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張開基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早有跡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0-12 17:5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陸的小說家已經讓我驚艷很久了,有一個去拿諾貝爾獎也不奇怪。反正諾貝爾文學獎一向都有語系上的爭議(比如所有作品幾乎都要翻譯成西方語言,如法文...),形式的意義比較大。

畢竟文學作品本身,一翻譯過就等於重寫一次,有時候翻譯者的譯本會比原作還好,這也是有的。
而對於非英法語系作品來說(越偏遠的越吃虧),東方語言翻成西方語言其實很困難,因為兩邊語言的對等性跟文化差異很大,作品當中的「在地感」跟「原味」到底能用其他語言傳遞幾分,又會在翻譯過程中喪失幾分。

要理解誤讀以及其美好之處。

所以諾貝爾獎?也是一場大戲隨人看。

對於「中生代」大陸作家,我從誰開始看的,十幾年前是阿城,斷幾年。再來是二月河、蘇童,再斷幾年。再近一點,是莫言,莫言的「檀香刑」,一直到現在。

從「檀香刑」,一路拉出了 「透明的紅蘿蔔」、「紅高梁家族」、「酒國」、「豐乳肥臀」、「十三步」、「蛙」、「紅樹林」、「生死疲勞」。

莫言的小說「紅高梁家族」裡的高密和那一家子,總是讓我想到馬奎斯(Gabriel Marquez)的小說「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Macondo)和邦迪亞(Buendia)家族。

檀香刑、魚鱗剮,明明是慘忍的「穿人柱」與「凌遲」,卻有這麼好聽的名字。透過行刑手這個血腥低賤的行當,以「刑」來形人、觀人。

不只是莫言,其他還有閻連科、余華、史鐵生等等,都是我私心非常喜歡的大陸小說家。

我有個小小的讀書私癖,喜歡的小說,我喜歡像讀詩一樣,小小聲的「唸」給自己聽。
因為好看的故事,它的聲音一定也很好聽。讀起來會很順口,音調抑揚起伏會很流暢。
而且有些文字「看」不出來的韻味、意味、情緒、狀態,用「唸」的反而容易瞭解。

相較於台灣小說家傾向於「內斂」、「內省」,緩慢的像「祭儀」一樣的莊嚴感(突然想到」雲門」的舞),大陸小說家的犀利跟順暢、以及文字像灑豆子一樣的「跳動感」(尤其是莫言是一次灑一整籮筐的那種),反而很有種「口傳文學」(說書、戲曲等)那種特殊的音韻感。

「唸」起來很是過癮。

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都是小時候就熟悉的故事,也是「唸」起來很過癮的那種...
不過,我父親倒是說過,這些書我小時候當故事看沒關係,要真看懂得等我大了以後再說。

以上,呵呵。


發表於 2012-10-12 18:41:16 | 顯示全部樓層
讀書時,修的是輔導組。記得某位老師說過,裡面的人物代表著心裡學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2 20: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miker 發表於 2012-10-12 18:41
讀書時,修的是輔導組。記得某位老師說過,裡面的人物代表著心裡學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

一本書可以各自解讀------------

不過,尊重原作者的初心比較重要,畢竟吳承恩的時代還沒有心理學上的認知和說法,他是將佛教的觀點隱寓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中。

發表於 2012-10-13 01: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醉大真是交遊廣闊~~~~與有料的人徹夜長談~~~人生一大樂事!

頭像被屏蔽
發表於 2012-10-16 22:5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看西游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为孙悟空。小时候,真的曾在家向西方拜,希望孙悟空能收我为徒。

可能因此,学会了孙悟空的一点桀骜不驯。小时候,有次老爸打我,我都还手了。只是,后来一直是后悔的。

看了以上讨论,特别是张老师写的,想了很多。另外,也在想,也许也可以再换个角度去看。比如,猪八戒的理想对象是“嫦娥”,可是现实里只能找到“高翠兰”。也许,我也会再去读西游,然后换个角度来写点心得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