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abelshu 於 2018-3-10 15:16 編輯
這裡是台灣,不是「烏魯木齊」!
如果是照天兵法師的說法,大乘佛教不是佛說,是後來的發展,那請您提出,大乘佛經是誰說的,如果世尊只說小乘都這麼出名,而大乘教義比小乘更圓滿究竟,有何理由要隱姓埋名呢? 大乘經典許多苛責小乘教義之處,他何不像當初世尊苛責婆羅門一樣另立新派,何必委屈於世尊教下呢? 這大概只有天兵法師,才會這麼愚蠢、邏輯錯亂。
如果能全盤掌握釋尊49說法的一切經教,就不會有矛盾,天兵法師一開始就自認為世尊只說小乘,又無法真正理解大乘教義,對佛教當然有許多偏頗的看法,其實,在中國盛行之時,早有把釋尊一切經典教義全部分析、歸納的作法,這樣的作法,當然會比天兵法師,在尚未全盤了解釋尊教義之前,就先否定某些教義,要可靠的多。
不管如何,大乘經典的存在就是一個事實,大乘經典比起小乘圓滿究竟,這也是事實。而小乘教之所以先流傳,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基適合小乘,而到了龍樹天親菩薩時期,小乘開始沒落,大乘經典開始盛行,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在佛教流傳的歷史,大概只有印度才有大小乘之爭,其他區域大概是有各自適合發展的區域,所以,根本沒什大小的問題,當初,就算在印度,沒有大乘的興起,小乘佛教一樣會沒落,中國一樣不可能流行小乘教,所以,大小乘的流行各有因緣、時機罷了。
關於釋尊幾歲出家、成道的說法,在學術界、佛教界本來就一直存在不同說法。
大智度論云:我年一十九, 出家學佛道, 我出家已來...
釋尊19歲出家的說法是見於大智度論等資料,孤陋寡聞、傲慢者,才會說什麼佛教界共識,當然,您要接受誰的說法那是個人自由,但說有共識,那就不是學術界,當然,也不是佛教界的共識。下列網站之說,請參考之
http://blog.udn.com/ganghu999/6327414
因果法則因為看不到,所以釋尊用各種比喻說法,讓大家了解,釋尊不管是用比喻、用說故事的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讓大家了解艱深的佛法,就像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只會在意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沒人會在意故事情節是否真實,因為,那並不是重點,只可惜,許多人卻一直執迷於故事內容,而不去了解故事背後帶來的含意。
無量義經曰:「善男子!我先菩提道場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
種種說法。
種種說法,以
方便力。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呵呵! 您說:
釋迦牟尼教「不淨觀」害死60位比丘,這就是為駁斥不淨觀的修行的方便說法啦! 不然,您去查印度歷史,有紀錄60位比丘修不淨觀死掉嗎? 找到的話,告訴我出於哪部印度史。
佛陀的說法,本來就有許多方便教義,只是一般人都傻傻分不清楚,當然,這也不能怪大家,因為,法師能搞清楚的也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