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外十章 – 齊助教繼續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6-12 08:38:12 | 顯示全部樓層
134, 總結

好了,花許多篇幅專門把《先天後天》的解讀給說完。回顧一下:

第一:人的行為是不是完全被基因這樣的先天因素控制的?

並不是。先天論者,或者基因決定論者,經常有一種誤解,認為基因是一成不變的,預先規定好一切的。但真實情況是,基因會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需要一定的條件才會表達。基因是人類的幫手,不是人類的主人。基因不會約束人類,反而是人類的行為在支配基因。

第二:我們能不能隨意地塑造人的行為,改變人性?

在像約翰•華生這樣的後天論者看來,後天環境是影響人性的唯一因素,通過獎勵和懲罰,我們可以隨意改造人性。但許多實驗已經說明瞭,生物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具有天生的本能和喜好。我們連猴子這樣的生物都無法隨意改造,更不要提改造擁有高等智慧的人類了。後天的學習需要建立在先天的基礎之上,想要違背生物本能,隨意改造生物,是不現實的。

第三:馬特•里德利為什麼說人的行為是由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所決定的?

許多研究發現,像體重和智商這些特徵,甚至是人的口音,都同時受到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共同影響。

先天與後天的關係,不是相互對立,而是一種交互關係。現在,也許我們可以把這個結論往前推進一步,那就是:受後天環境影響的表觀遺傳,和基因一起影響了我們。



 樓主| 發表於 2019-6-13 05: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135, 生命視角

我們再回到另一本書《生命視角》,剛剛只舉過書中一例:大腸桿菌的演化。

作者戴維.威爾遜,一樣提到演化思維的兩個面向。一是先天性的;一是適應性的。

先天性的他舉了樹蛙的案例,內容不再提及,各位聽了這麼多,知道物種有很多的行為是寫在基因裡的,只要環境出現符合的條件,物種自然會依照原初的“設定”去作為,不需要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刺激與反應”。

另一個案例是舉了生存在相對惡劣環境的鳥寶寶的行為模式。因為鳥媽媽會感受到生存的精神壓力,使得雌鳥體內皮質醇濃度升高,於是牠生的蛋也受影響,而含有高皮質醇。好了,這出生的鳥寶寶我們叫窮鳥寶寶。沒辦法,這是窮人家的孩子。

窮鳥寶寶的的體型偏小,但肌肉反應快,飛行速度也更快,比富人家的寶寶更擅長戰鬥,牠們是天生的奮鬥者。

這是天性。研究者選擇富裕雌鳥生的鳥蛋,給蛋裡注射了一點皮質醇,結果孵化出的小鳥與窮鳥寶寶一樣。

富鳥窮鳥都是同類鳥,基因當然是一樣的,但基因內碼有選項,如果皮質醇高就開啟窮鳥模式。

這案例揭示了兩件事,一是環境真的影響後代的體型與行為模式,會影響基因的表達。二是這種受環境影響的基因表達,天生就會對應不同的環境模式。

你可以想見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基因表達顯著的一組,會慢慢主導整個族群。也就是基因變異會趨向到去適應環境演變的方向。

你要說這是基因造就的天性,沒錯;你要說環境為主、基因是次,沒錯;你要說無論何種環境,基因內本有對應模式,所以基因為主、環境選擇為次,也沒錯;你要繼續申論,舉例在某些面向上,環境為主、基因是次,一樣也沒錯。然後,可以一直迭代一直爭論下去。

哺乳類也一樣,小老鼠一樣有富人模式與窮人模式。前者穩重、淡定、從容不迫;後者早熟、好鬥,更有攻擊性。窮人家的早婚配對,趕快生下一代,不然基因就斷了。

而影響兩者“氣質”的,是小時候被媽媽舔舐的次數 ─ 舔得多,富寶;舔得少,窮寶。

人比較複雜,受到的影響與牽制方方面面,各式環境、基因因素都有。但人也更具思想、技術能力,有邏輯判斷、理性決策的功能,能擺脫枷鎖。

而相對的,社會、道德、觀念、傳統、習俗、貧富、…,總總因素,在群體生活的層次之上,我們還有文化基因的牽絆。

文化基因一樣也會傳播,也能傳承。錢老闆不也說,貧富思維有所不同嗎?

這種先天與後天性的交織造化,太複雜也太難簡易的區隔。但我們就舉免疫系統為例,這裡既有先天的,也有後適應的。

 樓主| 發表於 2019-6-14 08:43:35 | 顯示全部樓層
136, 免疫系統

我們來考察一下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先天性的,比如說受傷了或遇到某類病毒/細菌/微生物入侵,應該如何反應,都是預裝程式規定好的。但是環境中總是會有各種我們的祖先從來沒經歷過的新細菌,尤其是各種微生物都在不斷地變異和演化,免疫系統不可能指望靠基因編碼裡寫著各種各樣的處理程式,因為新物種太多,靠標準程式根本對付不完。免疫系統也需要去應對新的變化,自己也得跟著進化。

我們的血液中有30億個淋巴細胞,每個淋巴細胞都能在 1 秒鐘之內釋放出 2000 個抗體。抗體的作用是識別陌生的微生物,然後附著在那個微生物的表面,等於是給它打一個標記。而只要一個細菌被抗體給標記了,免疫系統就會啟動清除程式,殺死這個細菌。

為什麼免疫系統能識別新的細菌?因為我們體內有一億種不同的抗體!每種抗體都擅長識別某幾種類型的微生物。可以說抗體們已經把所有在理論上可能存在 — 不管是不是真的已經存在 — 的微生物都給畫了一張圖,這張圖的解析度非常高,幾乎是全覆蓋。

而一旦某個抗體發現新入侵的細菌,它就會立即通知生產它這種抗體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會立即加大力度生產這樣的抗體 — 要知道,每個淋巴細胞都可以在一周之內分裂為2萬個同樣的淋巴細胞。

當然,抗體必須學會不要誤傷友軍,而這就是為什麼免疫系統必須跟著人一起在環境中成長。

何為友軍?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群落便是。

所以免疫系統的適應性,是用自身的演化來實現創新,它是在不斷試錯中自發地掌握新東西。這不是安裝程式,這是隨機應變,是後天適應。

但是威爾遜也特別強調,演化系統的這個“適應性的”的能力,是跟“先天性的”配合才能發揮作用。抗體僅僅是標記敵人,真正殺死敵人的,還是預裝的手段。


= = =
泡泡男孩:無免疫力的極端案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6789009?fr=aladdin

過敏症則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引起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0/10/5583988_259310738.s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9-6-15 10: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137, 微生物

這裡補充一個知識點 ─ 人體微生物。

人體需要人類自身身體之外,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據專家研究,嬰兒出生如果是自然分娩,順產時則會經過母體產道而被滿滿的微生物細菌等包裹,自然得到這些共生物。

母乳中含有名為HMO的多糖成分,這是給腸胃中的細菌養分的。細菌食用MHO 後,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幫助嬰兒小腸更好的生長。

而母乳中的HMO有200多種,可以假定相應於人體共生的菌群種類也是相當多的。菌群可以對治很多病毒感染,其中感染高發於腸道區域。

有共生菌,或利於商業稱“益生菌”,對人體比較健康。如果極端狀態,人體很“乾淨”,沒有共生菌群提供保護,則往往對環境的適應性會很脆弱。身體太乾淨反而使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研究人員實驗同為哺乳類的“無菌小鼠”,發現牠們不僅腸胃發育遲緩而且免疫系統工作也不正常。如果把“無菌小鼠”放在外部環境,很容易受細菌攻擊病毒感染得病。

所以有人說,把小孩送幼兒園團體互動也是鍛鍊免疫,生幾場小病,比一次受多重攻擊的大病好。太髒固然不好,但太乾淨也一樣,都是“度”的掌握。

婦科炎症也是如此,過量抗生素,陰道太乾淨,沒有乳酸桿菌,破壞了環境弱酸性,反而受各種細菌侵入。

不濫用抗生素,沒對付到病毒,反而殺死或改變人體微生物群落分佈,進而引起過敏症,如鼻炎、哮喘、食物過敏等。我個人也有經歷,住院幾天注射抗生素,劑量大,結果一直乾嘔,非常難受。

總之,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也對免疫系統有幫助。從出生開始,就在訓練免疫系統運作。


= = =
《我,包羅萬象》,[華]勇埃德
《消失的微生物》,[美]馬丁.布萊澤

益生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2945666?fr=aladdin

《為了下一代,你得多吃菜》
http://www.lamabang.com/topic/id-24733139.html

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要多吃蔬菜。原因很簡單,多吃蔬菜對身體好啊。最近,《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告訴我們,說多吃蔬菜不光對自己身體好,居然對你孩子的身體也好。

科學家拿小鼠做了個實驗,他們把老鼠分成兩組,一組喂低纖維的食物,蔬菜比較少,另一組喂高纖維的食物,蔬菜比較多。結果發現,吃菜少的小鼠,腸道裡的微生物多樣性還不到吃菜多的小鼠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吃菜少的小鼠,他們繁殖的後代,腸道裡的微生物種類也會比較少。

為什麼吃菜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呢?

在人體裡面,上千億的微生物主要靠蔬菜中的纖維素存活,如果纖維素的攝入量下降,大量的細菌就不能存活,微生物的多樣性就會下降。已經有研究發現,體內微生物種類少,和免疫疾病,還有肥胖,都有關係。這就是說,如果你不好好吃菜,不光你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不行,你生的小孩也是這樣。

所以啊,平衡膳食,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後代啊!



 樓主| 發表於 2019-6-16 11: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138, 有意識的演化

戴維.威爾遜,在《生命視角》一書中也提出了一個新概念 ─“有意識的演化”。

他舉了一例,乳糖耐受性。

人類本沒有消化奶製品的能力,但一些遊牧民族因為掌握了充足的奶類供應,經過許多代的選擇後,就擁有了消化奶類的基因。

另外,《我們人類的基因》中,亞當.盧瑟福就斷言,東亞人基本都有成吉思汗的基因。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1yds42ra7m6ku

如果看其族譜,中東地區不乏其子嗣。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而在英國的研究,英美歐也多有其基因。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 ... 01005mgx.html?from=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8634273/?type=rec

遊牧民族有消化奶類的基因,成吉思汗是遊牧民族,很多人有成吉思汗的基因。這些事湊起來,我想很多人應該對牛羊奶是有能力消化的。

就算這事實鏈條不靠譜,但現在多數人喝牛奶不至於拉肚子了吧!

你回想一下大腸桿菌消化麥芽糖的案例,這乳糖耐受性一樣內含物種主動適應性的成分。

如果人類沒有機會接觸牛羊奶,又怎麼可能對奶類製品有消化能力呢?

戴維.威爾遜提出的“有意識的演化”對經典進化論者是激進的話題,因為對經典而言,演化是沒有方向的。而威爾遜認為,我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干預我們的進化方向。


= = =
乳糖不耐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 /2789926?fr=aladdin

益生菌可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幫助吸收。


 樓主| 發表於 2019-6-17 08:55:27 | 顯示全部樓層
139, 命運好好玩

這次開講有點長,差不多該結束了。

我想起一句老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我重寫一段,做為這次總的梳理,同時做為結束。

一命,即為基因。遺傳得來。
有好的基因當然好命,比如天生麗質、抗衰老;不刷牙都不蛀牙;多吃都不帶發胖的等等。
帶不好的基因,也不必要氣餒。基因是因,但不必然成為果。
因緣果,這個緣可以想像就是表觀基因表達。

二運,即為環境。一樣分好壞。
好環境,好山好水好健康,就算有天生遺傳過敏症,也不發作。也可能好運到一輩子不知道自己原來有基因缺陷。沒條件讓基因表達啊!
如果遇到壞環境,差的基因配上差環境,鼻炎又住霧霾區,那就倒楣了。
極端點,就算有好的體魄卻遇上戰爭、百年饑荒、輻射汙染,好基因也沒好果子吃。

以上二個,基因與環境,都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沒事,我們往下看。

三風水,是自主能改造環境與自身狀態。
比如把自家環境清掃整潔,住得陽光通風一點,一定比陰暗潮濕來得好;再比如明知自己過敏,能主動離開汙染區,或避免引發過敏的條件。

以前曾經租屋在桃園一樓,陰暗潮濕,屋旁還有小水溝。入住一段時間,自己的身體能知道不適,睡得也不安穩,於是早早就搬家了。

再比如吃睡合度、運動健身、生活節律、勞逸結合等。不暴飲暴食、不熬夜、不日夜顛倒、不過勞、…。這一樣是個人可以調控節制的。

四積陰德,是心境。
不沒事搞事,不作損人不利己的事。比如就喜歡挑撥離間、愛八卦、背後批評抹黑、說三道四、…

與人為善,不汲汲營營於勾心鬥角,不做虧心事,至少能心情平順。
保持平常心,有效釋放壓力,避免心理疾病上身。
忌妒、貪婪、恐懼、憤怒、…種種負面情緒等的有效管理。對情緒反應的正確理解,還有對反應的反應,…

五讀書,是去增加知識、理解機制,認識以上種種。
沒意識,不思考、不反省,不讀書又不衛生…,能好哪去?

皮膚乾癢,卻喜歡泡熱水澡,又不喜歡塗油保養;都痛風了,還總愛喝啤酒;都痔瘡了,還一直蹲馬桶刷手機;曬太陽就會起疹子,還一直待大太陽底下也不防曬;明明對蝦過敏,就喜歡吃蝦,…,以上種種,基因不表達就真瞎了。

三四五,相信我們可以控制。先天不足就後天調理,後天適應也能影響現世人生乃至後代生存。

幸福/自由是在刺激與反應之間。這部分可以參考《新第四道》的內容。

好了,這次主題的部分,就先到這裡。有機會,也許應該說說減肥了。

以下,再給幾個補充性文章。



 樓主| 發表於 2019-6-18 04: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140, 補充 ─ 名詞概念

基因表達,就是產生特定蛋白,也就是蛋白激素,比如,催產素。催產素之所以叫催產素,顧名思義,是雌性動物在哺乳期,用來促進乳汁分泌的激素。

後來,人們發現催產素不僅僅在哺乳期的媽媽身體裡有,在所有人,不論男女,的大腦裡都有。催產素可以被大腦裡的一小群神經細胞分泌出來,釋放在大腦中,啟動腦細胞的電活動。

所謂的賀爾蒙就是各類激素,透過體內內分泌系統,傳遞到身體各處。因此有各種相應的應激反應。

說到催產素,我們回到田鼠的案例,我們之前說有一種田鼠奉行一夫一妻制,但這種田鼠有一近親,卻沒有忠貞愛情的信念。

科學家對比了兩種田鼠之間的差異,發現這兩種田鼠的大腦裡有一個基因的作用差別巨大。這個基因編碼著一個很小的蛋白質激素 — 催產素。

研究者發現,愛情田鼠和花花公子田鼠的差別在於,花花公子田鼠的大腦裡不能感受催產素的存在,因為它們腦子裡的負責感受催產素的感受器特別少。

所以,交互實驗下,施予愛情田鼠阻斷對催產素的接收,牠也會變成花花公鼠。

除了愛情,親子關係也一樣需要催產素。催產素能使雌性動物建立對幼兒無私的愛。一方面,親子互動也能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而此催產素不是只有雌性有,雄性動物也一樣會在大腦內有催產素的分泌,爸爸在親子教育上也很重要啊!

最有名也最常被提及的激素,除了催產素,還有多巴胺、內啡肽。一般這麼分:歡喜多巴胺、愛情催產素、鎮痛內非肽。我就不細入了。
https://www.sohu.com/a/137850404_655845

以上三者,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愛情反應鏈中,催產素注入到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才能產生效果。依據此科學的解釋,是催產素控制著多巴胺的釋放。所以生物之愛情反應鏈是這樣:一開始兩性關係產生歡喜多巴胺,之後催產素產生,而催產素保持多巴胺持續釋放,有了正反饋,從而鞏固親密關係。

這說法是先性後愛?或說先有了性吸引後面才有催產愛意?這我就不清楚了。

基因表達,產生蛋白激素,我們受蛋白激素影響,進而有相應的感受、反應與行為。

但基因的表達,有其產生條件,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在這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之中,我們有機會改變。

我們自然會去找歡喜的情境(購物/美食/…),以使我們獲得生理心理的獎賞,這不多言。以不好的情境為例,如剛剛說的,先避免環境條件成立,進而避免產生相應反應,比如過敏反應。一旦引發蛋白表達就是生理層次上的,那就不是什麼強大意志力可以改變的,只能再用其它方式抑制、緩解、減輕症狀。這我就只好說,你自己喜歡搞事,怪不了他人與環境。

有些則是避免不了、或不得不的環境,因而產生相應的激素反應。在生心理上,自己有所認識,或能承受克服,解決不了的還能尋求專業機構幫助。這時需要把自己的理智運用起來,找解決方案,爭取不繼續再迴圈裡打轉。

有人自怨自艾,有人積極面對;有人視為迫害,有人當作歷練;這些都是對反應不同的再反應。


= = =
賀爾蒙 = 激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F%80%E7%B4%A0/45268?fr=aladdin

內分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85%E5%88%86%E6%B3%8C

外分泌:流汗、出油、唾液、胃液、消化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96%E5%88%86%E6%B3%8C

其他有名的激素─腎上腺素,血清素
https://www.jianshu.com/p/30cd44078942



 樓主| 發表於 2019-6-19 08:56:29 | 顯示全部樓層
141, 補充 ─ 一切歸因

弓形蟲影響老鼠大腦,使得老鼠不怕貓的氣味,所以,就容易被貓給捕獲,進而使寄生蟲有機會回到貓的體內。

(這部分請回顧前面117.)

弓形蟲的角度,前面已經擬人化的講述了,這些不重複。我之前還說了,站在弓形蟲的立場,發展出這策略好像太彎彎繞了吧!

那我們現在站在貓鼠的角度

貓的角度,是否弓形蟲是害蟲?好像弓形蟲可以當喵星人的內應,散發出去,只要鼠輩上身,自有弓形蟲充腦的老鼠送上門來。這招對付其他小動物也一樣。至於人?因為人不怕貓,反而容易迷戀喵咪。

鼠的角度,對受感染的個體當然不好,但對整個鼠群是不好的嗎?被感染去當祭品,使得鼠群存生。或者是,當死士、聖鬥士,開創出其他可能性。比如,試出個病貓懶貓,鼠輩從此囂張。

這裡真的有優劣、好壞之分嗎?某環境/時刻/條件對某一物種好或單一物種壞,但站在更高的角度,又說不準對誰好對誰壞,如果對誰一定優、對誰一定劣,那會導致掛了一種,生態失衡,而這結果可能對大家都不好。

而整個生態都是動態的進展,一切都是過渡期,或者說演化持續沒有結果總是過渡。

一切都是動態,一切都在演化,一切都算過渡,沒有終結。(沒有目的,甚至沒有方向。)

這樣的思維(演化論思維)可不是僅此一家。

有聽過吧!有人總結“世界一切都是信息與能量”;還有,現象、互動、作用力、因果、此有彼有…等,一切都是“粒子交換”。

所以,當有人告訴你“愛是一切”,可不需要直接與之叫板,也許在某個維度,某種層次上,這是洞見!

不過,說這福音的人,得說出個道理,或深有體悟,比如《神奇女俠》。

= = =
《人類“吸貓”小史》,[英]艾比蓋爾.塔克
本書揭示了一些人類習以為常,自以為喵星人與汪星人都一類,是人類寵物。但從喵星人的角度,是牠們馴化了人類。還有,我們以為貓總會抓鼠,是天性,因此農牧之家飼養,從此為人類驅使。但,研究顯示貓不會勤快抓鼠,要說獵捕天性,貓是啥小動物都要拿來折磨凌遲一番,就是好玩,不一定是要吃牠。因為貓超強的適應性與繁殖力,甚至會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威脅。


 樓主| 發表於 2019-6-20 08:57:02 | 顯示全部樓層
142, 補充 ─ 超個體

生命有許多分類法,植物/動物,有脊椎/無脊椎,陸海空,…等等。有一種分法是個體生命與超個體生命。我們人、雞鴨鵝馬豬象兔…通通都是個體動物;超個體動物則是螞蟻、蜜峰等群體生命。

個體動物,每一個都有獨立生存能力與繁殖功能;超個體則各有分工,有負責採食、保衛、生殖、養育…等功能,單一個體的生理機能不完全,不具備完整功能。如果把牠們單獨拿出來,則無法獨立延續。

我們可以把一窩數千乃至數百萬只螞蟻當作一個生命體,超個體生命也可稱之為「網狀生命」或「鬆散生命」。

研究者研究螞蟻族群中最頂級的物種「美洲切葉蟻」,將他們的分工方式、對應環境變化、敵人(食蟻獸)來襲、族群數目減少、…等種種變數,如何應對的策略。

這裡沒有一個主體大腦來規劃策略對應外部變化,有的是一個個既定的規則,刺激與反應,從而形成從整體看是一個聰明又精細的對應策略。

從進化的延續歷史來看,螞蟻族群也是一種很成功的物種。

一樣,蜜蜂也發展出它們自己的生存策略。在《蜜蜂的民主》一書中,有專門提到蜜蜂的分家行為,其中居然有民主表決的過程。


= = =
《超個體》(The Superorganism, 2009),《螞蟻的社會》(切葉蟻),[美]愛德華.O.威爾遜 ─ 開創「社會生物學」。

《蜜蜂的民主》,[美]托馬斯.D.西利



 樓主| 發表於 2019-6-21 11: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143, 補充 ─ 個體再超個體

人類為個體生命,但人體上卻一樣有多種生命體。共生的微生物菌落便是其一。

而這些微生物也可能影響我們的激素,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就比如弓形蟲之於老鼠。

一個在腸道的生物不會入侵大腦嗎?
https://huanqiukexue.com/a/qiany ... 018/1119/28174.html

有研究顯示婦女的大腦組織,有男性細胞。

科學家通過分析一些婦女的大腦組織,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這些婦女的大腦組織裡居然有男性的細胞,結果發現,這些細胞就是從她們的孩子那來的。說白了,就是婦女懷孕的時候,胎兒的細胞通過某種辦法,到達了自己媽媽的大腦。有句俗話叫,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句話反過來說也對!嬰兒的細胞會擴散到媽媽身體裡。

還有說阿茲海默症是微生物對大腦的感染
http://tech.163.com/16/0330/14/BJDPB2EL00094O5H.html

人雖說是個體生命,但生命繽紛複雜,彼此相互關聯。你不只是你的意識,包含了基因印跡、有共生物參與、共同組成了一個微妙的生心理機制。

以上,這是往下說。如果往上說,人與人之間也能形成群體組織,使得也能擬人化、有思維、有人格。比如法人、社會、民族、國家。這其中,依然有基因,就是文化基因。

人比地球上其他網狀生命特別,我們是從個體生命發展到超個體生命。
(如果一隻蜜蜂或馬蟻被群體拋棄,那它必死無疑也無法傳承。那如果人被社會拋棄呢?大概率也一樣活不久,除非有訓練過。)

再往上思維,人類個體組成的一個超個體地球意識─蓋亞?

當地球大腦裡每一個神經元(人),被連接起來之後,地球意識覺醒,會發生什麼?

遠的不說,目前科技進步,互聯網,5G,物聯網,萬物互聯,已經在提供了底層設施了。

如果車聯網、自動駕駛,對應於交通能務實的加以施行,就能湧現出個體策略在整體上的行為。隱隱地就能想像整個交通移動的秩序變化裡面似有“亞意識”的突現。

腦洞一開,我又要開掛了。

是否蓋亞意識其實早已經存在,人類的個體意識才是所謂的“亞意識”呢?含“蓋”了所有“亞”意識於是就是“蓋亞”意識?

當小水滴溶入大海,於是增加了對大海的體驗,有了高峰經驗,有了對實相新的認識。也於是,這個特別的個體意識出現在整體意識中,如同大腦中某個神經元激發,從陰暗的潛意識中,一躍成為那瞬間的顯意識,天人合一。

那除了星球意識,那再上去呢?銀河意識?星辰意識?宇宙意識?

火劫、雷劫。。。

快飛升了,拉回來。


= = =
《創世紀》, [美]愛德華.O.威爾遜
作者把螞蟻、蜜蜂、槍蝦、人等17種真社會動物,歸屬於同一類。他認為進化是有方向的,方向之一為簡單到複雜,之二為個體不斷聚合為更大的集體。而社會動物具有“群體選擇”的優勢,即分工的生物群體在面對物種競爭與環境壓力等進化剪刀下是能占優勢的。

《TED 論生物多樣性》,[美]愛德華.威爾遜
http://open.163.com/movie/2015/3/G/U/MAKNDCNKI_MAKNEOTGU.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