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外三章 - 張凱延之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4-2-18 22: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9 夢觀二
  
魂遊與天啟,到了現代,可以歸類為「超感派」,三者都屬於「唯靈」的夢觀。這類看法把夢境當成是神祕的「超感官知覺力」。比如有人三番四次夢見某一空難事件,最後災難事件成真;或者大家都曾經有過的「似曾相似」的夢境。這種的案例屬於「超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但這些案例都是科學尚未能證實的。如果只是個案的報告,那只能是個人第一主觀事件的描述,不足以有科學的背書。
  
確實有許多的心理學家對於夢的超感應做科學性的實驗。比如A與B,其中A睡覺,而另一人B看一幅畫,用「念力」把畫的景象傳達給A,然後在A做眼球快速轉動(REM)睡眠期叫醒A,詢問其夢境與B傳達的景象是否一致或相近。或者,將一串數字高高放在衣櫃頂或常人無法看見的地方,要夢者「靈魂出竅」去看。
  
好了,目前的超心理學的推論最多只能說「好像有這麼一回事」,但還是無法證實。就現象來說,是偶發的,何時何次發生並無規律而言。並且,常常要找的是「特殊有感應」的人士,比如雙胞胎、靈媒、異能者,這些都使得科學實驗加上諸多限制與疑慮。
  
還有,機率太低,就讓人覺得是「無稽之談」。我們也許一輩子有幾次「似曾相似」的夢境,但根據REM睡眠期的研究,人一輩子的夢何止幾萬次,把這可能不到萬分之幾的機率擴大化的對號解釋,恐怕是「有心」的神秘化一些見怪不怪的偶發事件。
  
接著說其他派別。
  
大家常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就屬於「日思派」了。這派認為夢是白天所做、所想、所經驗到的事件的延續。我自己解夢,某些夢裡的器皿、人物、意境,透過「自由聯想」,常常可以連結到是最近幾天或數周月前(如果記憶深刻的話),清醒時在某時某地所看過或經歷的事情中的一種變型。並且,夢中還可能把潛藏於記憶中資料庫,甚至意識之下的意念,聯結演化出來。夢到手機掉了、聯想到咖啡、遇到某人,回到小時候的情境,聯想到小學同學,學校的大樹,…。至於手機、咖啡、某人等等的聯繫,都是私人經驗的事件串成。這類的聯想,在白天讓思緒妄念自由游移的亂想時,也是如此。
  
有人問:盲人的夢境會是怎樣?網路找一下,天生就是盲人,他們的夢並沒有可以如我們視覺所看的夢境一般。所以,頭腦編織夢境是現實的反映,必須要你有過的感官經驗做為基礎的素材。當然夢中景象會被你胡攪亂套,把牛頭對馬嘴,有混亂的時空順序,有轉移、象徵、改造、…。夢境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但畢竟要有「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f08f401000b03.html
http://v.ku6.com/show/szRsyPoo-gRfhlF6HDdxPQ...html
  
如果要問,夢境裡有什麼景象我想像不出來?則答案很簡單:我不曾有過的經驗的基本素材我夢不到。講得直白一點:我想像不到的,我也夢不到。所有還記得的夢,也許不容易描述,也許殘留在的還是一種「感覺」「心情」「思緒」,但你必定想得到。
  
我們假設有一種感質是對應「磁力」的,鴿子也許有。你曾經夢過感受到「磁力」的感質嗎?如果有,那也是在色、聲、香、味、觸、法裡的其中的一種,或組合一起的感質,就如同「聯覺」一樣。
  
再來:音頻頻率低於20Hz或高於20KHz的弦波人類是聽不到了。你可曾夢到過20Hz ~ 20KHz以外的聲音?聽起來是怎麼樣?
  
再者,舉一個常可意會的夢。夢過天堂,那裡好光亮,好溫暖。那個光比太陽還要亮,但一點也不刺眼…。這也不出五官之感。
  


 樓主| 發表於 2014-2-19 21:59:13 | 顯示全部樓層
10 夢觀三
  
佛若依德早年認為:「夢是願望的達成」,這在他的著作「夢的解析」裡頭多有闡述。而一方面,在看佛氏對夢的解釋後,多數讀者都會感受到很大部分是與「性」息息相關的。有學家戲稱佛氏的學派為「性學派」,但我們這裡還是稱之與欲望相關的「情結派」。
  
「性」當然是人在生理上的底層願望,但是由於社會價值的箝制,往往性慾望的本能潛藏隱匿於「本我」的潛意識之中,但將大部分夢境的解析都以性為中心來釋義引申,恐怕並不妥當。然而對於佛氏對於夢境的開創性研究,我們還是十分敬佩。他認為,夢境是來自於潛意識的,潛意識的欲望常常是現實上「自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夢境會被改裝。另外,潛意識的思維方式與清醒時的理性思維不同,是使用「原初思考法則」。所謂「原初思考法則」,是以情感和慾望進行支配的思考,不受邏輯、前後因果的限制、又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而相互連結的。「原初思考法則」的痕跡在原始民族的兒童身上尚可看到。運用這種方式所編織出來的夢境自然是荒誕的,如果要「理性」的分析這種夢境,就需要把發動夢境的「夢思」、「隱意」從夢境表象上的「顯意」中擷取出來。這就有所謂「象徵」、「轉移」、「改造」、「類比」等的模式,需要一一的勾勒出來。
  
這裡我只是簡單介紹,並不花時間把更多的資料說明,僅把對於夢的研究裡,各門各派的看法給大家說明,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有了這些心理學上的觀點,同學們有興趣的,可自行研讀資料,用以揣摩或解析自己的夢,但實在不需要太神祕化夢境。
  
接著佛氏後,是以榮格為代表的學派,稱之「洞識派」。有一些夢,如果全說是個人經驗與慾望的彰顯似乎還不能合理的得到解釋。除了「個人潛意識」外,榮格認為還有「集體潛意識」,這是屬於種族生理心理的記憶,共同的進化或普遍遺傳下來的精神遺產。榮格也認為有些夢境確實可以為我們在生活上所遭遇的難題提供啟示,因為潛意識比顯意識有更自由的思維、更寬廣的視野,可以對我們在理性上所忽略、壓抑或甚至排斥的可能性進行補償作用。所以,這種夢常透露出潛意識的「洞識力」與「創造力」。
  
舉幾個例子,如作曲家在夢中獲得「感應」,進而創造出優美的奏曲。我個人年輕時也有幾次在半夢狀態「聽」過一些十分悅耳超立體的歌曲。每每醒來都不記得如何再哼出旋律,或者強記後勉強自己爬起來將旋律記下,但總不能記錄完全,記下來的旋律韻味也總是跑掉。
  
或比如專注於猜謎,夢裡出現了啟示,如教授出題:HIJKLMNO,猜一字,給學生回去想答案,並記錄夢境。學生報告的夢境中有追捕魚、衝浪、下大雨、航海。而答案是「水」,就是H2O。
  
著名的靈感之夢是德國化學家夢到了「苯」的結構式,他夢到一條蛇用口咬出自己的尾巴。
  
而美國發明家設計出縫紉機的啟發也十分有趣:發明家苦思針線如何安置於縫紉機上久久而不得,一天晚上他做夢被野人抓走,告訴他如果24小時內不能造出一台縫紉機就要刺死他,結果時限到了,他無法完成,於是野人用一個矛,尖端有眼孔的,刺向他。當他驚醒後,立刻了解到縫紉機的針孔需要設計在尖端處而不是在尾端。
  
上述這些夢境的形成往往是造夢者經歷某個「難題」,久久苦思未果,最終顯示於夢中的案例。這顯示當意識上的意念慢慢沉入潛意識,透過潛意識的平行思考,也可能給出「有創意」的答案。
  
無論「情結派」或「洞識派」都可以視為「日思派」與分殊化與深度化,都是心理上的作用,屬「唯心」的夢觀。
  


 樓主| 發表於 2014-2-21 17: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11 夢觀四
  
介紹了「唯靈」與「唯心」的各派夢觀後,接著介紹「唯物」夢觀的幾個學派。這些唯物學派基本上都是基於身體及腦神經的運用所提出的觀點。
  
「刺激派」,這派的主張是認為人在入睡後,受周遭環境或身體內部器官變化的刺激,反應到腦部,進而對應產生夢境的種種。這類夢境我相信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碰到過,比如小時候尿床夢到在游泳池玩水。在電影「全面啟動」後段的第一個夢境中,造夢者因為尿意,在夢中是下大雨的情境也是一例。
  
刺激派的實驗很容易可以證實,如將睡者被子拉高,腳外露,就可能夢到正在渡過冰冷的溪。
  
比較隱晦的,是夢境透露出造夢者的身體狀況。在夢中,由於處於休息狀態,知覺有可能更能專注在感官的微妙變化上,放大感覺並加以用象徵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身體感官知覺的客體化。比如頭皮癢像是有一堆螞蟻爬過,手壓住彷彿手握千斤重物。有報告指出,一名學生一連數晚夢見被大蛇纏住動彈不得,後因身體不適就醫,未能診斷出毛病。但一年後,被發現在脊椎上長了一個惡性腫瘤。
  
如果真能注意到夢境也是肉體「內視」的一種途徑,而知道與身體狀況的關聯,這無疑也是一種「啟示的夢」。
  
接著,「幻覺派」。這派認為夢是一種腦內產生的幻覺。腦細胞在人體休息時,會自行滋生影像及聲音等,而夢便是如此產生。這如果是在清醒的時候出現,這就會是幻視、幻聽的症狀了,比如在一個很安靜的地方,自己就會聽到自己的耳鳴。當外在的刺激微弱到接近零,知覺剝奪的條件下,閒不得的腦細胞自己在運作。我個人有過一次的夢境是「聽到」一堆的靈在我耳邊嘰嘰喳喳各說其事,十分吵雜,而當慢慢甦醒,意識慢慢回復時,這些個聲音慢慢就轉變為是耳鳴。這我認為可以說是「刺激派」(耳鳴)與「幻覺派」(嘰嘰喳喳各說其事)的組合。
  
延伸幻覺派意見的是「清掃派」。這派認為腦內網狀結構在人睡眠時引起的腦神經放電是盲目而隨機的,目的是清除一些舊有的廢物資訊,有點像是電腦的局部「重置」。而在清掃的過程中引起的「塵埃」,就是那讓我們做最後一瞥的景象。此派甚至認為夢並非是去揭發潛意識心靈的途徑,而只是大腦清理的過程。夢不是要來「提醒」,而是要去「忘記」。
  
說到這,我個人一樣也有一個經驗。我在觀察自己的妄念時常常會去追溯自己的思路,看自己是如何聯想記憶中一個接一個的妄念。也就是在那追溯的情境下我犯睏了,一個打盹下就怎麼也想不回那妄念的思路,就這麼斷了。之後就再也想不回,徹底的忘了。說到這想到,梁老師在演講中提到奧古斯丁「忘記」的一段話,除了文字遊戲外,我聽不出來什麼,忘了就是忘了。
  


發表於 2014-2-21 22: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科學,哲學都很好啊

科學幫助人類的生活進展

哲學也能幫助為何科學進步這麼多

人類還是產生一些因科學產生的問題

或是一些追根究底來了牽 整體人類生活
的發展,怎麼樣才算是對整體人類而言算好的

碰巧有看了一本書的書名,還沒看

書名叫

科技要的是什麼

 樓主| 發表於 2014-2-22 23:59:35 | 顯示全部樓層
12 夢觀五
  
最後,我們說說「程式派」。程式派把人腦比喻成一部高度精密又複雜的電腦。
對於一台超級電腦,隨著資訊累積與變化,許多的舊程序與檔案就必須要被加以更新,而在更新時,電腦必須切斷與外界的聯繫。而人腦也是隨著外在環境一直在調整改變,所有的經驗、記憶、知識、信仰、想法等等,無時無刻不在變更替異。相應的,人腦也有必要做整理、刪除、更新等的需要。而這些動作在人腦休息時,也就是睡眠時是最恰當的時候,因為此時也是人腦與外界暫時中斷聯繫之時。這派學者認為,人腦利用這個時機,叫出原有程式 --比如人的行為模式,根據最近所發生的情況 --比如生活的經驗,加以修改增刪。而這些動作進行時,腦神經的放電,有部分被腦內意識區域給捕捉到,遂成夢境。
  
顯然的,此種看法認為夢是「被動的」意識獲取,來自腦神經「放電」。這種說法與佛若依德所提夢是「夢思」為源頭,「主動的」造夢,正好是相反的兩個極端看法。
  
以上,是夢的各學派說法。無論如何,心理學大部分的學派認為,夢是一種象徵,是有意義的;而腦神經科學,則不像心理學認為夢是心理主動的,而是生理被動的造夢。除了程式派,其餘的唯物派都認為夢只是生理驅動,沒有太多意義。
  
再來說說一個謠傳,說「聖人無夢乎?」
  
科學家曾經對於「超覺靜坐」的人做過睡眠研究,他們的REM短,所以睡眠中有夢境的次數也相應比常人要少。若依程式派,或許會解釋成腦的雜念已經在靜坐中,類似於睡眠的過程,已將之修整或清理了。對應極為「平靜」的人的夢狀,而另一極端是,當生活充滿壓力、焦慮、挫折時,人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更多的夢境來反映或釋放情緒。
  
內心寧靜的人也許會少夢,但不等於必然無夢。研究顯示,如果故意在被實驗者的REM睡眠期喚醒他們,使之只睡覺不做夢,受測者長期下來會有情緒不安、心神不寧、焦慮、容易衝動等傾向。所以,正常人還是需要夢來調和心理情緒的。
  
如果依照梁老師,我想他會說,聖人無夢是因為他沒有自我了,我的天啊!
  
夢的簡單介紹就到這裡了。夢的各種派別,我認為是交織的,除了唯靈派系,我不反對夢是眾派別一起各有理由的顯現。沒有哪一派都對,也沒有哪一派全錯,我個人的經驗,夢的顯示是各派的綜合體。
  
而對於解夢,最後要說的是,我反對夢的神祕化。在公眾層次上,類似「超感」的未來災難的預見,這機率上實在太低。是有人過成立過「預警辦公室」,但成效不彰,一開始穿鑿附會「好像有這麼回事」,到後來幾乎不中。就像有人用他自以為的「超感」做著「地震感應預警」一樣,機率上統計的事實,數字會說明一切。這種事總讓我聯想到某某「先知」疾呼著世界末日,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會有外星人來接應信徒一般的荒謬。
  
湯姆克魯斯的電影「關鍵報告」要是真的,我就同意這世界是假的!
  
然而,我不否認在「個人」的層次上,在潛意識裡,夢對於個人的現實有啟示作用。我們對於大腦的潛力尚不完全明瞭。潛意識裡,會放大感受,先行透露身體狀況,或誤打誤撞,可能推演出未來情境。然這些都不一定準確,做為提示,一樣需要當事人謹慎。
  
接著,我再說說對梁老師在演說中所提及,但我個人有不同觀點的部分。這提供給同學們去「理性」思維。
  

 樓主| 發表於 2014-2-24 23:20:34 | 顯示全部樓層
13 道德觀
  
梁老師在他的演說中說到「良知」是心靈本具的,梁老師的說法太過形而上,我不知道良知在心靈的哪裡?心靈本身又是在哪裡?以近代腦科學研究,有學者認為腦部有讓人感到有責任感的特定區域 -- 大腦前額葉腹側區。當然,有責任感是道德的一個成分。
  
我個人認為並沒有一個特定區域專職於道德的判斷,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對與錯等等,這些的評判並非零與一,有些還是極為複雜而困難的。所以,我比較傾向是腦部有若干區域負責道德的「感受」與「決定」。對人感到同情,是一種道德的感受,不需要把這種惻隱之心說成是心靈之上的東西。不同於道德的「感受」,對於道德的「決定」,則是屬於道德觀的範疇。
  
根據研究,我們認為有一些道德的來源是來自天生的內建機制,可能是演化來成的,比如對群體生活得以實現的心理機制,會抑制或調節人類的自私行為。
  
內建機制也會使得我們產生道德的直覺,直接的感到喜歡或討厭、直觀的評判對錯與好壞。比如說對「亂倫」的態度。大多數人對於近親間發生性行為的反應是覺得噁心,有負面的感覺,但解釋不出為何如此。有人會說,亂倫很可能導致產下畸型胎兒,所以長期演化下,會亂倫的族群因為後代不具競爭力所以早已銷聲匿跡。但這種噁心的直接感受顯然不是經由這種理性推演來的。如果因為會產下畸型兒,只要做好避孕防範動作,就不會有這問題。但大多數人不會因為想到「只要做好避孕」,就覺得亂倫不噁心了。
  
人類學家早就提出,人類演化出一套阻止亂倫的內建機制,使得人對於從小長時間相處的人發生性行為不感興趣。這態度並非是學習而來,而是內在自然產生的感受。演化心理學家更進一步發現,這感受的強弱是隨著居住在同一屋簷下的時間長短而定,不與血親關係的親疏有關。比如與領養的繼兄弟姊妹間,也同樣會產生對亂倫負面的感受。而倒過來,如果有血緣關係但從未生活在一起,反而可能因為意外重逢而墜入愛河,真正發生亂倫,(這連續劇常這麼演)。
  
我們人天生有這亂倫迴避系統,令我們產生「亂倫不好」的道德直覺,但它絕不是在心靈之上的。一樣的,我們群居演化出社會化的行為,鏡像神經元及其系統模擬及理解他人感受與情緒。當你看到別人在痛的時候,你會感到焦慮(但不是痛的本身)。這社交上的同情同理心,也不屬於心靈的一部分。
  
接著,我直接說明為何道德就存在於腦部的科學研究證據,雖然證據是使用心理學的實驗設計,但受測者有正常人與腦部受創者的對比。
   

 樓主| 發表於 2014-2-25 22:37:38 | 顯示全部樓層
14 事後的辯解
  
比如一個實驗找了大腦前額葉腹側受損的病患與一般正常人做對比,使用了道德上兩難的問題:「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你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殺,與其他十個人一起躲進一個房間裡,其中一個是嬰孩。這個嬰孩開始哭泣,這麼一來你們躲藏的位置就會被發現,此時為了避免你和其他九個人被敵軍發現而殺害,把嬰孩悶死是可以接受的嗎?」一般人對於這個問題,會有情緒上的焦慮,以致不容易下決定,甚至於想其他可能的途徑以避免傷害嬰孩。但對於腦部受創的病患,由於他們對於情境沒有情緒反應,所以反應很快、很功利的認為,當然要悶死小孩!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道德的信念:一,如果秘書A相信她放到老闆的咖啡裡的是糖,但那實際上是某藥劑師不小心留下的毒藥,而她的老闆喝了咖啡後死了,秘書A的行為是可以允許的嗎?二,如果秘書B想謀殺她的老闆,企圖把毒藥加到他的咖啡裡,但結果放的是糖,而她的老闆喝了咖啡後沒事,秘書B的行為是可以允許的嗎?
  
正常人顯然會認為秘書A的行為是可被允許的,因為她以為咖啡是正常的。而秘書B的企圖是惡意的,她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裂腦症患者,也就是左右腦胼胝體分開的人,他們只關心結果而非企圖,所以與常人判斷相反,A不允許而B允許。
  
還有跟「公平」有關的心理學實驗。實驗有兩人,A拿到錢,比如1000元。A需要與B分,但A可以決定分多少給B,B如果接受,就大家都有錢,B如果不接受,雙方都拿不到錢。根據這個實驗的遊戲規則,按理B應該接受任何A所提出的比例,這樣才拿得到錢(自利)。但實驗統計的事實是,B如果覺得不公平,B會不接受,寧可玉石俱焚。所謂可接受的公平的點大概是落在3成到4成,也就是說統計上大多數人可以接受這種程度上有限度的不公平。實驗繼續,研究者進一步去干擾B的前額皮質的運作,發現當右腦的背外側前額皮質受到干擾時,會使得B(統計上的多數人)接受比較低的分配比例,但還是覺得不公平。也就是說,這腦區在正常情況下會抑制自利而去追求公平的行為。
  
有很多的類似的實驗設計,使得許多的道德迴路都被辨識出來,而這些迴路似乎分散在腦袋各處。所以,良知是心靈本具的?我不知道心靈在身體的哪個位置?我要說的是科學研究顯示,良知或追求公平正義等的「道德」,就實實在在是我們在腦裡就有的成分!
  
不過,有一點梁老師是對的,對於裂腦患者,他們會合理化自己的反應。比如聽到有女服務員故意把芝麻送給一個她以為有芝麻過敏的客人吃,但結果沒事,那客人並沒有對芝麻過敏。裂腦患者會認為女服務員這種故意行為並沒有問題,可以接受。然而在一會兒之後,當裂腦患者的意識大腦理解到他自己所說出的話後,裂腦患者會合理化其「自動如此認為的反應」說:「芝麻那麼小,不會害死人啦!」實際上,裂腦患者憑藉事後理性的判斷,他也知道世界上哪些行為不可被接受。
  
研究者其實知道理由:因為大腦對於處理負責關於他人的信念區域是在右腦,而負責問題解決與言語的區域是在左腦,所以問題一問到裂腦患者,會被立刻聯結到問題的解決與結果之上,而不會有來自右腦的信念判斷。裂腦患者在這點上的反應並不自由,因為缺少了來自右腦的即時補償。但他們依然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並且合理化了自己的反應,做了「事後的辯解」。
  


 樓主| 發表於 2014-2-26 22:29:07 | 顯示全部樓層
15 人生是苦的
  
說到「事後的辯解」,我們正常人也是。想想一個處境:手不小心被榔頭敲到,手縮了回去。我們的解釋會是:「打到了手指,手指很痛,然後手縮了回去。」但是事實上是:「手在我們感覺到痛之前,就已經縮了回去。」手指的痛覺會沿著脊髓神經傳送訊號,那訊號也會直接沿著運動神經送回手指,引發肌肉收縮,所以手縮是不經過大腦的反射動作。然後,痛覺訊號也傳到大腦,人的意識需要時間,痛的感受還是發生了,但卻是在手縮回之後才意識到的。
  
那為什麼人會說成是痛才移開手的?那是因為我們的左腦總是在找合理的理由,對於痛與移開手的事實,我們編造了是因為痛才移開手的「有自主性」的想法。人們不會認為自己在清醒的時候,是不由自主的。
  
這裡各位應該注意到了,大腦的解讀是會壓過事實的時間順序,造成「時間地圖」上的錯置。大腦有它自己的時間,做為意識上因果解釋的題材。如果你把手碰鼻尖,你會認為手的感受與鼻尖的感受是同時發生的,是吧!但如果用神經傳遞的長度來分析,鼻子到腦區的傳遞只有七公分,而手到腦的傳遞則有一公尺。兩種感受到大腦的時間有0.25-0.5秒的時間差,但你的大腦不會意識到這時間差。
  
要證實這事的實驗很容易做,你找兩個人蒙上眼睛,左右手同時碰他們,一個碰手,一個碰鼻,並要求他們在感覺被碰的時候,立刻按燈。結果總會是碰鼻的那人快。
  
你還在第一人稱感性的說事嗎?科學所闡釋的,與你的感受並不相符。而科學,就是你理性的那一部分。
  
不過說到手碰鼻子,突然想到有一次跟我們齊助教在學校餐廳吃飯,他告訴我一個「人生是苦的」的論述。他說:「天冷了,大家常有手腳冰冷的狀況。晚上一蓋棉被,總要好久才能使腳溫暖。命好,把腳觸枕邊人大腿,冰冷的腳好舒服好暖和。但如果把自己左腳觸自己右大腿呢?右大腿冷死了!!當我們這麼做時,實際上是右腿冷但左腳暖,同時發生,但通常我們只會感受到苦的那一面,就只有右腿冷死了,沒有左腳好暖和。試試改變一下意識,如果你真的有專注到左腳的感受,實際上還是會感覺得到左小腿是暖的,即使右大腿很冷。這就明白了人在生理感受上,總是傾向苦的那一端。而且,意識會加強這種痛苦的感覺。所以,人生是苦的。」
  
這就是我們可愛的齊助教!這樣的傾向是因為自我保護的因子,深刻感覺到有威脅的一面,才能避免危險。外在對於生理上的刺激有苦有樂時,心理上人的感受總是苦的那端強烈,以便趨吉避凶,保全生命,我想這應該是求生的機制。相同的,餓比飽深刻、痛比爽深刻、臭比香深刻、 …。你可以說,因為如此,所以人是苦深刻於樂的,因此人是趨吉避凶的、追求快樂的,但如果照這種說法,要因此下結論說人生是苦的,人生要想離苦得樂,大概只有死亡無感之後了。
  

發表於 2014-2-27 16:3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奇大提供深具理性思辨的原創好文,獲益良多~

 樓主| 發表於 2014-3-1 12: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16 自由觀
  
接著我說說有關大腦由下而上的機制。這部分算是補充梁老師所說的,沒反對他。
  
利貝特實驗大家清楚了,動作的意圖是由潛意識層發起,意識到意圖時已經是屬於發起之後了。可以這麼定義:P1為生理狀態,在某一時間點T1,產生出一個心智狀態M1。這類實驗多了,沒問題。到了下一個時間T2,P2也會產生另一個心智狀態M2。現在問題是:P2是生理發出,受不受M1的影響?如果不受M1影響,則我們就都是由生理P1、P2、P3…,被動的牽引出M1、M2、M3,M只是隨P逐流被知曉的,那麼心智生命就什麼也沒做,談不上自由。注意,M1是不會直接到M2的,心智狀態必然是由頭腦處理過程中產生,不會自發的出現。
  
我們對一個受測者,以低速率刺激他右頂葉,他會感覺有一個想要舉手的意圖。這意圖顯然是被實驗者腦波刺激來的。如果是正常情況,意圖便會是潛意識運作上來的,這也就說明P1到M1的事件,意圖不會自行發生。如果你用較高速率刺激頂葉另一個略為不同的區域,受試者會意識到動作,認為自己已經舉過手了,但實際上他並沒有。也有反過來的例子,如果你刺激的是前額區,他就會進行多關節運動,但他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我們將這些個事件聯結一起推論一下,如果受試者不知道他是被刺激的,則他會認為他有舉手的意圖,並且相信他已經舉過手了,或者他沒有意圖,卻舉了手,自己卻也不知道。你可以想見,如果這是在一個舉手表決的場合,是多麼讓人洩氣。
  
不過先別沮喪,如果你有一個不由自主的潛意識意圖,「是否」執行這個意圖,卻是可以有意識地對無意識下所產生的念頭加以控制。事情也許是在你意識到之前被預先決定,但是不是在你知道之前就做好了呢?答案並不是。如果你有舉手意圖,並開始要動作,在動作前,你就會意識到意圖,並且有機會即時停止。有學者研究,背側前中皮質有一個特定區域和自我控制有關,而這區和運動準備區之間的連結也已經被找到,這顯示自我控制是透過調節與運動準備有關的腦部區域達成。我們認為,這就是一種由上往下的處理過程的範例,上一個心智狀態(比如意識到要舉手)會影響下一個生理狀態(比如及時停住已經預備好要舉的手)。
  
所以,除了「由下而上」,我們認為大腦也有「由上而下」的途徑。這是我對應於「人是自由」的看法。這就是梁老師在演講中說到「否定的自由」。
  
我認為,如果不是如此,特定的習慣不會造成,而已經造成的習慣也不可能改。強迫症也不可能藉由心理治療可以痊癒。但對這潛意識意圖是否去否定與停止,也會與個人信念是否改變有關,也就是「改變」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對峙無意識下的滾滾洪流。
  
這演講我說得太長了,先就此打住。許多腦神經科學上對於意識產生、層次、突現等的概念,還沒有能對各位介紹,也許哪天再請助教來說說。我想最後說一下人生觀便結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