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13-11-11 22:35 編輯
daonature 發表於 2013-11-11 10:56 
玄逸宗兄:
1.
daonature兄:
你所說方法不當都是傷害,這部份我是認同的,因為方法不當來自於「觀念與認知」,再加上後天基礎訓練不足,的確是會讓身體陷入受傷的危險中。
大部份民眾誰會知道在從事任何運動前,要先暖身啟動各大關節,然後做動態伸展,然後再結束後還要做靜態伸展做一個結束。如果更要深入,平常除了在自已所喜愛的運動外,還要練習強化核心(軀幹、髖關節、肩關節)增加自已的結構力,這部份是我們從小就欠缺觀念與訓練。
另外有關於中國傳統武術這個問題,曾經在別的討論區有前輩問網友,中國傳統武術怎麼解釋,我有回答他,現在貼出來給你參考。
傳統武術對我來說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這二部份。
狹義,只單論學習門派(系統)所流傳之套路、思想、訓練方式為基礎,而師者能將三者取其適合自已的精髓為已用,進而授與學生(適不適合學生那就另當別論)。
廣義,能往前回推該門派(系統)最初的源頭或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怎樣的「改變」,因為現在與過去的時代,一定會有所謂的認知不同問題,例如:八極拳的神槍「李書文」,他認為兵器才是一名武者最重要的部份,拳術仍是附屬品,這一點就可以觀察到當時的傳統武術主要重視的是在兵器上。
也可以說,傳統武術四字也有過輝煌的年代,不過那因為當時的環境所產生的風氣所引發出來的,可以想像當時沒有像現在有公路、鐵路、捷運與汽機車的交通工具,每個練武的人都是集中在一個地區經過長期的基礎鍛鍊(封閉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開始「跋山涉水」前往其他地區進行探訪其他門派的行動。再還沒離開該地區,該名習武的人一定受到該環境的人文影響而有屬於自已門派(系統)的特色,這些前輩出去外面進行工作(保鏢)或鍛鍊,一定會與其他門派有所交流而去刺激自已對於師門的質疑或是思想上的改變,進而產生屬於自已的見解與行為。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武術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那就是融合(包容)。
有了這個核心,才能發展出這麼多部份互通卻又相異的武術。
接下來是我發在自已的武術社團的後續:
不同的時空下,人對武術的需求與觀念也會隨之改變,受到當地環境、民俗文化而有了不同的樣貌。
有人追求養。
有人追求練。
有人追求用。
但如果不抓住那個核心的觀念,就等於停留在外面不得其門而入,不管追求哪一個方向都會出現瓶頸、阻礙。
但說穿了,其實外家與內家的差別就在這裡。
台灣鶴拳武術家「劉康毅」前輩在他的著作有提到,如果論實際對戰的層次,外家就可以練到很高的層次。
論拳擊、散打、綜合格鬥,哪個不是經由千錘百鍊練出來的技術,那內家又要拿什麼跟那些長時間練習對打的那些人做比較?
我問老師我們三合太極有什麼特色。
老師回答:
「在陰陽平衡相生互養的心法之下,我們專注在研究鍛鍊太極內家氣勁、技擊應用和身法運轉的太極拳術。」
陰陽平衡,亦或者可以說是身心平衡,這點才是內家與外家不同的地方。
這裡先不提技擊領域(自已也沒資格提啦XD),單純探討內家心法這點。
我們是從非常細小的細胞開始發展到現今的「人類」。
從細微到明顯,是一種正常發展過程。
而從中國傳統武術的源頭,戰場軍事技擊轉入民間武術的過程可以發現這何嘗也不是一種由「外顯」進而「內隱」的發展。
從這點我們可以去思考與利用,用這種反向思維去瞭解一些事情。
肢體動作。
神情。
小習慣。
這是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做一個基本的判斷,這是屬於「外部」的。
但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與情緒?是什麼經歷或原因會讓他有這樣的行為,這才是所謂「內部」。
換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所謂的「內家」是指觀念、認知這種抽象,形而上的哲理。
如果強解並簡單化來表達,就是觀察自已、認識自已。
由最粗淺的對身體部位的認知,延伸至全身並往內部去感受身體的律動,而不是全然的猛操猛練,懂得如何調整身體與心靈兩者的平衡,久了才能去感受到身體內部空間的整合與變化。
長期不停在「內家」的思維運作,也會對人、事、物,有不同的見解,已往所認為的「絕對」,也並非宛如灌水泥般的堅硬,懂得自我調適與轉化,自身也不會陷入過去一開始的「僵硬」。
身體與心靈兩者不停的互相運轉,彼此不會造成彼此的負擔,身體通體舒暢不會讓心靈有負擔,而在意識與潛意識能解過去之烙印,亦會讓身體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