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 四月股情
【資金】(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1389629.39。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64531.54;年獲利金額:-174902.15;年度漲幅:-11.18%。
四月起本金累算:1546121.76;四月獲利金額:-156492.37;月度漲幅:-10.12%。
把碳中和從開始以來所賠付的金額整個包含進來,所以數字很難看。
【大盤與ETF】
四月有標的調整,改表格。
可對比三月戰情,標的去除三檔(H股、1000ETF、雙創ETF),是4/8一口氣砍去的。
分項五類,保債息指股,計畫保10%,債20%,息20%,保債息規劃要占一半。指股占另一半,指15%,股35%。
目前實際占比還沒有到規劃的目標。
最後年月平均漲幅,是個標的的平均。分別是年平均3.69%,4月平均2.33%。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現狀的比例,則年漲幅是3.11%,4月平均1.38%。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規劃比例建,則年漲幅是4.39%,4月平均1.95%。
顯然,看長期,保債息可有發揮,但短期一個月,如果指股大漲,保債息會跟不上。
【股情】
不再談戰績了,說股情。論作戰,我已經失敗了。而且是太晚醒悟,一條道走到黑,損失慘重。(但我又是在黎明快出太陽前、冥冥中鬼使神差地換到慢車道)
大盤年月度:只計滬深指數。創業/科創要說只能算分類板塊,不是大盤。
ETF平均年度/月度,也沒有必要與自己的損益做比較了。割肉拋售、調倉換股、碳中和納計,已經完全失真。
如果看現在所選的標的年度的漲跌,其實都是保債息指都是漲的,只股有跌的。BETA可以給人以安心。即便短期休整,長期還是會緩步上揚。
如果取所有標的平均,年度都不會虧損。
而如果我早點想通,在2024年一開始就是保債息指股相應比例配置,現在我的收益是正的4.39%。
如果再去回溯2023全年,保且不提(黃金漲太多),債穩妥妥,息也不因熊市下跌,怡然自漲。只有指下,股更嚇。總的說我也一定跑贏大盤。
當然,未來有可能指股雙漲,跑贏債息,但債息也不會不漲,只是慢。長期來說,慢就是快。
【月報小記】
這次做了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調整。需要好好說明。
保:保守、保值、保障、保護,但不保命。
選黃金/豆粕ETF,不保命因為這是紙黃金、紙糧食。(想保命,黃金得要是真黃金,最好是小克數的散金,大金條不但不保命,還可能喪命。而糧食最好是長期保質的罐頭。)
黃金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本來就不是用來投資的好標的。在世界和平經濟發展的年代,黃金只有工業屬性的價值。但現在世界動盪,萬一貨幣貶值,全球惡性通貨膨脹,黃金的金融屬性會被無限拔高。貨幣天然不是黃金,而黃金天然是貨幣。(未來如果數字貨幣有共識地被錨定為法幣的替代,則也會是黃金的金融屬性替代品。只是現下不考慮數字貨幣為保值類標的。)
豆粕是糧食屬性的大宗商品,世界動盪要它、氣候異常也要它,不管天災人禍,總是要吃飯。當然,如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它的價格就是降低。但它依然屬於週期性商品,不擔心人們不需要。
大宗商品有很多,金銀銅鐵稀土等貴金屬、原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還有農產品原材料等等。我就不加選了,多則惑。
(其實,A股裡有一檔大宗商品ETF,重倉成分有各種礦業材料類企業。要照分類這是屬股票型基金了。同時該ETF交易量低,不考慮。)
保不是用來真投資,比例佔10%即可。但這不代表它們不劇烈波動,一旦動盪,它們漲的比誰都猛。
債:國債、公債、地方債、城投債、金融債、公司債種種。
目前就選國債,陸股地方債不爆就阿彌陀佛了,金融債/公司債也算了,看地產開發商那鳥樣。
而國債就選30年國債,因為大陸的利率大概率還會一年年降低,不太有升息的可能。這種情況下,選長期國債為好。
此類風險小,作為基底守成,賺BETA的錢,預計占比20%。
息:利息、股息。預計占比20%。
這類當然選高股息的一籃子ETF。陸股有許多標的,我選紅利低波、香港紅利兩檔。反正陸港其他高股息標的漲跌都有正相關,選交易量夠大的就好。
指:指數有關。預計占比15%。
選與大盤連動性強的寬指ETF。就選50ETF、300ETF、恆生ETF,三支。
以前我以為500ETF、1000ETF、2000ETF等都是寬指基金,但並不是。小盤股市值低撼動不了大盤指數。這些一大籃子股票ETF,都應隸屬中小型行業、小市值分類的股票型ETF。
股:股票。預計占比35%。
就選股票型ETF。
500ETF就是屬於中型股票,但又不小到1000ETF。小市值之中當然有可能出黑馬,但也可能下市。選中型把風險降低,也囊括足夠多的企業了。
行業選最夯的AI與新能源中的碳中和。理由無須多說。
A股中與芯片半導體有關,選科創板;而創業板,成分裡有與碳中和重疊,就在比重上降低,逐步減小。
股票型ETF,在不暴雷的基礎上選有長期題材的。為了是搏一個未來,主要是賺ALPHA。積極型,故占比高。
如果回顧之前的標的選擇,會發現除了黃金/貨基,基本全是指股,太不平衡。又使用的是乖離操作,一旦黃金爆漲,在山腳下就把貨出光了,根本不可能跟到山頂。熊市之中,因為乖離,徒留一堆套牢在窪地的大批股票。
過去兩三年的操作不是不能繼續扛,畢竟不暴雷,也是因為閒錢可以無期限。但沒那麼深的口袋可以一直補倉,長期無光,影響心態,做多但越做越空。
而現在如此的新安排,天然具備乖離調整的機制。如果某品項漲多了,從金額上自然占比會提高,賣出補加到其他,重新調倉相當於平衡各標的的比重,這還是均值操作的概念。但是不至於把超漲的品類,通通減倉稀釋不見。深口袋不需要再仰仗自己勞動收入來補,漲跌比例的重新分配就是一種深口袋機理。
一旦比例調好了,讓股價自然變動,因為BETA占一半,一段時間不看也沒事。這是長期的調整,也不用天天琢磨,放著不看也不影響心態。交易的核心就是不交易,至少不是常常在交易。
萬一股債雙殺呢?
這不還有保與息嗎?而這時保可能猛漲,息本收租,債的波動長期來說也會弭平回歸趨勢 (除非貨幣貶值、主權國家失信破產。真碰上,不是只有自己死,跑贏周圍人就好。)
如果都跌,其實還是可以調比例的,跌多的肯定負乖離更大,拿負乖離少的補負乖離過大的,並期待回歸均值。
決定好架構、標的、占比,接著就是調倉換股了。
也不知道此時調整是對是錯。如果往前回溯,現在轉換肯定是晚了,如果從未來回看,也許現在轉換正好又是起漲前夕把自己換到慢車道。
我在4/8除三檔:H股、1000ETF、雙創ETF。現在回看H股漲了,三都漲了。
顯然,我又一次在不洽當的時機調倉換股。
= = =
$HTC,快下40。
心一狠,4/22一股腦全部出清。果然,4/22,41.3,就是我賣殺出來的當日最低價。然後到現在,就沒低過這個價。
是不是真有神明?
回顧20幾年炒股,曾經讓三家公司下市,血本無歸(還好早期沒啥錢可投入);曾經多次買在最高賣在最低;曾經一買之後,半小時內跌停。。。
許多案例歷歷在目。仿佛有一雙眼睛,盯著看,就要跟你作對。
= = =
$碳中和ETF。結構性調整想通了,現在已經開始納入統計,調倉換股。
雖然我已經轉換架構,之後會在新架構的模式下操作,但目前新架構的資金配比並沒有完全轉換到位。因為轉換之中,我驚覺自己又陷入自己給自己的挖的坑,在自己想要盡快完成轉換計劃與想要快點結束過去惡夢的情緒中,快速推進。完全沒有關注到現實的情況。
比如現在紅利、國債、黃金等等,都在高位,我是要賺BETA的錢,但BETA品種現在的價與其10月20月均線的正乖離過大,現在把資金轉進,不剛好套住?
是,賺BETA的錢,是一種長線(BETA緩漲)保護短線(ALPHA波動)的策略,現在高位接盤,之後分紅配息總會弭補掉高位ALPHA的乖離溢價。但,長線追上來的時間可以很長,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難道要用如此長期的流動性停滯去換這溢價填補?要調倉換股,也要看時機啊!
況且,現在要轉出來的碳中和、創業、等等股類的資金,通通都在低位,再跌也不多了,負乖離很大,尚未修復。
應該再等等吧!(4/8我把三害一次性去除,現在回頭看,我果然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斬倉。如果我拿到現在,三年H股我就解套了,加上1000ETF/雙創,平均漲幅4.14%!而我放國債、紅利低波,反而跌了!只有AI不虧。新三檔從4/8上車以來,平均1.65%。真的是快車道跳慢車道了。)
架構好了,可以慢慢等,慢慢轉進,不能像HTC賣在最後一把,低價割肉。
之前玩股,太〝有為〞,常常落入大數據掌握到的散戶作為,直接被坑。是謂〝坑有為〞。
姿態調整到不有為,長期順大勢(BETA),站遠一點,隨波逐流。趨無為,大部分時候,不交易。只有中期乖離大(ALPHA),道反而動,調倉換股平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