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存在即虛無
現實狀態的另一面,是虛空狀態。這事要能接受,就可以觀念升級了。
薩特在巴黎花神咖啡館裡思考杯子與服務員時,便把這事給想明白了。
杯子總是杯子,人不總是服務員,可以改變,可以回到未定態。
「存在即虛無」,在我看,就是回到空性。但人不是回到空性就沒有了,要再出來定義自我,不能頑空死寂,大自然也厭惡真空。
你看,這樣一想,那不明覺厲的哲學思維,就能秒懂!
然後,你就能了解薩特講「存在先於本質」的含意。先有虛無的存在,然後到現實去找自己的本質。因為虛無,所以自由,然後要積極的去行動,創造本質。(不過,一直推論到「他人即地獄」,我覺得就過分了。)
薩特認為,虛無是最根本的,所以人必然是自由的,人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擺脫自由。但這種自由卻是無根漂浮的,令人不安,既沉重又嚴酷!你自由了,然後呢?你有主觀能動性,你自己決定,可是你又不知道應該走的方向,你完全沒有依歸,會迷茫會心慌。無怪乎有人監獄待久了,也不願出來,不敢從確定的牢籠,進到不確定的未知社會。
不騙人,我聽過有人下輩子想當豬,被養被宰,啥也不用想。但就是想當奴隸,想變成豬,借此擺脫迷惘的自由也做不到,那依然是妳自己如此選擇的結果。(當快樂的豬好過痛苦的蘇格拉底嗎?問題是你確定豬是快樂的?)
薩特說:「物是自在的存在,人是自為的存在。」面對一片虛無的世界,人必須自己找自己定位,自己對自己負責!這要多大的心智力才可以啊!
這裡我不多講哲學,就琢磨一件事。薩特說,根本上你必然自由,與第四道講師說法不同喔?
這就涉及到對波函數與坍縮的解釋。在波函數狀態下,粒子有許多可能的,一切未定;一旦坍縮,一切既定!
第四道講師說,真隨機不等於自由。比如說粒子是出現在A區有35%可能,出現在B區有65%,隨機的,也不是你能掌控的。所以,不是你說了算!
薩特說,事件有多種可能性,坍為如何的現實,你自己說了算!
意識可以決定坍縮,但我不知道意識是否可以決定坍縮在哪,也許實驗物理學家可以驗證。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
宏觀的百分比是以量子學的波動函數為基礎,在數學上推導嚴格得到,只要次數夠多,就會按數學計算的比例來顯示,也就是機率上的大數理論是真的,但這是在宏觀多次上的表現。然而宏觀的結論,不能對單次的結果有指導性作用。在微觀,單次的表現我們不能確定其必然性。於是,單次狀況的發生,就產生了意識可以改變與不能改變的兩派。
我說我的推測,如果意識一直對單次的結果持續大量的施以影響,最終也必然對宏觀的實際結果造成影響,我們於是比較宏觀數學期望值與實際實驗數據,一對比便可知道是否意識影響隨機事件。
這其實就來自我之前講過的RNG實驗,這是超心理學版本的統計實驗。
http://www.cwnp.net/thread-10161-1-1.html
結論是:意識能影響。
所以薩特是對的,講師錯了?這也不能這麼說,我繼續細細道來。
= = =
薩特存在主義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073336.html
薩特36名言
https://www.douban.com/note/6449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