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redhung

觀六祖壇經與現今社會學佛習性對照劃記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4-8-24 20: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這段知道是在談智慧,但似乎點到為止,沒有深談。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一念自身
  善知識,凡夫煩惱菩提。前念,即凡夫;後念,即。前唸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段在談什麼叫彼岸、什麼叫此岸:
當執著於當前的境遇、思想時,就會有生有滅,會有高低波浪,就叫此岸;而當身處於境遇、思想之內而不執著時,就沒有生滅、沒有波浪,就叫到彼岸。
著迷的人口裡徒唸咒,心裡百念雜飛。如果每一次念咒都遵照咒意而行的話,是真性情。當你的一個念頭興起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時,在那一瞬間自己是與佛平等的。
凡夫即佛…很好瞭解,但很難解釋,我想最好的解釋就是後面的「
前念,即凡夫;後念,即」,凡夫與佛是同一人身的不同狀態。
煩惱即菩提…菩提,不太了解,依wiki查到的字面意義是「
覺悟」,所以就是日常的煩惱就是覺悟的來源。
另外,前唸著境的唸沒有修改到,個人認為應當是念(繁簡轉字之誤)。

 樓主| 發表於 2014-8-25 19:57: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edhung 於 2014-8-25 20:02 編輯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塵勞,應該很好理解,就是世間的大小事物;解決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會生出八萬四千個智慧;若沒有這些煩惱,我們就會很容易表現出最接近佛性的樣子。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個人認為應當是「常用自己的智慧來三省自己的內外」。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云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邪見障重,煩惱根生」,指邪見障蔽嚴重,煩惱深深札根;現今社會不就存在著唸咒幾萬遍就可以解脫並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偏見嗎?
「不得風吹,日光不現」,不就是,如果沒有人去提一提的話,這個邪見障蔽是不會消散開來的意思嗎?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謗;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心迷外求,修行尋佛,不悟本性,即是小謗。不執外修,內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也經常不能干擾內心,就是見性。
內外不執著,去來自由,能除執著心通達無礙,與修般若經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說有。緣其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一切與修行有關的文字、大小乘、十二部經都是因為有人才會設置的,若沒有人,一切萬法都不會產生,一切萬法是因為有人才會開始出現的。一切的經書都是有人在說才會出現的。
所以讓我小結一下,沒有人就不需要法,是嗎?



 樓主| 發表於 2014-8-27 20:07: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來就自己具備了,不能自己開悟,需要善知識來指示才得以見到;若自己開悟的人,不需假借外力向外求。若一向執著說必須寄望於其他善知識來獲得解脫的人,是沒有效果的。為什麼會這樣?自己的心內有知識可以自悟,若起邪迷,有了妄念顛倒,外面的善知識雖有教授指示,解救仍然不可得到;若興起真正的智慧去觀看照亮,一剎那間,妄念全部消滅。若認識自己的自性,一悟就可以到達佛地了(如前面所述,佛地是比喻,指的是自己的內在清靜之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用智慧來觀照,內外都明徹(澈),認識自己的本心。
若認識自己的本心,即本解脫(不太確定「本」要如何解釋,原本?本身?);若得到解脫,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無念。什麼叫做無念?如果見到一切的法,心裡不受影響或不執著,就是無念。用就遍及一切地方,也不執著於一切地方;但是清靜本心,使六識出六門,在六塵之中,不受干擾不混雜,來去自由,通暢運用無停滯,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叫做無念行。如果什麼都不思考,就讓念頭完全消失斷絕,就是被法所束縛,就叫偏見。

 樓主| 發表於 2014-8-28 19:3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edhung 於 2014-8-28 19:45 編輯

修正「悟無唸法者」,應為「悟無念法者」,其解釋為 悟「無念」法。

把無向(相)頌重新排版一下,我也google到一般排版的無相頌,讓大家比較一下我的斷句與一般的斷句,那一個比較容易看得懂。

我的排版: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 門愚人不可悉說 
即雖萬般合理 還歸一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 
日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 
不妨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 
惱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 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 卻是左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一般排版: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靜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見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各位看懂了嗎?一般排版的到了「說卽雖萬般」,在解釋上就開始出問題了,必須使用高深的文言文造詣來圓此頌的文意,但是各位別忘了,六祖的學識不高,六祖怎麼會使用這樣艱深的文句,更不用說是用來教不知道學識深淺的大眾;所以我個人認為硬把該頌排成符合文言文的字數是不恰當的,應該忘了每句的字數限制,用一句的文意及前後句的文意來做為斷句會比較合理。

 樓主| 發表於 2014-8-28 20: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另外,擅自把「邪正盡打卻」改成「邪見盡打卻」,不是會落入執著嗎?執著於正。

 樓主| 發表於 2014-8-29 22:04:10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不可將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凡平等;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外行於禮自性建立萬法心體離念不離自性應用無染;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心行平直自修性自修身善知識!寶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梁武帝因為心邪(亦可稱斜,即別有目的),所以其所做所為完全是為了他自己,是在求自己的福報,達摩祖師故曰「實無功德」,而六祖解釋了一遍,並且詳細說明了何謂「功德」。
並且我之前在這個網站發表了一個自行發想的「箭頭法則」,將其套用在梁武帝身上,即可見梁武帝其實是為了自己,無法稱之為功德。


 樓主| 發表於 2014-8-29 22: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edhung 於 2014-8-29 22:30 編輯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須彌邪心海水煩惱波浪毒害惡龍虛妄鬼神塵勞魚鱉貪嗔地獄愚疑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是在解釋「觀音」、「勢至」、 「釋迦」、「彌陀」並非某個人物專屬的神名,只要修行符合資格的人都可以被稱做這些稱呼。

人我須彌邪心海水煩惱波浪毒害惡龍虛妄鬼神塵勞魚鱉貪嗔地獄愚疑畜生」是在明白說明佛經的比喻。所以,畜生道並不是真的把人投生到畜生裡去(在執行靈界任務的靈界志工們得仔細想一想了),落入畜生道指的是一個人過於愚疑,而變成愚痴的那一群人,他們的智慧可以用畜生來「比喻」。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是在說明達成「到彼岸」的「狀態」的方法--是的,六祖說到彼岸並不是某一個地方,而是內心裡的一種狀態,只要你還沒有做到這些,你就不算達成「到彼岸」的狀態。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而開頭則是在解釋極樂世界所在的位置。


發表於 2014-8-31 13: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redhung 發表於 2014-8-24 20:15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

我罪過了
讀到這段
忽然想起此岸到對岸
登船之喻
不就是冥界渡河嗎??

 樓主| 發表於 2014-8-31 20:44:22 | 顯示全部樓層
uriah 發表於 2014-8-31 13:11
我罪過了
讀到這段
忽然想起此岸到對岸

難以否定沒有冥河,因為古今中外多處可見類似的敘述;不過,如果說「此岸」「彼岸」的敘述跟冥河沒有關係,那就有可能了。因為「此岸」「彼岸」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佛教中提到(如果有其它宗教先於佛教提出,還煩請指正),所以世人在學習形而上的東西時,很多時候都會把各處的東西拉在一起說,但卻不一定知道它原本是在說什麼。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21:38: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edhung 於 2014-9-2 22:04 編輯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親養父母上下相憐
  尊卑和睦眾惡無喧。若能鎖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見,何勞向什求玄

  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前。」

所以,六祖也說了,重點在於是否做到這些,而不是在於離家離父母去出家;做不到,出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持戒「就是」「持戒律」,不是有的人說的「不是指持戒律」;戒律是用來約束紛亂不定的心,既然心已經平靜安定了,又為什麼會需要戒律呢?就像是世人都不犯罪的話,又何必要有法律呢?

修禪:你猜對了,我就是要說就是「修」「禪」;再度重申一下,六祖學識不高,對上要教學識不高的大眾,直言白話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求玄:就是求神、求佛、求菩薩、求修仙、求成佛(就是一般人印象中的仙佛神位,而不是我上面所說的內心的狀態)之類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