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超心理学家 發表於 2012-5-3 09:54 
说的直接一点:我即觉得有,同时也觉得无。说有,是一些信息非常奇特,无法解释;说无,是说这些信息在换 ...
好吧,你应该可以归入“不知道”的范畴。
一些信息非常奇特,无法解释——这是支持“有”;
这些信息在换了环境与主体后,或者观察群体之后,无法被证实(或者重复,我加一点)——这是支持“无”。但这个“无”的支持,并不够强。因为死后的灵魂,其存在被证实的信息,本就很难得到,所以"证据"不能因为无法重复出现,而被简单否定。当然,这点我们意见不同,无所谓。
但是,有一点,即使既有支持的证据,也有反对的证据,也不能说同时是“既有且无”的。
死后是否有灵存在,是个“宏观”的事件,并不是“薛定谔的猫”,也并不依赖“观察者”的观察而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非真非假、非实非幻——其实就是不确定,而且不肯表态。真假、实幻,本来就是二选一的反义词,非要在二选一的简单选择里增加一项不存在的选项,那也没办法。
其实,有那么复杂吗?如果不确定真假,那就限定一下条件:在什么程度上,是有;在什么程度上,是没有。
任何事情,“执以为实”的时候,一定是偏离“实相”的,因为人的主观认定,肯定无法完全真切地反应外在世界。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去做任何“认定”吧?不做任何“认定”,不能帮助人了解更多的。不做任何“认定”,并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俯瞰世界,只是让自己远离一切,做一个什么都想看、却什么都看不清的旁观者而已。就算看到的东西比别人多一点,但那一团乱麻,又有什么用呢?
凡是人“知道”的事情,总会偏离实相;但如果因为害怕偏离实相,就不去“知道”,岂不可惜?
也许我思想比较不一样。我认为一个杯子,它空着的时候,固然充满了可能性;但它如果一直空着,它怎么去实现一个杯子的价值呢?最多只是个装饰品。而一个装满可乐的杯子,虽然它被限制成只能装可乐,但它却是有功能的,可以在为人提供饮料时实现自我的价值。
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个本身就是佛学观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