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7 13:20:04 | 顯示全部樓層
104, 一生追求(上)

我們一生追求什麼?

通靈、開天眼、超能力、特異功能?還是:得道成仙、開悟成佛;西方極樂、天人合一???

想啥呢!

我們凡人,一般世俗的追求,無非就是:健康、幸福、財富、自由。可能每個人有不同,但大差不差。你說你追求快樂,這我歸在幸福這個項目裡。

健康、幸福、財富、自由。分這四項只是類別,不是個別獨立的要素,彼此是有關聯的。

我就此展開說說。

順序上當然是健康優先,這是其他追求的基本。有人搞錯順序,要錢不要命。

健康的兩個維度,身與心。身心健康才健康。實然,身心相關聯,其中一個不好,容易使另一個也不好。

這裡可不是說有缺陷就不健康了,身心障礙者依然可以追求屬於他們的幸福。

當有些人每天得辛苦吃藥、復健、諮詢、安慰等才能維持自己的健康時,我比較好奇的是,一般狀態的大眾明明知道健康是人生追求的第一要務,但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上面了?去健檢也算,但買保險、辦健身卡可不算!

就不說為了健康做了什麼努力好了,不去做什麼死,比如:消夜、熬夜、零食、肥宅快樂水、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總該克制吧?也沒有。

好吧,為了快樂,拿健康換,反正身體會代謝,偶一為之也不是不行,那就拿運動來回饋啊,好歹正負相消。

最不值得是,明明自己已經喝了快樂肥宅水,卻偏偏沒意識不記得了?爽卻沒意識爽到?慣性的拿來喝,卻沒有享受到喝的過程中的快樂。傷身又不討好。

健康不需要多講,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大家都知道。我們接著說說幸福。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8 16: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105, 一生追求(中)

幸福一般都是以心理狀態區分,太主觀。我依生理激素來分類。在我看,也分四項:

刺激的多巴胺、幸福的催產素(情激素)、成就是內啡肽、平靜是血清素。


OOOO多巴胺OOOO

多數人想像的快樂就是刺激、享樂。這是多巴胺。

美酒、美食、美色,是享受是快樂,但一直吃喝過頭了,或爽過激了。由需轉虛,缺乏意義感。刷一天的手機也是如此。

多巴胺不是不能追求,而是要有度。別上癮,被物役。一旦過頭,就會發展成玩只是舒緩,不玩反而痛苦。

所有不需要努力就能獲得的快樂,都是毒品。小心服用。


OOOO催產素OOOO

代表幸福的是催產素。不是只有雌性才有,雄性也有此激素。所以翻譯成催產素並不恰當。比較好的定名是「情激素」,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都與此激素有關。

英文Happiness,既是快樂也是幸福。但快樂並不等於幸福。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不會後悔的快樂,不事後空虛的快樂。

幸福,需要付出、經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OOOO內啡肽OOOO

成就是內啡肽。

跑步、健身、運動滿頭大汗;學習、備考、克服困難、…。為了某種目標,承受痛苦、勞累,最後達標,大腦產生內啡肽來幫緩解痛苦,壓力釋放。

需要先付出努力,而後才能收穫結果。這是從舒適區往學習區困難區的克服與超越,因此自己會承認自己,給自己予獎勵。事後不空虛,有成就感、意義感。

人生追求成就、認可、自我實現。


OOOO血清素OOOO

血清素也叫五羥色胺,是一種與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比如血清素的缺乏,心情感到憂鬱、沮喪、不安。有一款藥物,百憂解,就是在控制五羥色胺的濃度,來緩解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的程度。

故而我們可以知道,一旦血清素正常充裕,人是會感到心安平靜,處在一種安寧不憂慮的狀態。

讓自己有心安,當然也是人生中的追求之一。


以上,這四類生理激素也不是彼此互斥或不相關的,所有我們人體的激素,或多或少都有相干性,與外界也應激。

比如,就有同時追求內啡肽與多巴胺的極限運動者,他們既追求刺激,也追求成就。於是,他們得到成倍的生死刺激與超越極限,達顱內高潮的境界。因此,他們樂此不疲,也容易有“迷之自信”的錯覺,有“信仰之躍”的舉動,拍出《外國人少》的系列作品。

再比如,啃了一本難書,於其間得到感悟與平靜的心理愉悅感。內啡肽血清素都有所收穫。

還有,看著孩子熟睡的臉,情激素與血清素也是滿溢。

而意義感在大腦前額葉,感性/知性/理性/悟性/德性/靈性,對快感有評價,於是意義生長,有意義地快樂,非單純享樂。此間多種激素同時活躍。

= = =
《心理醫生來看我》,[德]紮比內•韋裡•馮•利蒙

人類的四種基本需求:實現自我價值、擁有依戀關係、擁有掌控感和自主性以及追求快樂、拒絕無趣。

如果多巴胺是在提醒我們“多做快樂的事”,那血清素就是在告訴我們“停止做讓你不快樂的事”。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9 11:06:50 | 顯示全部樓層
105.1,

身體當然也不只有多巴胺、情產素、內啡肽、血清素等生理激素。恐懼、憤怒、等種種情緒,都能對應到身體激素、神經遞質。

除了這些激素,沒別的嗎?

有,甲狀腺激素、胰島素、雌雄性激素、睪丸素、生長激素、前列腺素、瘦素、褪黑素、…。面對這些刺激與反應,我們控制不了。

比如,遭遇危險、比賽等,打雞血(不是真打)增加腎上腺素,亢奮、準備戰鬥或逃跑。但這是刺激與反應,是本能上的機制,非幸福的追求。

等等?既然身體激素是生理上本能的表現,那不就沒有我們“追求”什麼事了?我們因身體本能或外界刺激而被動應激,我們因激素水平波動而產生相應情緒,我們是被激素玩的團團轉?那不就是跟吃百憂解一樣,用化學改變我們的身體,產生、維持或抑制相應的激素,獲得相應的體驗,那一切的追求:想爽想刺激,嗑藥;想平靜,吃百憂解;想獲得幸福感,吃幸福丸;想有成就感,吃內飛泰;不都有了?

這裡,沒有討論因果關係。是先有情緒、才有激素,還是先有激素變化產生情緒?唯心還是唯物?我不涉及。要問,我的答案便是一體的兩面,相符相成,互為因果,循環促進吧!而無論因果,現象就是那現象,我們只管對應。

醫學就是這樣的應用,它們對應人體激素、成分,邏輯上判定是否相關,循證醫學,科赫法則、穆勒五法、…找關係,抓因果,不管誰造就誰,在中間環節予以干預、中斷、調解,達到效果,就有用。

就拿百憂解對應五羥色胺,抑鬱到底是心理事件還是生理激素先不管,但吃了有助於改善症狀,便是良藥。

如果我們還是要在意因果,是主動追求,或被動受控?則我舉一例。比如說男性早上起床有勃起反應。這是一生理現象,不可控,確實不是男性自己追求來的。但如果是去追A片,於是有了反應,這就是追求來的。

有時是被動應激反應,有時可主動追求。

= = =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比如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根据化学组成特点,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类,胆碱类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单胺类的神经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的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牛磺酸等等,还包括神经肽类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环境或者其他神经元的刺激信号时,处在突触前膜的囊泡内的神经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将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樓主| 發表於 2022-12-20 08:38:48 | 顯示全部樓層
106, 一生追求(下)

財富與自由如果粗淺理解,就是有錢有閒。

但有錢有閒,都是手段、過程,不是目的。

錢本身又不能吃,只有花出去,買商品買服務,才算用得其所。

錢也不能晚來,晚年才有錢,就沒意思了。如果太有錢,醫療條件好,又有遺產問題,想死都死不了。

沒人會在彌留之際,回顧一生時,還在後悔自己錢沒賺夠。但無論如何,財富的確是大多數人平生的追求之一,還有人把賺錢當是唯一。

財富的追求,請各位出門左轉,到隔壁的錢老闆那裡聽講,這裡我們說說自由。
(就補充一個《富有的習慣》*)

有閒同樣不是目的。很多人有閒了,要殺時間?因為隔離,有閒了,但好無聊…。奇怪了,終於有時間了,卻無法自處?

自律才能自由。

自由這個概念,是從法律這個概念派生出來的。
古羅馬時期,西塞羅說:「我們遵守法律,是因為法律賦予我們自由。」
啟蒙運動,伏爾泰說:「除法律之外不依賴任何其他的東西,這就是自由人。」
到20世紀,哈耶克說:「不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就是自由。」

自由的最低要求: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不是我們個人,而是整個國家與社會制度提供的支持。若非立於危牆之下,百姓可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所以,對生於世界穩定和平的時期,保有一份感恩的慶幸吧!

上來一層,我們追求免於饋乏的自由。這需要以社會貿易、交易流動之自由為基礎。然後,個人可以經由交易勞動、提供服務等方式獲取收入,於市場上換取所需的資源,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為了有免於饋乏的自由,需要犧牲時間的自由。

再上一層,選擇的自由。在免於饋乏之後,對於需求能有所提高的追求,比如能買貴的手機比只能買便宜的手機來得自由,能去世界環球就比國內旅遊自由。還有,選擇有時是一種拒絕,有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不需要為了溫飽而折腰。

再上一層,是為所欲為的自由嗎?不是!現實上,再有錢也不可以吸毒、犯罪。而一般想為所欲為通常是違法的。我們也不可能掌握日本時間暫停的技術。

最上一層,自律才能自由。

你如何確認自己的行動是出於自由意識,或身體告訴你的?是自決的,還是應激的?是主動的,還是自動的?

很難!但自律的行為,是“自由”的概率比較大,因為自律行為在具體表現上常常是一種違背、否定、拒絕身體本能的行為。

不自律讓我更自由?千萬別輕易放飛自我。

要是自律不能,那利用他律、外部的制度,來規範自身。法律本來就是種他律,這不就是自由的定義、自覺的起點嗎?

對於一些人,真的需要工作來督促自己,不然容易萎靡。要上班,所以需要早起,自律不能,於是被迫。一些退休者,失去他律生活,也會因失去生活錨點,心理空虛,加上自控力弱,生理時鐘混亂,身體變差。

生活中凡事,一點點意識、一點點自主、一點點控制、慢慢找到方法,從自覺到自決,從而實現一點點自由。


以上,健康、幸福、財富、自由,就是一般人的現世人生追求了。

嘗試一次次把人從鬼門關拉回來,只在現實生活中找尋意義。敬鬼神而遠之。


 樓主| 發表於 2022-12-21 09: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106.1 富有的習慣

《富有的習慣》,[美] 托马斯•科里

“富有”这个词绝不只是用来形容金钱物质的,“富有”也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丰盈和快乐。

富有的习惯,其实是我们通往物质富有、精神富有、人际关系富有的实用方法。


1.我要培养自己的日常的好习惯,每天照做不误。

2.我会设定每日、每月、每年的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然后全心投入追求自己的目标。

3.我每天都要提升自我价值。

4.我每天都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5.我每天都要建立并维护可持续的人际关系。

6.我每一天都会生活得有节制。

7.我会告诉自己“现在就做”,将当天的任务按时完成。

8.我会带着致富思维生活。

9.每次收到薪水后,我会拿出10%进行储蓄。

10.我每天都会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樓主| 發表於 2023-1-14 15: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107, 道理

有一句話,一直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 「聽了那麼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人生。」

好像道理有道理,到得了腦子,但進不了心裡,更展現不到行動上。

於是有人說,聽了道理不能化為行動,就不是真的懂了道理,要知行合一才行!巴拉巴拉的…,這又是另一個新道理。

這些外在的道理,總感覺進不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這是我與道理的世界格格不入嗎?我是道理的絕緣體?這還有沒有道理?

不然,再拿反道理 --「處於世界,又不屬於這世界?」。當自己是局外人,生出離心。完全沒情緒沒脾氣了?也一樣做不到。


以上說的,都是由外向內,不得其門而入。這次,我們從另一方向上來推進看看。

我們先試著梳理自己身上已經有的習性。可以的話,把它們寫下來。這裡面,包含了自己現存的做事風格、自動化模式、已經內化的價值觀等等。

內在已經存檔的格式,不是外面的道理,而是深深嵌入你腦中心裡的種子、潛意識、生理衝動或內在動機。當這些表現在外就是自身的行為模式,就有自認為過不好人生的習氣。

在人心裡,當然有自私自利的心理動機,有趨吉避凶的自驅力,有貪念、有拖延、有八卦、有習得性無助、有好大喜功、有自卑感、。但其實人也沒有這麼不堪。其中,也會有好的品質,會生慈悲心、有能力會試著幫助人、與人為善講禮貌、孝順父母照顧親人、。

本來人無完人,好壞參雜,沒有完美的好人,也沒有純粹的壞蛋。情境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應激反應,偶爾也會緩一下,有略好的對應。總是會有表現好的時候(自律),不然在社會約制下(他律),也不敢過於造次。符合「幸福存在於刺激與反應之間」,這個道理。

梳理好自己反應與內在動機,是認識自己的一小步。於是從自我出發,去擴張自己好的那一面,加強已有的好的內化價值觀。慢慢就能定位出自己面對這世界相對穩定的錨點,能使自己有安定平靜之感。不會聽到某某人又升職加薪,或誰誰誰又賺幾十萬,自己心理那個不服氣啊!總想聽到他們賠光身家跳樓自殺的消息才好。

至於影響自己過不好這一生的習氣,也在生活過程中,慢慢去觀察、體悟,使自己往好的反應去靠,也就可以了。沒有那種一蹴而就,立即能切除的糟念差行。

一樣說說我的一個朋友的心態轉變的故事。一個二十年前的小事:找理由。

他與業務一同出差歐洲,同住一小旅館,洗澡時站浴缸淋浴,沒有把簾子垂浴缸內壁,導致淋水外溢,濕地。業務之後好心提示他,他居然說,他不是沒有把簾子垂內,而是踩腳布掛浴缸,浸濕了出水到地。但這現編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別說踩腳布掛浴缸全濕後能有多少水外溢,業務只要看一下布就知道不是了,別人不傻啊!

明明承認自己不知道,下次留意就好,但為什麼一定要編理由呢?不認錯、喜歡爭、怕被看不起、怕被當愚蠢。。。那彷彿就是深入骨髓刻在基因的反應模式。

解析看懂這層,他慢慢地就能誠實地對面相似的情境。以至於,當十年後他自己再見到別人老有小心思小九九,肚腸彎彎繞,做事不坦蕩,他也就會心一笑而過,他已經過了那關了。

別懷疑,有人到老都沒過關。

再有一個朋友,高等院校博士畢業,在公司也幹了十幾年,爬到高管位置。一次要找研發新主管,人事找到一個符合者,一問之後,一個晚他十年畢業的博士,在崑山當職,現有年薪居然高他NT百萬。朋友當時的心理超級不平衡,想自己為公司勞心勞力,也帶過研發開發新產品線,拿到的比少十年經驗的平級還要低,情何以堪?

後來,他也是自我反思,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喜歡跳巢加薪的人種,喜於穩定。再有雖然薪資不比較高,也非低薪了。他全家妻兒都搬到大陸,吃住都掛靠公司,另也有學費補貼,他工作家庭都可以兼顧,這些獲得並不入薪資計算。況且,他早年有理財買房,所獲得的收益,也非十年百萬可以追上。

應該說,當他站在自己現下的環境與條件後,他萌發的心念應該是〝感恩〞。感恩公司,感恩年代紅利,擺脫了比較的陷阱。於是,他獲得安定,確認幸運。


不要去把外在的道理,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行為模式,那容易事倍功半,被自己的習氣給淹沒。

也許有些道理能成為種子,在未來成長為樹木,改變你心念及生活方式。也許有些道理不會與你這一生有緣分。

只要調理自己已有的自動、思維、語言、行為模式,其實就已經完成了很多道理在你身上的應用,從而也內化入心頭了。


 樓主| 發表於 2023-5-30 14: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108, 共情

與孩子共情,而不是先否定與拒絕她的情緒。

當父母以直接粗暴的形式強行制止孩子,許多孩子不會責怪父母,她們只會責怪自己,是她們不好,讓父母生氣,父母是她們的天。

於是她會瞬間轉換,成為在父母面前乖巧的孩子。

但是情緒並沒有不見,而是被封閉在內心,壓抑內化於心中深處。長久之後,一種不開朗、不自信、不敢作為的脆弱討好型小孩於是養成。

情緒的化解需要時間,連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何苦為難小孩?大人自己不也被小孩一直的長噓短嘆給惹毛了,暴躁情緒一下上來?本來就不是她的錯,但是情緒的一再表達,她就是錯了。

我帶她仨回家,老二一直走在後面,我想去抱她安慰她,她不願意,就默默擦眼淚,不想跟任何人交流。她自己療傷,我很心疼。

本來只是因為失敗而不自信不甘心的心理,現在於其上多了一個不能表達不敢表達,害怕恐懼焦慮,更加複雜的心理建構。情緒變形積壓於意識之下,從而轉化成一個更為畸形扭曲的心理狀態。

於是人變得複雜了,這是所謂的成長?如是,這也是不健康的成長。


與之共情,難道要小孩一直停留在她原來的負面情緒裡嗎?

當然不是!是需要耐性的疏導,而不是強行的中斷。

是的,不管怎麼對應,到了她長大之後,面對類似的小事,她再也不會有過激的情緒表達或長期的負面情緒累積,一下子就能過去,快速修復自己。

但小時候留在她心中的傷疤,就像種子,若總是澆灌,終將成樹,會塑造出她的性格,指導著她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行為。

小時候不予開導,長大後對於她自己怕事、閃躲、不自信、自我貶低的心理,就要花更大的氣力,才能消解那顆大樹;或如小丘堆成大山,要賣力的超越,才能與自己和解。如果做不到,自卑會是她成年的主色調,成為一個不表達自己,有教養、講禮貌、不給他人添麻煩而又沒有存在感的人。她會定型為一個複雜、內斂、憂愁、自我輕視而內向的個體。

雖說這沒有不好,很多社會人也都如此性格。可以說,這也是社會整體的文化塑造。好壞我不敢說死,但這裡,有我們的因素,並且很可能,她們也會這樣對應她們的下一代,傳承的不只有基因。

相較於抑鬱自輕,我更希望她開朗舒心,也許前者可能更深刻,但童年更需要愛,能穩固本心,療癒未來。我們確實可以有所作為,至少在很多情境下,簡單粗暴不是一個好的對應方式。

最後,孩子每一次的事件,都是給我們父母出考題。她們也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更能看清自我,更好對應世界,而不是一個沒耐心怕麻煩,只做應激反應的人。


 樓主| 發表於 2023-6-8 17: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109, 陪伴是最好的支持

我們家老大是不是厭學了?我想不是因為生病要休息,因為看上去並沒有真的很不舒服。

是跟老師產生的矛盾,還沒化解,想逃避?是學霸的人設崩塌,產生的失落感不敢面對?


可能她需要一個契機,轉個彎,就開了。

妳就繼續陪她出門逛街,我想她應該可以自己解套。

不用說教,不用指導,給她時間。

也許她自己想說時,就是契機到了。

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


當她要說時,先與她共情。
「啊!對啊!如果是我,我也會很受傷」;
「我巴不得把老師給消失」;
「真尷尬,要是我的話,都想用腳趾摳出個兩室一廳,找地洞鑽進去」;
「。。。」


共情不是同理心,共情是要「同頻共振」,與對方站在一起。然後,再引導帶出來。

同理是理解對方,乃至包容對方情緒的同情心。同理並表同情,實際上還是與對方有區隔。

既然要開其心鎖,鑰匙首先得與鎖接合一起。

要打開女兒心結,還真鬧心了。


 樓主| 發表於 2023-7-15 12: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110,段落

你向我哭訴,這世界不完美。是的,這世界不完美。所以,你我才存在。

你完美嗎?不,所以你存在。

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就是因為那一點點的不對稱,所以才有宇宙。

如果這宇宙很完美,就該沒有。

無才是最完美的狀態,是最美的毀滅。


110.1,

我也不想再哭,但停不下來。

這情緒的那一瞬間,激素立即的充斥,生理,連帶心理,一起反應。

知道歸知道,但心理無法立即叫停,因為生理上的,還沒消停。

解決方式:
時間消耗
離開場域、改變軌跡、活動、改變注意力、轉移、分心。
用另一個情緒來對治。


110.2,
不同的視野:
1.        睡覺翻身卡住,夢中怪老三在擋她,一直叫。我們被吵醒,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2.        小孩哭鬧,姐姐不給我娃娃…,其實是想睡在鬧。

大人一樣會找理由。可是你真的看清楚了?


110.3,

當小孩胡鬧時,就是在給大人機會,出題給大人對應。讓大人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大人應對得好,那小孩也能成為身心健康,更好的自己。

先處理好心情,再去處理事情。當小孩有畏難情緒,有牴觸心理時,了解接納並抱持她的情緒。當大人自己也覺得煩,被影響了,試圖擺脫那不快感,想要第一時間以最快最激進的方式應對,反而更加激化,事情就開始走偏。

不,那不是在處理小孩的情緒,那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也永遠不要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到別人,我以為我以為的真的是他需要的?

先請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再來才是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最後才有我與世界的關係。


 樓主| 發表於 2023-7-17 10: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110.4, 孩子撒谎

面对孩子撒谎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文章建议,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而不是问一个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等着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文章举例说,当家长发现孩子拿着棒球棒,站在一个碎了的花瓶旁边时,一般都会问“发生了什么”。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说真话,并且会受到惩罚;也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希望家长会相信他。因此,他的选择是,100%受到惩罚,或者是,50%逃脱惩罚的可能性。

文章说,从孩子的思维出发,家长最好不要问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相反,家长应该直接对孩子说:“你在家玩的时候打碎了花瓶,你的惩罚是做两周的家务。但是,如果你道歉并告诉我你应该做什么,你只需要打扫一周。”这时候,情况就变了,孩子必须承认错误,并且说实话,以便得到较轻的惩罚。这样一来,家长也可以教会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说实话,等孩子习惯之后,做错事的时候自然就会道歉了。

(摘錄from somewhere?)


110.5 誠實也能自利

我從一家店出來,內部有人喊我:「這手機是你的嗎?」我翻口袋,我手機在,不是我的。

我事後想想,如果我說這是我的手機,假意感謝,直接拿走,不就多一支手機了?但再想想,這也許是一詐騙,如果我說是我的,別人隨便套話馬上就算露餡,於是給自己帶來麻煩。

誠信是好事。當然,詢問者也可能真的是店家的人,真的是有手機留在那了。然即便為真,也不該貪。不說誠實,至少我們不偷雞摸狗。這種心態,福雖不一定至,但至少已遠離禍端。

你可以繼續反思,生活一些場景,貪小便宜,能省一點小錢,但導致心思混雜,或怕被占便宜了,汲汲營營,這有意思嗎?

在善與聰明之間如何選擇?這本是兩個不同維度的指標。但我們的聰明才智在對應不確定的世界時,總可能失誤。以善來定義自己,可不出大錯。

另外聽說一場街頭詐騙的劇情:

走在路上,前方有人遺落了一個袋子,你與路旁一人發現,與你一起開包,一看一疊美金,於是,旁人慫恿你躲路旁分贓,一人一半。

然後,有人急沖沖帶著警察來找包,一看,人贓俱獲,要求歸還錢財。那分贓的旁人一看,好嘛,我分了一半,3000美金,乖乖繳回;但分贓時,你明明才拿了數百一千美刀,然後所有人要你吐出3000。。。。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