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4-4-14 09:30:08 | 顯示全部樓層
281, 結構偏差

老錢一路行文分析到此,更清楚了自己原本結構的缺點。

之前的結構,是拿寬指ETF,打算賺BETA的錢。而真正BETA的錢應該放在息與債,這才是賺紅利、跟通脹的部分。

BETA是取其穩健性,做時間的朋友。所以,買入離手,放著不動便是。(當然也可以優化作短期ALPHA)

股的部分,反而應該是放在ALPHA,賭行業,放在寬指反而不夠激進。

寬指不是不能配置,而是如果拿ALPHA與BETA當標尺來看,寬指之於BETA似乎不夠穩健,之於ALPHA又顯得不夠激進。

而之前老錢總想著要廣撒網,通通選通通有,投了一堆的中小型廣泛的ETF,這不是寬指也非行業,既無關指數也不聚焦行業,啥也不靠。

是,總有分化,總有它好的時候,但拉長時間,什麼都投,什麼都只有一點,就如同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投就是什麼都沒投,啥都沒有。

千支小票,總有大漲的,你只有一點,漲也不多;千支小票,總有大跌的,你只有一點,跌也不多。而一漲一跌再平均,就如同不漲不跌,啥也沒變。

又想激進,又想保命,啥也不是。

這種動輒數百上千支股票綜合的小票ETF,好壞參差不齊,好的極好,可能變獨角獸,壞的極差,可能退市。就看一個市場IPO的狀況。如果是上市圈錢的詐騙市場,壞的會比好的多,就不該介入。

又,這樣的小票也容易被大戶游資炒作,專門用來坑殺散戶。這種股票漲起來是很猛,然一旦漲上來,就直接透支了未來多年,套住散戶後,剩下一地雞毛,之後只有長年陰跌的份。


成功的交易,要讓複雜的投資簡單化,簡單的投資重複做。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老錢其實一直都懂,但就是不知行合一。套王陽明說的,懂卻不做,那不是真懂。老錢假懂。

既然想清楚要做結構性的轉換,那無論台股陸股,都要一視同仁。

像台股的投資,單一個股HTC,就不合適。不是不能投單股,而是要選夠格的,如台積電、中華電等,體量大到不倒(但這兩支分屬指息);或行業翹楚,龍頭企業;或成長型風口企業。又投單股是在賭ALPHA波動,不是跟它玩長久感情。HTC就算是VR頭部企業,它也可能倒,不是長期的BETA標的,更何況它的BETA是負斜率的。

做多,只做正斜率BETA。台50反是負斜率,長期如此,偶有短期的逆勢ALPHA,那時間段普通人抓不到,總體來說收益小風險還大,妥妥的風險錯配。

要激進,也不能去這種風險錯配的地方,要去共識多的地方,要死大家一起死,而自己控制好倉位,不滿倉賭激進部位就好。

很多年前,就已經有高手說就是投美股GAFATA了。《68》,回看那時文章,錢老自嘲。那時就是啥也不信,就信自己,去走那更遠的冤枉路。


現在想回頭,想結構轉換,那該刪哪些標的,又該選哪些品種呢?又該何時轉換結構呢?


 樓主| 發表於 2024-4-17 11: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282, 跑道轉換

老錢針對陸股及台股,特挑了債息指股,各種標的。

太多,選擇困難症。

老錢心知,不能選多,少即是多,選錯了,就是命。於是幾經權衡,就幾檔,好壞看天。

接著就是何時轉換。

老錢先做了推演,如果他結構轉換,將面臨的處境。

最差式:從快車道,跳到了慢車道。
原股起飛,國債如龜,紅利低波慢跑,總體回本更久。

最好是:從原地踏步終於上路了。
原股原地漫步,國債穩健不倒,紅利低波增長,總體持續向好。

現在是不是A股的周期低點,牛市初期?
如是,繼續留偏股類ETF才跑得快。
但如果是慢牛,股價就會震盪,那投入高息/國債ETF,也許更穩。如果再疊加預期中國利率持續下行,則長期國債價格就會上揚,也會多少加快增值速度。

或者,現在中國依然處在低檔,長期仍然3000點上下。詐騙體質的轉換不是一蹴可及,涉及多方利益,開刀動搖國本;長期債務尾大不掉,靠時間消化,於是股市處在常期病態?

這樣就需要轉保守投資,債多,息有,股少。

而又怎知趨勢如何?大國博弈,事態又是怎發展?老錢不知道,老錢也知道自己不知道。老錢知道的,只有自己心態會受到干擾。

如果轉換,最好事發生,最好;如果轉換,最差式發生,會很幹,又來了,再一次到點跳坑。

如果不轉換,最差變最好,很好;如果不轉換,最好變最差,會更幹!明明自己都想明白了,為什麼不做?!

後者,之前的案例就是HTC,遲遲不賣股換跑道,只慢慢一張一張賣,越賣HTC價格越低,現在連50也看不到了。賣得慢失去很多機會成本。中華電少買很多,而中華電早早就從去年10月底的115,慢慢地漲到現在了。


以上是情緒的言詞,退一步理性思考,盈虧同源,沒人知道短期未來的股價走向。而老錢被燙過好幾次,屬於害怕掉坑而不敢大動作的性格,於是一次次的試水溫慢慢轉移,而水可能早就涼透了。

老錢一方面也想,也許等他出清HTC後,HTC才會迎來曙光。

這種扭捏的心態,也是投資大忌。


 樓主| 發表於 2024-4-19 17:41:51 | 顯示全部樓層
283, 台股規劃

台股這邊的結構,債息指股。因股市本身不詐騙,可以略為往積極方向靠。

先說債。

台灣的債,央債沒有美債利率好,台公司債也不是可拿利息的真債,且沒有流動性,不易套現。

而若玩美債、美公司債(就是《241》說過的ETD)。網上有教如何去開帳戶,直接美金買美債。麻煩,還有換匯。我就在台股上操作。

台ETF中,連結美債的多有,直接買就好。但這不是直接買債,而是一籃子債券ETF,ALPHA變化大,主要就是美聯儲調息的影響,短債長債的價值會調整。

與陸國債ETF不同,這美債ETF波動大,說它是BETA嘛,它又很ALPHA,選對了上天,錯了下地。自行比對短長期債券走勢就能知道。

如果預期美聯儲之後會降息,則長債有回歸的價值,是故一堆人埋伏長債ETF等著。埋伏早的人,被埋。

現在老錢也想埋,於是買。美沒鬆口要降息,但至少不升息。於是老錢還想更ALPHA一點,買進長美債正2。老錢不敢多買,控制好倉位,買來等。一買,果然事與願違,美國宣佈到九月不降息。別人是早買慢慢被埋,老錢是趕到時點掉坑直接埋。

息的部位,是選高股息第一的0056,還是現下最夯的高息動能,或者其他很多高息ETF?

不,老錢看好的,防禦型的第一選擇,還是2412。說它是息,其實更像債,本業是收租的,而且還是基礎建設。

但一樣,老錢還是想從防禦型裡再多蒿羊毛,這不多說,已經寫在《260》了。

而流動性出來後,就在其他高息裡選,直到再次2412。

以上,說是BETA,可老錢還想ALPHA一把。把簡單的事情又一次複雜化,這是對是錯?

指的部位,自然是0050。想要增加ALPHA,也可以選正2。但要等,等低於五年均線以下再分批建倉。

而相較於指,股才更ALPHA。台灣之根,半導體行業。但要嚴控倉位。

指股目前都在高位,先等等。踏空就認了,怕套牢更慘。


最後,還有真ALPHA,只玩短期零和,完全不管長期隨時間墊高的BETA。
在老錢的短線敘事裡,已經寫了。老錢自己把握不住,但就還想把握看看,練練心性。激進異象的策略尚不放棄,但只用10%的倉位。

這裡,心態放一放,隨緣玩法:
有計畫,但計畫趕不上變化;把可能的變化一一給應對方案;沒有絕對只有應對。
如果踏空了,就踏空了;如果賣飛了,就賣飛了;如果沒買到,那也認。
但不要臨時改變對應的方式,受情緒干擾去硬ㄠ。不管結果如何,凹就不對。

賺不賺錢靠天命,虧不虧錢,虧多少錢,靠自己。

有原則、有計畫、有變化、有對策。以此,再磨一磨心氣。


= = =
台股BETA/ALPHA各一半?不拘泥了。在台股,老錢玩了20幾年,記帳22年以來,其實沒虧錢,但賺得少,沒贏指數也沒跑過通脹。瞎折騰。

現在有全球股災要來的味道,除了債息指股,要加保。


 樓主| 發表於 2024-4-30 18:06:45 | 顯示全部樓層
2024.4, 四月股情

【資金】(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1389629.39。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64531.54;年獲利金額:-174902.15;年度漲幅:-11.18%。
四月起本金累算:1546121.76;四月獲利金額:-156492.37;月度漲幅:-10.12%。

把碳中和從開始以來所賠付的金額整個包含進來,所以數字很難看。

【大盤與ETF】


四月有標的調整,改表格。
可對比三月戰情,標的去除三檔(H股、1000ETF、雙創ETF),是4/8一口氣砍去的。
分項五類,保債息指股,計畫保10%,債20%,息20%,保債息規劃要占一半。指股占另一半,指15%,股35%。

目前實際占比還沒有到規劃的目標。

最後年月平均漲幅,是個標的的平均。分別是年平均3.69%,4月平均2.33%。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現狀的比例,則年漲幅是3.11%,4月平均1.38%。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規劃比例建,則年漲幅是4.39%,4月平均1.95%。

顯然,看長期,保債息可有發揮,但短期一個月,如果指股大漲,保債息會跟不上。


【股情】
不再談戰績了,說股情。論作戰,我已經失敗了。而且是太晚醒悟,一條道走到黑,損失慘重。(但我又是在黎明快出太陽前、冥冥中鬼使神差地換到慢車道)

大盤年月度:只計滬深指數。創業/科創要說只能算分類板塊,不是大盤。
ETF平均年度/月度,也沒有必要與自己的損益做比較了。割肉拋售、調倉換股、碳中和納計,已經完全失真。

如果看現在所選的標的年度的漲跌,其實都是保債息指都是漲的,只股有跌的。BETA可以給人以安心。即便短期休整,長期還是會緩步上揚。

如果取所有標的平均,年度都不會虧損。

而如果我早點想通,在2024年一開始就是保債息指股相應比例配置,現在我的收益是正的4.39%。

如果再去回溯2023全年,保且不提(黃金漲太多),債穩妥妥,息也不因熊市下跌,怡然自漲。只有指下,股更嚇。總的說我也一定跑贏大盤。

當然,未來有可能指股雙漲,跑贏債息,但債息也不會不漲,只是慢。長期來說,慢就是快。


【月報小記】
這次做了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調整。需要好好說明。

保:保守、保值、保障、保護,但不保命。

選黃金/豆粕ETF,不保命因為這是紙黃金、紙糧食。(想保命,黃金得要是真黃金,最好是小克數的散金,大金條不但不保命,還可能喪命。而糧食最好是長期保質的罐頭。)

黃金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本來就不是用來投資的好標的。在世界和平經濟發展的年代,黃金只有工業屬性的價值。但現在世界動盪,萬一貨幣貶值,全球惡性通貨膨脹,黃金的金融屬性會被無限拔高。貨幣天然不是黃金,而黃金天然是貨幣。(未來如果數字貨幣有共識地被錨定為法幣的替代,則也會是黃金的金融屬性替代品。只是現下不考慮數字貨幣為保值類標的。)

豆粕是糧食屬性的大宗商品,世界動盪要它、氣候異常也要它,不管天災人禍,總是要吃飯。當然,如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它的價格就是降低。但它依然屬於週期性商品,不擔心人們不需要。

大宗商品有很多,金銀銅鐵稀土等貴金屬、原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還有農產品原材料等等。我就不加選了,多則惑。

(其實,A股裡有一檔大宗商品ETF,重倉成分有各種礦業材料類企業。要照分類這是屬股票型基金了。同時該ETF交易量低,不考慮。)

保不是用來真投資,比例佔10%即可。但這不代表它們不劇烈波動,一旦動盪,它們漲的比誰都猛。


債:國債、公債、地方債、城投債、金融債、公司債種種。

目前就選國債,陸股地方債不爆就阿彌陀佛了,金融債/公司債也算了,看地產開發商那鳥樣。
而國債就選30年國債,因為大陸的利率大概率還會一年年降低,不太有升息的可能。這種情況下,選長期國債為好。
此類風險小,作為基底守成,賺BETA的錢,預計占比20%。


息:利息、股息。預計占比20%。

這類當然選高股息的一籃子ETF。陸股有許多標的,我選紅利低波、香港紅利兩檔。反正陸港其他高股息標的漲跌都有正相關,選交易量夠大的就好。


指:指數有關。預計占比15%。

選與大盤連動性強的寬指ETF。就選50ETF、300ETF、恆生ETF,三支。
以前我以為500ETF、1000ETF、2000ETF等都是寬指基金,但並不是。小盤股市值低撼動不了大盤指數。這些一大籃子股票ETF,都應隸屬中小型行業、小市值分類的股票型ETF。


股:股票。預計占比35%。

就選股票型ETF。
500ETF就是屬於中型股票,但又不小到1000ETF。小市值之中當然有可能出黑馬,但也可能下市。選中型把風險降低,也囊括足夠多的企業了。
行業選最夯的AI與新能源中的碳中和。理由無須多說。
A股中與芯片半導體有關,選科創板;而創業板,成分裡有與碳中和重疊,就在比重上降低,逐步減小。

股票型ETF,在不暴雷的基礎上選有長期題材的。為了是搏一個未來,主要是賺ALPHA。積極型,故占比高。

如果回顧之前的標的選擇,會發現除了黃金/貨基,基本全是指股,太不平衡。又使用的是乖離操作,一旦黃金爆漲,在山腳下就把貨出光了,根本不可能跟到山頂。熊市之中,因為乖離,徒留一堆套牢在窪地的大批股票。

過去兩三年的操作不是不能繼續扛,畢竟不暴雷,也是因為閒錢可以無期限。但沒那麼深的口袋可以一直補倉,長期無光,影響心態,做多但越做越空。

而現在如此的新安排,天然具備乖離調整的機制。如果某品項漲多了,從金額上自然占比會提高,賣出補加到其他,重新調倉相當於平衡各標的的比重,這還是均值操作的概念。但是不至於把超漲的品類,通通減倉稀釋不見。深口袋不需要再仰仗自己勞動收入來補,漲跌比例的重新分配就是一種深口袋機理。

一旦比例調好了,讓股價自然變動,因為BETA占一半,一段時間不看也沒事。這是長期的調整,也不用天天琢磨,放著不看也不影響心態。交易的核心就是不交易,至少不是常常在交易。

萬一股債雙殺呢?
這不還有保與息嗎?而這時保可能猛漲,息本收租,債的波動長期來說也會弭平回歸趨勢 (除非貨幣貶值、主權國家失信破產。真碰上,不是只有自己死,跑贏周圍人就好。)

如果都跌,其實還是可以調比例的,跌多的肯定負乖離更大,拿負乖離少的補負乖離過大的,並期待回歸均值。


決定好架構、標的、占比,接著就是調倉換股了。

也不知道此時調整是對是錯。如果往前回溯,現在轉換肯定是晚了,如果從未來回看,也許現在轉換正好又是起漲前夕把自己換到慢車道。

我在4/8除三檔:H股、1000ETF、雙創ETF。現在回看H股漲了,三都漲了。
顯然,我又一次在不洽當的時機調倉換股。


= = =
$HTC,快下40。
心一狠,4/22一股腦全部出清。果然,4/22,41.3,就是我賣殺出來的當日最低價。然後到現在,就沒低過這個價。

是不是真有神明?

回顧20幾年炒股,曾經讓三家公司下市,血本無歸(還好早期沒啥錢可投入);曾經多次買在最高賣在最低;曾經一買之後,半小時內跌停。。。

許多案例歷歷在目。仿佛有一雙眼睛,盯著看,就要跟你作對。

= = =
$碳中和ETF。結構性調整想通了,現在已經開始納入統計,調倉換股。
雖然我已經轉換架構,之後會在新架構的模式下操作,但目前新架構的資金配比並沒有完全轉換到位。因為轉換之中,我驚覺自己又陷入自己給自己的挖的坑,在自己想要盡快完成轉換計劃與想要快點結束過去惡夢的情緒中,快速推進。完全沒有關注到現實的情況。

比如現在紅利、國債、黃金等等,都在高位,我是要賺BETA的錢,但BETA品種現在的價與其10月20月均線的正乖離過大,現在把資金轉進,不剛好套住?

是,賺BETA的錢,是一種長線(BETA緩漲)保護短線(ALPHA波動)的策略,現在高位接盤,之後分紅配息總會弭補掉高位ALPHA的乖離溢價。但,長線追上來的時間可以很長,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難道要用如此長期的流動性停滯去換這溢價填補?要調倉換股,也要看時機啊!

況且,現在要轉出來的碳中和、創業、等等股類的資金,通通都在低位,再跌也不多了,負乖離很大,尚未修復。

應該再等等吧!(4/8我把三害一次性去除,現在回頭看,我果然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斬倉。如果我拿到現在,三年H股我就解套了,加上1000ETF/雙創,平均漲幅4.14%!而我放國債、紅利低波,反而跌了!只有AI不虧。新三檔從4/8上車以來,平均1.65%。真的是快車道跳慢車道了。)

架構好了,可以慢慢等,慢慢轉進,不能像HTC賣在最後一把,低價割肉。

之前玩股,太〝有為〞,常常落入大數據掌握到的散戶作為,直接被坑。是謂〝坑有為〞。

姿態調整到不有為,長期順大勢(BETA),站遠一點,隨波逐流。趨無為,大部分時候,不交易。只有中期乖離大(ALPHA),道反而動,調倉換股平衡比例。


 樓主| 發表於 2024-5-7 09:38:44 | 顯示全部樓層
284, 反思再反思

這次因為老錢要梳理自己的操作系統,又看了許多視頻。

比如,有投資策略,透過看可轉換公司債(CB)的溢價率,來找到資優生。

根據視頻中大拿的敘事邏輯,公司債與股價根據轉換價值,本應同步,但因為買賣波動CB會有溢價或折價。公司債如果有大的溢價,又是由公司大股東、內部人員持有大部分,有溢價而不賣出套利?大拿於是猜測公司未來有故事。

所以,買進現股,現股價格會去追公司債的溢價,股票會漲。

CB溢價高 = > 有故事 = > 股票會漲。

好像有道理,可以做為波段,中期的投機策略。

他當時(約三月中)舉的實際案例:3526凡甲,及其CB凡甲六;2732六角,與其CB六角三。

兩者比較,他看好的,是CB溢價高的六角。現在兩個月回馬槍一驗證,並沒有。反而凡甲還好一點。

這裡,有敘事邏輯的盲區:CB溢價高,有故事,股票會漲?

那為什麼不是CB溢價率高,所以CB會跌,去趨近股票市價?

只看到一面,未看到另一面嗎?或者,就是故意只說其中一面?

如果就找幾個來證明其敘事邏輯,那就犯了「倖存者偏差」的錯誤。

而就算你找到許多案例,如果你沒有算總體概率,就都是特例。記住,股市理永遠不乏證明你敘事邏輯的案例,也總能找到反例來駁斥該邏輯。

而當大局勢來潮,這些小故事,都沒有大趨勢的勢能強,一巴掌都被拍到沙灘上。


一樣地,老錢自己一路行文,是否也是一葉障目?


自認為的保債息指股。黃金,真的最保? 避險的黃金,都大幅波動了,整體形勢很不穩定。債市真的最穩?債也可能垮,或者幣值貶呢?(比如當年蘇聯垮台,垃圾債券,日本渡邊太太們,息差套利,虧大了。)

金融理財,低風險低回報、高風險高回報。。。還是這樣嗎?尤其美債收益走高。低風險高回報、高風險低回報的錯配。

美元強則黃金弱?債與股指總是反相關?好像,此時此刻,也失效了。


那什麼才是最好的投資?

投自己,投身體健康最好。


老錢去逛書店,習慣性隨機翻一本書,看映入眼簾的一句話,如果無感,就下一本。隨機的碰撞、胡亂的聯想,當作是翻《答案之書》。

好了,翻到一本字典。映入眼簾的,有四個字:感趕敢幹。

正好映照了這炒股的心態。

有感,於是開始趕,然後真敢,最後很幹。

急什麼,股市裡隨時有機會,學著慢下來。


 樓主| 發表於 2024-5-8 15:36:40 | 顯示全部樓層
285, 神操作(上)

最近聽到一種解決大陸房貸暴雷的神操作,分享出來。

我舉一個假例,比如深圳有一張三,在2020房價高位的時候,傾夫妻兩家六個錢包,買下福田一套800萬的房子。2成首付,餘640萬30年分期。利率4.4%,每月要還32000。

夫妻二人,名牌大學生,每個月能有35000工資,年終獎金另計,硬扛是可以過生活。如果發展好,有升職加薪的機會,則好日子可以期盼。一方父母也同住,他們甚至有了生小孩的打算。

他們省吃儉用,月供按時繳納,不敢怠慢。但好景不常,疫情持續,非短時間結束。他們還房貸近三年,景氣不好,然後,其中一個,工作沒了。而本來還有的一點積蓄放股市也套牢中。

於是,他們現金流有了問題,開始遲交房貸。而這時,即便他們想斷供,想賣房子,房價也已經跌了近40%,500多萬。更糟糕的是,如果急著想出手,就必須再砍一刀, 4XX萬才可以。而他們,還欠銀行600萬。。。是的,繳了三年本息,還欠600萬,本金僅還了40萬。

不是他們不想斷,而是即便斷了也還欠款,還不起。

銀行當然也知道,像張三這樣子在2019-2020高位買房的人,大把的。如果他們陸續斷供倒債,將引發巨大的金融風險。而如果法拍房大量出來,則房價又將更低,使得更多的人想斷供。一個惡性循環的飛輪就會啟動。滿手法拍房的銀行想賣也賣不掉。

這時,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便出來了。

銀行自然有數據知道房貸遲繳可能違約的貸款者。於是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理便出面與貸款者商談。首先,經理明確告知,如果擺爛違約斷供,除了房子沒了,也將被列入失信者名單,也就是老賴。而老賴除了搭飛機坐高鐵住酒店都困難外,工作也不好找,甚至現有工作也可能保不住。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然,現賣房子也不可能補上窟窿,去跟網貸借錢更是把將來人生都毀掉的選項。

經理給了一個新的選項。第一,房子注定沒了,沉沒成本必須認賠。損失2-300萬,但請及時止損。第二,房子夫妻可以繼續住,以租客的身分。第三,房租依租售比,及附近租金價格定。

本來張三夫婦與其長輩就需要住所,如果斷供,他們是萬萬無法繼續居住此屋。(網路上是有教導如何用離婚、租房給前妻、永久居留權等等奇技淫巧的手法。但那並非正道,銀行天天來打官司,平常人也受不了)

這樣,就給了張三夫婦新的選項。房子雖然不是自己的了,但生活照舊,也不用搬家,租金相比於房貸,那可是少一半有餘,壓力瞬間下來,並且他們有了可以重新來過的機會,不背負老賴的身分。

理性人會接受這樣的提案的。再想想,房子在沒有還清貸款之前,本來就抵押給了銀行,也就是產權在銀行,也本不算是自己的。這樣想,是否更釋懷?

好了,張三這邊基本解決。我們把視野看向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他們圖什麼?



 樓主| 發表於 2024-5-9 08:41:57 | 顯示全部樓層
286, 神操作(下)

銀行當然擔心斷供,客戶直接倒債。法拍又回不來足額款項,銀行認列呆帳、損失?如果數字太大,銀行自己倒台都有可能。這種事情,只要有一點苗頭,存款人誰不急著把錢趕快領出來。而銀行一旦發生擠兌,離破產也就不遠了。

多殺多、惡性循環、大逃殺、房產崩盤。導致整個地方金融出問題,最終危及國家財政。

苗頭必須扼殺在搖籃之中。

銀行手上有房,但不能拿到市場法拍,這會直接帶崩市場,最終自己也出不了貨。但這資產也不能沉沒,必須轉動起來。

銀行自己不可能放租,這本不是它們的業務。於是,有了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出現,銀行與之簽訂合約。

資產管理公司,充當二房東,他們甚至不需要自己出錢買房,只要接手銀行房產資源,保障有放租的收益,再抽取管理費後,收益給到銀行。二房東買空賣空,簡直不要太爽。

而一個有收益的資產,在銀行這就不是呆帳了,也許不能如張三給到全額貸舒服,但畢竟是還能生蛋的資產。萬一房價回漲,銀行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如果沒有,房子也不至於爛在銀行手上。房子是用來住的,張三這不還住在那!


總結:

原屋主,放棄沉沒成本,打折租房。也不至於因為斷供被銀行追債,失信於社會,當老賴,未來工作都不好找,也影響後代。

這選擇給到業主,業主不想要嗎?反正他都繳不起貸款了,如果不同意,選擇斷供,則房子收回,當失信人,不能消費、交通受阻、找不到工作、可能連住所也可能沒有,處境只會更糟。

現在,僅僅需要繳本來房貸的幾折,當房租的部分,大幅減少生活費用支出。還依然住同樣的房子,不用搬家,不用擔心當老賴面對社會性懲罰。壓力遽減,從頭再來也有希望。

第三方,客戶經理抽佣;銀行收第三方租金費用。相當於600萬,慢慢地回款。房子產權還在銀行手上,是銀行的資產,而不是呆帳。硬要說,這只是把原貸款本來的回收期拉長,並得一房產。最終,30年50年,終究回本。

銀行立場,好事多磨,損失的是回款時間,但換來有價資產;第三方,無須成本的中介角色,賺中間差價;原屋主,放棄沉沒成本,換取有重新起來的機會。

用時間換取空間,真妙啊!


 樓主| 發表於 2024-5-31 17:37:16 | 顯示全部樓層
2024.5, 五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372051.69。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44531.54;年獲利金額:-171705.15;年度漲幅:-11.12%。
五月起本金累算:1369629.36;五月獲利金額:3197.00;月度漲幅:0.23%。

【大盤與ETF】


年月各標的平均漲幅,分別是年平均3.55%,5月平均0.27%。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現狀的比例,則年漲幅是2.89%,5月平均0.23%。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規劃比例建倉,則年漲幅是4.93%,5月平均0.42%。

年度漲跌僅參考,要到2025年重新reset後,三種分配比例才好PK。
五月自然月度起算,月份漲幅的比較,可以相較。顯然,我現有實際的比例,表現最差。

【股情】
范式轉換後,五月正式重新跑碼。

調倉換股,我並不即時,我慢慢調,一直調到年底。希望能調到接近規劃的比例。
目前〝保〞是調到位了;〝債〞我沒加倉,反而還減了大半;〝息〞我加倉一點,但不追漲;〝指〞比例差不多;〝股〞還是重倉狀況。

【月報小記】

五月,范式轉變的第一個自然月。我的成績不好,就月度(0.23%)相比於平均(0.27%)或規劃(0.42%),都差了點。

主要原因是:股的部分占比高,而股的表現並沒有比息指好。再針對說,就是碳中和漲得慢,托後腿。

碳中和,因為已經把它視為我新范式的其中一標的,不再分開計算。但目前比重還很高。碳中和目前就月線看,還在低檔,不隨便割肉。等反彈時候,在慢慢出貨,調整比例,往規劃方向比重傾斜。

盈虧同源,讓我落後的理由,也可以是讓我跑贏的原因。我不能因為碳中和漲幅慢,就急著賣出調比例,這樣就又犯了情緒。萬一碳中和下個月突然雄起呢?如同我把H股給砍了,結果它一直飆。

接著,我審視到國債一樣有小套,也是轉換時間不佳導致。30年國債從年初以來,漲了4.66%,然實際上長期國債的年利率最多也就是3%,顯然BETA斜率一年也就近3%,而現在不到半年就近5.49%,這樣下去,難不成一年後長國債收益+10%?

短期的ALPHA波動高,高溢價不可持續,所以現在價格一直低迷,要嘛價格跌下去,要嘛橫盤等BETA上來。總之,我看30年國債要到明年才有機會再上揚。長放當然沒問題,但是要消耗這半年以上的流動性嗎?如果賣出換回流動性,放保息指股好嗎?保息一樣也在高位,進去一樣被ALPHA消磨;指股波動更大,尤其股的比重已經太高,是要調出而不再入。

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再優化?難道,先回到現金?我覺得我會留不住現金,放著流動性不用,手癢。

分類是債,還是放債。買短期國債?我看幾檔國債ETF,都在5月均線之上,比已經下五月均的30年國債還高。且如果利率將來會越來越低,短期國債就沒必要介入。金融債、地方債、公司債、REITs?先等等,一有idea覺得又要把自己套進去的節奏。

最終,我想到已經放掉的貨幣基金。貨基可以看作是債。實際上它比國債的波動還要小,也就是不需要去規避ALPHA波動造成小套。把流動性換出來,但還是要投入風險低的屬債分類上。

這貨基雖風險極低,收益穩定,但收益畢竟不高,這幾年2%不到。然而,相比於放在國債橫盤,浪費流動性,這調整是無風險的小優化。以10W為例,放半年1%,得1000。多少算補手續費。

這次我不選華寶添益,選銀華日利。WHY?因為華寶添益是日日計息,而銀華日利是年終配息一次。年內沒配息,我比較能算出年月整體平均的漲跌幅,而不是被某些除息把數字給失真了。



= = =
$HTC,40好幾。
回頭看,我在41.3出貨,就是低點!





 樓主| 發表於 2024-6-28 17:36:0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4.6, 六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317874.76。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44531.54;年獲利金額:-226656.78;年度漲幅:-14.67%。
六月起本金累算:1372051.69;六月獲利金額:-54176.93;月度漲幅:-3.95%。

【大盤與ETF】


年月各標的平均漲幅,分別是年平均1.76%,6月平均-2.34%。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現狀的比例,則年漲幅是-0.86%,6月平均-3.98%。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規劃比例建倉,則年漲幅是2.41%,6月平均-2.05%。

這裡,年度不比,因為我是4月之後才改為〝保債息指股〞策略,也同時把碳中和的虧損納入。年度漲跌僅參考,要到2025年重新起算後,三種分配比例才好做年度PK。

【股情】
六月度起算,我現有實際的比例,表現最差。原因是,最跌的碳中和ETF,我占比最多。

六月就是因為不及時調倉換股,所以,才導致大賠。

而上月我說了,我不即時慢慢調,一直調到年底,把倉位調到規劃的比例。然本月,我卻還把〝債〞的部位,又減少了。結果是,離規劃的調倉,反而更遠了。

目前〝保〞是調到位了;〝債〞我減了倉;〝息〞加一點;〝指〞差不多;〝股〞還是重倉。基本還是傾斜在碳中和上。

【月報小記】
而我為何不調倉,把比例照規劃的分布?因為HTC,H股ETF。此兩支,在我四月把它們賣了之後,它們便起飛了。

我就想:萬一碳中和ETF再次上演底部賣飛的戲碼呢?我一定會很氣。結果,不賣,老天一樣可以氣我。

而債,上月也分析,認為債的ALPHA高了。所以才一路賣,結果也是越賣越高,連債我也賣飛。

股市就不是一個按常理想的市場,尤其是A股。


= = =
$HTC,40好幾。
每看一次就氣一次。但如果以此六年持股,其實也算賺,只是賺不多,遠不如台指。之後不再看了。

另外,在《283,台股規劃》裡,本有根據敘事邏輯的真ALPHA操作,但不打算繼續了。不再花時間在那無效的努力上。動作變形的錯誤,是人性,太難扭轉。而就算動作正確也不一定真能獲利,真懷疑又不保證,反亂心性。

台股的安排,就以債息為主,即2412、高股息ETF。保指次之,股為後。
目前2412除權,就獲利了結。除權後慢慢建倉,等10月後再滿。息指目前創高,也要等。

在一個長紅的市場,輸了只能怪自己。


 樓主| 發表於 2024-7-31 16:34:57 | 顯示全部樓層
2024.7, 七月股情

【資金】
現總值:1345762.56。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569531.54;年獲利金額:-223768.98;年度漲幅:-14.26%。
七月起本金累算:1342874.76;七月獲利金額:2887.8;月度漲幅:0.22%。

【大盤與ETF】



年月各標的平均漲幅,分別是年平均1.42%,7月平均-0.24%。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現狀的比例,則年漲幅是-0.44%,7月平均0.20%。
如果從今年年初開始,照規劃比例建倉,則年漲幅是2.05%,7月平均-0.24%。

年度一樣僅參考,因為四月改策略,又把碳中和的虧損納入。2025年重新起算後,三種分配比例才年度PK。

七月能不賠,已是幸運,也贏了大盤。如果不是今天的大漲,還賠。


【股情】
七月度起算,我現有實際的比例,表現最佳。原因是,占比最多的碳中和ETF,漲多。

說過盈虧同源,讓你賠多的,也可能讓你賺多。七月就是因為不急著賣碳中和來調比例,所以才小贏平均。

現在離規劃的倉位,還是有距離。碳中和還是重。我看狀況慢慢調,一直到年底。

目前〝債〞差最多,總覺得A股也該起飛了,所以保守的債的部位反而沒有。

【月報小記】
越來越覺得,錢老這種凡事懷疑體質的,不適合炒短線,玩APLHA策略。老老實實地進行BETA,賺紅利就好。只有在判斷BETA標的的進場時機時,才用均線來對應短期波動的ALPHA。

關於炒股,在《信任》小說上的一句話:〝他總是把懷疑誤認為深度,把猶豫誤認為是分析〞。正符合錢老闆的寫照。

自從錢老改策略後,不太有買賣,手癢操作的次數少了。只剩調比例的計畫遲遲沒有完成。也不急著完成,年底前,要嘛碳中和漲上去了賣出,要嘛許多BETA標的到位了買進 (比如30年國債落到合理區間、某些標的跌多影響了比例,等等)。

另外,台股現在也在調整,如果0050也能到20月線下方,錢老便會進,如果能到五年均線(60月線),一定大買。但會到嗎?一定要等,資金不妄動。等不到,就還不是錢老的菜,如真不下來,就是錢老無緣。現在最穩的還是2412,10月底前,可以乖離操作。

還有,在台股裡,錢老這幾月一直進大宗商品的黃豆(00693U期街口S&P黃豆)。氣候總會給題材,又是週期性不會倒,在眾多高高在上的股票中,它正好是修正到低谷的時期。但自從四月買進,還是一路跌跌不休,現在又跌破5年均,賠了10%。錢老總是這樣,老是買弱,又越買越弱。但錢老有信心,糧食是剛需,標的符合不暴雷,氣候也一定劇烈表演。加上閒錢、做多、深口袋、長期主義等,投資五律。目前價格又在60月均下方,哪有不布局的道理?會結果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