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釋天(梵文:शक्र,Śakra,巴利語:Sakka),又稱天帝釋、帝釋,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釋提桓因達羅,簡稱釋提桓因。原為印度教神明,即因陀羅(Indra),主管雷電與戰鬥,統領天界,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帝釋天是吠陀經典中最重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話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時代後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後被降為次要神明,位階低於梵天、濕婆與毗濕奴之下。
在佛教傳說中,帝釋天為忉利天之主,統率諸天的天人。在一些傳說中,帝釋曾被稱為藥叉天,因此可能出身夜叉[4],統率夜叉眾[5][6]。其妻子舍脂,傳說出身阿修羅[7],但也有稱其為夜叉的傳說[8]。
《長阿含經》記載,帝釋天曾要求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子來協助他與阿修羅王作戰,似乎暗示他的地位高於其他四天[9]。《大智度論》記載,帝釋與阿修羅戰鬥時,居於中央,左方為伊舍那天,右方為婆樓那天[10]。
在佛經中,帝釋天被稱為天主,或諸天之主,而大梵天王被稱為娑婆界主。佛教相信,梵天與帝釋天經常對佛陀提供保護,參與釋迦牟尼說法。
2. 韋馱天(梵文:Skanda),原作韋陀天、私健陀天,現今習慣稱為韋陀菩薩,是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執金剛神之一。韋陀天的形象,原本是夜叉相,但現今一般是作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將軍身相。世傳他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也有人將韋陀菩薩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以此表示護持正法之意。
韋陀天的原型是婆羅門教大自在天的兒子室建陀,又名「俱摩羅天」(意為「童子」)。
-----------------------------------------------
佛教是一個為反對「婆羅門教」而產生的新興宗教,卻又沿用甚至拷貝許多「婆羅門教」的教義觀點;
同時恬不知恥的把一些「婆羅門教」失勢或仍然在虔誠信仰的神祇「擅自改編」為所謂的「護法神」;
佛教的經典或神話就一定可信嗎?
佛教的「天界」層級同樣根本就是謊話連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