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daonature

學運領袖在國會備詢台上飆罵教育部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2-7 16:57:07 | 顯示全部樓層


  
見官要禮貌?媒體自宮!
2012/12/07 07:44:24



前言:當媒體忘了基本原則,變成官員的啦啦隊,這才是台灣言論自由喪鐘的起點,也將是威權與戒嚴之惡靈將再度復活之惡兆‧‧‧

===【照妖鏡】===



教育誠可貴、民主價更高,若為「禮貌」故,兩者皆可拋?



這幾天,為了清大學生的「禮貌」,台灣一些媒體先是扭曲真相、惡意用頭版新聞痛加撻伐,還有一些「資深媒體人」鼓噪圍勦,對官員要「禮貌」竟然成了無上價值,讓人警覺到,台灣言論自由,已經敲起了喪鐘!



這些人正在造成媒體自殺,不論是媒體或媒體工作者,當然要捍衛與鼓吹許多價值,也該對人有「禮貌」,但是,所有媒體的基本信條與禁忌當中,就是不能對官員「有禮貌」!



許多媒體與工作者都知道,談及當代「第四權」就奉為基本原則的「蘇利文判決」:



「有關公共事務的辯論,應該是百無禁忌,充滿活力,完全開放的….包括對公職人員的激烈、尖銳,甚至令人不悅的批評。」



「表意人偶爾會以渲染、中傷,甚至杜撰不實言論‧‧‧但是,盱衡歷史‧‧‧長遠觀之,這些自由正是民主政治公民思想的啟蒙。」



「對於『異端言論』及自己所不認同的言論,應該抱持寬容的態度,以及對於『誠實錯誤』必須留有包涵的空間。」



請目前積極這些鼓吹「對官員要禮貌」、動不動替學生蓋上「文革」帽子的先進們,夜深人靜時,翻一翻當年入行時的筆記與文章,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偏離了媒體精神。


當媒體忘了基本原則,變成官員的啦啦隊,這才是台灣言論自由喪鐘的起點,也將是威權與戒嚴之惡靈將再度復活之惡兆:



何以如此?因為太多的媒體已經忘了自己其實只是被閱聽眾所委託的代理人,誤以為自己是權貴階級之一環,不再當「烏鴉」,只想當「喜鵲」。



十八世紀民主啟蒙年代,一位法國的思想家曾說過,社會發展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將不合理的特權日益削薄變少;一種則是有更多的人爭相去搶奪已往祇是由少數人壟斷的特權。



民主,並不保證必是上述發展中的前者,一八六五年到二十世紀初,以民主警察自居的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工商資本急速擴張,一群群白手起家的工商鉅子、一個個誇言浮詞的政治獵人,一批批肆無忌憚的官僚惡吏,透過民主制度站上舞台,他們疇躇滿志,自認是「成功」的定義者,創出「適者生存」的「適者」規範:「上帝不存在,一切皆可為。」



這段美國史造出「贜掠政治」,分贜與劫掠當道,是一種政治、經濟、民代和司法體系的被集體收買故事:富者收買政黨,政黨則賣官貪墨,甚至連多位總統都不能免。



在贓掠中,政府成分贓之所,政黨是佞悻之輩售官鬻爵議價場,國會公開喊價宛如交易商場,司法的貞操則不必懷疑,當然不會是玉潔冰清。



這段歷史災難的救贖,美國在苦痛中找到了解答:就是媒體永遠是官員的對立面,「蘇利文判決」更確立了媒體對官員不必、不能、更不該「有禮貌」!



最近的紛擾,重點不是學生的「態度」,而是許多的媒體與工作者,打著媒體反媒體,正在摧殘台灣脆弱的民主!



台灣自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正式解除報禁後,至今二十多年,台灣歷經了廣播媒體開放、有線電視台開放、網路傳播之興起,在體制上,新聞媒體似乎已在民主化進程中,得以從政治力支配的受制結構中掙脫,提昇了自主性地位。



實際運作上,新聞媒體依然對於推動社會進步顯得力有未逮,甚至經常落後在社會進步的腳跟後,對於民主多元理性空間的創造,並無明顯的成效,更反而經常帶頭鼓譟,挑起社會激情。



至今,在「藍/綠」惡鬥的環境中,許多媒體更常常成為當權者「打手」,或成為打壓在野之「急先鋒」,報禁解嚴二十多年,台灣媒體依然體質孱弱。



最近的撻伐學生,對官員要禮貌的誤導,台灣的媒體已在垂死邊緣。


這亂象,根源正是延續了台灣那一段媒體為政治服務的不堪歷史脈絡,在保守主義當道的馬英九時代,幽靈有了復活土壤。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新聞媒體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新聞內容與意見的予奪,掌握在新聞媒體體制外的外在力量,如新聞局、警備總部和國民黨文工會,致使公共資訊在臨淵履冰的情境中,小心翼翼地主動過濾新聞、自動裁減意見,以求能通過政治力量所容忍限度之窄門,人民僅能得到片斷的資訊與片面的意見。



遺毒至今,許多媒體與工作者,他們心中永遠有個「小警總」,而且他們還對自己能被「小警總」長駐,沾沾自喜!



公共領域的堅督上,已讓媒體在大多數領域顯得疲軟無力,更常常扮演著操縱人心或扭曲民意的角色。這樣的歷史基因,民主化後仍根深蒂固,永遠有不同的媒體自動入列,當起所謂的「御用媒體」,且樂此不疲。



這樣的「媒體自宮」,才會誤導社會,鼓吹「對官員禮貌」是無上價值,這才真正是台灣的悲哀‧‧‧

轉貼自野武士---黃創夏專欄2012/12/07








發表於 2012-12-7 20:05: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辣椒 於 2012-12-7 20:22 編輯


路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發表於 2012-12-7 23:01:2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倒是認為只要有完整看完對談過程,對於贊成或是反對都算是個人意見,但是沒有完整看完過程再評論就有失公正。

發表於 2012-12-8 00:16:46 | 顯示全部樓層
585307lu 發表於 2012-12-7 16:57
見官要禮貌?媒體自宮!
2012/12/07 07:44:24

馬丁·內莫勒(Martin Niemöller,1892年—1984年),德國神學家,納粹時代生還者。

當納粹逮捕共產黨員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納粹逮捕社會民主人士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人士。

當納粹逮捕工會主義者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主義者。

當納粹逮捕我時,已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媒體第四權自我閹割~~民主危矣~~

發表於 2012-12-8 09: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jameswu 發表於 2012-12-8 00:16
馬丁·內莫勒(Martin Niemöller,1892年—1984年),德國神學家,納粹時代生還者。

當納粹逮捕共產黨 ...

社會太冷漠、麻木,要由一群學生來爭取,未來的歷史將如何記下這一筆!?

汗顏 ! "見笑的大人"。。。

發表於 2012-12-8 09:3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道歉 但我們不妥協(陳為廷)
2012年12月08日
陳為廷昨與力挺他的師生,趁清大校長陳力俊和連署教授代表會談時,在場外抗議。林師民攝
關於媒體對我「態度」的討論,我一直認為是可受公評之事。許多人認為我「不禮貌」、清大校方說我「恣意妄為」,但也有許多人看過全程影片後認為我的態度並無不妥,清大師生也以集體行動、連署聲援,反對校方的「道歉聲明」。我個人認為,面對說謊的、嘴上宣稱關心學生,實則避不見面、動用國家暴力的部長,當時的「態度」是必須的,畢竟我沒有權力動用鎮暴警察來回應教育部前的鎮暴警察、我也無權發函「關心」教育部長,作為一個公民,我只能以我的言語來抵抗。
但,如果這樣的言語,造成許多人的情感受傷,我願意道歉。若社會一定要我道歉,才能好好思考教育部發函給各校造成的噤聲效應,及反媒體壟斷訴求。若清大校長一定要我道歉,才願意與學生一起抵抗教育部的「關心」,找回清大精神、為民主自由做些事。那我願意道歉。
我對我的措詞造成人們的情感傷害道歉。但,對於我所陳述的事實,教育部長、校長、《聯合報》,必須對群眾的憤怒、學生的訴求做出回應,負起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別再躲禮貌後
我道歉,是因為不希望社會資源再耗費在我的「禮貌問題」上。我不過是個普通公民。媒體的版面應用來關注更迫切的壹傳媒購併問題。我們應將焦點擺回在「禮貌事件」背後躲藏了一個多禮拜的馬政府,要他們給出回應。在上千名學生齊聚公平會前抗爭後,公平會只給模糊的「召開第二次公聽會」承諾,馬政府及國民黨團,則以「尊重獨立機關」將學生訴求打發。
政府的確該「尊重獨立機關」,但對於「媒體壟斷問題」、「中國因素干預新聞自由」,及「基層新聞工作者勞動權問題」,執政黨不應閃避,應積極表態!
從《聯合報》事件中,我們學到一個事實:平面媒體不只是平面媒體,它更是「新聞內容的主要產製者」。電子媒體的報導大多追隨平面內容,一份《聯合報》的誤導,足以連帶多家電子媒體的誤導。這次的追打,也令人回想起羅淑蕾、葉宜津、黃國昌,及我個人所受的圍剿。正因此,反對媒體巨獸,勢在必行。
最後,我要對我的夥伴、支持我們的群眾、清大的學生和老師們道謝,也道歉。「公開道歉」對我來說,是艱難的決定。但在結束「態度爭論」後,也許我們能更積極的重申反媒體壟斷的訴求,也在這次事件中衍生出來的,包括「學生權利議題」及「清大家父長管理制」等戰場裡,持續進擊。道歉後,抗爭才剛剛開始。我們一起攜手,風雨同行。
作者為清大人社院學士班學生、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成員
轉貼自2012/12/08蘋果日報
....................................................................................................................................................................................

為有助於瞭解事件的全貌,續貼。

發表於 2012-12-8 09:35:17 | 顯示全部樓層
蘋論:禮貌背後的陰翳2012年12月08日
當學生冒著寒風霪雨立於官署前,要求官方反壟斷、奉公義行事時,官方不理、多數民眾也冷漠;然而,清大學生陳為廷在立院備詢的言行一出,右翼保守的媒體立即對他以禮貌問題大加撻伐,集體獵巫的行徑,如回到道德重整年代。儘管陳為廷道歉後或可告一段落,但其中的荒謬,大可一談。
民主社會需要禮貌、尊重嗎?學者陳嘉銘認為,民主社會最核心要義在於,「每個人都必須獲得平等的道德尊重」,所以「講堂的歸講堂,公共的歸公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信念硬嵌民主
怎奈右翼保守勢力硬生生讓儒家封建倫理復辟,將禮貌一事無限上綱,藉以掩蓋學生訴求的反壟斷、言論自由諸大義。且不談這有無政治操弄,禮貌一事讓保守衛道者齊出,社會亦有不少附和者,顯見封建倫理的影響依舊深切。
仔細研究華人社會的集體心理,對於如公德、人權、民主諸抽象理念的深化非常不足;對於個人修養談吐卻念茲在茲。也就是說,儒家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念始終牢不可破,並硬嵌入民主運作中,置制衡、權責分明諸民主法則於次要,會產生一位被稱bumbler的總統,一點也不意外!
現行執政者及支持者過度執泥於身修這個層次,以致不是變成「公孫布衣」的偽善,就是落入「明察秋毫,不見輿薪」的理盲情境。映照這種保守氛圍的媒體也就與時代脫節,既不敢面對結構不公與寒蟬效應,反以戒嚴年代整飭異議份子的作為施加大學生身上。荒謬偽善較之禮貌一事,還要嚴重!
轉貼自2012/12/08蘋果日報
..............................................................................................................................................................................................................

是非曲直,自有公斷

發表於 2012-12-8 16:39: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jameswu 於 2012-12-8 16:43 編輯
585307lu 發表於 2012-12-6 11:35
再看另一則:
禮貌對誰有益 ?◎ 李淑君


王莽篡漢之前,也是表現的溫良恭儉讓,
禮貌,很好,是該重視的教養,
但依比例原則而言,兩害相權取其輕,
執政的虛偽、傲慢、奸巧,更為嚴重。

發表於 2012-12-8 17:06:05 | 顯示全部樓層
585307lu 發表於 2012-12-8 09:35
蘋論:禮貌背後的陰翳2012年12月08日
當學生冒著寒風霪雨立於官署前,要求官方反壟斷、奉公義行事時,官方 ...

一九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eamus Heaney說的話:
「粗口,是弱勢者無助的嘆息!除了那聲咒罵,正義無能為力!」


何況~~還沒罵髒話~~

發表於 2012-12-8 17:3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華走向第一流大學的「最後一哩路」
.-字+字..
.作者: 楊憲宏
.專欄文章 .作者: 楊憲宏 | 社會觀察 – 2012年12月6日 下午3:54.
..400多名清華大學學生12月5日中午在校園內「梅園」發表祭文「清大精神已死」,抗議清大校方在不了解同學陳為廷在立法院受邀備詢的來龍去脈之下,就發表所謂「道歉」,隨後收回〈發覺搞錯了?〉。這麼荒謬的校方,主事者不論是誰,都沒有資格坐在辦大學教育的聖殿。知恥的話,就自請辭職。

清大校方最大的錯誤是「道聽塗說」,被有惡意的媒體誤導,毫無判斷能力,不但不保護自己的學生,還幫著惡勢力修理自己的學生。如果11月26日清大從網路上知道自己的學生在行政院門口過夜抗議,校長就來關心,並發表聲明支持學生參與保衛言論自由行動,一路都知道學生的本意初衷,就不會有任何「代為道歉」的一丁點想法。學運再起之後,我就在央廣的節目「為人民服務」分別訪問了陳為廷與林飛帆,對於他們的言論、思考方式十分佩服,他們也十分有勇氣挑戰權威,批判當道,他們也熟悉,如何用尖銳的抗議方式喚醒其他年輕人心中的良知。清華大學與台灣大學都應該以擁有這麼進步的學生為榮。這不就是大學「全人教育」所要培養的俊彥嗎?

我自己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讀學位,在校期間是1982、1983年,適逢雷根政府支持中南美洲獨裁者政權欺壓他們自己的百姓,柏克萊學生組織「學生反對美國介入薩爾瓦多社團」,用各種激進的手段抗議包括佔領校園行政辦公室,最大一場是當法學院院長邀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珍柯佩翠克來校演講美國的外交政策時,由於珍柯佩翠克大使是雷根中南美洲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學生在演講會場大聲鼓噪,甚至帶了發出刺耳笛音的氣球與穿著黑色骷髏裝到處奔跑流竄,珍柯佩翠克在喧鬧的會場只撐了15分鐘,中止演講,憤而離席,隨後珍柯佩翠克大使對全國電視網記者表示:「今天我在美國的言論自由的聖地柏克萊加大,我的言論自由被踐踏了。」

這是何等重大的指控。美國記者隨即要求抗議學生代表回應。學生的回應是:「珍柯佩翠克大使在中南美洲支持壓迫人民言論自由的政權,為他們撐腰,我們今晚只不過想讓她嚐一嚐言論自由被壓制時的痛苦,結果她15分鐘就受不了。請她想一想中南美洲人民已被壓迫了何止15年了?」後來,柏克萊校園經歷兩三個月的正反辯論,包括有支持美國政府政策的學者站出來與學生公開辯論。結果當然是學者輸得片甲不留。不要以為學生就沒有足夠的學養經驗,柏克萊的大學生在1980年代,早就證明了,只要他們關心,在單一議題上所做的功課遠遠勝過學校的專業老師。當時還有學生為了完全攻略,還遠赴薩爾瓦多駐點了一整年。

我訪問過陳為廷、林飛帆,他們有當年柏克萊加州大學抗議學生的水準,也有一樣的膽識。柏克萊是美國名列一、二的學校,也是美國大學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校園。多少學有成就的學者年輕時候,不是叛逆成習?當年柏克萊校園最亂的時候,最後由校長出面,力抗董事會要處罰學生的決議,他告訴董事會「我就是你們聘的校長,不要在我後面指導我該怎麼做,如果你們對我不滿,那就開除我。」他擋住了雷根政府施壓,也讓董事會不敢再干預自由的校園。校長發表了讓正反雙方都折服的宣言後,校園恢復平靜。他的重點是:「柏克萊是個鼓勵大家各有相異見解〈diversity〉的校園,所有成員要為維護這個傳統而努力,方式是相互之間須有一定程度的容忍〈tolerance〉。」

我很確信,清華大學走向第一流大學只剩下「最後一哩路〈last mile〉」這一哩路可以是很遠,也可以是很近。就看他們有沒有一個像1980年代柏克萊校長一樣風骨的大家長了。

轉貼自yahoo2012/12006楊憲宏專欄
................................................................................................................................................................................................

台大校長,清大校長須需不需要道歉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