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8-17 19:53:4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四,

L: 我最近拜佛了,拜的是珍妮佛。拜讀了珍妮佛的《駕馭情緒的力量》。這是我今天準備來分享的。

書上說情緒與飲食有關,自己想想,好像也是,當我們情緒不好時,有可能去狂吃,想藉此改善心情。

但珍妮佛說,一般而言,吃會使我們感到愉快,但用吃來改善情緒,可能只是飲鴆止渴,是一種迴避壞心情的替代,長期還會有副作用,讓情緒更糟,這是一種“情緒化飲食”。

假如你的壞心情真的用吃舒緩了一次,下次你也會再次如此,而吃的效果其實有強度遞減效應的,這在心理上稱為“脫敏現象”。一次次靠食物來滿足,強度會減弱不說,導致的肥胖與健康問題會更大,這無疑是一種毒藥而非情緒解藥了。

作者是認知療法的心理治療師,她就是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才有這書。如果畫個系統流程圖來說,心情不好就吃,吃就吃越多,吃完又後悔,問題未解又來新問題,情緒又失控,再吃!照這樣發展下去,就是暴食症患者,萬一受不了往反方向,就導致神經性厭食症,分化為兩個極端。

情緒化飲食的根本問題不在於飲食,而在於錯誤地對待情緒。即便不選擇暴飲暴食,用其他緩解辦法也一樣只是在迴避。

那怎麼辦?作者支招是用正念拆解情緒,先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察覺,再來是專注於當下這個情況,然後是在覺察與專注當下的過程中不做價值判斷,就是不做好壞/對錯的評價。我記得P先生也說過,不貼標籤!

好了,拆解步驟要「抽離自我」,就是把自己當第三者看自己,只有與情緒保持距離才能看清情緒。運用剛剛說的察覺與專注,不評價,開始第二步:「識別與標示情緒」,看清是哪些情緒在當下壟罩我們?不要籠統地說心情不好、感覺很糟,而是明白究竟是焦慮、沮喪、恐懼、被冒犯、…,再細化,情緒裡是否有無助感、羞愧感、內疚、…等等。作者列出了最常見的八種情緒:恐懼、焦慮、憤怒、愉悅、羞愧、內疚、噁心、興趣。

到這裡,我覺得與剛剛P先生說的《心靈的七種兵器》有相關聯了,也跟《落差》中的理性腦有關,只是不同人各自叫法不同。

不過我繼續珍妮佛說的,還有第三步:「刻畫情緒流程」,這是重點!要搞清楚這情緒是怎麼來的?怎麼被觸發的?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情造成的?為什麼我會有如此反應?我的潛意識心理是什麼?這種情緒又造成我什麼身體上的感受和反應?這種情緒又會引發什麼衝動,導致什麼行為?最後再分析一下,這種情緒,從短期來說,對我有幫助嗎?

這裡,不也是剛剛P先生說的,情緒是我們得以了解自己的入口?是否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

經過這樣抽絲剝繭的拆解,有一些簡單的情緒問題,就自然消解了,也就是被感知了,也就得救了。稍微困難有實質性的真麻煩,如果是小倆口吵架,問問也就不必生悶氣,也避免久而久之產生間隙。大多數情緒問題本來都不是大問題,當然,如果真的有棘手問題,至少拆解情緒是一大幫助。

珍妮佛在她多年的研究與治療中,總結三大情緒根源與對應建議。
情緒的第一根源是「不能駕馭慾望」。比如想吃甜食的慾望,抽菸的慾望,看電影的慾望。如果欲望不被滿足,會生氣、不爽、沮喪、委屈等等,但如果我們縱容慾望,也可能會有後悔、內疚之感,比如該寫報告卻整晚在練美劇。
建議做法既不是要滿足慾望也不是要克制慾望,而是冷眼旁觀欲望所帶上來的情緒,用正念去拆解它,當你能駕馭自己的慾望,也就能控制著慾望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情緒。

情緒的第二個根源是「思維陷阱」。這裡說的我認為與剛剛P先生介紹的「思維阻斷」很相似,基本表達同一種概念,不要過度的去假想一次失敗就萬事不行,自己對號入座,因此產生的無助、悲傷、無奈、痛苦的情緒,給自己挖坑。
建議做法也一樣,理性邏輯地分析,客觀務實的評估即可。我們所猜想的糟糕後果通常都太戲劇化了,現實太難發生。

情緒的第三種根源是「痛苦耐受力低」。痛苦耐受力低就容易行為失控,會傾向於做一些更冒險的事情。這我覺得好理解,你看賭徒就知道,當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反而會加大賭注,或參與風險倍率更高的賭局。顯然,為了逃避痛苦而衝動行事的做法,通常會雪上加霜。因為這種時候,我們會變得目光短淺,智商下線,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麼從眼前的痛苦裡脫身”,沒有餘力去考慮衝動的後果。這就又形成了一個怪圈,由於無法忍受某些負面情緒,導致更多的問題行為和負面情緒。

這怪圈怎麼斬斷?珍建議慢下來,靜觀其變,無論產生何種情緒,也不要貿然去慣性行動,學習與痛苦共處,被擊敗了,就再來一次,練習痛苦耐受力。並且,想想有無其他健康的方式來轉移這種不必要的痛苦。

以上,是我做的一次讀書分享,有點長了。


= = =
《駕馭情緒的力量》,[美]珍妮佛.泰茲
正念療法,化解情緒,駕馭情緒。


 樓主| 發表於 2020-8-19 15:46:46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五,

P: 感謝學員L給我們的讀書分享。

如果要說,心理學圖書實在很多,都有教人如何應對個人情緒的方法。但我們挑書也要注意找背後有理論基礎,或能提出心理學實驗證據、有普遍代表性案例等等,來佐證真實性。

那怎麼找呢?一般來說,找當代心理學大家的圖書來看,問題就不大。像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馬斯洛、…等,年代久了點,雖然他們都是名符其實的大家,很多論點現代都還有參考價值,但他們的理論,在新的傳承下,也繼續在發展在變形,也有更多的腦科學研究發現。所以,作者的當代性是一個選書考量點,比如,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泰斗)、阿爾伯特•艾利斯、瑪利亞.蒙特梭利、羅伯特.羅森塔爾、唐納德.溫尼柯特、…等。各個側重方向不同,比如卡爾.羅傑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泰斗;蒙特梭利大家可能聽過,兒童心理與教育;羅森塔爾是社會心理,有個以他為名的心理學現象,羅森塔爾效應;當然,還有更多的教授專家,我只是提一些。

就說說阿爾伯特•艾利斯(1913-2007)。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在美國心理學界的“十大應用心理學家排行榜”上位居第二,排在佛洛德之前。(卡爾.羅傑斯第一,佛洛德第三)

他一生注有七八十本書,也有一整套有關情緒的著作被翻譯為中文,諸如:《理性生活指南》、《理性情緒》、《拆除你的情緒地雷》、《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控制憤怒》,《控制焦慮》、《無條件接納自己》,都與情緒管理相關。

綜觀他的名銜與著作,就可以知道他是主張以理性為主軸去對應情緒的倡導者。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技術,就是他創立的。

89歲他自己每周仍然工作80小時以上,接受採訪時說遺傳與REBT讓他精力充沛,他自己說面對“刺激性事件”只要不焦慮憂鬱,就能處理得好。

我也相信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好這些事件,也就能很健康。

當被問到用一句話概括REBT時,艾利斯說:還真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但如果我來試試的話,我會這麼說,REBT是這樣一種理論,它認為人們並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人們帶著這些想法,或者產生健康的負面情緒,如悲哀、遺憾、迷惑和煩悶,或者產生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抑鬱、暴怒、焦慮和自憎。

老人家過世,他的妻子接受採訪,也說了他年老時兩個自己實踐REBT的實例。

當老人家90歲時,被自己創立的研究院董事會開除,感覺就像父母被自己的孩子遺棄。但老人家說:我憎恨他們所做出的事,但我不恨這些人。雖然被趕出去,雖然年事已高,他還是繼續創作、講課、團體輔導,踐行著他的理念,無條件的接納他人,對事而不對人。

93歲時,他受病痛折磨,無法正常吃飯,也因為病痛而熬叫,他意識到自己不會好了,生命即將到站,研究院也爭不回了。但他依然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一面,接受記者採訪,給學生團體答疑。



 樓主| 發表於 2020-8-20 15: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六,

負面情緒來臨時,就是自我成長的時機,各位學員請仔細體會。許多成人是巨嬰,我們不可否認常會遭遇轉入負面情緒的情境,我們都有我們自己的巨嬰時刻。

我把艾利斯的著作內容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書還是要自己看自己體會。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過份煩躁、生氣、抑鬱、內疚,四種極端情緒;
三種錯誤思維: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
正確的思維:反思負面情緒的出現,審視他人自己當下關係角度,思考如何抵抗負情緒,問自己如何有更好選擇?做出更好的選擇。
尋根回溯我們不良情緒的源頭,分類分析然後逐一對應解決。

《理性情緒》
無條件接納自我、他人及現實,不需要在這些既定事務上耗費能量,理性面對。
對自我的主觀標籤、對他人的誇大評論、對環境的絕對化認定,都是非理性的。
積極駁斥非理性信念、在解決現實問題之前先解決情緒問題、通過行為練習來學會控制情緒、反覆練習持之以恆。
我的情緒我做主,不要讓自己被非理性的信念導致的不良情緒所左右。

《控制焦慮》
形成原因:非理性信念、不切實際的想像、患得患失的糾結。
五種方法:成本收益分析、羞恥攻擊練習、幽默感、暴露療法與系統脫敏法、激勵與懲罰。
控制好處:有助保持活力、對人生有驅動力、對危險有防範意識、但控制不好影響健康。
焦慮情緒是人的一種必要情緒,合理地控制它可提升自我。

《拆除你的情緒地雷》
一本介紹REBT的書籍,把非理性想法轉變為理性,用行為倒過來對抗不理性想法。學會辨識/消除情緒中非理性的部分,從而減少生活中的煩惱。

《理性生活指南》、
一本面向大眾,用一般性話語與實際案例來闡明理性行為療法的精髓,教人使用這種療法來改變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提高面對受壞情緒困擾的能力,實現永久有深度的改善。

《無條件接納自己》
對抗低自尊的情緒困擾。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表現有好有壞的時候,人不是定性的,是不斷變化的個體,不應該由一次性的事件定義之。人會改變、發展、進步、退步,未來是開放的,不該把自己侷限並定位為一個失敗者。

《控制憤怒》
先接受一個帶著憤怒情緒的自己,然後用理性情緒ABC療法對治。
A是已發生的事件,B是你自己的信念,C是後果,也就是產生的憤怒情緒。
A是事實,可能是很糟糕的事件,只能接受它;B是信念,是你自己腦補出來的因果劇本,並且為之加油添醋;於是C,你有了情緒。非理性信念會誇張化、絕對化、極端化事件的原因影響與後果,激發更憤怒的情緒。也許一個巧合事件,被想像成一個針對性敵意的表現,甚至是陰謀論的事件。而理性信念則會去證實、辨別與自我辯論、代入他者視角,用質疑來改變信念。於是你會相應的找對方法,更適當體面地去面對情境,而憤怒的情緒也能予以淡化。

講到這,我再來舉一個從另一本書看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樓主| 發表於 2020-8-22 09:28:18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七,

一個年輕女士在機場的咖啡館買了一袋薯片,但咖啡館沒座位了,她就坐在了一位看似體面的男士身邊。這位男士正在獨自看報紙。本來兩個人都好好的,但當這位女士開始吃薯片的時候,卻遭到了對面那位男士的怒目相對,然後男士居然伸出手,拿了一片她的薯片吃。

這位女士的心開始狂跳——這人是有病嗎?為什麼要來吃我的薯片?她想扔下自己的食物趕緊逃,但又不甘心,又拿了一片薯片出來吃。對方又給了她一個充滿敵意的眼神。剛才看上去還文質彬彬的一位紳士,現在看起來已經像是個危險的惡棍,不知道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於是,兩人就在互相瞪眼中默默了吃掉了一包薯片。直到女士排隊登機,才發現自己的那包薯片還在包裡。原來她才是那個在餐廳裡吃陌生人食物的人。


這故事取材自是一本叫《惡》的書。這故事恰恰展現了艾利斯在他的《控制憤怒》一書中的說法,A是事實,有人吃薯片;B是臆測,他吃了我的薯片;C是害怕與憤怒。

理性的人會直接去問對方,你為什麼吃我薯片?然後事情馬上就清楚了,也許還能製造出一番姻緣。

市面上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心理學書籍,也是多在強調理性的力量,諸如《情緒急救》、《辯證行為療法》、《超越感覺》等,都再再說明要用理性的思維,去對治感性上的反應。

各書的內容我就不再簡介,有興趣自己去找對自己有幫助的。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是否失敗,而在於如何應對失敗。《情緒急救》

想要擺脫負面情緒,首先要學會科學地接受煩惱,認清事實、想法與感受,辯證地找支持與反對你的想法與感受的證據,從而減少認知弱點,以便採取明確果斷自信的行動與溝通來解決問題。《辯證行為療法》

感覺是主觀自發的本能反應,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探究式思考方式,我們的感覺需要思考來驗證。《超越感覺》


= = =
《惡:在人類暴力與殘酷之中》,[美]羅伊.F.鮑邁斯特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闡述邪惡的根源。

《情緒急救》,[美]蓋伊.溫奇
把情緒當作是心理的創傷,如同身體創傷一般,需要急救。

《辯證行為療法》,[美]馬修.邁克凱、杰弗里.C.伍德、杰弗里.布蘭特麗
認知行為療法專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利用“辯證行為療法”調控負面情緒,塑造果斷自信溝通技巧。

《超越感覺》,[美]文森特.魯吉羅
如何避開思考中的錯誤,掌握批判思考正確方法?相比於感覺,我們更需要批判性思考。本書教你識別思考中30幾種常見的錯誤,六種策略訓練批判性思考。


 樓主| 發表於 2020-8-23 11:35:40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八,

心理學是人類的共性,但有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國情文化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案例直接套用在東方。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強,而東方是以家庭關係為主體。

平衡一下,我再介紹一本,是台灣心理諮詢師寫的《情緒勒索》。作者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把相應的案例轉換為中國社會家庭常有的情境。

而“情緒勒索”這詞,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的概念。我們都想成為理性的人,做自己的情緒管理者。但很多時候,我們周遭的人,尤其是親人,反倒是用情緒在試圖掌控我們,這就是所謂情緒勒索。

雖然作者不是當代心理學大家,但是仍有傳承,並且貼近現實,在實際輔導中,把本土化的案例給到我們,特別能有感覺。

父親對小孩說:「我們這輩子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你怎麼忍心讓我們失望?」
女朋友對男友說:「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男人對女子說:「妳要離開我,我就去跳樓!」
同事對妳說:「再救救我一次吧!沒這工作我就活不下去了!」
上司對下屬說:「不照我所的辦,我讓你身敗名裂!」

作者說,情緒勒索有六大特徵: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
簡單說,就是一方通過一些手段,給另一方帶來心理壓力,讓對方產生挫敗、恐懼等等這些不好的情緒。於是,為了減少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受到壓力的一方就很有可能會妥協,按照對方要求去做。時間一長,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大家可能認為,這種事情應該很少發生,但作者說在東方社會,情緒勒索事實上是很普遍的,我們總有對親人的“感情牽絆”,如果那種牽絆是需要對方被迫配合的,本質上就已經是勒索了。我們彼此都可能是勒索與被勒索者。

再舉書上一個職場上的情境,上司一開始很讚揚與器重新人,而後要求新人加班,還驅使做工作範圍外的事,當然新人心理抵抗、拒絕,但主管施以壓力,又威脅又說好話,畫餅、願景、承擔、磨練、為妳好、…,於是妳順從了。然後,下一次…又舊事重演,她故技重施,妳屈從就範。(想想,傳銷詐騙的套路不也類似?)

作者總結出惡性循環的機制:打擊對方的自我價值感、引發對方的罪惡感、剝奪對方的安全感。而容易受勒索的人也正是自我價值感低,服從權威影響的人。他們會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過度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本身性格軟弱,有濫好人之嫌。

好了,作者最後給被勒索者的錦囊是三個字:停、觀、應。

停止,不要當下立刻回應,無論同意或拒絕對方的要求。勒索現場的氛圍會讓人很緊張有焦慮,要在開始之前有心理準備,你可以什麼都不說不做。

觀看,對內先想清楚這事是因為我也想接?或者是因為害怕、壓力、罪惡感、想逃離、…等負面情緒轟擊下,才想匆匆答應了事?深呼吸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削減下來,事情能更明白。觀看,還有一個重點,對外。不答應不代表你是一個沒有責任感、不承擔、不孝順、沒有愛心、自私自利、…、糟糕的人。

回應,如果是拒絕,溫和而堅定的語氣,但這不容易。也有繞圈的方法,說Yes and,表面上是答應,但有條件。在《即興表演》一書中,演員隨意發揮,但不說NO,總是Yes and …演下去。這是哪門子拒絕呢?你想,如果是強硬的拒絕,其實很可能進入另一輪更大的威脅與屈從的循環當中,當我們說Yes, and的語句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希望、感受、配合的條件、需求、…說出來,站在主動的地位,當你後頭的敘述狀態不成立時,你的Yes也自然不成立。可別說,你這樣的回應說不定對方還認為你有承當、肯動腦、做事有方法,還更欣賞呢!

最後,無論是怎樣的回應,都是妳自主的選擇,是自己掌握控制權的。提升自我價值感,是避免被情緒勒索的護身符。


= = =
《情緒勒索》,[台]周慕姿
擺脫家人、情侶、職場間的情緒控制,不讓壞情緒傷害彼此。

同名書還有:
《情緒勒索》,[美]蘇珊.佛沃
《情緒勒索》,[美]朱迪斯.P.西格爾


 樓主| 發表於 2020-8-24 09:41:57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十九,

Q: 講師既然提到親人之間可能的情緒勒索,那我來分享一個我閨密的高光時刻,這也是她學習過一些心理學的課程後的一次應用。

大家知道,家庭中的小矛盾總是常常有的,如同G同學一開頭分享的案例就是如此。各種各樣的原因、理由、情境都可能造成一場不大不小的口角與衝突,然後情緒久久不散,彼此對方不爽,心情差,冷戰幾天也偶會發生。

而其中一種引爆點,其實原因不在兩人之間,而是把外面受的氣給帶回家了。把對外人的恨意投射到自己親密的人身上。WHY?自己更親密的人才好表達情緒啊!

就有一次,我閨密老公上班回家晚飯,就百般挑剔,搞得我閨密脾氣也上來了,想說──老娘煮飯給你吃你還囂張,你愛吃不吃,老娘以後不煮了!但我閨密突然又想到她學過知道心理學上所謂的“投射”,腦筋運轉快,意識到這飯菜每天都這樣,也沒見這頭豬抱怨過,莫非問題來自外部事件?於是,我閨密就問這隻豬,說:你是不是今天工作發生什麼事了?被欺負了?來,跟老娘說,幫你去討公道!

果然,那豬頭就開始講述他白天遇到的不講理的用戶。然後我閨密就附和,甚至比他還激動。沒多久,兩個人就都笑了,像小孩子耍鬧劇般,邊吃邊笑。那豬頭心情大好,不但把碗洗了,還附帶贈送我閨密半小時按摩。


P: 哈哈!這故事好!學學心理學的技巧,放慢自己,遇事不再慣性反應,會有更好的結果。這也正是《情緒勒索》裡提到“停觀應”的技巧應用。

但在停之前,那最開始的,其實是“覺知”。G學員一開始察覺到自己情緒高漲、Q閨密突然想到的投射,都是自我覺知而來。我們的自由,就是在那一瞬間被激發出來的,於是我們擺脫了慣性。

覺知是一門功夫,值得大家經常的練習。怎麼練?時時觀照自己的行為。我想之前我們都有提點過。


 樓主| 發表於 2020-8-25 09:26:31 | 顯示全部樓層
100,直擊心靈的觸動

S: 你們都在講負面的,講理性的,我來講一個正向積極又感性的小事件,這對我有啟發。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坐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路过时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

但后来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在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儿,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這事好小,但當我聽到這種觸動人心的小故事時,就像是心裡被擊中一般,感覺好療癒!

P: 有時連結真的好簡單,是吧!

我們有許多的小孩教育分享,其實從中我們也能看見自己。我們離開孩提時代太久,都忘記如何反璞歸真了。


S: 那我多說一條,我們家的老二。

一天夜晚,老二還沒睡著,我靜靜地看著她的臉龐問她,我跟爸爸都覺得妳長得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妳長得像誰呢?

老二微笑地,拿起了小手,指了指她的小梨窩。我當場就要融化了。

我,還有她的外公,都有這個標誌性的象徵,誰說她長得不像我呢?!


P: 是不是就是這些小小的觸動,親情生長,一輩子都值得了?

網路上有許多小蘿莉的視頻,各位去看看,看有多少能擊中妳的心?
真正的理解,不是理性層面上的理解,而是一種直擊心靈的觸動。

好像這次我們談論的主題一直縈繞在負面情緒與理性對治上面,謝謝學員S適時地用感性觸動把我們補償回來,下次也許談談積極正面的,比如高情商、幸福之類的話題。

我再分享一段我自己也不知道何時在哪裡截下的一段文字,作為這次聚會的結束。

1.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的异样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舞步飞扬的,不是你注意的眼光,而是我年轻的心。

2.你现在做事拖延,一定是以前得到过拖延的好处,比如你长时间地做着无用功,但是你的父母,或是周围的人觉得你很用功,于是夸奖你的长时间低效率的工作方法,这样就强化了这种做事拖沓的习惯。

3.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会满足自己的每一部分需求,但是都是以温和的方式给它们排一个先后顺序,而不是强制地压抑住自己的需求。

4.理性的理解,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刹那,你的大脑、神经、躯体甚至内脏都在颤动,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个瞬间,你重新体验到,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了,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已经是一个强壮有力的成年人了,你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這次就到這裡。


 樓主| 發表於 2022-9-24 12: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101, 如何改變命運?

看過段子、短視頻、及真實發生在周圍的事件吧?

偶爾,我們會看到有生氣到發狂的事件。嚴重的會到激情殺人,甚至玉石俱焚的地步。

而覺得好笑的有:
看輸球賽砸電視。
冰箱門連續關幾次,次次又自開,於是砸門。
機車墊打開卻掉,打開再掉,一直又掉,於是整個機車墊被暴力拆了。
。。。。

可能類似的事件,你我都曾經是主角。

如果把某一事件延展調查開來,比如把機車墊事件主角K的時間線,再往前追溯半天,也許會發現,K可能失戀了、可能被老闆罵了、可能面試不通過、送外賣被差評、可能一連串遇到什麼糟心事了。一時間連鎖的反應,於是K的耐受閾值超過了,崩潰了。

一個男子,在大街上、在雨夜裡,突然的哭泣。太難,大家都不容易。

這是所謂的「踢貓效應」。本來好好的一天開始,早上晚起了、跟家裡鬥嘴了、下樓摔了一跤、趕車慢了,遲到了、挨批了、…。於是遷怒了,但一口氣又不能往上發洩,最後踢貓了。一整天的心情,由一個小小的事件開始,被連環反應給毀了,到最後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過度反應。

但這裡一連串事件的放大,都是依據自己“本心”直覺式的即時反應。直覺的反應,簡單直接粗暴,不過腦子,不傷腦筋。

是的,在面對生命攸關,直覺可以快速有效地保護自身。但面對生活中種種小事,卻容易反應過激。

而直覺反應的源頭都是潛意識。所以才說: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之為命運。

潛意識確實掌控著你的命運。

但潛意識又是基因、生命、生理、性格、激素、環境、經驗、教育、傳統、模因、…,等種種因素,所疊加的一套複雜的生態系統,好的壞的種子通通種到你心田中,早有苗頭,盤根錯節,甚至有的早已生長為大樹。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如何斷了這命運的鎖鏈?如何才能剝離開來,不隨境轉?


我們都知道:別人怎麼惹你,是他的事,而你如何反應,生氣與否,是你的事。

所以才又有「覺知」這個方法,做為打破鍊條的第一動作。

怎麼訓練有好的「覺知」?能在情境中總是觀照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時時活在當下。於是,等到特殊情境到的時候,可能就有能力第一時間覺知,反應過來,做出一個不同以往的反應,把鍊條切斷。

最後,屬於一個人命運在那一刻有了變化。從此人生的走向,被小小的擾動改變了一下。

覺知,於是停止造業,了斷因果。


 樓主| 發表於 2022-11-12 10:43:58 | 顯示全部樓層
102, 如何減肥?

減肥的第一性原理:能量守恆定律。

減少輸入,增加輸出就能瘦。所以才有要「少吃多動」、「管住嘴、邁開腿」的要義。

很直接很明白的道理,卻常常被人忽視,或刻意迴避。

「管住嘴、邁開腿」。怎麼管?如何邁?不夠具體,指導性弱。並且,這是要你去“做什麼”,需要強的動機。

而對大部分人來說,減肥很簡單,就六個字:「不消夜、不早餐」。“不做什麼”就顯得比“做什麼”容易。

這其實就是第一性原理中,主要的TOP1原則,減少輸入。

什麼運動、膳食調整、控制熱量、管理卡路里、…等,都是其次。

不吃宵夜與早餐同時也滿足了所謂168減肥法(16小時不進食,8小時內吃),也不必要到「過午不食」的程度。

「戒掉消夜、不吃早餐」。非常具體,指導性強。不是要你做什麼,而是要你不做什麼。你不需要動機,要的是對治慾念。

會餓?廢話!

人類從數百幾十萬年,都是餓過來的,不過是近幾十年才開始富足,才能吃飽。我們人的身體還沒有進化到可以大吃大喝不出事的程度。

那16小時不能吃東西,能不能喝東西?喝水可以,喝茶喝黑咖啡都可以,但是空腹喝茶喝咖啡對胃不好。含糖的、碳酸飲料通通不行。泡蛋白粉、芝麻糊?那叫吃東西不是喝飲品了。

不吃早餐,傷胃?血糖低?廣告不是說:「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喔!」。

別被廣告帶節奏了。

我不主張立即斷食,個人自行感覺,傷胃/頭暈就吃一點小東西,慢慢能習慣。不吃早餐,也許十點會覺得餓。覺得餓就對了,在這物質充沛的時代,太少有飢餓感了。飢餓於是才能調動身體燃燒囤積的餘糧。

如果晚上六點就晚餐了,根據168,隔天早上十點也開吃了。

是的,肥胖是一種病,文明病。

但如果有人大力給你介紹減肥藥,遠離那種人,這種人不是蠢就是壞。又不賺你錢,好心?有效到相報?小心是拉了一個歧路上的同行者,被帶到坑裡。

減肥,本來是可以既省時又省錢的,就因為不想承受飢餓或運動勞累,“聰明人”搞了很多彎彎繞的小撇步,費錢又傷身。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樓主| 發表於 2022-11-16 16:55:32 | 顯示全部樓層
103, 生活小貼示

當你糾結於「吃或不吃」時,就選不吃。

當你疑惑於「做與不做」時,就去做。

當你掙扎於「買還不買」時,就不買。

當你權衡於「改不改變」時,改變!。

都說了,選擇比努力重要。生活上的小小選擇,以上小貼示多少有指導意義。

如果你要抬槓。買與不買,做與不做不是一回事嗎?還有,作奸犯科的作、做死的做,行不行呢?還有,如果都已經餓昏了,吃還是不吃呢?

是的,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事,貿然一刀切的選擇,是可以抬槓的。但抬槓也就表示其實你知道應該怎麼選。

問吃或不吃時,當然是在可吃與可不吃兩邊糾結。如果已經餓到頭暈了,必然要補充食物,你也不會再問吃與不吃了。海克斯高科技食品也照吃不誤,選都不用選。

而「做與不做」,「改或不改」,是踏出舒適圈的契機。至於「換與不換」、「談與不談」、「看或不看」、…等等眾多選擇,在這的建議,只是給“反習性”那邊的選項加一點權重而已。比方說,今天回家換一條路走走?於是生活的軌跡便會有一絲變化,不總是在原來的路徑上千篇一律。


其實選擇的重點在於那開始的猶豫、糾結、掙扎。

大部分人習慣性吃了就吃了,喝了又喝了,抽了便忘了。連一點頓號暫停“だめ”的念頭,都不曾出現。

那請問,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你還有選擇的自由嗎?

問題是覺知,對當下的覺知。

就算最後你依然照著習性選擇了老路,至少你不是渾渾噩噩的,你至少猶豫、糾結、掙扎過小小一下。

人生是一連串的生活,而生活……先讓自己醒著。

醒著是比較累,但至少有機會擺脫自動化夢境模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