:何樓盤、何開發商、物業管理;還有樓盤位置。樓棟、樓層、...
避開蛋黃區裡環境髒亂、很難重建改建的老破小、老破大。由於產權混雜、眾口難平、釘子戶多、...,都市變更推動難度高,很難回天,不容易等到。

 樓主| 發表於 2023-5-31 17:53:29 | 顯示全部樓層
2023.5, 五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875634.92。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883070.1;年獲利金額:-7435.18;年度漲幅:-0.84%。
五月本金起算:908467.05;五月獲利金額:-32832.13;月度漲幅:-3.61%。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5)。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贏深指/創業,輸滬指/科創。
大盤月度成績:總體算小贏,因為指數全跌。
ETF平均年度成績:小贏0.28%。
ETF平均月度成績:小贏0.60%。

【月報小記】
五月大跌,我也跟著跌。因為跌下來,我現在幾乎滿倉。本來大盤大跌,我跟著小跌,但因為倉位太滿,我沒有拉開與ETF平均數的距離。平均跌-4.22%,我跌-3.61%,僅少跌了0.6%。如果我只有半倉,理論上我應該只跌一半,-2.11%。

目前我的倉位已經在95%以上,其中還給碳中和ETF補了兩發。現在只剩4發子彈,打完就沒了。如果六月繼續跌,我只能乾瞪眼。

四月本就倉位重,五月更重,可見倉位控制的重要性。但誰知道呢?也許五月漲,我就能跟上漲幅,所以倉位沒清。

從年度成績來看,好像白玩了一場。但誰又知道大盤上去又下來?

我說明一下,到目前我的乖離策略本身,操作原則不變,只是在人腦Fuzzle調整下,有時會有偏好,比如倉位重一點輕一點,網格大一點小一點,等等。除非策略本身有問題,不然這只會影響我的成績與平均數的距離程度。即大盤大跌我少跌,大盤大漲我小漲,這趨向不變。但我的微調會影響我跟著小跌多少,或跟著漲了多少。

我還是謹守我玩這遊戲的初衷:確認我自訂策略的贏面是否高?是否能在各種狀況下比贏大盤。長期而言,我乖離蒿毛策略是否能在累進之中拉開與指數或ETF平均的距離,或者只是白忙一場?現在還只是在中途,繼續此無限遊戲。


= = =
$HTC,60+。長期持股,借券收息。也小做乖離,賺一點。
$碳中和ETF。本月向下,加碼兩發。長期主義策略股。就怕沒籌碼繼續補。


 樓主| 發表於 2023-6-13 11: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243,台股0050與0056之對比

最近有朋友轉一篇網文給我:
「存0056必定睡公園」就是不如0050? 專家:一股不賣悲劇自來
https://udn.com/news/story/123006/7228690

作者,清流君,撰文的目的是為了駁斥那些一直存股0056高股息的人。

作者的結論是:每年拿同樣配息的條件下,0050優於0056。

在看完這篇網文之後,我其實是有意見的。作者定了一個0050與0056橫向對比的操作邏輯:當0050與0056在2008/1/2~2023/1/3期間,都一起領0056的配息(因此需調整0050的股數)。然後回測給出對比結果並下結論。

作者這裡的邏輯有限定條件:1、標的,2、區間,3、0050去對齊0056的配息。

標的我不變,但區間我有異見。我們知道股市是一個複雜系統,對於一籃子股票的標的當然也是複雜系統。一個複雜系統的初始有一點不同,後續累積造成的結果也會很不同。所以,2008/1/2,0050有配息,0056沒有,於是0050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0050第一年就多出了33.3萬的股息(或10.8張股票),這股數複利滾15年,0056開始就輸了(它才剛發行,何來股息?)。如果作者一開始設定的區間是2009/1/2,我相信結果會很不同。

(注意看網文的表,如果完全照作者的邏輯,0056也不公平的輸在開始,即便三五年後,0056也贏了0050,到後來才又輸回去。那假如這網文是寫在2013年,作者的結論是否就該反過來?)

再說邏輯3:0050去對齊0056。如果反過來,0056去對齊0050呢?也就是0056不要拿這麼多股息了,與0050的配息對齊,把多的股息反哺回去再買0056股票,每年生股子股孫,增加股數,15年後兩邊結果會怎樣?

(比較要全面,條件配對要交叉,不然就是偏頗!)

我不花時間搞回測了,我直接把兩邊的配息都設為0,也就是把配息全返回買股存起來,相當於只配股不配息。我們直接看月K線,把除權除息的效應還原回去。

在還原月線的條件,查0050,2007/12/31的收盤價34.1,2022/12/30的收盤價為107.6;查0056,2007/12/31的收盤價6.69,2022/12/30的收盤價為25.4。





15年來,0050漲 107.6/34.1 = 3.155倍;0056漲 25.4/6.69 = 3.797倍。

所以,我的結論正好與清流君相反:如果大家都存股,不拿現金股利,到後來0056是完勝0050的。

其實,這事深入的想一想,如果不提0050與0056成分股的先天差異(漲跌自然不同),在策略上其實就是先拿錢還是先拿股的差別罷了。

如果看好未來,也不差錢,拿股當然好於拿錢,延遲滿足嘛!再說了,本來通膨就會造成錢越來越薄,留在資產上(必須是好資產),自然能把過去的錢變大。

但如果需要錢呢?現金流還是必要,就算算自己還能活幾年,也許先拿錢花比較好,延遲滿足人就死了,還滿足什麼?

所以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也許拿高股息也不錯。再說了,未來幾年誰知道如何?0050一定贏?
先花先贏。人死之前,身上剩多少也沒差了。

看網文,也要有自己的判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