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5-1-27 16:49:10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1, 一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492281.14。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06440.04;年獲利金額:-14158.90;年度漲幅:-0.94%。
月度同年度。

【大盤與ETF】

  
因為本月我又做了汰弱留強,所以,實際的年月漲跌-0.94%,不同於參考的0.08%。

【股情】
2025開年,又是一輪跌。然後低位橫盤,看著讓人很不爽。不是說否極泰來了嗎?924一波後就熄火了,然後開始不舉了?

看我選的陝西煤業一直跌,一檔高股息,比我股的部位還跌多?不是吧!很不爽。於是我出清了。

除陝西煤業外,另一檔股的部位,高端設備,我也出清了。這我就沒過多情緒,因為本來挑七個熱門板塊出來,有一兩板痿了,正常。於是,根據股王策略,換一板,這次選消費電子,繼續養股。

雖說賠,還是跑贏滬深指數的。

保債息指股,真正讓我賠的居然是息,就是陝西煤業。

【月報小記】
我自己又打臉了。之前講了一堆理由,把息的部分的一半放在單一個股陝西煤業。然後它就一直跌。

我當然可以繼續留它,至少配息總會有,長期不會虧。我也相信它最終不會使我賠錢。但,我必須接受它可能一直陰跌或橫盤很久。而單一個股可以超於紅利平均,也可能遠低於紅利群股的總體。1/23出清時,帳面是賠12%的。要回漲,真需要久等。當初要不激進,選中國神華,也不至於跌這麼多。中國神華一樣跌,但沒這麼誇張。

所以我還是回到總體的紅利ETF上,不再貪心凹一個股了。而這次調到港股通的央企紅利上,選HK上市的眾央企。都是國家大股,包含了眾多銀行、能源、工業、通信等,都是精華。

結果又是,1/23把陝煤出清,1/24它就開漲。閃沒了,真準+1。

股的部分,繼續股王策略,只挑市場上漲勢最好的板塊。高端設備不好了,就候選的消費電子或通信,這次選前者。(低空經濟加入備選)

我以10/8那日的收盤價為評斷,消費電子還是高於通信一點。
如果以10/8收盤價為依據,去卡評各標的,真的只有股保債可以,息與指都不行。
當然,如果股標的,不低於10/8收盤太多,有機會很快反勝,就不割。

雖然是養股,也不能一看不好就殺,頻繁跳,追漲殺跌。上月才說給選股半年時間。但我忍不到半年,直接把陝媒、高端給換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等半年,真如自己想的那樣,回本都慢,我就氣死自己。如同我放了幾年的碳中和。

我知道這可能會錯殺,賣了它就起死回生。這也會吐血。那就真的代表我不應該再玩股了。


= = =

 樓主| 發表於 2025-2-28 18:03:21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2, 二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578439.84。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97440.04;年獲利金額:80999.80;年度漲幅:5.41%。
二月本金投入:1483281.14;月獲利金額:95158.70;月度漲幅:6.42%。

【大盤與ETF】




【股情】
這次年月漲跌,平均/現有/規劃,可以對比。看數字平均>規劃>現有。
如果19個標的平均,股的標的最多,會使股的倉位佔多,股漲得多,所以會最贏。
如果19個標的照規劃,因為股的部位只佔40%,使得總體漲幅次之。
如果19個標的,因價格變化導致倉位浮動,構成現有倉位,則漲幅高低就不好說,有時好一點有時差一點。

我實際漲幅與現有不同有其原因。實際月度+6.42%高於現有月度+6.25%主要是因為計算方式導致。實際的成績是各股規劃倉位依股價變化,倉位跟著變化,實際所得的結果;而現有的計算是漲後的倉位乘現有股價,事後計算所得。而且我每月也有做幾次的再平衡,漲多的標的倉位跟著超過規劃0.4%,我會獲利賣出,去補倉位變低的。再平衡動作也會影響導致實際漲跌與事後計算有所差異。

年度的部分,因為一月轉倉換標的,汰弱留強,有虧,所以實戰的年度獲利差了。

【月報小記】
二月有一點否極泰來的跡象。還好我一月做了汰弱,把陝西煤業、高端設備給砍了。現在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雖然228大跌,也沒影響我月度成績好於大盤。

以前的錯誤是一直捨不得虧損,用沉沒成本的方式決定買賣。比如明明一支股票一直跌,卻一直攤,期待回本。現在採用倉位管理的視角,各股相競,一段時間再做平衡。而如果某些中期表現不佳,我就跳,沒有套牢一說。所謂的正確是:過去的決策,由至今的走勢來檢驗;現在的決策來自對未來的預期。檢驗向後望,決策向前看。

因為把陝西媒業換港股通央企紅利,我帳面來回差了1.6萬,好佳在。雖然把高端設備換成消費電子,月度差了2千多,但若非消費電子228大跌,其實整個二月一直是跑贏高端設備的。

做個夢,如果再有個10%漲幅,我這幾年的虧損就回來了。是的沒錯,套了四年,還需要漲10%,才夠回血而已。上證從3700到3700,勘勘白玩。

所以,擇時選股都很重要,我在錯誤的時間選擇錯誤的市場、拿了錯誤的股票。四年,能回本已經很幸運了。

有領悟。

= = =
想不到我台股買台積電也能賠,還好買不多。總在我翻多時,股市開始走熊。



 樓主| 發表於 2025-4-1 11: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3, 三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544590.12。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75440.04;年獲利金額:69150.08;年度漲幅:4.69%。
三月本金投入:1556439.84;月獲利金額:-11849.72;月度漲幅:-0.76%。

本月從資金池(貨幣ETF銀華日利)取出22000家用。倉位重新平衡。

【大盤與ETF】


【股情】
談談[平均]、[現有]與[計畫]三個差異。

如果[平均]獲勝,則意謂著股指漲多,可攻,表示我倉位設定不夠積極,資金可向股指傾斜。反之,如[平均]輸,則資金應向債息傾斜。

如果[現有] >[計畫],則意謂著我應該讓現有波動造成的倉位變化多駐留一會兒。部分標的跌(漲)了,倉位變小(大),因此看起來如果我跌(漲)的股的倉位少(多),自然漲跌會好於一直保持計畫倉位的。在做來回乖離、反覆橫跳的動作時,確保倉位不平衡度要大於某百分比(如0.5%),再來進行。本月我買+賣的總次數是27次,每次手續費5元,共135。有效減少操作頻次,也能降低手續費用。

最後,我在月份的實操成績如果大於[現有],則代表我在各股來回乖離中,有額外增加獲利。但這不多,因為選股與倉位的規畫,已經大部分決定了漲跌成績。這樣也好,避免我手賤。

【月報小記】
以前我是用過去的買賣點,做乖離,單純相信於跌多就會漲,漲多就會跌。屬於單一標的(點),一階思維與操作(線)。

現在是二階思維與操作。思維看全(面):保、債、息、指、股。風險收益比各不相同。

選的標的,因為不可能選股總對,總跑贏,所以大範圍抓,包含了各類型標的之間可能的輪動、

然後就是倉位管理。這裡就有擇時的調整。因為我們不可能總是對的時間,所以如果有漲有跌,就微調。

如果單純去看,二階操作裡,有一階不能理解的買賣。比如,我可能買高賣低或賣高買更高之類。

尤其當股債同漲或同跌時,我的倉位再平衡,如果僅在單個標的看買賣歷史,看起來會很白癡。但我看的是總的面,是從點線的操作,到面上的平衡操作。

選股與擇時,本身就是股票投資的兩難。而就我現在的理解,選股在於構建結構,擇時在於把握節奏。

內部有對沖的概念。利用到股指與債息之間天然本具的漲跌互斥性,使得結構有了穩定性,互相爭艷,平抑波動。

總是在漲跌之間,我抓不到何時應該買賣,於是讓市場決定。無論股債怎樣漲跌,總會影響倉位,我因此來平衡調倉。

選股,組織起結構;擇時,倉位給節奏。就這樣操作看看吧。

= = =
我的台積電賠得更多了。。。

 樓主| 發表於 2025-4-30 16: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4, 四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520302.32。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85440.04;年獲利金額:34862.28;年度漲幅:2.35%。
三月本金投入:1554590.12;月獲利金額:-34287.80;月度漲幅:-2.21%。

本月從資金池(貨幣ETF銀華日利)存2W取1W。倉位尚不平衡。

【大盤與ETF】




【股情】
本月因為關稅戰,全球股市大跌,整體資金回撤-2.22%。大浪滔滔,一葉孤舟,不翻就好。

不過大事件正好可以檢驗我策略的優劣,好壞自然還是與大盤比。還好,月度不比大盤差,輸上證指數與科創一些,但相較深指、創業的深跌,平均是贏的。(我沒放創業、科創的點位,直接看創業板50ETF及科創50ETF即可,是正相關的)

如果只跟自選標的去比,月實際VS平均/現有/計畫,也沒差。

所以,策略成績也算還好。行情不好,也是市場多數都不好,只要策略沒有更差,就還可以繼續。

【月報小記】
雖然策略本身沒有大礙,但如果較真,我似乎應該保黃金久一點。
本月因為黃金大漲,又再平衡,賣出一千股。越賣越漲,於是覺得黃金要留。

怎麼做?策略微調,小小調整規劃倉位,調低了豆粕0.2%、寬指類0.1%的倉位,增加黃金倉位0.5%,總體還是100%。如此,只是調倉位規劃,策略依然照舊運行。

如果長期較真,我是否也不要這麼多標的?僅保留債息、債指就好?它們除了特殊時期同漲同跌,大部分時候本具蹺蹺板效應。就兩者搞再平衡策略就好?

還沒驗證完現有”保債息指股”策略,還是繼續,但我會持續觀察思考。本月先這樣。

= = =
我的台積電,還是大賠中。。。

 樓主| 發表於 2025-5-30 17:45:03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5, 五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522168.52。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66040.04;年獲利金額:56128.48;年度漲幅:3.83%。
四月本金投入:1500902.32;月獲利金額:21266.20;月度漲幅:1.42%。

本月從資金池又存又取,計-19400。

【大盤與ETF】



【股情】
本月的成績跑輸滬指,平深指。保、債、指、股都不好,只有息上揚。

好像如果單選,長期來看,就應該是選高息紅利類。

現在還在試策略階段,未來也許就是吃息,也就是只賺市場BATA的部分。

月度策略成績雖不贏大盤,但年度仍勝。也就是每月保債息指股總有上下,好的補壞的,總的贏過大盤,就還可以繼續。

【月報小記】
繼續策略。


= = =
我的台積電,還是賠。。。
因為五月初台幣突然升值,我投在高盛的美投資級公司債基金,因匯率因素大跌。
我自己早知道不能買主動型基金,給人代理,拿自己的錢,讓他人玩,還要給手續費。基金經理跟投資者的利益不一致,本身就是風險。
但自己怎麼又掉坑了?去年美元強,美公司債又被之前C同事種了草。債的風險小、基金月月領息。。。又被元大銷售一陣忽悠,就買進了。息沒賺到,本金賠了。唉。知道風險沒管住,知而未行,不是真知。
去年一堆買美債的,都是預計美降息,全死。我依然中槍,因為我有20年美債正2。。。在錯誤的道路上,我沒缺席。


 樓主| 發表於 2025-6-14 16:24:25 | 顯示全部樓層
292, 對於保債息指股架構的數學底層邏輯-1

最近刷視頻,看到一個有關優化下注的數學解釋,正好可以對應到保債息指股架構,作為理論支持。

所以,我有必要把這下注優化的思路,做數學介紹。不擔心,只要會加減乘除,有一點基礎的機率概念,就能懂。

開始,是一個假設:如果你本金ALL IN下注,第一次賺40%,第二次賠30%,第三次賺40%,第四次賠30%,. . .這樣持續下去。請問,最後你會賺多少?

答案跟直覺相反,會賠。因為一連串下去,數學列式會是:
本金x 1.4 x 0.7 x 1.4 x 0.7 x . . .

而1.4 x 0.7 = 0.98,所以一賺一賠(一輪),本金少了。34輪後,本金砍半。再多輪之後,你會接近賠光。

而如果,一開始你本金分半,兩頭押注,一邊40%,一邊-30%。盈率就是(40%-30%)/2=5%。每一輪本金增加1.05倍。15輪後,本金翻倍。

所以,只要調整下注的方式,就可以從賠變成賺。

再來一個思維假設:莊家拿你的本金,讓你在一個黑屋裡跟他玩抓球游戲。一堆的紅綠球數量各半,你抓到紅球,+40%,抓到綠球,-30%。如何抓可以使你贏面加大?

當然不能一個一個抓了,雖然有可能一直抓到紅球,但也一樣可能一直抓綠球。按一半一半的概率交疊,就是上個狀況的0.98。

所以,你一次兩手各拿一球,來算勝率。拿到兩紅球概率是1/4,兩綠球概率1/4,一紅一綠的概率是1/2。而對應的盈率是40%,-30%,5%*。

我們依然當每次拿兩球是概率交疊的,第一次拿兩紅,第二次拿兩綠,第三次拿一紅一綠,第四次拿一綠一紅。所以,總的盈率是1.4x0.7x1.05x1.05=1.08045。一輪下來就是賺8%多了。

當然,拿球的概率不會平均,有可能會連續拿到兩紅、兩綠、一紅一綠,但只要玩得夠久夠多,依大數原則,盈率就是平均輪次。

那如果我一次拿三個球呢?

= = =
*拿兩紅球,一半本金各賺40%,總本金也是賺40%。
拿兩綠球,一半本金各賠30%,總本金也是賠30%。
一紅一綠,一半本金賺40%,一半賠30%,總的賺5%。


 樓主| 發表於 2025-6-16 10:37:38 | 顯示全部樓層
293, 對於保債息指股架構的數學底層邏輯-2

三球四態八組:
三紅,概率1/8,盈率40%。
三綠,概率1/8,盈率-30%。
兩紅一綠,概率3/8,盈率16.66%。
一紅兩綠,概率3/8,盈率-6.66%。

設一輪八次每種抓球概率平均,則總盈率是
1.4 x 0.7 x 1.1666 x 1.1666 x 1.1666 x 0.9333 x 0.9333 x 0.9333 = 1.264

相當於賺26.4%。
當然這種狀況,一輪的次數多,博弈時間也變長。盈率多也是因為多次博弈的積累。
但是,回到一次兩球,一輪四次賺8%+,兩輪八次,賺17%。博弈次數等於三球一輪,但兩球盈率還是比三球低。

或者,我們除一輪的博弈次數,取單一博弈的平均盈率:兩球是2%,三球是3.3%。

再看,
四球五態16組:
四紅,概率1/16,贏率40%。
四綠,概率1/16,贏率-30%。
三紅一綠,概率4/16,贏率22.5%。
一紅三綠,概率4/16,贏率-12.5%。
兩紅兩綠,概率6/16,贏率5%。

一輪平均,總輸贏是
1.4 x 0.7 x 1.225^4 x 0.875^4 x 1.05^6 = 1.733

單次博弈的贏率是73.33%/16 = 4.58%

回到思維遊戲,我在黑屋,應該盡可能分散本金,一次多球,取平均盈率來玩。

這是否可以總結了:炒股不要一次次的單股梭哈,要多支股票一起競合?

這時,我們應該要回到最開始,問:贏一次40%,輸一次-30%?哪有這種好事?


 樓主| 發表於 2025-6-17 15:30:17 | 顯示全部樓層
294, 對於保債息指股架構的數學底層邏輯-3

是的,哪有贏賺40%,輸賠30%的這種不對等現象?

就說股市是賭場,散戶還是信息不對稱的一方,所以賺少賠多才是常態,我們不算手續費,最好也就是輸贏概率各一半,一次輸贏賺10%賠10%,已經不錯了。

但我們先再明確一下,不管賺40%賠30%,還是賺4%賠3%,這下注法對了這盈率就是正的,只是賺4%賠3%每次賺少,起伏不大。

問題是這股市裡,如何去找到贏賺多/輸賠少的標的?實際上是有的,就是債、高股息類的股票。漲多跌少有波動,但長期來看就是BETA走勢的股票。台股的中華電就是一個樣板,而陸股中也有很多債與紅利類標的。實際上,贏賺多/輸賠少是因為有BETA走勢傾斜。

所以,就買這種放長期就好了,幹嘛還去抓球?
是的,只是單押債息類的標的,玩起來不爽,漲太少太慢。(當然跌得也小也慢)

於是,配一些指股類的,想賺ALPHA的錢。指股的漲跌波動大,萬一遇到牛市或抓到妖股呢?

但要注意的是,開始的思維實驗裡除了假設贏多賠少,還假設了漲跌機率各半的前提,也就是紅綠球數量各半。

如何確保漲跌各半?你說一手買多一手賣空保證一漲一跌,比如一手台灣50,一手台灣50反,一手台積電認購一手台積電認售。但這多空最好的情況就是互相抵銷,不符合賺4賠3的盈率。實際上你要這麼玩,就是被蒿手續費與時間價值了而已,越玩本金越少。

所以,要找邏輯上本然反向,卻不是100%負相關的,並且長期還是漲多跌少趨勢往上的標的為好。比如股與債,比如黃金VS貨幣。它們之間不完全強相關,有一漲一跌,也有同漲同跌之時。(如股債匯三殺有之,但這時黃金可能會漲。)

這樣,再進一步推展思維,”保債息指股”的架構,不就慢慢成形了?長期博弈下,是否能像上面數學思維的情境,有盈率?

當然,分散也不能太分散,上述的思維實驗中並沒有把每一次博弈所需要的成本給考慮進來。實踐上,分散交易越多,手續費越多。

然而,目前我保債息指股的倉位規劃並不是對半,指股占60%,保債息占40%。還有,就目前看,我今年如果單買息,那表現就會最好,根本也不用搞保債息指股這麼大架構。而息本身也是ETF,裡面其實已經是一堆股票分散風險,相當一次多球了。

現在我還在自我策略感動階段,要多想想。


 樓主| 發表於 2025-7-1 14:05:29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6, 六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585151.06。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50640.04;年獲利金額:134511.02;年度漲幅:9.27%。
本月資金投入:1506768.52;月獲利金額:78382.54;月度漲幅:5.20%。

本月從資金池又存又取,計-15400。

【大盤與ETF】



【股情】
本月跑贏大盤,成績還不錯。
平均、現有、計畫,簡單一看,就是股的部位漲了。
打算下半年換新標的,各部位及倉位重新檢視調整。

【月報小記】
本月是2025年年中,許多標的都跑了半年有餘,所以七月打算做一次汰弱留強。最近查察,看結果我確實有許多的錯選。

我歸於指類的HK科技(5139890),半年收益不如港股科技50ETF(513980)。這兩都是指向港科,還算非罪,因為對標港科技的ETF很多,當然不可能選到最佳。而它們成分股及比例各不同,我怎麼知道對應的股票好壞。現在我換了,其實也不知道會不會又錯了。

但A50,A500就奇怪了。本以為新發行的A50/A500,應該要好過舊有的50ETF/500ETF。結果並沒有,有帶A的,就是A貨,跑輸正統。所以代表寬指的,考慮把A50換回上證50ETF,A500則直接去除,不那麼多指類。或者,激進一點,股指類的直接去除,高不成低不就。股債中間是息,不指了。

我老是有一種感覺,我不換時,它跑差,我換了,被我放棄的它卻否極泰來。比如之前把高端裝備換成消費,一漲一跌,來回差15%。此ETF占比總資金4%,所以總的差了0.6%。帳面計算,相當於少了9000。

策略還是保債息(指)股,標的重新洗牌,比例也做調整。
七月打算大風吹大換血,再半年看看跑得如何吧!

計畫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計畫。

= = =
台股的部分,我就賺個中華電,趁除權前都賣了。而賺的都吐給其餘賠的,相當於白玩。


 樓主| 發表於 2025-7-31 15:59:4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5.07, 七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699853.34。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490640.04;年獲利金額:209213.30;年度漲幅:14.04%。
本月資金投入:1625151.06;月獲利金額:74702.28;月度漲幅:4.60%。

本月資金池計存+40000。

【大盤與ETF】



【股情】
本月重新調倉換股,動作很大,所以年度計算對比已經沒意義,所以重置從七月起算,因此年度月度一樣。

因為每個換股的時間不同,故開始的價位也不是依6/30的收盤價起算。新標的倉位也不是一步到位,都是一點點慢慢依規畫滿倉,所以實際買進的平均價格也是動態的。

比對平均、現有、計畫,就是股的部位漲了,以平均方式計算的漲幅超過我月份漲幅。另外,我放慢了銀行的填倉,目前尚未補齊,所以現有與計畫有出入。

這次調倉換股,明白有損失手續費,加上我切換過程不好,比如A換B。A賣B買,賣A後A漲,買B又追高,一出一進,中間除了股價差,還多了手續費/印花稅。另外,新標的(創新藥、遊戲、通信、航空等)我也沒一次性打滿,是一筆筆每天分批進,想說老在買進後會跌,所以平均進,取個中間價,結果也是越買越高,墊高了成本。

還有,我把股指的部分,A50、A500、中證500、創業50、科創50,通通清倉。然而在七月,A50 +3.64%、A500 +4.55%、中證500 +5.60%、創業50 +8.81%、科創50 +4.26%,總體平均比我的月度漲幅略高。

結果是,如果我七月不調倉換股,盈利還會增加~0.5%。但無論如何,我本月已經解套了,炒A股五年以來,總算回本。

【月報小記】
本月是2025下半年的開始,我做了大動作,這裡只先簡單說想法,單章再寫下考慮的過程與理由。

首先,我把股指的部分,A50、A500、中證500、創業50、科創50,通通退出。WHY?因為指數的部位在”保債息指股”的結構裡,似乎是類似”支點”。債股是槓鈴兩端,指在中間。

如果我資金只選一種,就選被動寬指ETF(如果要分散就應該A股+美股的寬指ETF)。但如果我在A股採一邊保守一邊激進的槓鈴策略,那指數型ETF似乎就是兩端平均的結果。寬指是巴菲特的建議,槓鈴是塔勒布的建議,寬指與槓鈴策略並不搭。我把兩者混搭,不上不下。

因此我大膽地去指,把保債息 VS 股,各50%。

保債相當於是地基,息如支柱,股則為樑架。地基長年不變,支柱也是長期主義,但樑架是中期可變換。

樑傾則樑輕;樑穩則養樑;樑重則平倉於柱基。這體現在倉位比例規劃。
給樑成長的時間,然後換股調倉,汰弱留強。這是股王策略的演化。

以前,我一直停留在一階,只對單一標的,單一ETF,做努力,想策略,這是空間個別單點,時間上直線的思維。現在我站在二階思維,在面上做平衡。如果一段時間再換標的,不同位面上重新平衡,就有立體了。

至於為何是以上各標的?單獨再解釋了。

= = =
台股的部分,我打算把50反賣光了。賠了10幾趴。不護著台股不跌了。
中華電重新加倉,這是息的部位,遇到黑天鵝也有底氣。
美債、美公司債主動基金,我也打算要出了,去年所有自以為是的邏輯通通不成立,該認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