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線下交流會九
說到被種草,我這裡倒是有比較特別的思維。
X君:《命名》
「由於文化的差異,各國語言中有一些在其他語言沒能對應的詞。我們學著英文偶有遭遇。
比如,英文中的許多詞彙,邏輯、浪漫、幽默,中文以前沒有,翻譯儘量似音達意。反過來,中文裡的江湖,翻成英文,就沒了味道。
其實,這類詞語用久了,內化到自身文化裡,慢慢就形成了集體認知。也許味道不同於原文化之意,但這也是被種草了。
語言不僅僅有傳遞作用,它還能塑造不同文化的習性,甚至感知能力。TED裡有對不同民族語言的文法時態表述,影響到民族儲蓄習慣的解析。還有,我聽過在對某些文化裡對於顏色,印象中是藍色,有比較細緻的詞彙對應。於是,使用此語言的人民對於該色的辨識能力,就比較好。
維特根斯坦說:語言是世界的邊界。文化里有對應的詞彙,能更準確地描述、感知、對位,淺移默化的影響人們。
其實情緒用語也一樣,小孩子有情緒,但不會表達,就急就鬧。語言是溝通的載體,反過來會塑造我們。大人也一樣,如情緒無法表達出來,會表現出焦躁。長期無法得到有效處理,會對生活有失控感;如同長期生氣卻沒法宣洩,會產生無力感、習得性無助。
能為情緒命名,就是在自省定位內在的感情觸動。準確地命名能更好的應對,錯誤地命名會讓事情變糟。
事情沒照自己的預想發生,心裡堵,這是一種憤怒嗎?好像不是。羞愧?也不是。遺憾?有部分。失落,是,但不具體,懊惱自責也都有一些。然後對未來又產生出焦慮。當然,為了判斷得更準確,也可以用打分的形式來定位。
情緒用詞也一樣有文化之分。在德語裡就有許多描述情緒的單詞,詞義很特別,不好描述。比如“Fernweh”,意思是“嚮往某個從沒去過的遙遠地方的思鄉之情”。想像一下這種情緒,比如心之所往的前朝古都,或者海賊王嚮往的拉夫德爾。但這詞還有其他情緒成分,即,對當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厭惡感。故結合起來,就是在表達一種情緒:想要逃離現在,去夢中之鄉探索的心情。*
一個語種對世界描述的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思維體系形式不同風格。由詞彙的不同,可以想像,各文化有各種不同的情調、味道。把五言絕句翻成英文,或把莎士比亞翻成中文,很難做到信達雅的程度。畢竟,歷史演進不同,文明底蘊不同,文化語碼的積累,其中的思維感受都會不一樣。」
= = =
*另一个一言难尽的德语单词,Weltschmer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ltschmerz
= = =
語言、文字、語法、文法,雖是我們輸出思維想法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對認知、習慣、情緒等等,都有影響。
相不相信:名字與長相有關,也多少影響職業選擇。名字是自我認同的一個途徑,時不時就會被提及,潛移默化,使得人生軌跡有所不同。
根據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團隊的研究,名字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長相。他們之前的結論是,你叫什麼名字,就天生會長成什麼樣。而現在的最新結論是,你叫什麼名字,就會後天慢慢長成什麼樣。當你期待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許你就會在有意無意間為之努力,最終真的成為這樣的人。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古人誠不欺我。
幫孩子取好名也是贏在起跑點。請自己來,靠算命仙會得到相似的市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