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
這本《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是叔本華的成名代表作,充分影響了其後許多哲學家、藝術家、心理學家。尼采、瓦格那、佛若依德,都是。
叔本華跟黑格爾死嗑,在柏林大學同一時段一起開設哲學課,慘敗。First blood, Dobule kill, Triple kill… 。這不說了,有興趣的同學自己查。
叔本華也是承繼了康德以來的觀點。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把本來認為世界萬物本然的客觀存在,轉變為是由我們主觀得感知才“規範”出來的,屬於我們認為的表象世界。
如果各位有興趣康德的部分,第四道講師說過。
本來康德只是推到物自身─不可知,但叔本華卻直接推到─全是意志。
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是一種推動和創造整個世界的原始本能與衝動,意志作為一個整體,是世界的本體,超越了時間與空間。
這部分,跟我看過聽過的民科說法,王東岳先生、肯•威爾博有相似之處。
從電子開始,就有感知,電磁性是物理作用,本身也就是一種感知活動,而這在叔本華的角度看,就是一種意志的表現。
我們能感知的都是表像,都是意志創造出來的。意志要的是生存,是一種是欲念。
好了,一切都是意志,不是你的意志,是底層意志的總和,你所能感知的都是表象,由此,你怎麼可能是自由的?於是,悲觀主義便因此出來。於是,人生沒有目的沒有意義,不是痛苦就是無聊,並在此兩者之間一路奔向死亡;整個世界是一整個意志的狂野遊戲場,說到底就是一個虛無的深淵。
那好,既然沒有目的沒有意義,那去死是吧?
即使斷了一條弦,其餘的三條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愛默生)
叔本華還是給出了他得解決方案。叔本華鼓勵人們平靜地接受死亡,但是他堅決反對自殺。他的理由是,自殺是徒勞的,根本就沒有超越“意志”的主宰,反而是成全了“生命意志”的狂野遊戲。因為人們選擇自殺通常都是因為太愛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無法承受痛苦,而感到痛苦本身正是生命意志的體現。叔本華反對自殺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人還是有辦法擺脫痛苦和無聊之間的那個可怕的迴圈。這辦法就是「否定自我意志」。
叔本華認為,要否定自我的意志,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審美體驗間接地達到;另一種是通過帶有宗教性的、更直接的自我否定來實現。
當我們陶醉在藝術審美忘我的時刻,我們可以暫時擺脫掉作為自我的欲念種種衝動,能夠與畫、詩歌、音樂等合為一體,沉浸在氛圍之中。
當然,這種高光時刻,大概只有少數藝術家可能作到。於是,第二個途徑,便是否定個體意志,因為個體意志就是一直讓我們追逐欲念得源頭。於是叔本華想到的便是宗教、禁慾,節制的生活,放棄身體意志的種種欲念。這是他從奧義書上得到的啟發。最終,超越意志的驅使,高峰體驗?天人合一?涅槃解脫?
有意思的是,康德說的自律,就是一種約束自我,不屈從於身體意志的做法,這本來就是一種自我否定。
我們先不管這路子走得對不對,我還是回到原初,那自律的源頭,也是一種察覺,覺知到的念頭。於是,我們又回到睜眼走路。
= = =
《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德]叔本華
德國唯心主義,【回到2049】S03E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