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4-8-22 17:59:07 | 顯示全部樓層
129, 線下交流會五

不錯,大家多分享。我再來一個。

A君:《蒸汽房裡的螞蟻與火災逃生》

「在一個很熱的乾蒸室裡,我看到地上有螞蟻在爬。於是想到,螞蟻能夠在這麼熱的蒸汽房裡生存,是因為蒸汽是往上冒的,才由上而下。在地上反而是最不蒸的。所以在火災的高溫場景中,人盡量在低處爬,因為低處的溫度相對較低,灼熱且有毒的濃煙也不會太嚴重。所以,在火場,身體是要低向下,在角落邊緣殘喘。」

〝人待得住,螞蟻應該也可以。。。我在夏天暴曬的車內,也見過螞蟻,居然沒悶熱致死,也厲害了。所以,之後你可以觀察,也許高一點的牆上也能看見螞蟻。〞

“查了一下AI,螞蟻大抵在40-50度也能支撐,但高溫會使活動力會降低。如果整個蟻窩長期都高溫,最後也會滅絕。而濕度可能比溫度更會影響螞蟻的生存。”

“對火災,除非是自家起火,不然乖乖待在房裡,或者是廁所,有水的區域,把門窗關上防煙霧,衣物打濕塞縫隙,可能更安全。”

「嗯,分享話題,結合大家的經驗與知識擴展,多多討論就多多有收獲。這分享我本來是想,因為觀察日常,讓我想到火災,思考後,又佐證了火場的應急動作。說出來是想,也許某一天,對大家應對有幫助。聽你這麼一講,我也有印象,看過xTED,說是有人在旅店門口放火,住房客急著逃生,反而死傷眾多。消防人員事後清查現場,其實房間根本沒事,乖乖待房裡就不會出事。」

“其實每一場火情都不一樣,是逃生還是靜待,需要看情況判斷。如果附近就是明火了,無法撲滅,窗簾木製家具又容易引發更大火勢;或者煙霧太大無法阻隔;又或溫度太高等等,就不能呆在原地了。這時,確實用濕布摀住口鼻,低頭逃離火煙現場,才更明智。”

“各位,現在新的火源很可能來自電池,三元鋰電池萬一著火,是滅不了的,只能等它燒完。所以,如果發現新能電車真的起火了,快逃就對了。”

〝對對對!就怕被卡住不出來。短視頻我還看過作死的,拿著劣質電池坐電梯,電梯裡電池瞬間冒大火,跑都沒得跑。〞


 樓主| 發表於 2024-8-23 17:43:29 | 顯示全部樓層
130, 線下交流會六

C君:《改善飲食習慣以避免嗆咳》

「我發現我常常會噎到或者嗆到的原因是因為我吃東西的速度太快,而且是狼吞虎嚥。如果我在吃東西的時候,能避免深入,把食物先置於口腔入口處,先咀嚼,多咀嚼兩下,然後再慢慢吞咽,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了。

這樣做還有一些好處,比如不會咬到舌頭,甚至也不容易被辣到。辣椒粒不會卡在喉嚨,使我一直覺得有異物及刺激性,導致硬要咳嗽咳出。」

“妳這是吃得急,吞嚥不當導致的吧!注意一下,是否進食過程還帶吸的?餓鬼吃法?食物本是進食道的,卻部分跑到氣管,使妳咳嗽了。我猜,妳喝水也常嗆到吧?”

「對對對!我嗆水也是一流的。我在想,這樣習慣性地嗆咳,還有可能提高口腔或喉嚨疾病,甚至患肺部疾病的機率。畢竟肺部進水及異物,會咳嗽、胸悶、生痰、甚至發熱、感染、吸入性肺炎。如果長期這樣的刺激,就像喝熱湯、開水會燙傷食道一樣,細胞經常死亡與增生,容易產生癌變。」

“這習慣的改變,便又是講師說的,有意識的作為了。需要時常記得自己、觀察自己,才能去調整改變。不然都是事後發生才又憶起。”

「是的,我都是出事後才記起,偶有意識到時才會注意把食物進口腔前端,喝水也是。希望以後能有個AI助手能駐守在我旁邊,叫我住手。唉,靠自己,有時真的很難。」

〝吃得快,不容易消化,還有就是更容易吃得更多。通常吃東西後要20分鐘大腦才會感受到飽腹感,而如果吃快,沒飽腹感前就會一直吃。還有,養成習慣的最小動作我覺得是【不張大嘴巴】。入食嘴巴小,就會小口吃,一口量沒法大也會自然使食物靠前,更沒法囫圇吞棗、胡吃海塞。後續咀嚼、吞嚥一系列動作便有序連動,直接矯正。〞

「這真是一個好建議,就改變自己張開口的幅度,只要小,什麼事都搞定了。學到了:改習慣的最小動作。」

〝呵呵,我這是從《微習慣》想到的啟示,微習慣是讓自己開始只做一點點。比如本想要跑步卻犯懶,就穿好運動鞋,去走一走,也許走著走著就跑了。懶得運動,就只去健身房看看,也許看著看著就繼續了。就起動一下,說不定就飛輪就開始轉了。

這啟示我聯想到的是: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會慢慢成形。所以,起始的動作會帶動後面的行動,才瞬間想到,也許嘴巴張小,就可以水到渠成。

所以說,莫以善小而不為,也莫以惡小而為之。會慢慢滑坡。〞


“對的對的,我幾乎每次都不想去游泳,但一旦出發了,就會一路慣性行為。最後游完回家,我都會感謝開始行動的自己,也覺得一天沒白過。”

 樓主| 發表於 2024-8-24 18:45:49 | 顯示全部樓層
129, 線下交流會五

不錯,大家多分享。我再來一個。

A君:《蒸汽房裡的螞蟻與火災逃生》

「在一個很熱的乾蒸室裡,我看到地上有螞蟻在爬。於是想到,螞蟻能夠在這麼熱的蒸汽房裡生存,是因為蒸汽是往上冒的,才由上而下。在地上反而是最不蒸的。所以在火災的高溫場景中,人盡量在低處爬,因為低處的溫度相對較低,灼熱且有毒的濃煙也不會太嚴重。所以,在火場,身體是要低向下,在角落邊緣殘喘。」

〝人待得住,螞蟻應該也可以。。。我在夏天暴曬的車內,也見過螞蟻,居然沒悶熱致死,也厲害了。所以,之後你可以觀察,也許高一點的牆上也能看見螞蟻。〞

“查了一下AI,螞蟻大抵在40-50度也能支撐,但高溫會使活動力會降低。如果整個蟻窩長期都高溫,最後也會滅絕。而濕度可能比溫度更會影響螞蟻的生存。”

“對火災,除非是自家起火,不然乖乖待在房裡,或者是廁所,有水的區域,把門窗關上防煙霧,衣物打濕塞縫隙,可能更安全。”

「嗯,分享話題,結合大家的經驗與知識擴展,多多討論就多多有收獲。這分享我本來是想,因為觀察日常,讓我想到火災,思考後,又佐證了火場的應急動作。說出來是想,也許某一天,對大家應對有幫助。聽你這麼一講,我也有印象,看過xTED,說是有人在旅店門口放火,住房客急著逃生,反而死傷眾多。消防人員事後清查現場,其實房間根本沒事,乖乖待房裡就不會出事。」

“其實每一場火情都不一樣,是逃生還是靜待,需要看情況判斷。如果附近就是明火了,無法撲滅,窗簾木製家具又容易引發更大火勢;或者煙霧太大無法阻隔;又或溫度太高等等,就不能呆在原地了。這時,確實用濕布摀住口鼻,低頭逃離火煙現場,才更明智。”

“各位,現在新的火源很可能來自電池,三元鋰電池萬一著火,是滅不了的,只能等它燒完。所以,如果發現新能電車真的起火了,快逃就對了。”

〝對對對!就怕被卡住不出來。短視頻我還看過作死的,拿著劣質電池坐電梯,電梯裡電池瞬間冒大火,跑都沒得跑。〞

 樓主| 發表於 2024-8-24 18:50:56 | 顯示全部樓層
131, 線下交流會七

那我也來分享,跟減肥相關的。

F君:《極簡減肥建議》

「關於減肥的建議,最普遍的八個字:控制飲食,多做運動;如果減二字,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再減兩字:少吃多動;再減兩字:少吃。
而我認為,最簡潔的減肥秘訣就一個字:餓!

要忍得住餓,你就能瘦。所以你有多久沒有感受餓了?如果你長時間都沒有感到餓,那就表示你真的已經吃多了,所以才不會瘦。

幾億年來,生物不都是餓過來的?人類真正可以有餘糧多吃的時代也不過半世紀,身體還沒有適應現代富饒的生活,我們被身體基因的慣性影響著。基因喜歡的高糖高鹽高脂,我們總能滿足,而基因為了保存能量,身體本不喜動。好了,現在工作不需要勞動。在基因與環境的錯配下,我們營養過剩又缺乏運動,於是一大堆的文明富貴病就通通出來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痛風、動脈粥樣硬化、便祕、. . . 。

現在有好多減肥的建議作法,少吃碳水、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HIIT運動操、輕斷食、168減肥法、代餐、吃辣、. . . 等等。有很多細節操作,還要做規劃甚至買器材,反而不容易持之有恆。

就記得要餓,不搞那些彎彎繞的,就有機會持續。想瘦,就得受得住餓!出來混,遲早要還。

不必要去計劃過多,開始耐餓就是了。也不是要妳直接絕食,每周有幾次餓到就可以,管妳是每餐少吃,或跳了一餐。人體本來就有對付食物匱乏的調理機制,只是富餘時代很少啟用了。

但是餓歸餓,多喝水,一天1500-2000cc。要睡眠充足,身體會自行調適。然後,行有餘力,去活動,走路都行。

會因此營養不良?缺失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不會,都營養過剩了,不擔心營養不足。擔心的話,吃點營養素補充劑也不怕*。

如果真要較真,妳可以拍照保存自己的飲食日記,應該有APP,評估吃得是否過多,是否均衡。我呼應一下前面剛說的平衡膳食,不多吃也能把人每天需要的微量元素給補充了。」


= = =
膳食指南


= = =
*營養補充劑繁多,維生素(ABC..)、鈣片、葉黃素、益生菌、蛋白粉、魚油、礦物質(鐵、. . .)、電解質、. . .

針對特殊人群:嬰孩、孕婦、老人、素食、特殊病人等,有可能需要不同補充劑。具體聽醫生的。


 樓主| 發表於 2024-8-24 19:0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期吃綜合維他命是不是反而有害?

我擷取一段在科技專欄中,卓克回答讀者的提問,如下。

問:看到有文章说,长期吃维生素补充剂会增加死亡率,这是真的还是为了吸引眼球瞎编的呢?

答:简单回答,真的。

其实,“健康人长期坚持吃复合维生素对身体没有益处”这个方向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两篇了,算是长期坚持吃复合维生素产生什么效果的主流学术观点,起码是没有益处。但在没有益处的基础上,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的结论在最近10年也越来越多。而各位看到的这个增加死亡率的说法就是有害论的代表。

这个结论是美国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的,也就是那个给各种可疑物质的致癌程度分等级的机构,算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权威机构。

他们的研究统计了40万人的情况,横跨27年的时间,期间一共16万人死亡。

在两组人的平均中位数年龄都是61.5岁附近的情况下,每日服用维生素的那组相比不吃维生素的组,全因死亡率增加4%。而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的人群其实本该在全因死亡率上更低,因为他们有两个特别的优势——

一个是受教育程度更高。比如大学毕业的比例,他们是42.0%,而另一组不服用维生素的只有37.9%。而且,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的人群中,女性比例也更高,是49.3%,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嘛,而另一组是39.3%。

一般来说,拥有女性和受教育程度更好这两个标签,全因死亡率应该更低,并且还外加了吃维生素片后的安慰剂效应,但实际情况是,这组的全因死亡率反而高了4%。这中间巨大的差别大概就是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导致的了。

甚至如果把年龄卡在55岁以下,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那一组的全因死亡率,还会高出对照组15%。这个更夸张。

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只有相关性。具体为什么会这样呢?日常补充的复合维生素的量也不夸张,多吃了大部分还是会排出的,为什么会增加死亡率呢?这些都是研究没有解答的。但是,起码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对健康没有益处是板上钉钉的。

不过我们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在实际生活里,真能做到每天按时按量坚持吃复合维生素片、一片不落的人也不多。如果你平时想起来就吃一粒,想不起来一两个星期也不吃,离这个实验里的每日服用的状况还差很远呢。

你要是问,什么时候应该吃?我觉得,如果医生在给你诊断完后认为需要补充了,那时候再吃,这就是最恰当的量。

而且就在前段时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位于德国的生产基地发生大爆炸,导致全球维生素A和E的价格大涨了好几倍,这正好是我们不再每日服用的理由。


大家作為參考。對於卓克所說,只有醫生認為你該補充,才去吃,我個人是接受這種建議的。


 樓主| 發表於 2024-8-26 16:26:31 | 顯示全部樓層
132, 線下交流會八

不錯,大家分享熱烈,我就再分享我的體會,大家別介意。

A君:《人容易被種草》

「人有時候很容易被影響。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夏天游泳的時候,通常可以游2000米以上。但是,昨天遇到一個教練,他告訴我說,夏天實在沒辦法游久。原因是夏天的水溫高,太熱,所以游泳時間反而變短。

本來我對夏天的水溫沒有太多感覺,只覺得可以一直游,不受影響。但是經他這麼一說,我一感受,還真的覺得現在的水溫足以讓游泳的人感受到流汗的感覺,至少毛細孔是擴張的。因此,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果然,夏天水溫高,會讓游泳的人感到不適。

所以,我也受到了水溫的影響。在某些情境下,原本沒有感覺的事情,一旦被種草了,就反而成了一個障礙。」

〝A君這麼一說,我也有經驗。本來沒當回事,被人這麼一說,ㄟ,好像有這麼回事,這不想不知道,一想事大條。〞

“廣告,不都是用這種方式?賣保健品,一方面還販賣焦慮,強行在腦中種草。

還有,血型、星座、算命等等。也是一樣,套模式,使人自證?

但反過來,如果有人告知一些我們不知道但也許真有效果的事,也不是壞事。”


L君:《具身認知,以假代真》

「通過具身認知方法減少早晨打噴嚏的頻率。每天早上起床時,由於溫度差異或過敏,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直到穩定下來才停止。今天早上,我再次打了幾個噴嚏後,想起了一本書中提到的方法:在打噴嚏之前,假裝自己已經打了噴嚏。於是,我嘗試在噴嚏還未完全形成時,做出打噴嚏的動作,結果發現噴嚏真的沒有打出來。通過這種具身認知的方法,我成功減少了打噴嚏的頻率。這種方法實際上是通過欺騙大腦和身體,使得打噴嚏的動作迅速結束。

這也是一種被種了草的,但對我有效,也不壞。」

= = =
另外,具身認知,說的是身與心是一體的,彼此會互相影響。比如說,溫度也會影響情緒。

《溫度心理學》,[法]漢斯.羅查.伊澤曼
溫度與情緒是雙向的關係,溫度也能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價。


 樓主| 發表於 2024-8-27 15:47:53 | 顯示全部樓層
133, 線下交流會九

說到被種草,我這裡倒是有比較特別的思維。

X君:《命名》

「由於文化的差異,各國語言中有一些在其他語言沒能對應的詞。我們學著英文偶有遭遇。

比如,英文中的許多詞彙,邏輯、浪漫、幽默,中文以前沒有,翻譯儘量似音達意。反過來,中文裡的江湖,翻成英文,就沒了味道。

其實,這類詞語用久了,內化到自身文化裡,慢慢就形成了集體認知。也許味道不同於原文化之意,但這也是被種草了。

語言不僅僅有傳遞作用,它還能塑造不同文化的習性,甚至感知能力。TED裡有對不同民族語言的文法時態表述,影響到民族儲蓄習慣的解析。還有,我聽過在對某些文化裡對於顏色,印象中是藍色,有比較細緻的詞彙對應。於是,使用此語言的人民對於該色的辨識能力,就比較好。

維特根斯坦說:語言是世界的邊界。文化里有對應的詞彙,能更準確地描述、感知、對位,淺移默化的影響人們。

其實情緒用語也一樣,小孩子有情緒,但不會表達,就急就鬧。語言是溝通的載體,反過來會塑造我們。大人也一樣,如情緒無法表達出來,會表現出焦躁。長期無法得到有效處理,會對生活有失控感;如同長期生氣卻沒法宣洩,會產生無力感、習得性無助。

能為情緒命名,就是在自省定位內在的感情觸動。準確地命名能更好的應對,錯誤地命名會讓事情變糟。

事情沒照自己的預想發生,心裡堵,這是一種憤怒嗎?好像不是。羞愧?也不是。遺憾?有部分。失落,是,但不具體,懊惱自責也都有一些。然後對未來又產生出焦慮。當然,為了判斷得更準確,也可以用打分的形式來定位。

情緒用詞也一樣有文化之分。在德語裡就有許多描述情緒的單詞,詞義很特別,不好描述。比如“Fernweh”,意思是“嚮往某個從沒去過的遙遠地方的思鄉之情”。想像一下這種情緒,比如心之所往的前朝古都,或者海賊王嚮往的拉夫德爾。但這詞還有其他情緒成分,即,對當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厭惡感。故結合起來,就是在表達一種情緒:想要逃離現在,去夢中之鄉探索的心情。*

一個語種對世界描述的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思維體系形式不同風格。由詞彙的不同,可以想像,各文化有各種不同的情調、味道。把五言絕句翻成英文,或把莎士比亞翻成中文,很難做到信達雅的程度。畢竟,歷史演進不同,文明底蘊不同,文化語碼的積累,其中的思維感受都會不一樣。」


= = =
*另一个一言难尽的德语单词,Weltschmer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ltschmerz

= = =
語言、文字、語法、文法,雖是我們輸出思維想法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對認知、習慣、情緒等等,都有影響。

相不相信:名字與長相有關,也多少影響職業選擇。名字是自我認同的一個途徑,時不時就會被提及,潛移默化,使得人生軌跡有所不同。

根據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團隊的研究,名字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長相。他們之前的結論是,你叫什麼名字,就天生會長成什麼樣。而現在的最新結論是,你叫什麼名字,就會後天慢慢長成什麼樣。當你期待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許你就會在有意無意間為之努力,最終真的成為這樣的人。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古人誠不欺我。

幫孩子取好名也是贏在起跑點。請自己來,靠算命仙會得到相似的市場名。

 樓主| 發表於 2024-8-28 10: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134, 線下交流會十

「文化氛圍、語言表述,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但不時總有新事物,對我們帶來新的影響。有好有壞。

比如:原生家庭。

過去舊社會中可沒有這詞。現在心理學龐博,於是,一些人便有了出口,可以以原生家庭的處境,為自身遭遇除罪,為人生因果定性。而這是好是壞?到底是釋放後結案或是重新整裝出發,其實每人反應不同。」

“這還真是,受教了。我以前看過這句: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說我們的思維是靠語言組織起來和推進下去的。還讓思想實驗,試著思考不用語言。好像做不到?

但我直覺認為不對。明明我可以作夢,我在夢中的圖景,可不是語言推砌的。而且醒來後試著述說夢境,不論如何語言描述,就覺不到位。所以,語言不是思想的邊界。我們的思維想像,不一定需要語言塑造。”


「維特根斯坦在其《邏輯哲學論》的表述是:我們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對此解讀,語言的邊界是我們所能理解的世界的邊界,任何超出語言表述的事物,對於我們都是不可知的。。。。也許他只對現實世界,不對夢境。

不過,維特根斯坦早期的著作,也被晚年的自己給否了。

實際上,功能性核磁共振的實驗,就可以證實語言不是我們思考的必然工具。比如,聽演奏、做算數、畫畫時,語言區域不活躍。失語症患者,喪失語言能力,但依然可以音樂欣賞、數學計算、社會認知。反過來,也找得到語言功能近乎正常,卻喪失推理能力、計算能力的失智和精神分裂患者。

而現在人工智能的出現,又再次能證實語言是重要的抓手,但並非唯一。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語言可以強化我們認知與感知,對情緒的描述,更容易落地。至少可套入模型,不虛無飄渺。」


= = =
可以用AI產生數百情緒相關詞彙,以便於描述定位。

各種情緒的命名:

興奮、驚訝、焦慮、悲傷、沮喪、害怕、羞愧、痛苦、嫉妒、羨慕、感激、安心、煩躁、怨恨、滿足、失望、憤懣、惱怒、羞怒、緊張、輕鬆、平靜、激動、疑惑、恐懼、勇敢、羞恥、內疚、自豪、喜悅、驚恐、懷念、期待、疏遠、熱愛、冷漠、憎恨、寬恕、懷恨、同情、反感、渴望、滿足、滿意、孤獨、寂寞、心煩、心亂、心酸、心痛、心碎、心累、心軟、心慌、心癢、開心、傷心、生氣、懊惱、自卑、無聊、抑鬱、燥動、擔憂、愛戀、快樂、幸福、自責、失落、希望、疲憊、愧疚、貪戀、腹誹、疑慮、矛盾、浮躁、同理、慚愧、澎湃、慈愛、悲情、嚴肅、鄭重、厭惡、嫌棄、甘心、自滿、自傲、自大、囂張、尷尬、忐忑、爽快、壓抑、心花怒放、心浮氣躁、心安理得、心灰意冷、心驚膽戰、心蕩神迷、奸邪、膠著、焦灼、專注、萎靡、清新、鬆弛、可惜、喪、癡、貪、傲慢、惑、頹廢、蓬勃、享受、理直氣壯、奉獻、安穩、洋洋自得、。。。

= = =
情緒的用詞也有溫度概念,熱情洋溢、冷若冰霜。溫暖的招待、尷尬的冷場。心寒、心急如焚。

= = =
顏色也能影響心情。但受每個人的經歷,或其民族文化不同,顏色引發的心理感受會有差異。這又是一個身與心、加上社會陶冶,所造成的現象。


 樓主| 發表於 2024-8-29 15:37:43 | 顯示全部樓層
135, 線下交流會十一

剛剛X君分享的太高深,我來說幾個跟吃有關的人性的故事。

S君:《同情不同情》

「第一個故事講述了一位老太太為了孫子忍受了一輩子吃魚頭和魚眼。老太太聲稱自己喜歡吃魚頭和魚眼,但實際上是為了讓孫子能吃到更多的魚肉。儘管她做出了這樣的犧牲,但並沒有因此得到什麼感激,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第二個故事講述了一對情侶在飲食偏好上的衝突。女方喜歡吃粵菜,男方喜歡吃川菜。週末聚餐時,女方提議去吃粵菜,男方同意了。到了餐館後,女方點了很多自己喜歡的粵菜,希望與男友分享,但男友只點了一道自己喜歡的菜,並且只吃自己點的那道菜。女方因此感到不高興,認為男友的行為讓她顯得很自私,只顧自己喜歡的食物而不顧對方的感受,最終導致了雙方的衝突。

第三個故事講述了父母責備孩子買便當的故事。在火車上,一個小孩因為肚子餓了,想去買便當。父母親給了他錢,讓他去買飯盒。結果,小孩買了三個便當,包括他自己和父母親的。父母親責備他說,如果你想吃便當,買你自己的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連我們也一起買,我們並不餓。父母親的這種指責,相當於在拒絕小孩的同理心和關切的心態。

這都是我聽來的小故事,如果講師在,肯定要說要觀己,說自己的事,但聽故事一樣可以有感悟,去想自己是否也犯了故事人物的問題。

每個人的感受與心裡的想法不盡相同,當自認為應當同頻共情,而卻並沒有,其中便有了矛盾。」

〝理所當然是許多人的盲點,我也有一個自身的經歷。我記得那時我剛結婚,去出差,回來前老婆說要來機場接我,我說不必,我自己坐車回去也方便。結果老婆不高興了。我就奇怪,不打擾不給對方添麻煩不是一種良好品質嗎?然而我老婆的心理活動卻是:你把我當外人?〞

「有意思,你們肯定很恩愛。」

〝那可不,現在如一樣狀況,她問也不問了,自己滾回來。人也是會變的,所謂理所當然,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情境下也不見得一樣。〞

「這倒是讓我也更進一步思考了,人與人的感受、觀念、還有邊界。情人、夫妻、家人、親戚、閨密、朋友、同事、。。。,比如儒家的價值觀,由近而遠,由親而疏。關係的變化,邊界的重新定義,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心態及交應上變化。」

“我越活可越覺得這邊界感是一個大問題。大家想,對親人沒有邊界,可盡情展現自我,反而隨意。但反過來,就因為家人之間值得信任有安全感,在那環境下,才能囂張。

你在外是教授,大家尊重,你在家是老公是親爸,跟老婆小孩之間得不到那份禮貌。所以你是專業的駕校教練,但你不能教你老婆開車;你是家長,但就不能是老師,因為邊界感不對。

跟一些不怎相識之人,淡薄的君子之交,反而關係長久。遠香近臭,遠親近仇,拿捏好分寸,不然很受傷。”

「哇!這真是一個犀利的剖析角度,如果我們把邊界感,套回我剛說的三個小故事,我又有新的體會。

老奶奶:他還是個小孩子啊!不,他不是。
女孩:我們是情侶嗎?男孩:戀人未滿。
父母:你該懂事了。小孩:我還小。

故事各方把角色定位,邊界跨度重新微調一下,對應就可能改變,衝突就可能消弭,情節便因此不同。」

“但關係與邊界的確認,又是一個彼此默契默認,人人理所應當,雙向奔赴的處境。建立與打破邊界,本身也是一個需要交際與博弈的過程,而其中我自認為最重要的是真誠與尊重。”

〝兩人可真是人際溝通、關係心理學的達人了。現在,由於網路發達,FB、朋友圈、小視頻等等,邊界可就更複雜了。本來是家人照片,分享出來,人人可見,隨意的評論,這邊界立刻就破壞了。點讚不點讚呢?〞



 樓主| 發表於 2024-8-30 14:30:19 | 顯示全部樓層
136, 線下交流會十二

最近我也在煩小孩子的事。本來小學的時候,我壓得住,現在上中學了,從小朋友到青少年,這層關係,我還真需要重新調整定位。

想想也好快,從小朋友,小學生,到成年人,大學生。這中間居然只用了六年!

於是我分享一個,最近想到的溝通方法,想嘗試一下。

H君:《如何有效地與青少年溝通》

「與孩子講道理是一種邊際效應遞減的行為。因為你一直跟他講道理,他就會聽不下去。青少年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並受到同伴效應的影響,所以再多的道理也可能沒有太大的效用。每當你進行機會教育時,孩子會認為你又在講道理。因此,可以將道理編成一個小故事來講,就像講童話故事一樣。或者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故事性的手法來講道理。例如,講述某一對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但孩子不聽的故事。這樣以故事形式講道理,效果可能會更好。反過來,可以把整個事情編成一個新的故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描述他們的心理反應。通過共情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來講故事,或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妳這方法,可能在執行面上不好操作。首先,妳不能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去說,因為正當時,青少年當然知道妳是為了事件來說教。他們有一定的警覺防範意識,妳又來了。他立刻築牆,妳還沒開始就遇阻力。牆不好破,勞心勞力,一不小心,道理沒談成,又引發新事件。再者,妳有把握當下能現編一個故事?難吧!”

〝也不能說完全無用工啦!我建議修改一下,先自練習,把以前情境回憶下。如果要編故事,應該怎麼編、怎麼說。與小大人對應多了,妳應該可以想像他會有何反應。好了,事件不會每次相同,但道理還是那道理,妳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再講故事,問他故事人物應該怎辦?妳不一定必須把道理講出來,而是找他想辦法。〞

「這個可以啊!我突然想到,富蘭克林對付政敵的辦法。不是去攻擊,或去挺,而是求他幫忙---借一本書。然後,感謝其幫忙,表示書籍對自很有助益。小小的示弱,抬一抬對方,也不失尊嚴。這不就是一種打破邊界的方式嗎?

如果,我不是要說教,而是求他幫忙?我自己小時候也有少年維特的煩惱,可以講給他聽,我當年的糗事,雙方共情。也可以用這個為開始,跟他討論,於是破冰?」

“其實,事件不是事件,這都是表象的。真正重要的是親子關係。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如果妳讓孩子感到溫暖、值得信任,需要時可以支撐。妳不去找他,他也會來找妳。”

“是的,家庭教育不在說教。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家長當不了老師,老師也不能替代家長。各有各的角色與邊界。家庭透過關係的強化、傳承、仿效,以輸出價值。

以往親子的方式重在管教,不是養育。
前者常見的形式:管束、懲罰、揶揄、威脅、壓迫、羞辱、情感綁架、. . . 等。是身心理控制一派。後者提倡自主性支持,即:孩子主動作為,父母提供支持。使有自主感、有能力感、有關係感。傾聽、鼓勵參與、理解、共情、包容。不操控故而其能自我掌控。

但是,自主性支持雖不控制,但也不是放任、溺愛,這其中有度。

當小孩非得去幹甚麼的時候,妳還是得視事件的影響,必要的介入。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想去紋身,妳給予信息面的告知,把妳能想得到的總總,身體的心理的社會感觀等。如果有紋身過程對皮膚破壞的細節視頻,說服力會更高。同時也告知,如果將來後悔了,10倍代價,紋身也難以去除,還要再破壞皮膚一次。

全面地告知信息,而不是一味反對。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路要越走越寬,越走越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