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張開基

美味健康又省事的「叉燒蛋炒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7-9 21: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炒蛋炒飯容易,想要讓米粒,粒粒皆分散,難!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1:59:56 | 顯示全部樓層
8488 發表於 2013-7-9 20:52
哇喔~看起來就好好吃喔~

再請教幾個問題

1、肥少瘦多比例是多少?

看個人和全家喜好,建議健康比是肥2:瘦8,好吃比是寧可多一些皮,也不要太肥,皮燉爛比肥肉好吃多多。

2、好醬油可否推薦?

西螺的玻璃瓶,一瓶100--150左右,或屏東科大好像也有出。

3、米酒約加多少?

小碗八分滿。

4、入電鍋燜煮2次是指啥?不了解說…

把肉臊放在內鍋,外鍋加2杯水,按下開關,煮到跳起來算一次,這樣中間休息十分鐘,再放2杯水,再按一次開關。

註:「燒菜「不要像做化學實驗」,凡是什麼幾茶匙,什麼幾公克----那樣作出來的菜 「一定能吃」,但是,一定沒有用手憑感覺加的好吃。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2: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8488 發表於 2013-7-9 21:08
哇~沒想到醉大還有這麼一個“寶庫“,真是嘆為觀止~

仍然只能說聲~謝謝分享~謝謝分享~ ...

「經營生命銀行」,民以食為天嘛!

不會作菜,銀行差不多要被別人兼併掉了。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2: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Mooto 發表於 2013-7-9 21:21
炒蛋炒飯容易,想要讓米粒,粒粒皆分散,難!

不會難的啦!

冷飯會結塊,所以有些大師傅喜歡用「在來米」,或者兩種各半,就是因為容易炒散;

蛋和料都炒熟,飯下鍋之後,先轉小火或中火,倒入一湯匙米酒,或者水也行,靠蒸汽把米飯「蒸散」一些;

餐館用大鋼勺炒飯是有道理的,因為勺子可以把飯團壓散,家庭用鏟子也行,但是,動作就要快一點,免得炒焦了;

還有,二人--三人份的炒飯是最容易掌握的,如果不會「甩鍋」,不要一次試圖炒7-8人份的蛋炒飯,沒有人有本事,在那樣的時間裡,把這麼多的飯炒到粒粒分明的。

除非是準備吃粗飽,充饑裹腹就好;

否則要炒得美味像樣,寧可分2次炒。這樣就不會失敗。

蛋炒飯要是不能粒粒分明,那是不及格的,中國餐館要是把蛋炒飯中有結丸結塊的飯團端出去給客人吃,廚師是該打屁股的。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2:19:06 | 顯示全部樓層
8488 發表於 2013-7-9 21:08
哇~沒想到醉大還有這麼一個“寶庫“,真是嘆為觀止~

仍然只能說聲~謝謝分享~謝謝分享~ ...

慢慢看,那就是剛回來隱居時,沒在寫書搞網站,都是在「經營生命銀行」;

最近比較少去照顧部落格,有點像「冷宮」哩!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2:27:04 | 顯示全部樓層


「滷」來「魯」去不害「臊」?        
      
  



最近的新聞;「米其林指南」書中將魯肉飯翻譯成「Lu(Shandong-style)Meat Rice」,解釋文中還將魯肉飯寫成:「做法是豬肉塊與洋蔥炒過後煮熟,是緣起於山東(中國東北)的著名小吃…」云云。

顯然,「米其林指南」對於台灣本地的飲食文化了解的太少,才會出錯。


但是,許多美食專家隨後的議論也未必正確,筆者一一解說如下:


其一,台灣地區小吃中俗稱的「魯肉飯」或「肉燥飯」,並不加洋蔥的,而是加爆香的「紅蔥頭」(俗稱「油蔥」)


其二,台灣地區的「魯肉飯」一詞中的「魯」是個別字(舊時代市井小販讀書不多,「滷字」難寫,訛以「魯」字也無需非難),和簡稱「魯」的山東省毫無關係,這點可以看看「台南度小月擔仔麵」使用的『肉臊』,那是純粹台灣本土的民間最簡易的烹飪方式,跟山東有什麼關係呢?


其三,「魯肉飯」一詞中的「魯」是個別字,正確的應該寫成「滷」,原本應該指「滷菜」或「滷汁」的意思。(但是,「滷菜」和「紅燒」的烹調流程是不同的,一般所謂的「滷菜」是先做好一大鍋滷汁,然後再將各種清洗川燙過一遍的大塊葷素食材投入滷汁中「滷煮」至熟透入味後,再撈出來,放涼之後再切片盛盤,通常這鍋滷汁中會加入大量的五香大料,而且可以一再使用,甚至有些店保有「百年老滷」為宣傳號召;但是,「紅燒」通常是指單一次的烹調,譬如「紅燒肉」講究油濃醬赤,五香大料用的極少,而且最後會將醬汁完全收乾,和肉同時盛盤上桌,醬汁屬於一次性的,並不重複使用。


其四,一般台灣小吃中,將切碎的肉末(絞肉或較費工細細切碎連皮帶肉的細丁)炒熟加醬油、調味料熬煮出來的,再澆淋在白飯上的;只能稱為「肉臊飯」,不能稱為「魯(滷)肉飯」,因為,肉臊不是用「滷煮」的,而且,通常我們所稱的「滷肉」,不論是滷牛肉、滷豬肉,都是大塊下鍋,煮熟後才切片的,斷無細細切碎下鍋而稱為「滷菜」或「滷味」的。而勉強要稱為「滷肉飯」的應是指那種大片五花肉鋪在飯上的,而且通常飯上還是淋有「肉臊」醬汁增味。

也所以,「魯肉飯」應為「滷肉飯」,但是,和「肉臊飯」是不同的,更不是來自山東。

關於「肉燥」還是「肉臊」,那個才正確?
----------------------------------------------

最近一些飲食方面的錯別字和俗體字又鬧出新聞來了;大致上都糾正的沒錯,唯有「肉臊飯」,不知道那裡的 國文 老師反而把原本寫「對」的改錯了,請先看看新聞:

---------------------------------------------
此魯非彼滷! 「魯」味、肉「臊」飯…錯的
更新日期:2010/03/13 13:20


小吃店的老闆們,趕緊抬頭看一下招牌,有沒有寫錯字,最常弄混的,就是把滷肉飯寫成魯國的「魯」,而且還將錯就錯,招牌一掛好幾年,但 國文 老師說滷肉飯不可能是魯國做的或者很魯莽,這樣寫自然不對;另外還有肉燥飯的燥,要是寫成害臊的臊,可就錯得離譜,如此一來代表飯有腥臭味,相信沒客人敢吃吧。

滷肉飯的滷您會寫嗎?記者:「是這個魯嗎?」民眾:「對啊,印象中是這個。」

民眾:「為什麼覺得是這個魯?」民眾:「因為店家也寫這個魯不是嗎?」

哇,先生跟小姐都答錯了,不過別不好意思,很多店家大剌剌掛上的招牌,像是魯味或者是魯肉包,上頭根本是錯別字,正解是滷才對,找上有30年從事文字經驗的 季 教授來解答。

玄奘大學教授季旭昇:「我們不能說滷肉飯是魯莽,或者魯國做的嘛,用鹽或者帶鹽的醬油,把肉做成鹹鹹的。」

這樣聽清楚了嗎?肉燥飯的燥要是寫成肉字旁,可就錯的更離譜,因為肉字旁是指腥臭味或者害羞的意思,飯要是有腥臭味可就不好吃啦。

還有這個招牌,看的出哪邊不大對勁嗎?記者:「好像那個『餡』不是這樣?」餡餅店老闆:「不然怎麼寫?」

從事十幾年的老闆娘,也不知道哪裡錯, 應該像 老師指的這個字才對,上頭是代表人的意思,還有這道菜是豆豉排骨,不是豆鼓排骨啦,音跟字完全不一樣,只是將錯就錯這麼久,老闆們要換嗎?餡餅店老闆:「大家都這麼認為,客人都看得懂。」

滷肉飯老闆:「不會,不會換,意思懂就好。」

倒是稍候寫成稍後也不是不可以,因為後面的後,講的是稍微後面一點的客人,意思上也是講得通。下一回,別再傻傻分不清楚啦。
-------------------------------------------------------
-------------------------------------------------------


我們來看看「辭彙」(一本非常知名通用的辭典,文化圖書公司71.8.1出版)對這兩個字的解釋:

「燥」ㄗㄠ\:乾,例:乾燥,相關詞有:燥灼,燥熱,燥濕。

「臊」ㄙㄠ:唸第一聲時是指「腥臭的氣味」。ㄙㄠ\:唸第四聲時是指「肉末」,例:肉臊子。或者指「羞愧」,例:害臊,相關詞還有:臊氣,臊惡。

所以;用「肉臊子」作的當然是「肉臊飯」,不是「肉燥飯」,因為「燥」只有「乾」一個意思,沒有其他用法。

豈能把「積非成是」當成「約定俗成」?

這個「臊」字和「燥」字從來就是兩個不同意不同音的字,豈可混用或通用?又豈能「約定俗成」?

教育部網路字典居然可以活生生的把「燥」改唸成「ㄥㄠˋ」音來迎合市井間的積非成是的錯字「肉燥」。教育部的無知顢頇那就更可笑;


看看「水滸傳」吧!看看「臊」在明朝是什麼意思(因「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明初人士,所用的文字當然是明朝時慣用的):


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且說魯達尋思,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裏掇條凳子 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纔起身,逕到狀元橋來。且說鄭屠開著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著三五片豬肉。鄭屠正在門前櫃身內坐定,看那十來個刀手賣肉。魯達走到門前,叫聲『鄭屠。』鄭屠看時,見是魯提轄,慌忙出櫃身來唱喏,道:『提轄恕罪。』--便叫副手掇條凳子來。--『提轄請坐。』


魯達坐下,道:『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見半點肥的在上面。』鄭屠道:『使得,你們快選好的切十斤去。』魯提轄道:『不要那等腌臢廝們動手你自與我切。』鄭屠道:『說得是小人自切便了。』自去肉案上揀了十斤精肉,細細切做臊子。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頭,正來鄭屠家報說金老之事,卻見魯提轄坐在肉案門邊,不敢攏來,只得遠遠的立住,在房簷下望。這鄭屠整整自切了半個時辰,用荷葉包了,道:『提轄,教人送去?』魯達道:『送甚麼!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見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鄭屠道:『卻纔精的,怕府裏要裹餛飩;肥的臊子何用?』魯達睜著眼,道:『相公鈞旨分付酒家,誰敢問他?』鄭屠道:『是合用的東西,小人切便了。』又選了十斤實膘的肥肉也細細的切做臊子,把荷葉包了。整弄了一早晨,卻得飯罷時候。那店小二那裏敢過來,連那正要買肉的主顧也不敢攏來。鄭屠道:『著人與提轄拿了,送將府裏去?』魯達道:『再要十斤寸金軟骨,也要細細地剁做臊子,不要見些肉在上面。』


鄭屠笑道:『卻不是特地來消遺我!』魯達聽得,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臊子在手,睜著眼,看著鄭屠,道:『酒家特地要消遺你!』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卻似下了一陣的『肉雨。』鄭屠大怒,兩條忿氣從腳底下直衝到頂門;心頭那一把無明業火焰騰騰的按納不住;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將下來。魯提轄早拔步在當街上。眾鄰舍並十來個火家,那個敢向前來勸;兩邊過路的人都立住了腳;和那店小二也驚得呆了。


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 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踼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著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酒家始投老种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



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就已經把細細切碎的肉末說成「臊子」,也因此「肉臊」才是正確的,「肉燥」肯定是錯字!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2:33:12 | 顯示全部樓層
Mooto 發表於 2013-7-9 11:26
有像碗一樣大的杓嗎?
如果真有的話,一定也是軍營裡的伙夫做大鍋飯用的!
...

我在阿根廷當大廚時,用的大不銹鋼勺,大小容量差不多是普通一個飯碗大小哩,又長又重。

大廚一旦用大勺敲鍋,就表示正在發火,廚房大大小小的,皮就要繃緊一點,眼睛放亮一點,有的真的會拿大勺敲徒弟腦袋的;雖然敲的不重,不會鬧出人命,可也真的很痛。



發表於 2013-7-9 22:5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是再來米,難怪在外面炒飯的米比較長也比較硬。請教一下張大,在家用蓬萊米炒飯用的冷飯,時間要如何掌握,炒出來老是糊糊的居多。

發表於 2013-7-9 22:52: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知道~~~燴飯之類有什麼訣竅,以及如何評斷?

 樓主| 發表於 2013-7-9 23: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shi105 發表於 2013-7-9 22:50
原來是再來米,難怪在外面炒飯的米比較長也比較硬。請教一下張大,在家用蓬萊米炒飯用的冷飯,時間要如何掌 ...

第一,水少放一些,飯燜久一點,這樣,飯一定是熟的,但是,口感比較硬些!千萬不要把米飯煮得太軟爛,如果是像「粿」一樣的話,請神仙或者廚神來也會「抱著腦袋發燒」的。

第二,一定要是隔夜的冷飯,或者中午的米飯多煮一些,放著自然冷卻之後,千萬不要現煮現炒(除非是在來米或者泰國長米)。

第三,油多,一定不會沾鍋,但是,油太多會膩人,也不健康;所以怎樣用最少的油還能炒出蛋炒飯粒粒分明,一點也不沾鍋,那就看本事了。

首先,鍋擦乾淨,開火等略熱,倒油,要把油在鍋中轉一下,用乾淨鍋鏟把油弄散開也行,

溫油時,就要倒入打散的蛋液,用鏟尖(一側)快速把蛋和油旋轉混合,(一開始不要整隻鍋鏟下去翻炒,否則蛋一定會變成「塊狀」);油一定會跟蛋混在一起,看不到「油」了,沒關係,這時再用鏟子轉平面快速四下翻炒,這樣蛋就會變得很細碎,然後油又會慢慢被逼出來;

一些其他食材,譬如叉燒丁,香腸,玉米粒等等這時可以下鍋(如果要炒「蝦仁蛋炒飯」,蝦仁應該事先過油另外炒到七分熟,不要留任何水份,放在碗中備用,不能生蝦仁在此時下鍋,因為會出水,飯會炒爛炒糊),飯在外面先用飯匙弄散一些,不要「一塊大飯團」整個倒進鍋中,否則不容易炒散,要不然就是時間太久,容易焦。

米酒從鍋中間倒下,靠蒸汽把米飯蒸散一些,不可能全散,但是,有些幫助,這時要快速翻炒所有鍋中的飯、蛋和其他食材,還要用鍋鏟用力壓散米飯,一定要掌握火候,一隻手隨時調整開關大小,然後把所有米飯炒散到粒粒分明,不得有3粒以上的飯粒粘結在一起,二粒連在一起還算勉強及格。

如果會「甩鍋」,那就不用我教了,你是行家了。

不會「甩鍋」就鏟子飛舞得快一些,要讓所有材料不停的在鍋中「大翻身」好幾次,才能全部炒散又混合得很均勻。

最好的狀態就是,所有食材不沾鍋,等統統盛盤之後,鍋子乾乾淨淨,一粒飯粒也不留,鍋子看起來油油亮亮,但是,用手指下去摸,摸不到什麼油;這樣的蛋炒飯應該可以及格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