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涉及宗教觀點,但其實一樣很模糊
陳樂融/「邪教檢查表」真能發揮檢查作用? 文/陳樂融 2014/11/19 00:49
德國薩克森邦政府文化廳提供、李怡志中文編譯的
「邪教檢查表」,共十七項,很多所謂的「邪教」(包括許多極權、專制、洗腦的非宗教組織)的確符合,但人類原初宗教中有不少也符合其中很多項,那麼又做何解?
我把這十七個檢查項目,分成五類。第一類是針對教義或教主的「崇高、唯一、正確」而產生:
1. 在這個團體中,你彷彿能找到過去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2. 當你一接觸這個組織,你對世界萬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
3. 這個組織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易懂,一目了然,並且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
5. 這個組織有一個「大師」、「師傅」、「導師」、「老師」「上師」、「X師」,只有他能知道宇宙或生命的真相。
第二類是針對接受教義和教主之後,成為信徒的行動力而產生:
4. 你很難對掌握組織的全貌,事實上,他們也不允許你仔細思考或是檢驗。你在組織中新認識的朋友會告訴你:「這很難用言語解釋,需要親身體會,要不要現在就過去看看?」
10. 組織會要求你立刻參加。
第三類是針對組織的內聚性和排他性而產生:
6. 這個組織的教義才是唯一真實的、永遠的智慧。社會上的科學、理性思考等,都會被當作負面的、惡魔的或是不夠啟發。
7. 外界對於組織的質疑,反而被當作是組織正面的證明。
9. 參加組織的人才是菁英,其他人都是病態與敗類,除非他們願意參加我們,讓自己獲得救贖。
12. 組織會要求你與過去的生活斷絕關係,因為這會阻礙你的成長。
第四類是針對把教義與絕對真理和現世使命連結而產生:
8. 這個世界即將遭遇大災害,只有這個組織才知道,要如何拯救地球。
17. 組織要求你嚴格遵循教義與規定,這是唯一獲得拯救的機會。
第五類是針對組織內部管理、學習要求和評鑑標準而產生:
11. 組織會要求成員透過服裝、飲食方法、自有的語言、嚴格的人際互動關係,將成員隔絕在社會之外。
13. 對你的性生活有嚴格規範,例如由「上面」替你選擇配偶、集體性行為或是完全禁慾。(譯注:佛教、天主教是「出家」後才禁慾,一般信眾並無強烈規定。)
14. 組織不斷賦予你許多工作,並佔去你所有的時間。你必須賣書、賣刊物、招募新成員、參加課程、靜坐靈修……
15. 幾乎喪失了獨處的時間,組織中的某個人總會整天纏著你。(譯註:Buddy System)
16. 當你開始懷疑,為什麼組織當初允諾的「成功」並未發生時,組織會告訴你,是你投入不夠,或是信念不足,是你自己的責任。(譯註:多層次傳銷也具有具有這種特質!)
但以基督教為例,單舉新約聖經中馬太福音來看,耶穌吸收西門、安得烈兄弟,「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其他很多信徒也是這樣立刻被感召的。
「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罷。」這不叫立刻參加,甚麼叫立刻參加?
事實上,任何宗教信仰都牽扯到形而上理念的立即「改宗」、「皈依」,都牽扯類似的外象與內在轉換。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說法:「表示某種一向分裂病自覺為卑劣、不快樂的自我,由於比較穩固地堅持宗教的真實,逐漸或突然變成統一、優越而且喜悅的過程。」
提到被外界異議、排斥、阻礙,耶穌也是這樣鼓勵並堅定弟子:「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提到傳福音是否順利以及和外界互動的成果,耶穌囑咐弟子:「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
考量當時,這些話是悲壯的。但拿到今時,如有新的宗教者(或類似宗教型組織)以這種說法對信徒說,是否會驚動社會以為「邪惡」?
提到因教義而來的各種戒律、規條之要求信徒遵守,耶穌也是這樣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後世很多邪教或「邪教型組織」,也是透過類似的「鞏固中心思想」,貫徹對追隨者的統治。可見「鞏固」未必是錯,但「中心思想」是甚麼,才是關鍵。
不必多舉經文對照了。只能說德國政府這文件,是善意提醒,但可能僅能當必要條件參考,而非充分條件看待。
本文轉載自《陳樂融自選輯》作者陳樂融為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發表過10幾齣劇本、20幾本書、500多首歌詞、網路文章超過百萬字。繼續空想、實踐、感傷與平復。這是我的心靈集散地。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41119/15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