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宗先生过谦了,我想我大概理解逸宗先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方向了。
您并没有表现的尖锐,且您应年长我不少,却依然能有如此激情去探讨非功利性的问题,这让我自愧弗如。诚然,我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很少再探讨非功利性的人文社科问题了,因为没人听,也没人关注。
只是我想,我所想探讨的道德,是从哲学认识论方向提出的,而您可能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大家出发点不一样,这个问题确实是没法进一步深究的。我主要的兴趣在于西方哲学与社会学,对心理学等确实涉猎极少,在此我就不妄加猜测与议论了。
我对文化圈,这个圈那个圈什么的并不敏感,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最起码应具有不被所处环境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洗脑的能力。所以逸宗先生提出文化属性不同,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个人的偏见。群体不代表个人,群体只有缺点,优点只属于个体。
如果有兴趣和精力,推荐阅读Immanuel Kant的三部曲,我不知道台湾方面的译名,所以不多引用了。在我看来,交流与评论的目的在于维系自己继续读书的动力。我上文回复引用的大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并无其他引申含义,仅仅是因为我确实认为,其中提出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思维方法,是指导日常思考与辩论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我接触到张老师的理论,大体上是今年六月份,时间很短,却受益匪浅。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所以我无法对其中的理论有切身的体会与认知,对此如若提出了什么冒昧冒犯的问题和话语,也希望逸宗先生及其他坛友海涵。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只要大家心向真理,总是会殊途同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