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層次二
如果不走生物這條路,分子上來就是一般宏觀的物質了。宏觀物質當然也有分子層次不存在的新特性。
簡單的一個例子,水槽裡的水會形成漩渦下流。單單數個水分子見不到這龐大數量的互動。
說顏色,單個分子沒有顏色可說,也是要成堆的分子。再者,比如熱,是原子的振動,但溫度、熱流,也是需要到大尺度來看。
講到這,我還真不得不佩服梁老師。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細看,梁老師在提到Z粒子時說到把物質分開時,用切的用撞的用煮的。大的物體用切的,沒有問題;分子複合物層次,還可以用化學分解;要想分解原子,不能用切用分解的了,直接用撞的,有原子對撞機。至於用煮的,是用熱來分解原子核。
物質可以從固態加溫到液態,這是沸騰。此時晶體結構被破壞,個別分子之間形成蠕動狀態。再加熱,則分子像一群受驚之鳥四處分散,便是氣化。溫度再提高,分子結構也會被破壞,這叫「熱離解」。不同物質沸點、氣化、到分子破壞有不同溫度,像水分子到1000度時才會崩潰。當溫度達幾千度時,所有分子結構將不復存在,整個世界就是純化學元素的氣態混合物。
再上去叫「熱電離」,原子的外圍電子可以脫離開來,變成光禿禿的原子與一堆自由電子。這時溫度從幾萬到幾百萬度去了。原子核還沒被破壞,只要溫度下降,原子核可重新獲得電子,又是一條好漢(回到純化學元素)。如果要再破壞原子核,則溫度就需要到幾十億度,達到「熱裂解」的程度。這也許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初期了。如果原子核都被破壞了,按理就是重新洗牌了,原子核的訊息也不復存在。
這也算是一個一個層次的破壞。
對了,有一個叫絕對至高溫度—普朗克溫度,約是1.4 x 10的32次方度K。據推測是宇宙大爆炸一瞬間的溫度。
如果只看我們觀察、乃至理論想像得到的現在宇宙刻度,也可以知道許多「層次」。從10的負35次方到10的27次方。同學給過的一個連結:
http://htwins.net/scale2/la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