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補充 ─ 名詞概念
基因表達,就是產生特定蛋白,也就是蛋白激素,比如,催產素。催產素之所以叫催產素,顧名思義,是雌性動物在哺乳期,用來促進乳汁分泌的激素。
後來,人們發現催產素不僅僅在哺乳期的媽媽身體裡有,在所有人,不論男女,的大腦裡都有。催產素可以被大腦裡的一小群神經細胞分泌出來,釋放在大腦中,啟動腦細胞的電活動。
所謂的賀爾蒙就是各類激素,透過體內內分泌系統,傳遞到身體各處。因此有各種相應的應激反應。
說到催產素,我們回到田鼠的案例,我們之前說有一種田鼠奉行一夫一妻制,但這種田鼠有一近親,卻沒有忠貞愛情的信念。
科學家對比了兩種田鼠之間的差異,發現這兩種田鼠的大腦裡有一個基因的作用差別巨大。這個基因編碼著一個很小的蛋白質激素 — 催產素。
研究者發現,愛情田鼠和花花公子田鼠的差別在於,花花公子田鼠的大腦裡不能感受催產素的存在,因為它們腦子裡的負責感受催產素的感受器特別少。
所以,交互實驗下,施予愛情田鼠阻斷對催產素的接收,牠也會變成花花公鼠。
除了愛情,親子關係也一樣需要催產素。催產素能使雌性動物建立對幼兒無私的愛。一方面,親子互動也能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而此催產素不是只有雌性有,雄性動物也一樣會在大腦內有催產素的分泌,爸爸在親子教育上也很重要啊!
最有名也最常被提及的激素,除了催產素,還有多巴胺、內啡肽。一般這麼分:歡喜多巴胺、愛情催產素、鎮痛內非肽。我就不細入了。
https://www.sohu.com/a/137850404_655845
以上三者,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愛情反應鏈中,催產素注入到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才能產生效果。依據此科學的解釋,是催產素控制著多巴胺的釋放。所以生物之愛情反應鏈是這樣:一開始兩性關係產生歡喜多巴胺,之後催產素產生,而催產素保持多巴胺持續釋放,有了正反饋,從而鞏固親密關係。
這說法是先性後愛?或說先有了性吸引後面才有催產愛意?這我就不清楚了。
基因表達,產生蛋白激素,我們受蛋白激素影響,進而有相應的感受、反應與行為。
但基因的表達,有其產生條件,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在這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之中,我們有機會改變。
我們自然會去找歡喜的情境(購物/美食/…),以使我們獲得生理心理的獎賞,這不多言。以不好的情境為例,如剛剛說的,先避免環境條件成立,進而避免產生相應反應,比如過敏反應。一旦引發蛋白表達就是生理層次上的,那就不是什麼強大意志力可以改變的,只能再用其它方式抑制、緩解、減輕症狀。這我就只好說,你自己喜歡搞事,怪不了他人與環境。
有些則是避免不了、或不得不的環境,因而產生相應的激素反應。在生心理上,自己有所認識,或能承受克服,解決不了的還能尋求專業機構幫助。這時需要把自己的理智運用起來,找解決方案,爭取不繼續再迴圈裡打轉。
有人自怨自艾,有人積極面對;有人視為迫害,有人當作歷練;這些都是對反應不同的再反應。
= = =
賀爾蒙 = 激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F%80%E7%B4%A0/45268?fr=aladdin
內分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85%E5%88%86%E6%B3%8C
外分泌:流汗、出油、唾液、胃液、消化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96%E5%88%86%E6%B3%8C
其他有名的激素─腎上腺素,血清素
https://www.jianshu.com/p/30cd4407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