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JEREMY

什麼是視覺經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7-10 00:17:10 | 顯示全部樓層
A.
•        有人說當下的感官經驗,是一種不需要科學方法就可以完全理解的知識,因此科學方法不是唯一得到知識的方法。
  
其實這句話有點問題,感官經驗不是可以「理解」的知識。感官經驗是主觀感性的,理解是理性的。利用自省的能力,把自己外於感官經驗來做分析、解構,科學才可以處理,相當於是把感官經驗「客體化」。但描述感覺,將感性知性化,這已經轉了一手了。

剛剛的科學知識的宣稱,可以把它用在本例的前兩句,做修正說明:
固有的感官經驗,是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諸如生理學、心理學,透過對眾人的實驗統計來更加清晰它。

但請注意,感覺的本身,是這些研究的「底磚」,透過實驗者的描述或類比,將其現像、性質表述出來做記錄、分析、歸類、統計。然而底磚恐怕是無法再打破看進去了。

再強調一次:科學方法不可能得到運動感,但可能使對於運動感的知識豐富。

下一句,我將它獨立宣稱:科學方法不是唯一得到知識的方法。

作者想用『“運動感是一種跟別的視覺經驗不一樣的經驗”是科學知識』這句話來反對『科學方法不是唯一得到知識的方法』,在邏輯上是無效的。

要反證『A不是唯一的方法』,邏輯上相當於要證明『A就是唯一的方法』。而作者的宣稱僅僅只是:有一種叫運動感的知識,是用科學方法得到的。這句話可不能擴大到所有的知識都必定、若且唯若是用科學方法得到的。

而要證明『科學方法不是唯一得到知識的方法』這句宣稱比反駁它簡單,舉一例非科學方法得到的知識即可。

我家那個三歲女孩,現在能正確說出顏色的名字了,但這只是定義的名稱。如果從小我告訴她我看到的綠色叫紅色,她就會指著綠色叫它紅色。然而,她可以實實在在的看到這個世界,可不是我能教她的。她沒學過科學,她不需要任何科學知識的輸入,也可以與這世界互動。她發展出來的自我知識,可不是來自科學。

當然,你可能機車一點,說:「人類小孩在一個社會中自然可以耳濡目染。」那我們舉狼女,從小被狼帶大,也沒學過科學。大家覺得狼女看到的紅色,是接近人類一點,還是接近狼一點?當然接近人吧,因為狼女生理上是人類。

如果對感官經驗、自我知識算不算是知識還有疑惑,很可能是受到科學教育的影響,認為像物理、化學、數學... 等學科才是知識。

我們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個天生耳聾的族群,他們能有音樂嗎?能發展出mp3音頻壓縮技術、能有ipod, 有音響…?當然不能,因為一是他們不需要,二是他們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他們連聲音這種基本的自我知識也沒有,當然也發展不出其他聲音相關之知識、技術與應用了。

可惜了,我還反駁不了我自己。不過我還有兩次機會。
十二點了,明天再來思辨。
   

發表於 2014-7-10 11:08:02 | 顯示全部樓層
jameswu 發表於 2014-7-9 21:26
不是這樣!
既然叫色盲,就是一種缺陷,而且佔人口總數也是極少比例,
如果是紅綠無法分辨的色盲,能夠說 ...

我的意思是  目前這個社會把大部份人的狀況   定為正常

如果這個世界都是色盲   那目前所謂的正常人   就變成不正常了

照理來說這世上本來就有個別差異 . 但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權威容不下異已

發表於 2014-7-10 11: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水月 發表於 2014-7-10 11:08
我的意思是  目前這個社會把大部份人的狀況   定為正常

如果這個世界都是色盲   那目前所謂的正常人    ...

這個例子,跟發文者所要探討的東西不是一樣的範疇。

文章意思是,科學能深入分析感官覺受的成因,甚至發現人類都不自覺的覺受。
舉出的例子,正說明人類感官的不可靠。

發表於 2014-7-10 11:5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水月 於 2014-7-10 11:55 編輯
jameswu 發表於 2014-7-10 11:14
這個例子,跟發文者所要探討的東西不是一樣的範疇。

文章意思是,科學能深入分析感官覺受的成因,甚至發 ...

私人的感官經驗    一定會和別人不同的
因為不會有二個相同的大腦  ( 就算雙胞胎  腦部的連結也不同 )

有一位神經內科醫師薩克斯 .寫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書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 ... B%E6%96%AF&f=author
除了戀愛的以外 .我大概都看過了

真的很有趣  值得一看
醫生所碰過的案例   有些也不是科學能解釋的  . 人對大腦的知識還很淺薄  




發表於 2014-7-12 00:54:55 | 顯示全部樓層
B.
•        有人說科學只能觀察客觀的行為,不能觀察主觀的經驗。因此依照科學的定義,經驗就不在科學的範圍之內。

這句話對我來說有瑕疵,但原則上不會完全推翻。

我先把感知過程細化成不同的階段:
a. 主觀感官經驗 (我看到了!)
b. 主觀內省的覺察 (我看我的看到。)
c. 知性的認知 (認知看到的對象。因為是內省,此時的對象是『我的看到』的抽象概念。)
d. 理性的認識 (我的看到…,這怎麼說呢?就是一種光亮的感覺,清楚又明白,但我也說不明白…疑~邊邊好像有東西在動)
e. 透過科學的方法將大量的理性認識加以整理、分析、歸納、…,也可以設計不同的處境,對被實驗者的感知做不同面向的發現,繼續客觀的加以整理、分析、歸納、…。

我的細化不必然是對的,但康德確實把認知的能力劃分為感性、知性、理性。

再來,我們思索一下作者的意圖。
  
作者表述:“運動感是一種跟別的視覺經驗不一樣的經驗”是一個科學知識。所以,上面那句話是錯的。

我不太能交集兩者,有點像是各自表述。我還是需要把作者的話先再闡述一下,使得意義更清晰,以便攻擊“有人說”的那段話。
  
運動感可以透過實驗,綜合被實驗者眾人視覺經驗的描述,甚至於觀察腦神經生理上的反應(比如某特定區域神經元被激化),來更清晰它。這個過程顯然是科學的。

不知道我有沒有誤解或扭曲作者原話的意思?

如果看官們還同意我對於作者原話的闡述沒有偏離其主要的意義,那我們就繼續推演,提問:所以這科學的方法算不算是客觀的觀察作為?是吧!

至少,我們必須同意對視覺經驗的描述不等於直接經驗它,對腦神經的觀察也並非運動感本身。雖然我們不可否認它們相關性大,但都非直接的覺受。

再回頭看,有人說科學只能觀察客觀的行為,不能觀察主觀的經驗。因此依照科學的定義,經驗就不在科學的範圍之內。

這句話還是怪。客觀的行為?是主觀展現出來的表像的行為吧?但我大概能理解這句話想表達的觀點。

所以,我應該可以融合兩個宣稱的精要,聚同化異之後,把它改成:
科學可以以客觀的方法分析人們所描述的主觀經驗,但主觀經驗本身不在目前科學可處理的範疇內。
   
好了,它們可以不是對立的。

主觀經驗真的不在目前科學可處理的範疇嗎?我們繼續對付第三個宣稱。


發表於 2014-7-12 14: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C.
•        有人說科學能回答有關感官經驗背後的生理學機制的問題,但這些知識是生理學知識,跟經驗本身無關。

對這句宣稱,我就不再咀嚼文字的解構了。

作者說:運動感是一種跟別的視覺經驗不一樣的經驗”就是一個科學知識。它是綜合神經生理學跟心理學得到的成果,它的內涵是解釋我們經驗本身的性質,不光只是描述生理學機制。

沒錯!它不光是生理學機制,還有心理學的共識,還有感官經驗的形而上性質。這些是與感官經驗相關,但這些是經驗本身嗎?

如果現代科學能把紅色告訴一個從未看到紅色的人,然後那人學到之後,從此不需要看到紅色就能知曉紅色的感覺,也能在夢裡看到真實的紅色…,那好吧,科學全面獲勝。

這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盲人只要獲得知識,就算看到了。全面獲得性愛的知識,單單回味這個知識,就能讓我們爽翻天了。我們也不需要真的去嘗試毒品,知識就能讓我們茫茫然到天際,也不會去面對戒掉毒癮的那種痛苦的感受了。

這讓我又聯想到席維斯史特龍與珊卓布拉克在超級戰警裡,帶著頭部電極在假性做愛(但片中史特龍受不了拔掉)。科學甚至有機會找到刺激腦部的方法讓我們得到一樣的感受,但那依然需要我們在意識上直接的感受。

以上說笑了。我甚至不說感官經驗,連現象、物自身也不可知。

對於感受本身,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感受去類比。(前提還是我們需要假設我們與其他人的感受一樣。)

如果我們不去主觀嘗試,以上這些對我們而言,就如同「紅色瑪莉」一樣,了解味道、視覺經驗的所有物理、化學、生物等種種的客觀知識,但沒有「經驗」過。

所以我們可以把「紅色瑪莉」哲學思考題可以改為「鮮味瑪莉」、「運動感瑪莉」,結論還是一樣。


發表於 2014-7-12 14:28:17 | 顯示全部樓層

該總結了。

“運動感是一種跟別的視覺經驗不一樣的經驗”是科學知識。很好!長知識了。但這宣稱終究來說還是太弱,它只是舉了一個特例。它無法反駁以上三個宣稱。科學知識是去理解它,但不是去經驗它。說得再多再細緻也不等於是直接的經驗。

它也不能說:「運動感只能用科學的方法找到。」它只能宣稱:「運動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分析。」

也許有人會反駁:「那你拿出不是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運動感啊!」誰曉得是不是有人會跳出來說:「運動感的視覺經驗就是有啊!我從小就知道。」那麼他就是透過自省的方式知道的。

於是,繼續質疑:「那是哪門子證明?他自己講的算數嗎?」
答:「那如果不只一個人,跳出來第二個、第三個,算不算數?」

質疑:「所謂證明就是要能拿出「客觀」的數據啊!」
答:「所以,你要的是用『科學式』的方法證明,如果證明了,那你就可以說:『看吧!你也是用科學的方法得到的知識。』」

質疑:「如果跳出好幾個人宣稱他們天生知曉有運動感,就可以設計實驗來獲得心理學的證據了,不是嗎?」

答:「你不覺得『大家都看到了紅色』這件事情,不需要甚麼證明?需要一個個問,這是紅的嗎?這是紅的嗎?… 然後給個100%眾人認可的紅標存證信函?」

質疑:「運動感不像紅色這麼直接,所以才需要藉助科學方法找到、區分出運動感與其他基礎視覺在同一層次。」

答:「看到紅色是直接,但我剛剛說的每個人都問又真的證明了什麼?因為從根本上你不知道你看到的紅與他看到的紅是不是一樣。這是機車的邏輯學家會質疑的。」

我能理解為什麼做科學研究的會對那些思想家恨得牙癢癢的。科學家可是親力親為實實在在辛苦的在做研究,而思想家卻只會出張嘴巴去質疑科學的成果,不然就是拿著科學成果東拼西湊的說事,彷彿功勞是思想家的。

可科學本質上不就是一直在質疑辯證的?又讓我想到六人行第二季第三集中的菲比與羅斯的對話…
大爆炸理論影集裡可能還更多...

我還是先打住好了,不然又變成黑白講別別章了。

回到「運動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的宣稱不能等同於「運動感只能用科學的方法找到」。這是從邏輯上說的,「我可以做得到」不等於「只有我能做到」。這兩宣稱就真不是等價的!

好文章,但很可惜還不能使我反駁自己目前的想法。然而,我也不只一次的告訴大家,我不一定是對的。如果拿辯證法的思維,那我甚至必定是錯的。

奇怪


發表於 2014-7-12 14:4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後記

我還繼續在尋求駁斥我自己的看法。

我在想,一個沒有運動感視覺能力的人,他看到移動物體的感受跟我們常人有何差異?連續感不見了?變成一禎禎的靜態畫面的展現?他的世界比較真實,還是我們的比較真實?分析這事也許科學幫得上忙。

魚會不會痛?也許科學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但從網上看還是有不同的說法。

還在頭腦遊戲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