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nbrenhu

分享瀕死體驗的書,以及想知道大家的看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10 01: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nbrenhu 發表於 2013-3-10 00:59
對不起,讓您費心了。
我沒有傳教,只是分享自己的體會與所見所聞,
如果您覺得不妥,也請告知,感恩。 ...

再次提醒:在本網站建站宗旨中明文表白:

本網站沒有任何政治、宗教、商業色彩;

所以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教;

更明白的說:本網站不贊同,不支持佛教,所以不得傳授或解說佛教教義及任何佛教經典、公案,或任何佛教大師的言論。提問或回覆解說的一律刪文,情節重大或屢勸不聽者可能會遭到取消會員資格。


其他網站「家裡沒大人」,隨便說什麼都行,互相開罵也行,說鬼話,講神話統統無限自由的形態,在本網站絕對不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01:2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張開基 發表於 2013-3-10 01:09
再次提醒:在本網站建站宗旨中明文表白:

本網站沒有任何政治、宗教、商業色彩;

了解,
我接觸佛學、耶穌、其他宗教,
但是從沒想傳教,
我接觸這些宗教是尋求理解與知識,
並從中汲取需要的部份,
如果貴站有排斥佛學的規定,我也就不說佛學的事。

我不是來傳教的,我是來學習的,
此篇分享的故事與書籍都跟佛學無關,只是想看看靈學的角度是何說法而已。

發表於 2013-3-10 01:30:40 | 顯示全部樓層
nbrenhu 發表於 2013-3-10 01:28
了解,
我接觸佛學、耶穌、其他宗教,
但是從沒想傳教,

如果要說「排斥」;

不只是佛教,本網站反對一切現有形式化的宗教。


這裡只屬於「人」,跟任何神佛菩薩,上帝阿拉統統無關,也不相信。


這裡歡迎的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相信任何宗教的。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01:3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開基 發表於 2013-3-10 01:30
如果要說「排斥」;

不只是佛教,本網站反對一切現有形式化的宗教。

好吧,我就不說宗教的事。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01: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那在排除一切地球宗教的情況下,您對瀕死經驗有何看法?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09:3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初來乍到,不懂規矩,如有冒犯,還請包函。

發表於 2013-3-10 10:00:46 | 顯示全部樓層
歡迎新夥伴~
有空可以多看站上的文章與老師實證的智慧結晶論述.就可更清楚本網站.
祝順利喜悅..............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2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LANHU,我在宗教上耕耘日久,一時間不要談任何宗教還真不習慣,
我會多看多聽的^^

發表於 2013-3-10 11:05:2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總覺得追尋真理的路很長,不同的意見很好,可以開拓視野,激盪出更多的想法,
但把時間浪費在口水戰就有點可惜,兩位帥哥美女忍下來,把口水吞下去,還有更美好的真理是等你們去探尋呢,大家加油吧

發表於 2013-3-10 12:29: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13-3-10 12:37 編輯

nbrenhu:

不管從宗教、哲學、新世紀等不同的系統去探討「解決煩惱能力」,其實這些都算是經過人為去修正、填補的「巨大教科書」,真正圍繞並流動在基本思想周圍的是「人」的想法與行為。

而人又從哪裡來?

父母所生,而父母又從父母的父母而來,簡而言之就是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賦予我們的習性與個性是很深的影響,也決定自已偏向樂多還苦多的個性。

但遺憾的是大部份普遍的父母並沒有良好的自我解決煩惱能力,不管在面對孩子升學、情感、重大意外的衝擊下,給我們物質慾望始終高於精神引導。

若有天真能成立一個家,第一個要先檢視的是自已有沒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解決煩惱能力」,如果自已遇到壓力的情況下會選擇「外在環境」或「外物」來解決自已的煩惱,那還可以朝更深入地方來設法調整,盡量別讓自已養成習慣去「依賴」外在環境與外物;因為朝這方向前進時,相對來說會付出一定的金錢,而這又會連結到物質慾望上,成為一種無限的迴圈(制約),會讓自已無法去正視絕大部份的問題是出自於自已的個性與習性,而這些都可以從我們家庭環境去發現到可以改進自我的地方。

能引導自已的人才能擁有健全的身心,也才能讓孩子見到並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在將來面對來自身心與環境的變化時,能保持一定的「樂觀」。

正也因為「什麼都沒有」,才會看到「希望」而像抓住救命稻草般那樣去「盲信」、「維護」,從你文中可以得知你在「宗教」這塊領域有獲得到讓自已透氣的心得,你可以試著將重心放回「生活」上,不必將所有精神放研究在「宗教」上,先有這個認知後再慢慢培養觀念。

生活中還有其他可以值得我們去付出「心力」經營的人、事、物。

張老師也是希望大家多能從「人本」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充實自已多方面的可能性,並且與自已生活連結,甚至進一步能朝大環境去做。

瀕死經驗這部份的觀念,如果你讀完張老師的《廣義靈魂學》後,應該不會執著在這部份上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