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外十章 – 齊助教繼續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6-3 08: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125, 環境也可以是因

“環境也是成因”論者場子繼續。

我們再回到長頸鹿的場景,脖子短的族群會掛,長脖子的有優勢,於是長脖子族群活下來,短脖子的死光。

短脖子也許有其他優勢,但沒辦法,這也是環境選擇。這說法達爾文都不反對。然而,短脖子的基因真就不復存在?

首先,高個子父母,就能生出高個子子女嗎?不一定吧!只是機率高點。各位也聽說過“均值回歸”的理論吧!長脖子也可能生出短脖子。反過來,短脖子的族群也可能生養出長脖子的。並且,一步步再漫長演進之路上,長脖子多了,偶而生出短脖的,吃不到樹葉,短脖生命也短薄了。兩邊都慢慢的淘汰短脖子的。

還有,短脖與長脖的鹿,在漫長時代也可能雜交,給彼此留下基因,給可進化性留下機會。也許某一天,短脖子基因用得上呢!誰知道以後環境怎麼變化?剛剛都說了,人類基因裡還有尼安德特人的種子在。

生養純種才是反進化的,你看近親生子、純種狗養殖,下一代大多不太健康。雜種可是一種優勢!從進化的角度,說你是個雜種,是種褒揚。環境在演化的過程中承當的,真的只是低於基因突變的次因?

回到剛剛大腸桿菌的演化實驗,我們是可以在一個控制的環境不變下,實驗基因突變。這時,當然只有基因是變因,這不是廢話?

我問:如果再加上環境變因,各位不認為大腸桿菌的幾十年演變會更加複雜嗎?

Lenski的實驗,一開始就先排除了環境變化這個維度。所以,當然可以得到基因突變就是演化之因。

如果環境變化加進來,不是應該影響、驅動著物種演化嗎?。比如說,環境趨冷,大腸桿菌的演變使得耐寒。

對此,基因突變為主的進化論者當然還是可以說:就算加環境,基因依然是自由突變,同時會突變出耐熱耐寒物種,只是因為環境寒冷,只有耐寒的留了下來。

是嗎?同時有耐寒耐熱?依隨機地變異,那比例應該要相當,如果我們沒有去考驗耐熱度,我們能知道物種耐熱嗎?而一旦我們去實驗耐熱,給了物種熱環境,自然也能產生出耐熱物種。那究竟環境是因還是緣?

如果我們給一半熱環境一半冷環境,於是得到一半物種耐熱一半物種耐寒,於是能得出“依隨機變異,比例相當”的結論,符合隨機突變的邏輯。但如果我們給1/4熱環境,3/4冷環境呢?最終可能會有1/4證明能耐熱,3/4證明能耐冷。

各位看出來沒有?拿果說因,這裡有循環論證的毛病!

你看,大腸桿菌對麥芽糖的吸收,不就是最後不同進化代都可以了。你說有不對麥芽糖吸收的,然後掛點的嗎?

這裡真的沒有物種“主動適應”的成分?


= = =
短頸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長頸鹿脖子那麼長 真是為搶樹葉進化出來的嗎?
http://tech.163.com/17/0628/00/CNVP0PG600097U81.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9-6-4 08:45:39 | 顯示全部樓層
126, 主觀能動性

主觀性如果有,如同表觀遺傳,一代代傳下去,最後基因腳本自然變異,正好更適合表達表觀性狀,也傳了下去,這不就證實了物種能動性依然獲得自然變異的青睞?或者,反過來說,某一個基因因為環境或物種的主觀因素不表達了,不活躍了,一代代的關閉,最終基因突變被變更了呢?

環境或主觀能動性真的還是次因?如果不喜帶有意識意味之“主觀能動性”字眼,換一個說詞─【動態進化自適應】如何?

再來,剛剛“鳥喙”的案例,環境變化惡劣,趨向獨立演化;環境變化和緩,物種雜交,增加可進化性。

我們都認為,物種不是有意為之,就是環境使然。沒辦法啊!環境把我們隔開了,想親近也做不到;或者,自己本家都活不下去了,還有力氣外面亂搞養小三?這個案例上,請問是否倒過來變成了:環境是因,基因突變是緣?基因突變的最可能發生在交配的下一代,而環境影響了繁衍的配對選項。

進化論者依然可以主張:我們人類是否真喜歡找基因差異大的交配雖難明顯,但我們對近親交配不感性趣,卻是刻劃在基因裡的,別以為那是自己的主觀感受與抉擇。是嗎?好像小時候不住一起的兄妹,長大還是可能相戀的。這是環境影響還是基因決定?

事情可以一直想下去。正統進化論者可以繼續主張:剛剛大腸桿菌的演化,其中一組可分解消化檸檬酸,可也只有這一組成功消化。要說物種能主動適應?這裡沒有啊!畢竟只有一組做到,只能說是運氣。

但那也是因為營養液裡面,一直有檸檬酸啊!還有,我們又怎麼知道是否如麥芽糖一樣,最後還真的不同族大家也全會了?每一族各自有不同基因突變,在更長得時間序列裡,達成檸檬酸的消化,為其所用?或者我擬人化地說:其他大腸桿菌族群之所以還沒能消化檸檬酸,是因為沒壓力,環境一直很滋潤,不需要去大動作高頻次嘗試變異,所以這麼長時間才只有一族在偶然的好運下做到。如果壓力大,各族各自發揮才能,大量變異試錯,那是否會加快消化檸檬酸的能力?你看,物種的保護色,一樣是在環境下變異出來的能力。

正統進化論者還可以繼續主張:如果我們突然不給麥芽糖,只有檸檬酸了,這壓力夠大了吧!你認為所有族群都能很快跟上?都會消化檸檬酸?這是概率問題,我看應該會先死一堆才對,就是環境剪刀。

對此,環境組依然可以繼續說:你突然改變環境,當然會死一堆。但如果你慢慢改變呢?

… 這可以繼續爭論 …


環境、基因,兩者何為因誰為緣?

一旦回歸到現實世界,我們說不上究竟是基因、環境乃至自適應到底熟是因孰是緣,但同時驅動著演化的結果。

其實甚至也不能說有果,因為演化的道路一路前行,所謂的果只是到目前的狀況。

對於演化,如果我們真有演化思維的話,就應該對問題的答案採取開放的態度,先雞還是先蛋,真的分不清,因為一直都是互相影響,相互演化著的。

《生命視角》、《先天與後天》也是採這樣的態度,既非決定說,也非白板說。

當然,這麼下結論也可能還是說服不了正宗進化論者與忠貞的唯物論者。他們依然可以說我們實際上是受到基因、內分泌、賀爾蒙、無意識、…,而有所反應與行動,卻不自知。什麼“愛情”、“善惡”、“意義”…通通不存在,都是不自知者的美好幻想。當然,唯物允許你這麼想,主觀感受依舊服膺於底層的物理邏輯。不然,怎麼有哲學家說「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瞭解自己的不自由才能獲得心理上的自由」。*
       
我們再回到先天與後天的論述,那裡也有對許多動物的觀察與實驗。

= = =
*這句話是斯賓諾莎說的,當時的背景是理性。他強調人的自由其實只是幻覺,認為理解是自由之道,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這句話主要讓我們超越情緒的範圍,進入理解的世界。我們沒有自由是因為被控制而不自知,當知道被控制後,才開始有了真正自由。


 樓主| 發表於 2019-6-5 08:29:42 | 顯示全部樓層
127, 先天後天

以下是來自《先天後天》一書的解讀。文章的目的是要論證先天基因論與後天經驗論,兩者的主張各有背後支持的實驗。當然,對實驗的解釋與下結論是否合理、背後的機理是否掌握到位,各別見解不同,作者對實驗的解釋也提出其它的可能性。

一樣,我會在其中加入再思考再解釋與現象背後的其他可能性。

各位也可以從中理解,一個現象觀察或實驗完,有了描述或數據,不等於就是掌握了真實機理。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角度、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不同宏觀面,都可以提出不同機制的“目的論”思維,話都是人說的。

先從看似先天基因決定論的案例開始。

有一種叫草原田鼠的動物,是哺乳動物界少有的模範夫妻。草原田鼠對自己的伴侶非常忠誠,是一夫一妻制,它們交配之後,會含情脈脈地看著對方,生了小田鼠之後會共同照顧它,還會給小田鼠洗澡,你看這是不是跟人類的愛情差不多了?但科學家隨後發現,田鼠之間的這種愛情,其實是一種基因的產物,也就是後葉催產素所決定的。如果你給草原田鼠的大腦注入後葉催產素,那它們會更加恩愛,但如果注入阻斷後葉催產素的藥劑,草原田鼠立馬就會變成“負心漢”,再也不搞什麼一夫一妻制了。

草原田鼠的這個例子說明,田鼠之間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基因操控的。那人類跟田鼠一樣嗎?我們當然沒法兒直接拿人來做實驗,但是從基因的角度上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人類的愛情和田鼠的愛情,有著相似的基因基礎。如果你用機器掃描戀愛中的人,會發現他們大腦的某個部位在產生激素,田鼠也有同樣的現象。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如果連愛情都跟基因有關,那人的行為不就完全被基因決定了嗎?難道人類只是一個被基因操控著的木偶嗎?我們來看看馬特•裡德利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作者的回答很妙:沒錯,愛情是跟後葉催產素緊密相關。但關鍵在於,就算你的大腦分泌了後葉催產素,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戀愛,更不用說你什麼時候戀愛,跟誰戀愛了。你想想,你的身體,肯定有分泌後葉催產素的能力,但這並不是說你見人就愛啊。基因帶給你的,是愛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愛情必然發生。
這其實就是在說,基因的表達是需要條件的,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你在路上見到了一個很美的姑娘或者很帥的小夥子,那你的基因可能會開動,分泌後葉催產素,讓你感受到愛意。但如果你見到了一個仇人,這些基因就不會表達了。


依現象,看起來是基因造成,依作者解釋,看起來是環境影響表達的。看來,這裡人是有選擇的自由的?不真受制於內分泌?

正面的愛情表達之後,我們再看看負面的暴力基因。


= = =
《先天後天:基因、經驗及什麼使我們成為人》,[英]馬特.里德利


 樓主| 發表於 2019-6-6 08: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128, 犯罪基因

2002年,有研究者在新西蘭調查了400多名年輕男性,發現有暴力行為的人,他們身上一個叫 MAOA 基因活躍度更低,跟普通人不太一樣。那是不是說,這個基因活躍度低,就必然導致暴力行為呢?

也不是。研究者隨後發現,如果 MAOA 基因活躍度低的人,從小沒受過虐待,那麼他們的暴力行為,就跟普通男人差不多,沒什麼區別。但如果他們受到過虐待,那他們參與強姦、搶劫、攻擊等暴力行為的概率,就是普通男孩的4倍。這說明,雖然基因本身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些影響,也需要外界環境的參與才能發揮。

這些發現都可以證明,基因並不是人類的主人。不光如此,在馬特•裡德利看來,基因反而會受到我們行為的支配,是我們的幫手和工具。基因是為外界環境所設計的,它並不是在束縛你或者操控你,反而是給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給了你選擇的機會。


以上,都再再說明基因是藍本,它是否活躍是否表達,還要環境來啟動。所以先天基因並不能決定太多,也許發生概率高,但卻不一定非表現不可。

我們可以再深入細想,先說剛剛的後葉催產素的表達。如果一個女孩遇到一個帥小夥的殺父仇人呢?後葉催產素分泌不分泌呢?

愛上殺父仇人的帥哥的橋段,這在影視劇裡可常見了。甚至現實生活中也有所謂“斯德哥爾摩”效應,被害人居然愛上了兇手?

後葉催產素會有另一機制讓其不分泌?

不,也許同時有不同激素、不同內分泌在表達在博弈!一方面在恨啊!一方面又愛啊!

如同你糾結的要吃巧克力與否,一方面你的生理饞啊!一方面你的理智告訴你要減肥。

後者看似理性而非感性,但其實兩者都是以感性的情緒為主,一個是想吃,一個是拒吃。《新第四道,四十六》說過買與不買案例。
http://www.cwnp.net/thread-10902-5-1.html

人對事情的感受是一種感覺,是情感的表達,糾結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理性是在各種不同情感糾結背後的各自擁立者,各自情緒有不同理性的支持。

如果這樣,那先天基因論也沒錯,只是同時有兩種或多種不同內分泌都表達,在較勁。

所以,人在多種表達上糾結,有各自的衝動,所以人不是自由的,因為底層都是受到各種激素表達的影響。

人的自由展現在各種不同誘惑之間的選擇,但各種可能性,各種表達都在場,無論人選擇哪一個,都可以說是決定論的。哪一種情緒誰贏了都一樣。

但倒過來說,某次選擇中,你選了平常不會選的選項,你不也戰勝了其他選項?這不就是爭取自由的表現?

還有,有的人受習性左右選項不多,但有的人能糾結的多,每個人的面相多有不同。增加其他可能的表達,讓自己的選擇面增加。不也是爭取自由的途徑?

而且誰勝出,不是也有後天教養之影響?環境難道不影響多面相的擴裝?比如貧窮,影響心性發展?這錢老闆說過。

先天論者還是能極端的說這依然與生理機能有關,退到最後底層,還是來自基因表達。如果沒有這基因表達,比如你對雜草根本就不產生吃與不吃的糾結,何來選擇?

這裡可以層層疊疊的去思索,我先到這,不做細入。

= = =
犯罪基因、戰士基因、暴力基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8123849?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BA%E5%9B%A0/5437755


斯德哥爾摩效應
https://baike.sogou.com/v264479. ... FB7D520B69F8FA21913

《天生變態狂》,[美]詹姆斯.法隆。
三腳凳理論─成為變態狂的三個條件:大腦功能缺陷、遺傳了戰士基因、幼年時期受過虐待。
TED 探索杀人凶手的心理世界
http://open.163.com/movie/2009/8/R/G/M7CGSA96M_M7CGSGRRG.html
http://www.sohu.com/a/232704042_236505


發表於 2019-6-7 01:25:36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此錦上添花,如有不妥,還請樓主直接讓版主刪了此貼文。本人毫無芥蒂。

以下原文取自:
https://www.theverge.com/2019/1/ ... ure-nurture-science

論文本身的確是有在期刊刊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8-0313-7

以下附上粗淺的譯文,謹供大家參考。

Data from a private insurance company has given scientists a new way to study whether nature or nurture matters more when it comes to staying healthy in the face of disease. Though the answer isn’t definitive or exact — it varies according to each of the 560 diseases that were studied — the technique holds promise for bringing more insights in the future.

保險公司提供了科學家一個新的方式來研究“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針對其研究的560種疾病,結果雖然沒有全面地提供確實或者準確的答案,還是為將來更深入的研究帶來希望。

The traditional way of studying nature versus nurture relies on twins. Because identical twins share the same genetic code, comparing the health of twins can help determine whether genetic 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more of a role in their health. Problem is, it can be hard to find many pairs of twins, so most twin studies use small datasets and look at one disease at a time. The new study, published this week in Nature Genetics, uses a database of 45 million people, including over 56,000 pairs of twins.

傳統研究先後天影響的研究仰賴雙胞胎的案例,因為同卵雙生的基因完全相同,比較他們的健康狀態,進而可推測基因抑或是環境,對其健康造成了影響。這份刊登在Nature Genetics的論文使用了四千五百萬人的資料,其中包含五萬六千對雙胞胎。

The hope is that the results will help guide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various conditions
Some conditions, like Huntington’s, are 100 percent influenced by genetics, meaning that if you inherit a genetic mutation, there’s a 100 percent chance you’ll get the disease, no matter how wealthy you are or where you live or what you eat. The chances of getting other diseases, like asthma, are far more influenced by factors in a person’s environment, like climate and wealth, than by their genetic code. The Nature Genetics study found that genes influenced at least 40 percent of the 560 diseases, with cognitive disorders being the most influenced by genetics. About a quarter of the diseases were at least partly caused by environment, with eye diseases having the larges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有些疾病,例如亨丁頓疾病,是百分之一百受到基因影響。意即如果你遺傳了這項基因變異,那麼百分之一百將會發病,無論你多有錢,住在什麼環境,或三餐吃些什麼。其他疾病,如氣喘,則是個人環境裡的因素影響較大,氣候,經濟能力的影響多過遺傳基因。這份Nature Genetics的研究發現最少560種疾病中的40%種,其中尤其是認知功能障礙,為遺傳基因所影響。

The data in question comes from the private health insurer Aetna, which shared this data (stripped of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with Harvard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The researchers had the idea for this study when they noticed that the data included the dependents of the primary subscriber. Basically, they could see the insurance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who were on their parents’ Aetna insurance, explains study co-author Chirag Patel, a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Next, the researchers looked at the birth dates to figure out if they were twins. Then, they used a statistical technique to figure out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twins were identical or fraternal. (Fraternal twins only share half of their DNA.)

研究資料來自保險公司,Aetna。他們將去除個人身份證明的資料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享,研究團隊利用被保險人的生日推斷是否為雙胞胎,再進一步利用統計學的工具判定兩人是否為同卵雙生,因為異卵雙生這有一半基因會完全相同。

The database included zip codes (which the scientists used to extrapolate factors lik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ir pollution), a record of doctor visits, and diagnosis cod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explains first author Chirag Lakhani, a research fellow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at Harvard. By combining and analyzing all of this data, the scientists were able to tease ou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genetic vers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those 560 conditions, which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heart disease to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to blood disease.

這份資料包括了被保險人居住的社區郵遞區號(科學家以此獲得社經地位和空氣品質的環境因素),就醫記錄以及確診的疾病分類。藉由整合以及分析所有資料,科學家排除了這560種疾病相對性的先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心血管,結締組織和血液方面的疾病,

The hope, Lakhani says, is that the results will help guide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various conditions. “For exampl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lead poisoning, genetics plays a very small role and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environment,” he says. “But for other cases like ADHD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hard genetic component, we can think about other ways to interrogate the disease,” he says.

這份研究希望能提供其他研究者一些指標。例如鉛中毒和基因的關聯性很小,但是過動兒的研究則該專注於遺傳基因的方向,尋求了解分析這項疾病的新方向。

Patel and Lakhani point out that their study has limitations. For one, they didn’t look at ultra rare diseases, and because they were looking at twins young enough to still be on their parents’ health insurance, the analysis excludes diseases like Parkinson’s or Alzheimer’s that develop in old age.

這份研究並未檢視罕見疾病,並且雙胞胎的年齡都偏低(因為他們要在父母名下保險,通常都是未成年,或是仍在學),故分析也不包含年長才會發生的帕金森以及失智症。

Dan Belsky, a professor of epidemiology at Columbia University’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said that the study method helps solve a big problem in medical research: that the people who sign up to participate in studies could b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 who don’t. That makes the results incomplete and not representative. “Nobody is going to go out and collect data from this many people, but you can partner with the people who hold this data to leverage the extraordinary data capture that’s occurring in our lives to advance science,” he says. “This is a very carefully done study and I think it’s exciting to see this scale of data put to this question.”

這份研究也同時排除了一個實驗常見的問題:就是志願參加者本身就是一個影響數據的因素,意即志願者也許有相同的特徵,有一定傾向,這樣會扭曲了數據的分析。這份資料是由第三方提供,而且人數之多,實驗者樂見這個新的合作模式用以解答這類問題。

That said, today’s study doesn’t perfectly circumvent that problem either. As Patel points out, the people who have private insurance like Aetna hav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from those who have, for example, Medicare. The next step is to try to use the method on many different databases. “I think there’s tremendous possibility of leveraging these same methods in those populations to better get a grasp on other factors that matter that weren’t showing up as strong,” he says.

雖然如此,今天這個研究還是不能稱得上是完美地研究以及解答了這個問題。能負擔得起私人保險(或受僱因而讓公司保險)的族群,和使用社會福利保險的族群不盡相同。將來的目標是把這次的研究方法使用在更廣泛性的資料上。

Correction Jan. 16th, 2019 6PM EST: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incorrectly stated that Dan Belsky was a professor at Duke University. He is now a professo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樓主| 發表於 2019-6-7 10: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129, 學習與基因

接著,我們說學習。這總歸是後天了的吧!

不光人類會學習,動物也會。有科學家拿果蠅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先給果蠅聞一種難聞的氣體,然後馬上給果蠅的腳來一次電擊。幾次下來,果蠅就明白了,只要一聞到怪味兒,就說明自己馬上要被電擊了,所以它一聞到怪味兒就會趕快飛走。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那麼果蠅記憶和學習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科學家研究發現,所有的動物和人類,都擁有同一種基因,叫 CREB 基因。在記憶和學習的過程中,這個基因就會開啟,合成一種蛋白質,叫反應結合蛋白。這種蛋白會改變大腦細胞之間的突觸,從而實現記憶和學習的功能。

當然了,學習的過程也不只涉及到這一種基因。比如科學家已經發現,學習新東西的記憶,跟提取已經學到的記憶,就分別需要不同的基因。學習和記憶的過程至少涉及到75種蛋白質,也就是75種基因的產物,這些基因共同起作用,就像是一台非常精密的機器一樣,來為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服務。

聽到這裡,你還覺得基因是在控制你嗎?當然不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人類是在把基因作為工具,來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馬特•裡德利認為,大部分基因都是這樣,是為後天環境設計的,它是我們的幫手,而不是操控我們的主人,更不是決定一切的神。

更好玩的是,有時候人類還會主動去矯正基因對自己的影響。比如有研究發現,兩個在同樣環境中一起長大的雙胞胎,居然比分開長大的雙胞胎,行為差異更大。為什麼呢?因為在同樣的環境下,雙胞胎會刻意培養自己跟對方的差異,比如其中一個人話多,那另一位就會傾向於少說話,形成差異互補的性格。

馬特•裡德利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類比,來說明基因對於人的意義。他說各種基因,就像是電腦裡的各種軟體,你的電腦裡有寫文章的、聽音樂的、看視頻的各種軟體,這些軟體不會限制電腦的運行,反而給電腦提供了各種功能,你可以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自由選擇。也就是說,基因是來給你賦能的,而不是來約束你的。

剛才講的就是第一個問題,人的行為是不是完全被基因這樣的先天因素控制的?當然不是。因為基因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它是針對外界環境設計的。在馬特•裡德利看來,基因並不會制約我們的行為,反而是我們自己在支配基因,利用基因完成各種需求。基因絕對不是高高在上決定一切的神,而是人類的工具和幫手。


以上,基因看起來不能百分百決定一切,似乎給先天論者打了臉。但難道環境就能改變一切?“白板說”有道理?

來,我們從後天的角度,看我們能不能隨意塑造心性。


 樓主| 發表於 2019-6-8 09:35:38 | 顯示全部樓層
130, 耍猴子

在極端的後天論者看來,人沒有什麼本能,生下來就是白紙一張。你的性格和行為,完全是後天環境造就的。只要訓練得當,我想讓你成什麼樣,你就能成什麼樣。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曾經宣稱:「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讓他們在我設定的環境裡成長,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任何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小偷,都可以。」

華生的這句話,代表了後天論者的一種普遍觀點,就是只要通過後天的引導,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我們就可以塑造人性,決定人的行為。那我們就來看看,後天論者的這種觀點到底對不對?

先通過一個實驗來看看,生物是不是沒有本能的白紙一張。有一位叫哈利•哈洛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幾隻小猴子分別放進籠子裡,每個籠子裡都有兩隻猴媽媽模型,一只是冷冰冰的用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另一只是柔軟的,用布偶做成的猴媽媽。其中鐵絲猴媽媽的手上拿著奶瓶,如果小猴子想喝奶,就必須跟鐵絲猴媽媽親近。按照後天論者的觀點,生物生來就沒有本能,它的各種行為都是被訓練出來的。俗話說,有奶就是娘,既然奶瓶在鐵絲猴媽媽手上,那小猴子肯定會跟鐵絲猴媽媽親近。

有奶便是娘?對嗎?

但哈洛的實驗結果並不是這樣。他發現,這些猴子只有在想喝奶的時候,才會去鐵絲猴媽媽那裡喝一點,其他時間都願意跟柔軟的布偶猴媽媽呆在一起。這說明小猴子對柔軟的猴媽媽具有天生的偏好。哈洛還在實驗過程中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裡的小猴子,用後腿纏住布偶媽媽,然後傾斜著身體去喝鐵絲猴媽媽手上的牛奶,說明這只小猴子雖然沒有經過任何引導,但它會本能地依戀那只柔軟的布偶猴媽媽。

之後又有科學家做了類似的實驗,發現小猴子不光天生就更依戀柔軟的猴媽媽,還更喜歡會搖晃的、溫暖的猴媽媽。這些實驗都說明瞭,小猴子生下來的時候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有一些天生的喜好的。

剛才的這個實驗,是說生物有本能。那麼,我們能不能像約翰•華生說的那樣,通過後天培養去隨心所欲地去改造生物,完全不在乎它們的本能呢?答案是,也不行。我們來看另一個實驗。

有一位叫蘇珊•米妮卡的科學家,也用猴子做了一個非常出名的實驗。她發現,如果一隻猴子從小就在實驗室裡長大,那它就不會怕蛇。但如果在野外自然長大的猴子,那它看到蛇就會非常恐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野生的猴子即使沒被蛇咬過,它也會從媽媽或者是其他夥伴的行為中,學會對蛇的恐懼感。但實驗室裡的猴子就沒有學習物件,所以不知道怕蛇。

實驗做到這裡,其實部分證明瞭後天主義者的觀點,就是對於蛇的恐懼的確跟後天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後天的經驗,猴子就不會怕蛇。好,那照這個思路,我們是不是想讓猴子怕什麼,它就會怕什麼呢?

繼續看米妮卡的實驗。在得到剛才的結論之後,米妮卡又拿錄影帶做了一個實驗。她先拿了一盤真錄影帶給實驗室的猴子看,這盤錄影帶裡的畫面,是猴媽媽對蛇的真實反應,特別害怕。猴子們看完之後,對蛇也特別恐懼。這說明猴子完全看得懂錄影帶,很容易就能學習到對蛇的恐懼。

接下來這一步就很關鍵了。米妮卡又拿了一盤剪輯過的假錄影帶給實驗室裡的猴子看。這盤錄影帶裡的畫面,是猴媽媽看到了一朵普通的花之後,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這當然是偽造的。如果按照後天論者的觀點,實驗室裡猴子看到猴媽媽害怕花,那它們自己也會因此產生對花的恐懼。但實際的實驗情況是,即使看了這盤錄影帶,猴子也不會害怕花,它們可能只是認為,畫面裡的那只猴子不太正常,花有什麼好怕的!

之後不少科學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很多類似的實驗,結果都一樣。這就說明,並不是我們想讓猴子怕什麼它就會怕什麼的,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改造猴子。對於蛇的恐懼,部分地存在于猴子的基因裡,但猴子天生就不會害怕花朵,如果你想違背猴子的本能來馴化它,那是很難成功的。

在馬特•裡德利看來,哈洛和米妮卡的實驗非常偉大,等於宣告了後天決定論的破產。我們連隨意改造動物的行為都做不到,更何況是去改造具備高級智慧的人類呢?


 樓主| 發表於 2019-6-9 10: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131, 反作用

對母親的依戀,以及恐懼,說它們生來就刻在基因裡,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其實還有很多現象,看似和先天完全沒有關係,但實際上也會受到先天基因的影響,並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比如說,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習俗上,人類社會普遍禁止亂倫和近親結婚。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某國政府突然決定決定放開法律限制,說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那結果會怎麼樣?

很可能是,不怎麼樣。因為從本能上來說,人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本來就不怎麼感興趣。有一位漢學家,亞瑟•沃爾夫,他研究了19世紀14000個臺灣女性的資料,結果發現,如果一對夫妻從小一起長大,很熟,那他們倆就更容易出軌,離婚率也更高,子女數量也少。這說明,共同成長的經歷,其實降低了他們之間的性吸引力。沃爾夫認為,這是一種性本能。還有學者說,人類避免亂倫,其實不是因為法律的原因,而是因為本能的原因。

再比如說政治立場吧,看似它應該完全是被後天的教育和文化環境所塑造的,但有實驗發現,它們居然也受到基因的影響。比如有研究者在對雙胞胎的政治立場進行調查後發現,一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他們在“右翼傾向”上的相關性有69%,而異卵雙胞胎之間壓根就沒有相關性。

簡單解釋一下,雙胞胎有兩種,一種叫同卵雙胞胎,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基因相似度很高。還有一種叫異卵雙胞胎,由兩個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成,基因相似度就要低不少。同卵雙胞胎即使成長環境不同,他們之間的政治立場相似度仍然很高,這說明政治立場等文化現象,也會受到基因的影響,並不是可以輕易扭轉的。

不知道你聽到這個結論是什麼感受,但馬特•里德利是很慶幸的。他說幸好每個人生來就有不同的秉性,不能被隨意改造。否則這個世界,就可能變成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那本書中所描述那樣,所有人都被統治機器洗腦操控,成為一個恐怖的地獄。正是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特質都不一樣,而且不容易改變,社會才能呈現出多姿多樣的景觀。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重點。我們能不能像後天論者說的那樣,隨意塑造人的行為,改造人性呢?答案是,不行。後天學習所得到的經驗,當然會影響人的行為和個性,但我們並不能忽略人的基因和本能,去隨意地改造人性。

前面兩個問題已經說明瞭,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都不可能單獨決定人的行為。馬特•里德利說,人的行為,其實是被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所影響的。那第三個問題我們就來看看,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到底是怎麼影響人的行為的?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們說到了,基因的表達,需要後天環境來給它提供條件。第二個問題中說的是,後天經驗的學習,也要受到基因的制約。其實這就已經體現出了馬特•里德利所說的,先天和後天交互關係。所以這部分就來看看,一些具體的人類行為和特徵,是如何受到先天和後天的交互影響的。

= = =
補充:
我們說一下台灣童養媳的世代。
我不是說這作風的歷史成因與時代演變,而針對進化論、道德說、先天/後天…等說法上的爭論。我看也有許多書籍提到這個台灣案例研究。

首先,這是一個講“亂倫”的心理感受的案例。到底不對至親(兄弟姊妹)有異性吸引力的原因是因為本來就有血親關系(基因相近),所以先天不感興趣(初始已設定);還是因為長期住在一起,因為太熟悉了,所以沒有性吸引力?

結論是後者,是後天環境,不是先天基因。

接著,我們說亂倫是有社會道德或法律的明確限制,甚至有些台灣長輩對同姓氏婚姻(如張張聯姻、施施聯姻)都有意見。

那相對本能與社會道德規範,亂倫一事,孰輕孰重?

答案是前者,是本能而不是顧忌,是“不感興趣”而非“不敢性趣”。

故此是自下而上的自然直覺,而非自上而下的道德規範。這兩者都是後天環境,不過卻是自然造就,非強制而成。

所以分清楚,上述所謂“本能” 不是指先天底層基因,而是與社會規範相對的用詞。

但是,別以為這對“基因才是根因”的經典派有威脅。住一起,無性吸引力,這樣的機制,一樣可以是由基因預設的性本能。是的,小時候青春期性成熟前的關鍵期,面對這種天天相處的異性,於是基因不表達,無催產素,無性趣。於是在長大後也再沒有吸引力。誰讓他們在性成熟的關鍵時期就都在一起呢?

總之,無論說環境如何,基因論者一樣可以指稱是“基因預設”的程序。

不講理嗎?可別說,有關口音,就有所謂語言關鍵期,後面會提到案例。



 樓主| 發表於 2019-6-10 11:02:27 | 顯示全部樓層
132, 體重

我們看體重。

有一項研究發現,一對同卵雙胞胎,如果在同一個家庭長大,那他倆在體重上的相關性是80%,如果是在不同家庭裡長大,那體重的相關性仍然有72%,這就低了一點。但如果是一對異卵雙胞胎,也在同一個家庭裡長大,那體重上的相關性就只有43%,更低了。至於沒有血緣關係的、被收養的兄弟姐妹之間,雖然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那體重相關性也只有1%,跟沒有差不多。

在這個實驗裡,同卵雙胞胎,基因差不多,即使在不同環境下長大,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但是體重還是很相似。但基因差別很大的人,即使成長環境一樣,但體重相似度還是低。所以從這個結果裡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個人的體重,主要受先天基因的影響,跟後天飲食習慣的關係不大。

關鍵就在這裡,那是不是說,飲食習慣不會影響體重,我們就可以自暴自棄隨便吃了呢?也不是。因為剛才的這個研究只能說明,即使大家吃的一樣,但有些人就是胖一點,這是基因問題。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具體的體重波動,那就能看出來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了,無論你基因如何,只要吃得越多,那肯定長得更胖嘛。

科學家現在發現,美國人的平均體重,是一直在增加的,當然其他國家可能也差不多。那美國人平均體重的增加,是基因導致的,還是飲食習慣導致的呢?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基因變化的速度其實非常緩慢,是要以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衡量的。所以在短短幾代的時間內,美國人的基因肯定不會發生什麼大的變化。那麼平均體重的增加,肯定是飲食習慣這些後天因素所導致的,這跟基因沒什麼關係。

從這個例子中就能看出,人的體重會受到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基因決定你體重的大概範圍,但飲食習慣也會對你的最終體重造成影響。做一個不太精確的比喻,在體重問題中,先天基因就相當於粗調旋鈕,後天飲食習慣就像相當於微調旋鈕,二者共同影響最終結果。


我們回到開始時說的,基因賦予你的標準體重。但如果你總是一直常態地吃高熱量食品,你基因再好也會被習性給轉變。

BBC的記錄片《為什麼瘦子吃不胖》,其實是有局限性,首先參與實驗的都是年輕人,而且實驗時間不能算長─相對於人生長度來說的話。如果天天如此吃,長年如此吃,不變成胖子那真是天理難容了。


 樓主| 發表於 2019-6-11 08: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133, 智商與口音

再來看看智商,最後說口音。

馬特•里德利在書裡引用了一句很好玩的話,說很多教授認為,自己孩子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為自己遺傳的好,但自己學生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為自己教得好。這句話雖然是個略帶諷刺的玩笑,但其實也不是毫無道理,因為智商跟體重也有相似之處,受到基因和環境的交互影響。

有研究發現,對於家裡極端貧窮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智商高低,基本取決於外界環境。但對於富人家的孩子們來說,智商高低基本取決於基因。換句話說,假如你每年的生活費只有1000塊錢,那你的智商主要受環境影響,因為這個殘酷的環境會嚴重地拉低你的智商。但是,如果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生活水準,那每年是花10萬塊錢,還是100萬,對你的智商影響就不大太了,這個時候,影響智商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基因。這也引出一個結論,就是越平等的社會,越要靠個人天賦來取得成功,因為大家的資源都差不多,環境也類似,很難靠局外因素幹掉其他對手,只能靠腦子了。

還有另一種現象,也能體現出後天環境對智商的重要性,叫“弗林效應”,是說人類的 IQ 測試分數,每10年就會增長5分。剛才講到過,人類的進化速度是以萬年為單位的,不可能這麼快,所以這種現象,只能是由於環境的影響,因為人類的生活水準和教育水準都會越來越好嘛。

在智商的這個例子中,先後天的交互作用就更明顯,也更複雜了。在不同的後天條件下,基因和環境的作用大小,以及對人的影響方式都不同。

最後來看個更好玩的先後天交互的例子。前美國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基辛格。基辛格出生在德國,之後跟著父母逃難才去了美國,所以基辛格的英語,帶有明顯的歐洲口音。但基辛格的弟弟,只比他小1歲,就完全沒有歐洲口音,是一口正宗的美國腔。

馬特•里德利說,這是因為人類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天生的,但學習哪一種語言,卻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還十分微妙:先天基因決定了,人有一個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內,人的語言習慣是可以被塑造被改變的,一旦錯過了這個階段,再想變就很難了。基辛格由於年紀稍大,等他到美國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改變自己口音的機會。而他的弟弟雖然只比他小一歲,卻剛好趕上了語言學習的末班車,所以可以學習到正宗的美國口音。這種現象,叫做“印刻效應”。印刻效應,就是先後天交互作用的完美體現。

講到這裡,你就能明白馬特•里德利為什麼會說,人的行為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所決定的。因為無論是體重還是智商,甚至是說話的口音,都同時受到先天和後天因素的交互影響。

= = =
許多來大陸的工作定居後所帶的子女,口音一樣有這種現象。老大在台灣念幼兒園,在大陸口音一聽就知是台灣人(但在台灣也被認為是大陸腔調);而老二是中班開始在大陸念幼兒園,腔調完全如同大陸當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