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外十二章 – 齊助教講不完 《奇怪的人生價值觀》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6-30 10:39:36 | 顯示全部樓層
224,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觀

亞氏對於人生的追求,就寫在《尼各馬可倫理學》裡,這本書在西方原則上應該是亞氏最重要的,比《形而上學》還有名。在拉菲爾的《雅典學園》的名畫裡,柏拉圖一手指天,亞裡士多德一手指地,另一手拿著的書就是倫理學。




簡單描述下亞氏對於人生的看法。

一、追求幸福是所有人最高的目標。

二、一個事物把其功能發揮到好,就是其最高的目的。

三、人也是事物之一,於是把人的特有功能發揮到最好,就是最高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幸福的追求。

四、人的特有功能是理性,把這功能發揮好叫做德性。

五、幸福就是靈魂合乎德性的活動。

以上,你一點點琢磨一次,就類似於提出公理,然後一陣推理所得的,可以為指導行動的背後理由支撐。

好的,根據亞氏說法,德性還分兩種:品格德性與理智德性。

書中亞氏討論了許多種品格,諸如勇敢、節制、慷慨、溫和、正義、真誠、友好、風趣等。

品格德性是要求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對情感和欲求。品格德性追求的是一個適度,或說一種中道,不走極端。在知道德性的前提下,為德性本身選擇德性的行動,並堅持所選。

理智德性是靈魂中純粹理性的部分之卓越品質,有五種:一種是認識客觀世界科學的部分;一種是可針對人類事務之間做理性計算衡量的部分,內有明智;一種把握科學前提的理智;一種是演繹推理的狹義科學部分;一種是關於最高科學對象的智慧。

以上五種,其中明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明智是實踐理性的最高德性,智慧是理論理性的最高德性。

總之一句話,幸福就是把人不同於動物的特有功能理性充分地發揮出來。

以上,精略的簡述亞氏對於人生的觀點。

但,我們是否能再簡化?把一堆的功能理性去皮扒開,再回到最原初?理性是什麼?一種知性的反思,要反思,就要先能夠意識到。

好了,能理解那理性的開端,就是一種睜眼走路的狀態嗎?


= = =
《尼各馬可倫理學》,[古] 亞裡士多德


 樓主| 發表於 2020-7-2 08:06:45 | 顯示全部樓層
225, 特殊不特殊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預測未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己創造它。」

雖然我說過意識真的會影響宇宙展開的選項,但我們也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你以為宇宙真的是以你為中心啊?

特殊論者與不特殊論者:

【特殊論者】
主觀意識論。宇宙真的是以你為中心。
宇宙會盡其最大努力實現你的願望。遇到誰都是必然的。發生的事都有意義。
我是我自己的天才,是我說的話和做的事的創造者。《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選擇與決定,刺激與反應,實現了你一生的軌跡。

【不特殊論者】
機率的宇宙,宇宙各處都一樣。宇宙有祂自己的規律。
每個人都是不相同的,但卻並非人人都是特殊。
每個人具有基本一般水準的平實樸素性,在一樣架構的生理與心理上。
我就是你,你也就是我。


如何調合以上兩者的巨大差異?

主觀讓你感到特殊性之【究竟唯我】,客觀要你看清普遍性之【畢竟眾生】。總在唯我相與眾生相之間。

當你沒有強大到讓世界繞著你轉時,瞭解一下世界運行的規律,對你是事半功倍的。比如錢老闆說的經濟運作體制,比如概率事實基礎上,採用貝葉斯的統計方法,觀點隨事實調整,認清事物趨向。

宇宙開展本有祂自己的規律。

凱文凱利在他的書《科技想要甚麼?》中舉過很多例子。許多人類科技的進展,在世界上都似乎是被許多人同時發現/發明的。微積分、電話、電報、溫度計、海王星、…。。。

時間到了,某些條件成形、自然發展出進入下一關卡的洞見,就會經過前研探索者發表出來,展現在現實世界。

時候到了,冥冥之中,有緣人,自會將其帶到這方世界。

有人說,愛因斯坦是另類,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會晚五十年問世。廣義相對論可能是,但狹義相對論會快一點,因為1905年,除了愛氏,還有幾個(勞倫茲?)也摸到了邊。

就算相對論晚五十年,終究還是會問世的。沒有愛因斯坦,也會有一個艾音絲坦。五十年,對人類歷史的演進,也只是稍稍慢了一點。

這種說法,就是說連愛因斯坦也不特殊。生理上,他的大腦也的確被分割成切片被研究了,一樣沒有見到特殊性。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是趨向不特殊的吧?

喔,且讓我退回到特殊/不特殊的疊加態。



 樓主| 發表於 2020-7-9 10:58:49 | 顯示全部樓層
226, 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




這本《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是叔本華的成名代表作,充分影響了其後許多哲學家、藝術家、心理學家。尼采、瓦格那、佛若依德,都是。

叔本華跟黑格爾死嗑,在柏林大學同一時段一起開設哲學課,慘敗。First blood,  Dobule kill, Triple kill… 。這不說了,有興趣的同學自己查。

叔本華也是承繼了康德以來的觀點。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把本來認為世界萬物本然的客觀存在,轉變為是由我們主觀得感知才“規範”出來的,屬於我們認為的表象世界。

如果各位有興趣康德的部分,第四道講師說過。

本來康德只是推到物自身─不可知,但叔本華卻直接推到─全是意志。

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是一種推動和創造整個世界的原始本能與衝動,意志作為一個整體,是世界的本體,超越了時間與空間。

這部分,跟我看過聽過的民科說法,王東岳先生、肯•威爾博有相似之處。

從電子開始,就有感知,電磁性是物理作用,本身也就是一種感知活動,而這在叔本華的角度看,就是一種意志的表現。

我們能感知的都是表像,都是意志創造出來的。意志要的是生存,是一種是欲念。

好了,一切都是意志,不是你的意志,是底層意志的總和,你所能感知的都是表象,由此,你怎麼可能是自由的?於是,悲觀主義便因此出來。於是,人生沒有目的沒有意義,不是痛苦就是無聊,並在此兩者之間一路奔向死亡;整個世界是一整個意志的狂野遊戲場,說到底就是一個虛無的深淵。

那好,既然沒有目的沒有意義,那去死是吧?

即使斷了一條弦,其餘的三條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愛默生)

叔本華還是給出了他得解決方案。叔本華鼓勵人們平靜地接受死亡,但是他堅決反對自殺。他的理由是,自殺是徒勞的,根本就沒有超越“意志”的主宰,反而是成全了“生命意志”的狂野遊戲。因為人們選擇自殺通常都是因為太愛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無法承受痛苦,而感到痛苦本身正是生命意志的體現。叔本華反對自殺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人還是有辦法擺脫痛苦和無聊之間的那個可怕的迴圈。這辦法就是「否定自我意志」。

叔本華認為,要否定自我的意志,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審美體驗間接地達到;另一種是通過帶有宗教性的、更直接的自我否定來實現。

當我們陶醉在藝術審美忘我的時刻,我們可以暫時擺脫掉作為自我的欲念種種衝動,能夠與畫、詩歌、音樂等合為一體,沉浸在氛圍之中。

當然,這種高光時刻,大概只有少數藝術家可能作到。於是,第二個途徑,便是否定個體意志,因為個體意志就是一直讓我們追逐欲念得源頭。於是叔本華想到的便是宗教、禁慾,節制的生活,放棄身體意志的種種欲念。這是他從奧義書上得到的啟發。最終,超越意志的驅使,高峰體驗?天人合一?涅槃解脫?

有意思的是,康德說的自律,就是一種約束自我,不屈從於身體意志的做法,這本來就是一種自我否定。

我們先不管這路子走得對不對,我還是回到原初,那自律的源頭,也是一種察覺,覺知到的念頭。於是,我們又回到睜眼走路。


= = =
《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德]叔本華

德國唯心主義,【回到2049】S03E28


 樓主| 發表於 2020-7-29 11:47:58 | 顯示全部樓層
227.1, 論如何獲得幸福一
       
對於生命,其根本追求在於生存。個體無法永生,那就追逐種族的續存。於是生存與繁衍,便是地球生命的基本訴求。而人類,由於意識的張揚,開始逐求行之而上的意義。人活著,為了什麼?追問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講人生太大,具體到每天面對的生活,才能落實到我們能把握的。梁漱溟先生說過,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生活。

可以說人生是一個整體,期間又因為年齡增長,會經歷一段段過程,為人生階段;而一段段的人生,也都是由一天天的生活所累積。

生活的目標,是更好的完成一段段的人生軌跡,而貫穿一切階段的過程,我們希望的是完美、成就、快樂、幸福、…

再來介紹一本書 ─ 《論可能生活》,哲人趙汀陽著。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討論人應該如何過活,明顯涉及人生觀、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作者認為生活的意義要從其目的來論,我就直接把書中的人生目的點出來,就是「追求幸福」。

還記得亞裡士多德說:「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之前的金句中,麥金泰爾也說:「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

「追求幸福」雖說是一種逐求的人生觀,但我想絕大部分人認可這個目的。把人生的目的錨定在幸福上,於是人生的意義能在其上成長。

而就我的理解,追求幸福,並不是一種目標的達成,而是過程的感受。比如,錢老闆的目標是成為億萬富翁,達成了就幸福,還沒達成,在追求的過程中就很不幸福?那如果是這樣,如果一輩子沒達成,那反倒一輩子都不幸了。

於是,這本書需要做一些觀念上的思辨,論證究竟什麼是幸福。而問幸福是什麼,先問幸福不是什麼?

= = =
《論可能生活》,[中] 趙汀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樓主| 發表於 2020-7-30 12:49:07 | 顯示全部樓層
227.2, 論如何獲得幸福二

一:幸福等於開心或快樂?
雖然happiness不就是happy的名詞?但我想曾經想過這問題的人答案會是否定的。快樂比較像是短暫的興奮,而幸福是持久的、祥和的愉快感受。而趙汀陽認為,快樂與幸福真正的區別是:快樂是消費性的,每次快樂都是一次性消費掉,留不下什麼決定人生意義的東西。如果我們企圖用快樂去替代幸福,那麼我們就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去消費快樂,類似於飲鴆止渴,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很可悲的。

二:幸福等於利益?
如果一件事情能夠帶來幸福,那它應該是你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幸福。也就是說,幸福無需代價,它不是一種目標的達成,我剛剛舉錢老闆的例子就是如此。

作者認為:幸福和利益還有一個重大區別。由於利益總是有限的,對利益的爭奪本質上是個零和博弈。利益驅動的人在永遠不停地與他人爭奪生存空間,在他看來,這個世界無比險惡,處處是競爭、攀比、炫耀、嫉妒。而幸福是你在做事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創造幸福不需要和別人爭奪什麼。一個人獲得了幸福,不但不會讓別人的幸福因此而減少,反而會增進別人的幸福。

我們之前的金句,愛默生說:「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起來。」因為除他自己,也會使得別人幸福。

不過呢,幸福也不能完全不考慮一點利益。所謂貧賤夫妻百世哀,雖然幸福不等於利益,但幸福和利益還是有關的。利益是一種保健因素,是幸福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條件。作者說:“沒有什麼精神能夠拯救饑餓的肉體”,一個忍饑挨餓的人,很難說得上幸福。但反過來說,有了利益保障,離真正的幸福還相差很遠。這就好像,沒有鋼琴,我們就無法彈奏鋼琴曲;但有了鋼琴,哪怕是價值上百萬的豪華鋼琴,也不能保證你就能彈出美妙的曲子來。也就是說,要獲得幸福,不光需要幸福的條件,更需要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能力,往往被我們忽略了。

三:幸福等於欲望的滿足?
我們來設想一個可以完全滿足你一切願望的世界。這是哲學家諾齊克提出的“體驗機”的思想實驗:假設有這樣一台體驗機,讓你所有的美夢都可以成真,比如一夜暴富、一夜暴瘦、一夜爆紅,或者是得了諾獎、登了珠峰、當了首相,等等,而且,你完全無法分清是真實還是虛幻。這就好像是電影《駭客帝國》裡,“矩陣”為你量身定做了一個完美的虛擬世界。

請問你願意將自己的大腦接入這台體驗機,然後一直生活在裡面嗎?

諾齊克認為,心智正常的人,大概率會說NO。欲望滿足不等於幸福。幸福必須身體力行,它是我們在親自行動、親手做事的過程中獲得的生活成就,而不是一瞬間的“美夢成真”或者“巔峰體驗”。

類似的故事還有其他版本,比如一個富翁上天堂,天使要他想要什麼生活,富翁高興地要了一個可以隨意滿足他希望的房間。一千年後,富翁覺得那是悲劇啊!如果永生如此,這是否是無間地獄呢?

又回到叔本華的金句“生命就是一團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那麼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滿足,那麼就無聊。”


 樓主| 發表於 2020-8-1 09:35:30 | 顯示全部樓層
227.3, 論如何獲得幸福三

趙汀陽先生說,在談論怎樣獲得幸福時,我們往往會用到一個錯誤的公式:等我實現了A,我就可以去做B。比如,等我賺夠了一個億,我就可以去環遊世界。
這個公式意味著,只有去做後面那個B,比如環遊世界,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前面實現A的過程,只是單純的手段。這樣一來,就將幸福生活推向未來某個遙遠的時間點,只有在那以後,幸福生活才有開始的可能;在那之前,生活僅僅是眼前的苟且,不值得一過,充其量是為了將來的幸福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臥薪嚐膽般的苦苦忍耐。

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誤以為獲得幸福是某種結局或者某種可以完成的目標。事實恰恰相反,幸福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

回想一下,當你在衝刺準備聯考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只要熬過考上好大學,金榜題名之時,你就是最幸福的了。但是等真的做到了,你會發現,那一刻的幸福其實很短暫。然而多年之後,當你回首往事,更能讓你記得與回味的,其實是你那段埋頭奮戰的時光。

但反過來問,記憶滿滿,如同小時候只能玩泥巴的那一段艱苦的歲月,就是幸福的?

這是一種變相的“精神勝利法”嗎?獲取幸福不用去管目標是什麼,只要享受過程就可以了?重在參與?知足常樂?開心每一天?反正不管我現實上活得有多麼差勁憋屈,只要我自己認為是幸福的,躺著就贏了。是這樣的嗎?

好了,這就涉及更深入的思考:幸福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一般可能會覺得,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只能他自己判定,別人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但趙汀陽認為,心理學意義上的幸福,有可能是主觀的;但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肯定不是主觀的。企圖通過某種主觀的心情、帶上玫瑰色的眼鏡,把本來不幸的事情看成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幻想和自欺欺人。

我們看到一個喜憨兒,覺得他傻樂傻樂的,但你願意一輩子如此嗎?一個生於富貴人家的智障兒,一輩子備受照料,衣食無憂,每天都能活得很安逸,老了還壽終正寢,這樣的人生你要嗎?他們幸福嗎?從哲學角度可以肯定地回答,他們並不幸!為什麼?沒有自主能動性!

趙汀陽說,生活的目的不是由隨便誰來規定的,我們誰也沒有這樣的權利。生活規定了它自己的目的。這就像是,一支筆的目的是寫字,一幅畫的目的是展現美,而生活的目的是體現人的創造性,它要求每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去建設、去開拓那些尚未實現的可能性。如果你不這樣去做,那麼你就無法進入你本來可以進入的好生活,這就是不幸,不管你自己承認不承認。這就是幸福的客觀性。

這說法也與亞氏所說─人需要發揮自己生為人的特性,也就是張揚理性的能力─異曲同工。

趙汀陽先生認為,一個人只有在從事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實現生活的多種可能性,才能夠體現生活的本意,獲得幸福。這是為什麼古代中西方哲學家不約而同地認為“有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因為,勇敢、智慧、勤勞等美德,顯示了人的卓越性,讓人的創造力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這就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生活的本意。


 樓主| 發表於 2020-8-2 12:51:49 | 顯示全部樓層
227.4, 論如何獲得幸福四

讓我們進一步追問,什麼才是“有創造性的活動”呢?可能與我們一般解釋不同,趙汀陽說的“創造性”行動,不是搞藝術創作或科學研究,而是指一種“無需代價的行動”。意即,你做一件事,不純粹是為了獲得利益,而是從做這事的過程中,本身就獲得意義感和幸福感;同時,做這件事的結果,又能給社會、給他人創造價值。這就是他所謂“創造性行動”。

打個比方。父母養育孩子,並非為了將來獲得什麼回報,而是從養育孩子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收穫了滿滿的幸福;同時,孩子長大成人,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就是創造性行動。再比如,我寫一篇篇的文章,本來也沒有任何的獲利,但這事我喜歡,對我自己也有啟發,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在書中,趙汀陽給出了一個「幸福公理」說:假如一個人的某個行動本身是自成目的的,並且這一行動所試圖達到的結果也是一個具有自足價值的事情,那麼,這一行動必定使他獲得幸福。

過程自帶幸福;行動自成目的;結果自足價值。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心甘情願地去做,甚至於享受其過程,不給錢你也樂意;並且你做這事的結果,還能對別人有所助益,這就是創造性行動。「幸福公理」承諾:只要你去從事這樣的創造性活動,就必然可以收穫幸福。這不是“理論幸福學”或者“心靈毒雞湯”,而是根據生活目的推導出來的,有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實質。

幸福來自成就感,來自富有創造力的工作。 — 富蘭克林

再次強調,不是只有天才或智力超群的人才可以有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實現日常性創造,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工作中、與人對應、交往、溝通、關係、…等等。

生活中的小確幸可多了,看到一個令你觸動的金句、想到一個快速判斷整除的方式、尋找到自己的過敏源、實現了一個有效的刷牙方式、多知道一個有趣的知識、認識到合拍的朋友、經歷不曾有的新奇、體驗了一場風華、…;

沒有通往幸福的道路,路上本來就有幸福。

創造性行動不是付出與獲得的對價關係,而是在付出之中,給予即有收穫。創造性行動本質上是甘願與不求回報地給予:父母養育孩子如果只是為了養兒防老,那麼親子關係就會變質成商業關係,雙方註定會喪失幸福感;向他人提供真誠的支持和幫助,這本身就是幸福,但如果你要求對方必須給予報答,那麼你也會失去施予帶給你的幸福感。

好了,說到這,書中除了幸福的公理,好像沒有一句對幸福明確的定義?是的,幸福很難精準定義,關於幸福,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體驗、直觀感受,幸福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趙汀陽認為哲學,特別是倫理學的根本問題,不是“幸福是什麼”,而是“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生活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表演作品,幸福是這個作品上的一個個美麗的果實。

最後,作者建議通過創造性的行動來獲得幸福,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理由,就是人的自由性。趙汀陽認為,只有在創造性的行動中,人才實實在在地享有自由。創造是我們本具的能力,不受約束,這樣的自由可以在行動中落實,從而成為創造性的行動。如果照新第四道講師的說法,自由只有被用來進行創造,不受傳統、習氣與慣性的制約,才能真正起到效果。於是,這裡便把「追求幸福」與「爭取自由」連繫起來了。自由於是可能創造,創造性行動於是獲得幸福。

原來,爭取自由會帶來幸福,幸福只是自由的副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20-8-3 08:54:59 | 顯示全部樓層
228, 幸福金句

當我們說要追求人生的幸福時,要理解人生是由與人的關係組成。如果這世上就只有你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幸福可言。

TED裡有一個視頻,那是一個哈佛大學長達七十六年的研究。就說結論:保持良好的關係讓我們更幸福更健康。

所以,經營人生每一段關係(包括與自己的),從中獲得幸福吧!


好了,分享一些幸福相關的金句,能戳到幾個算幾個。

使時間充實就是幸福(愛默生)

生活不是攀比,幸福源自珍惜。(愛默生)

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羅素)。

如果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命的意義,則對你來說生存依然是無意義的。(馬丁布伯)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於自身的生命變革。(池田大作)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愛因斯坦)

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成為幸福的德行。(莫羅阿)

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阿•巴巴耶娃)

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于堅忍與剛毅。(西塞羅)

真正的幸福不應該是絕對沒有不良的情緒,而是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幸福的方法》

彼此相愛就是幸福。如此簡單,如此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

你越是去竭力迴避不適的感覺,就越是難以推進生活中的重要轉變。《幸福的陷阱》

小時候,幸福是件很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件很幸福的事。

真正幸福的人都會做減法。《少即是多》

去影響每一個日子的品質,那就是最高的藝術。《瓦爾登湖》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 ─
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章。
對待生命的一部分,大膽勇敢一點,因為你好歹要失去它。
如果這世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 = =
《TED 什麼造就美好人生,為時最長有關幸福的研究成果》,羅伯.沃丁格
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 ... ript?language=zh-t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oad=9&v=OMF_MHHtPfo
https://v.qq.com/x/page/d0196rwnzvu.html?


 樓主| 發表於 2023-6-2 10:56:50 | 顯示全部樓層
229,《人性的弱点》金句节选

1.恐惧大都因为无知与不确定感而产生。

2.你兴趣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

3.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寒毛,却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炼狱。

4.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本身,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

5.培养自信的方法,那就是做你所怕做的事,去获得一次成功经验的记录。

6.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7.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8.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忘记或不会感谢乃是人的天性。

9.世界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所要的,而且还要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他所要的。

10.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11.心灵的成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

12.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和快乐。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好的时候。

13.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用你的欲望提升自己的热忱,用你的毅力磨平高山,同时还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14.许多人无法成为一名良好的与人交流者,主要是他们只会谈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令其他人感到无聊透顶。

15.你如果在别人责备你之前,就承认错误。对方想要说的话,你已替他说了,他就没有话可说,那你有99%的机会获得他的谅解。

16.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都梦想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能欣赏今天就盛开在我们窗外的玫瑰花。

17.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18.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及行动。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这点小小的基本真理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奇迹。

= = =
卡內基在近100年前所洞察的人性,並寫了百年暢銷的《人性的弱點》一書。這書還是值得一翻,能有所感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