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金力等人,1998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論文,根據遺傳學證據,推測從中東、西亞來的人群,在東亞的遷徙路線(見箭頭)。
在五萬年以前,人類已有現代型行為的證據很少,即使有,年代也有疑義。但是自五萬年前開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異議
雖然天擇是大家熟悉的演化驅力,在小而孤立的族群中,遺傳漂變特別重要,而最早離開非洲的現代人族群,就是個小而孤立的族群。到目前為止,想找到由天擇塑模的基因,非常困難,大多數已知的例子,都是提升抗瘧力的突變基因。
但是,科學家以新的測驗方法,發現了不少受到天擇壓力的基因,可見遺傳漂變不是早期現代人族群唯一的演化驅力。德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史東欽發明了一個方法,找尋受天擇塑模的基因。他認為,不同族群彼此差異最大的基因,也許就是天擇打造的,因為不同族群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食物、寄生蟲、病媒、氣候都不同,因此天擇壓力也不一樣。史東欽已經發現了一個基因,有三個主要變異形式,分別在歐洲人、非洲人、亞洲人中占優勢。這個基因叫做F13B,與凝血因子有關。現在還不清楚為什麼這個基因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它們與三大主要人類族群的適應有什麼關係?另外一位學者也提出了證據,顯示同一個基因的不同版本,在不同的族群中,分布的比率不同。他還舉出一個基因為例,指出非洲人與歐洲人幾乎沒有,但百分之八十八的亞洲人都有。受到強大天擇壓力的基因,特別值得我們注意,要是找到與抗病有關的基因,也許就能設計出新藥。至於其他的基因,也許與人之所以為人有關。
說話基因?
公元二○○一年,語言學家與遺傳學家發現了一個叫做FOXP2的基因,人類與黑猩猩都有,可是人類的這個基因,與黑猩猩的有兩個關鍵地方不同。
這個基因似乎與人類快速流利的說話能力有關。這個基因對我們必定很重要,因為在人類中,它只有一個版本。十年前,倫敦發現了一個大家庭,好些成員說話有障礙,學者才找到這個基因的。學者估計這個說話基因大概是十萬年前出現的。史丹福大學的考古學家克萊恩過去就指出過,人類許多的人性特徵,是五萬年前突然出現在考古紀錄中的,例如藝術品、長距貿易、複雜工具。然而,現代型的人類十三萬年前就出現了,五萬年前並沒有變化。因此,克萊恩相信,現代人在五萬年前,是神經系統與認知模式發生了某種變化,最有可能的是,這時語言出現了,正值大遷徙的前夕。在五萬年以前,人類已有現代型行為的證據很少,即使有,年代也有疑義。但是自五萬年前開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異議不過,現在仍有學者相信,每個大洲上的人群,都有源遠流傳的歷史,在過去,這叫做「各人種分別演化說」。有些中國大陸的學者更極端,認為人類的演化搖籃其實在中國的土地上。
但是這幾年中國大陸研究「中國人起源」的團隊,利用遺傳學證據,發表了好幾篇論文,指出中國人其實也源自非洲。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科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大體而言,人類的族群差異,與地理分布直接相關,而且人群之間的差異,其實非常小,群內差異比群間差異大多了,與過去的結論沒什麼不同。但是這一次,學者強調,沒有任何遺傳標記可以說是某個族群的特有標記。換言之,在遺傳層次上,族群與族群之間根本沒有截然的差異。人類是地球上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人類大遷徙的驅動力究竟源自哪裡?人類的膚色是在大遷徙的過程中演化的,可是這個過程的細節,至今仍是謎。看來,這五萬年發生的事,真不少。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
科學發展 2003年1月,36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