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13-3-10 12:37 編輯
nbrenhu:
不管從宗教、哲學、新世紀等不同的系統去探討「解決煩惱能力」,其實這些都算是經過人為去修正、填補的「巨大教科書」,真正圍繞並流動在基本思想周圍的是「人」的想法與行為。
而人又從哪裡來?
父母所生,而父母又從父母的父母而來,簡而言之就是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賦予我們的習性與個性是很深的影響,也決定自已偏向樂多還苦多的個性。
但遺憾的是大部份普遍的父母並沒有良好的自我解決煩惱能力,不管在面對孩子升學、情感、重大意外的衝擊下,給我們物質慾望始終高於精神引導。
若有天真能成立一個家,第一個要先檢視的是自已有沒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解決煩惱能力」,如果自已遇到壓力的情況下會選擇「外在環境」或「外物」來解決自已的煩惱,那還可以朝更深入地方來設法調整,盡量別讓自已養成習慣去「依賴」外在環境與外物;因為朝這方向前進時,相對來說會付出一定的金錢,而這又會連結到物質慾望上,成為一種無限的迴圈(制約),會讓自已無法去正視絕大部份的問題是出自於自已的個性與習性,而這些都可以從我們家庭環境去發現到可以改進自我的地方。
能引導自已的人才能擁有健全的身心,也才能讓孩子見到並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在將來面對來自身心與環境的變化時,能保持一定的「樂觀」。
正也因為「什麼都沒有」,才會看到「希望」而像抓住救命稻草般那樣去「盲信」、「維護」,從你文中可以得知你在「宗教」這塊領域有獲得到讓自已透氣的心得,你可以試著將重心放回「生活」上,不必將所有精神放研究在「宗教」上,先有這個認知後再慢慢培養觀念。
生活中還有其他可以值得我們去付出「心力」經營的人、事、物。
張老師也是希望大家多能從「人本」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充實自已多方面的可能性,並且與自已生活連結,甚至進一步能朝大環境去做。
瀕死經驗這部份的觀念,如果你讀完張老師的《廣義靈魂學》後,應該不會執著在這部份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