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張開基

鬼死之後的問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28 12:18:31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內容摘自王德槐:《中國仙道之究竟第二集(性命篇)》(★註一)第一○二頁至一○六頁:

  中國人常常好用「出神入化」這句話來形容人們諸如球技、拳藝等已達巔峰地步。其實「出神入化」也是仙道修行上的用語,而且是兩個不同的境界與階段。

  就少陽功法(★註二)來說,一般大概可以分為一、「煉精化氣」的築基階段。二、「煉氣化神」的中成階段。三、「煉神還虛」的大成階段。四、「還虛合道」的上成階段。有些人又在築基之前增加了一個煉己階段,這樣合起來就有五個階段了。而出陽神則尚在第三階段(編者按語:即「煉氣化神」階段完畢時),入化境則須至第四階段(編者按語:即「煉神還虛」階段完畢時),所以「出神」與「入化」並不是一件事,而是兩件事。

  說起「出神」,並不專指「出陽神」,也包括了「出陰神」。什麼叫做「陽神」?丹經中有許多說法,大家的看法也不甚一致。一般說來,指的是十月中關期滿,炁盡化為神,然後遷居上院(上丹田),經再鍛再煉,煉盡神中陰滓,成就一純陽無陰之神,才名之曰「陽神」,至於「陽神」與「元神」有些人又把他們混淆在一起,到現在還說不清楚,有些書上說,「陽神」是由「元神」陽化而來的,故稱之為「陽神」,有人說「陽神」與「元神」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元神」生而自有,「陽神」則為煉者經過採藥結丹,以所得一點先天真炁,經十月團煉(懷胎)而來。這種變化過程,可能神仙也說不清楚。但就丹道理論說,元神不能離開肉體,有謂「氣聚神回謂之生,氣散神離謂之死」。元神本是一身主宰!如果「陽神」就是「元神」,倘經離開,煉者即告死亡,肉體一切活動均將全部停止,那末「出陽神」的功夫根本就不該存在了。而依作者經驗,在「陽神」出竅時,肉體的思維及活動幾完全不受影響,所以我個人認為「陽神」與「元神」並非一體,陽神也非由「元神」陽化而來,祇一旦沖舉時,「元神」可附著於「陽神」一起脫殼飛昇而已。

  有些人又認為一個人苟能煉成「陽神」,就可以了卻生死,其實這祇是外行人的猜測之言,祇要這具肉身尚未能全部煉化,即仍難免水、火、刀、兵之劫,……能出陽神之人亦難免生死之危,所以《老子》有「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因此還虛一著,在修道人來說比出神更重要。(★註三)

  丹道修行中,除了出陽神外,又有出陰神這麼一件事,《鍾呂傳道集》說:「形如枯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陰神」與「陽神」之不同處,是「陽神」能見人,也能為人所見,「陰神」雖然見人,但人不能見,不但是人不能見,即煉者本身也不能見,所以陽神可說是一種炁的物質化,雖說顯隱由心。但對煉者本人來說,卻是他的身外身。陰神則祇是一股炁,不能以任何物質形態出現,丹書中多認佛教徒祇修性不修命,最高只能達到出陰神的境界而已。呂祖即曾說:「祇修祖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指的就這麼一回事。(★註四)

  除了出神外(包括出陽神及出陰神),另有一種叫做「出靈」的境界。出靈也有二種情形,一種是經過特別修煉而得的,靈體可隨煉者意旨,隨時離開肉身,而且可無遠弗屆,但靈體與肉體間有一條銀色的帶子連著,如萬一帶子斷了,靈就不能回來,煉者也就告命終正寢。(★註五)另一種情形,有些人在睡著或重病或煉功時,會發生靈體自然離開肉體,飄浮在空中的靈體可以看到自己的軀體以及週圍一切人與物或至千萬里外探視其親友。這當然也是一種難得的經驗,但與出神完全不同。

  因為出神與出靈有這許多講究,一般人難免弄不清楚,在我離開公職前,曾經有數位同修到我辦公室去看我,向我印證他自己出陽神的情形,我見他頂門未開,不但陽神難出,甚至連陰神也難出,充其量祇能出靈罷了,卻又不好直言相告,倒真教我為難。就有關資料看來,能出神,尤其是出陽神也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過去仙學大師陳攖寧先生就曾說,他訪道數十年,從未見過一位能出陽神的修士,這可能也是事實。(★註六)不過仙道界對應否出陽神還是有很多意見,李道純真人就曾說:「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真。」認為出陽神不過是修真過程中過渡階段,還須更進一步,修到虛空同體,凡質盡化,達到聚則成形,散則為氣的地步才算了局。(★註七)而且出陽神有很多危險,(★註八)最上乘的修行即徹底排除這一步功夫,如金蓋山派(★註九)及文始派(★註十)功法均認為出陽神祇是神仙功法,而天仙功法一開始就進入還虛境界,用一步功,還一步虛,澈始澈尾祇須在還虛上做功夫,一旦水到渠成,自然立證真仙。(★註十一)此外如黃元吉(★註十二)一派則雖可出神,但主張不宜出神……

★註0:本文中「出靈」一詞,並非中國道家丹道之名詞,乃為王德槐先生自創也。在本文中指的是現代神秘學說的瀕死經驗或靈魂出體的現象。

★註一:王德槐:《中國仙道之究竟第二集(性命篇)》,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三版,台灣,作者自行出版。

★註二:少陽派,老子傳王少陽。王傳鐘離權,鐘傳呂純陽。呂祖首傳王重陽,由呂洞賓首傳王重陽,開北宗,王重陽再傳其門下,其中有七位弟子大成即世稱之「全真七子」,全真七子後人又各創其派,而目前以丘處機一脈的龍門派流傳最廣。呂祖嗣又傳劉海蟾,海蟾傳張紫陽,開南宗。

★註三:即使當元神隨著陽神沖舉後,仍未究竟,不是以此種生命狀態一面行善並且繼續修煉,不然就是再次落入輪迴。

★註四:原文為呂洞賓:《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這段話說出來,相信很多佛教徒一定非常不認同。由於中國道家的丹道講求「性命雙修」,性功即煉心,命功即煉身(其實就是煉氣),佛教顯宗的法門大多講求煉心,而不重煉氣,所以許多中國道家的丹經會有此一言論,然而中國道家丹道上乘的「天仙心法」幾乎都是講求純性功的,只是一般人較少接觸到這方面的資訊而已。

★註五:在一些瀕死經驗或西方神秘學書籍中,有提到靈體與肉體之間有許多銀色的帶子連繫著(有人稱之為「銀線」或「靈子線」)最重要的兩條在眉間和太陽神經叢附近,瀕臨死亡或靈魂出體的話,只要這兩條銀線還沒斷的話,還有回魂的可能,一斷的話就活不了(有一些書上是只描寫眉間那一條銀線而已。)

★註六:事實上出陽神是一件難事。絕大多數的修行者終其一生連「煉精化氣」階段都無法完成!

★註七:作者說的這一段,就是指要將肉體煉到氣化的程度啦!才能聚則成形,散則為氣!本文說的都是形而上境界,一般修道書籍極少談到有關形而上的情況。

★註八:中國道家的丹道有關「煉神還虛」階段有不出神及出神兩種功法。不出神的功法就如本文後面所說的天仙功法。出神功法的危險,以我手頭上的資料,大致說一下,要調出陽神必須在好天氣時才可讓陽神出殼,就好像守護小孩子一樣,大霧莫出門,大雨莫行路,不可一時心有懈怠,以免陽神一出不回,入於輪迴,則前功盡棄矣!而若行者性功及定力不夠,陽神出去時,而受到天魔外道之種種景象誘惑,或入於魔道、或轉生六道,不知情之世人還以為其功成坐化而去呢!

★註九:閔一得為清代著名內丹家。字小艮,道名一得,自號懶雲子,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約於乾隆末年去官歸吳興,隱金蓋山,後主持該山教務,並從事著述。他隱居金蓋山四十餘年,使龍門派興盛於一時。後人亦稱其為金蓋山派,其所纂之《古書隱樓藏書》為重要之丹道著作。

★註十:大道淵源於黃帝,而集大成於老子。一傳尹文始,即關尹子。尹傳麻衣(即李名和),李傳陳希夷,陳傳火龍真人,是為文始派。

★註十一:《仙學真詮》云:「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只須逕做煉神還虛工夫,直到虛極靜篤處,精自化氣,氣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最簡易,最直捷。入道者,宜細思之。」事實上這類天仙功法,並不是真的跳過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兩個階段,而是把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及煉神還虛三種工夫一齊做罷了。對初學者而言,這種直接練入定的功法,並不容易入門。對於修習命功為主的人也會非常不習慣,由於功法的轉換,對於氣感、景象及心態並無法一時就調適過來。

★註十二:黃元吉,據載為江西豐城人,在清朝咸豐年間在四川富順設「樂育堂」講課傳授道學十餘年,由門人整理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流傳於世。
引用http://blog.yam.com/ilanese/article/5396920

發表於 2018-9-28 12:33:12 | 顯示全部樓層
發表於 2018-9-29 07: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請問這個主題所討論的"鬼",是指無法度過冥河到靈界去的那種"鬼"嗎?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08: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Darshin24 發表於 2018-9-29 07:46
請問這個主題所討論的"鬼",是指無法度過冥河到靈界去的那種"鬼"嗎?

幽冥錄中所說的是指羈留在陽間靠香火苟活的,但是,如果要說「會死的鬼靈」就都包括---------------就是泛指一切鬼靈。

發表於 2018-9-29 17:47: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蝴蝶 於 2018-9-29 22:25 編輯

一、關於《幽明錄》(《幽冥錄》):

    幽明錄

    幽冥錄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幽明錄》已散佚,現存的找不到「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
    死為希,希死為夷。」這個說法或故事?

二、有關「聻」的說法,載於下列典籍:

    —《五音集韻》載: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
       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酉陽雜俎》曰: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隂府鬼神
       之名,可以消瘧癘。

    —張讀《宣室志》曰:裴漸隱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當今除
      鬼無過漸耳。時朝士皆書於門上。

    —《漢舊史》:儺立桃人葦索滄耳虎頭等,滄耳卽聻也。

    —《通典》:聻,司刀鬼名。漸耳,一名滄耳。

三、「聻」的音義與由來之推論:

    “聻”与“魙”的音义形疏理辨析

    请教一下第一个刻的是什么字【雨聻】? - 知乎

    這裡提到:

   “關於「聻」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據唐代張讀所
     著的《宣室志》記載,起初「聻」只是一個人名:河東馮漸,
     名家子,以明經入仕。性與俗背,後棄官隱居伊水上。有道士
     李君以道術聞,尤善視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後退歸汝穎,
     適遇漸于伊洛間,知漸有奇術,甚重之。大應中,有博陵崔公
     者,與李君為僚,甚善。李君寓書于崔曰:「當今制鬼,無過
     漸耳。」是時朝士鹹知漸有神術數,往往道其名。別後長安中
     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

     由此可知,「聻」本指唐朝一個名門子弟馮漸(有典籍或作「
     裴漸」),是當時最擅長捉鬼的人。故坊間將他的名字貼於牆
     上,驅鬼辟邪。文中「當今制鬼,無過漸耳。」一句中的「耳
     」本是語氣助詞,無義。但後世誤傳他的名字為「漸耳」,合
     書為「聻」字,還越傳越邪乎,說它是鬼死後所變。唯一沒變
     的是,鬼仍舊很怕它。

     第二種說法,源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中
     的記載:俗好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陰刀鬼名,可息
     疫癘也。予讀《漢舊儀》,說儺逐疫鬼,又立桃人、葦索、滄
     耳、虎等。「聻」為合「滄耳」也。

     儺是古代一種驅逐瘟鬼的儀禮。段成式認為,「漸耳」就是「
     滄耳」,可以驅逐疫鬼。關於「滄耳」,辭書上說它是一種鬼
     神,可以吃鬼。後人又將「漸耳」合書為「聻」字,附會為鬼
     死後所變。

     儘管這兩種說法有很大出入,但可以確定的是,「鬼死為聻」
     的說法為後人強加。”      




發表於 2018-9-29 17:49: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蝴蝶 於 2018-9-29 18:19 編輯

四、《聊齋志異》裡關於「聻」的故事,則是《章阿端》:

    衛輝戚生,少年蘊藉,有氣敢任。時大姓有巨第,白晝見鬼,
    死亡相繼,願以賤售。生廉其直,購居之。而第闊人稀,東院
    樓亭,蒿艾成林,亦姑廢置,家人夜驚,輒相譁以鬼。兩月餘
    ,喪一婢,無何,生妻以暮至樓亭,既歸,得疾,數日尋斃。
    家人益懼,勸生他徙,生不聽。而塊然無偶,憭慄自傷,婢僕
    輩又時以怪異相聒。生怒,盛氣襆被,獨臥荒亭中,留燭以覘
    其異。久之,無他,亦竟睡去。

    忽有人以手探被,反復捫搎。生醒視之,則一老大婢,攣耳蓬
    頭,臃腫無度。生知其鬼,捉臂推之,笑曰:「尊範不堪承教
    !」婢慚,斂手蹀躞而去。少頃,一女郎自西北隅出,神情婉
    妙,闖然至燈下,怒罵:「何處狂生,居然高臥!」生起笑曰
    :「小生此間之第主,候卿討房稅耳。」遂起,裸而捉之。女
    急遁。生先趨西北隅,阻其歸路。女既窮,便坐牀上。近臨之
    ,對燭如仙;漸擁諸懷。女笑曰:「狂生不畏鬼耶?將禍爾死
    !」生強解裙襦,則亦不甚抗拒。已而自白:「妾章氏,小字
    阿端。誤適蕩子,剛愎不仁,橫加折辱,憤悒夭逝,瘞此二十
    餘年矣。此宅下皆墳冢也。」問:「老婢何人?」曰:「亦一
    故鬼,從妾服役。上有生人居,則鬼不安於夜室,適令驅君耳
    。」問:「捫搎何為?」笑曰:「此婢三十年未經人道,其情
    可憫;然亦太不自諒矣。要之:餒怯者,鬼益侮弄之;剛腸者
    ,不敢犯也。」聽鄰鐘響斷,著衣下牀,曰:「如不見猜,夜
    當復至。」入夕,果至,綢繆益懽。生曰:「室人不幸殂謝,
    感悼不釋於懷。卿能為我致之否?」女聞之益戚,曰:「妾死
    二十年,誰一致念憶者!君誠多情,妾當極力。然聞投生有地
    矣,不知尚在冥司否。」

    逾夕,告生曰:「娘子將生貴人家。以前生失耳環,撻婢,婢
    自縊死,此案未結,以故遲留。今尚寄藥王廊下,有監守者。
    妾使婢往行賄,或將來也。」生問:「卿何閒散?」曰:「凡
    枉死鬼不自投見,閻摩天子不及知也。」二鼓向盡,老婢果引
    生妻而至。生執手大悲。妻含涕不能言。女別去,曰:「兩人
    可話契闊,另夜請相見也。」生慰問婢死事。妻曰:「無妨,
    行結矣。」上牀偎抱,款若平生之歡。由此遂以為常。

    後五日,妻忽泣曰:「明日將赴山東,乖離苦長,奈何!」生
    聞言,揮涕流離,哀不自勝。女勸曰:「妾有一策,可得暫聚
    。」共收涕詢之。女請以錢紙十提,焚南堂杏樹下,持賄押生
    者,俾緩時日。生從之。至夕,妻至曰:「幸賴端娘,今得十
    日聚。」生喜,禁女勿去,留與連牀,暮以暨曉,惟恐懽盡。
    過七八日,生以限期將滿,夫妻終夜哭。問計於女。女曰:「
    勢難再謀。然試為之,非冥資百萬不可。」生焚之如數。女來
    ,喜曰:「妾使人與押生者關說,初甚難;既見多金,心始搖
    。今已以他鬼代生矣。」自此白日亦不復去,令生塞戶牖,燈
    燭不絕。

    如是年餘,女忽病瞀悶,懊憹恍惚,如見鬼狀。妻撫之曰:「
    此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
    不然。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生
    欲為聘巫醫。曰:「鬼何可以人療?鄰媼王氏,今行術於冥間
    ,可往召之。然去此十餘里,妾足弱,不能行,煩君焚芻馬。
    」生從之。馬方爇,即見女婢牽赤騮,授綏庭下,轉瞬已杳。
    少間,與一老嫗疊騎而來,縶馬廊柱。嫗入,切女十指。既而
    端坐,首㒔悚作態。仆地移時,蹶而起曰:「我黑山大王也。
    娘子病大篤,幸遇小神,福澤不淺哉!此業鬼為殃,不妨,不
    妨!但是病有瘳,須厚我供養,金百鋌、錢百貫,盛筵一設,
    不得少缺。」妻一一噭應。嫗又仆而蘇,向病者呵叱,乃已。
    既而欲去。妻送諸庭外,贈之以馬,欣然而去。入視女郎,似
    稍清醒。夫妻大悅,撫問之。女忽言曰:「妾恐不得再履人世
    矣。合目輒見冤鬼,命也!」因泣下。越宿,病益沈殆,曲體
    戰栗,妄有所睹。拉生同臥,以首入懷,似畏撲捉。生一起,
    則驚叫不寧。如此六七日,夫妻無所為計。會生他出,半日而
    歸,聞妻哭聲。驚問,則端娘已斃牀上,委蛻猶存。啟之,白
    骨儼然。生大慟,以生人禮葬於祖墓之側。

    一夜,妻夢中嗚咽。搖而問之,答云:「適夢端娘來,言其夫
    為聻鬼,怒其改節泉下,啣恨索命去,乞我作道場。」生早起
    ,即將如教。妻止之曰:「度鬼非君所可與力也。」乃起去。
    踰刻而來,曰:「余已命人邀僧侶。當先焚錢紙作用度。」生
    從之。日方落,僧衆畢集,金鐃法鼓,一如人世。妻每謂其聒
    耳,生殊不聞。道場既畢,妻又夢端娘來謝,言:「冤已解矣
    ,將生作城隍之女。煩為轉致。」

    居三年,家人初聞而懼,久之漸習。生不在,則隔窗啟稟。一
    夜,向生啼曰:「前押生者,今情弊漏洩,按責甚急,恐不能
    久聚矣。」數日,果疾,曰:「情之所鍾,本願長死,不樂生
    也。今將永訣,得非數乎!」生皇遽求策。曰:「是不可為也
    。」問:「受責乎?」曰:「薄有所罰。然偷生罪大,偷死罪
    小。」言訖,不動。細審之,面龐形質,漸就澌滅矣。生每獨
    宿亭中,冀有他遇,終亦寂然,人心遂安。


    章阿端 - 鬼話連篇__聊齋繁體白話

        這個故事就更像想像出來的鬼故事了,同樣是鬼,章阿端
   
為「聻」所祟,戚生的鬼妻看不見?好像「聻」並無形體聲音
   
?而章阿端死後還可留下白骨?

        看來,就算古人相信鬼死為「聻」,大約也沒什麼人看過
   
、見識過?

    另外,從鬼醫李保延的故事來看,如果「聻」還有形體聲音,
索非亞應該還看得到、感應得到吧?可是她卻找不到、聽不到,即
使拜託鬼友找尋,也沒消息?所以,「聻」該是無形無聲吧!

    我相信生命還是有消亡之時,鬼應該會死,死了應該就是形神
俱散,能量回歸自然。




發表於 2018-9-29 19: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似乎最初的說法是「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出自
《幽冥录续三·卷十四》?不知怎地,移花接木到《幽明錄》上?

不過,文裡的網友強烈質疑有《幽冥录续》嗎?





發表於 2018-9-30 23:3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那离世家人,不是是否需要常常供奉呢,有时候真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到泉下先人。

發表於 2018-10-1 09:3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死了還沒死乾淨,真要命!

發表於 2018-10-1 11:49: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arshin24 於 2018-10-1 11:58 編輯

關於"死後若有強大的心智能力可以維持鬼身的存在"....

請問:
若因帶著強烈的怨念離開人世者,是否其鬼身較容易存續?
在人世間倘為平平凡凡渾渾噩噩者,是否其鬼身就不容易存續?
若往生者的正向心智能力足以到達不錯程度的靈界,是否就可存續較久?但靈界的"時間"計算似乎又與人世間的時間不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