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十八,
心理學是人類的共性,但有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國情文化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案例直接套用在東方。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強,而東方是以家庭關係為主體。
平衡一下,我再介紹一本,是台灣心理諮詢師寫的《情緒勒索》。作者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把相應的案例轉換為中國社會家庭常有的情境。
而“情緒勒索”這詞,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的概念。我們都想成為理性的人,做自己的情緒管理者。但很多時候,我們周遭的人,尤其是親人,反倒是用情緒在試圖掌控我們,這就是所謂情緒勒索。
雖然作者不是當代心理學大家,但是仍有傳承,並且貼近現實,在實際輔導中,把本土化的案例給到我們,特別能有感覺。
父親對小孩說:「我們這輩子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你怎麼忍心讓我們失望?」
女朋友對男友說:「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男人對女子說:「妳要離開我,我就去跳樓!」
同事對妳說:「再救救我一次吧!沒這工作我就活不下去了!」
上司對下屬說:「不照我所的辦,我讓你身敗名裂!」
作者說,情緒勒索有六大特徵: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
簡單說,就是一方通過一些手段,給另一方帶來心理壓力,讓對方產生挫敗、恐懼等等這些不好的情緒。於是,為了減少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受到壓力的一方就很有可能會妥協,按照對方要求去做。時間一長,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大家可能認為,這種事情應該很少發生,但作者說在東方社會,情緒勒索事實上是很普遍的,我們總有對親人的“感情牽絆”,如果那種牽絆是需要對方被迫配合的,本質上就已經是勒索了。我們彼此都可能是勒索與被勒索者。
再舉書上一個職場上的情境,上司一開始很讚揚與器重新人,而後要求新人加班,還驅使做工作範圍外的事,當然新人心理抵抗、拒絕,但主管施以壓力,又威脅又說好話,畫餅、願景、承擔、磨練、為妳好、…,於是妳順從了。然後,下一次…又舊事重演,她故技重施,妳屈從就範。(想想,傳銷詐騙的套路不也類似?)
作者總結出惡性循環的機制:打擊對方的自我價值感、引發對方的罪惡感、剝奪對方的安全感。而容易受勒索的人也正是自我價值感低,服從權威影響的人。他們會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過度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本身性格軟弱,有濫好人之嫌。
好了,作者最後給被勒索者的錦囊是三個字:停、觀、應。
停止,不要當下立刻回應,無論同意或拒絕對方的要求。勒索現場的氛圍會讓人很緊張有焦慮,要在開始之前有心理準備,你可以什麼都不說不做。
觀看,對內先想清楚這事是因為我也想接?或者是因為害怕、壓力、罪惡感、想逃離、…等負面情緒轟擊下,才想匆匆答應了事?深呼吸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削減下來,事情能更明白。觀看,還有一個重點,對外。不答應不代表你是一個沒有責任感、不承擔、不孝順、沒有愛心、自私自利、…、糟糕的人。
回應,如果是拒絕,溫和而堅定的語氣,但這不容易。也有繞圈的方法,說Yes and,表面上是答應,但有條件。在《即興表演》一書中,演員隨意發揮,但不說NO,總是Yes and …演下去。這是哪門子拒絕呢?你想,如果是強硬的拒絕,其實很可能進入另一輪更大的威脅與屈從的循環當中,當我們說Yes, and的語句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希望、感受、配合的條件、需求、…說出來,站在主動的地位,當你後頭的敘述狀態不成立時,你的Yes也自然不成立。可別說,你這樣的回應說不定對方還認為你有承當、肯動腦、做事有方法,還更欣賞呢!
最後,無論是怎樣的回應,都是妳自主的選擇,是自己掌握控制權的。提升自我價值感,是避免被情緒勒索的護身符。
= = =
《情緒勒索》,[台]周慕姿
擺脫家人、情侶、職場間的情緒控制,不讓壞情緒傷害彼此。
同名書還有:
《情緒勒索》,[美]蘇珊.佛沃
《情緒勒索》,[美]朱迪斯.P.西格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