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1-12-25 03:30 編輯
不好意思,其實這部份就如您所說可以拿出來討論的領域之廣、專業之深,都非是我三言兩語能完全說清楚,一方面我書讀得少也無法真正解說這類問題,只能引用讓我產生共鳴的專業書去做一個大概的「輪廓」說明。
就如我上一篇回應,有很多時候因為每個人的學經歷、生命歷程不同,所以切入自身過往所發現的問題,從各種「哲學」、「心理學」、「身心學」等不同領域汲取自我成長的養料。
在這過程中也同時會吸引相同特質的夥伴,但真正去細思探究這背後運作的機制,又會延伸出許多不同的問題,不過這不在我們探討的範圍就是(抱歉多打這麼多無意義的字)。
因為每個人從各種不同領域汲取的養份不同,所以在溝通上多多少少也會有不同的差異,所以在使用文字上對個人而言是需要小心翼翼的處理,畢竟一不小心就會產生誤會就是。
至於為什麼我會引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自身經歷的關係,在經歷過一些生活波折而發現到認識的人身上有著一些「變化」,那些變化可能是世俗一般人會有的反應,但我想一探究竟而找到這本書,書中的研究也剛好與我所讀的「普通心理學」的內容有著某種程度的延伸與細部探討。
一件又一件的事件,反覆證明書中所研究內容是某種程度的「真實」。
而我也付出一些代價去證明這些「機制」的存在,但後果就是友情斷裂XD
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在道德心理學第二原理-道德不光是傷害與公平而已。
我們所處在的文化圈對於道德的認知某種程度來說是有侷限性的,而這種侷限性也是我們自身的優點與缺點。
說了這麼多雜七雜八的東西,還請錦里兄見諒,您可以繼續聊這方面的話題,我想大家都是出自想交流的善意,如果您有感受到我的尖銳,真的還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