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chaos 發表於 2012-8-30 22:49 
太理論派不好,跟實際情況差很遠.
一般照片只放一張的確是很難看出什麼,但照片除主角外,背景有神像有法器 ...
我知道自己寫得太簡單,也很容易會有過於武斷的嫌疑。
看了您的回覆,我也回頭想了想。
您說的那些靈修拍到的照片,我之前就已經看過很多。
但總是覺得中間有些什麼讓我覺得很不踏實、一種莫名的違和感。而這樣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讓我本能上就會去抗拒,難以說服自己就這麼簡單的接受它們、以及其他觀看者的詮釋。
所以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先回歸到從技術條件、創作跟詮釋自由的層面來看待這件事。至少,這可以當作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檢視那些照片,也會讓我自己這種半調子麻瓜比較心安。
況且,我一開始寫的是「應該」,不也就明白表示其實我自己也認為有可以探討的空間存在嗎?
看了以上,起碼已經說明,我並不是理論派的,至少並不會純粹拿理論來硬塞或信口開河。
可說真的,要我在此刻解釋的很清楚,對於一個正在感冒中的大腦來說會很有障礙。
我會盡量把自己的想法說的完整一些,也請您稍有耐心一些,好嗎?
最大的前提,我很確定鬼靈跟靈界是實際存在的,跟人間也確實重疊。
而就目前的主、客觀條件來說,要說真的能夠完整捕捉到些什麼,我還是真的覺得不太可能。
如果不能先更進一步瞭解靈子、知道怎麼樣才能「捕捉」到,如何去設計相關的感光元件去實際讓祂們顯像?又如何驗證/確定以目前的相機去拍攝到的就是靈呢?
如果相機已經進化到那麼靈敏,可以「捕捉」到「靈子」構成的鬼靈,我們也就不需要在這裡做這些討論了,反而應該會變成誰拍到的鬼靈比較漂亮、或比較驚悚吧...
打個小比方。
每個人臉上都有細菌。但如果不用特殊相機或顯微鏡,一般相機再怎麼近的拍、倍數再怎麼高、再怎麼「微距」,頂多也只能看到毛細孔皺紋劃歪的眼線脫落的假睫毛卡住的眼屎。
細菌已經被證實存在也看得到,可一般相機就是拍不到。或者應該說,拍到了,但是我們看不到。
而在科學證明臉上有細菌存在前,我們怎麼會知道自己臉上會有這些東西呢?就算感知的到,我們又要如何驗證這些東西是什麼呢?
所以對於鬼靈,我才會私心揣想應該也是類似這樣的狀況...
「實際存在,但以目前條件,難以取得更深入、更實際的瞭解,以致於難以驗證。」
因此我個人持保留態度,並做合理的懷疑,這並不過份。
相對的,也因為我抱持的是這樣的態度,我反而非常希望這些條件能被超越,實驗可以更成功。
到時候我絕對會搶第一個起立鼓掌喝采。
如果以上面的想法順應下來,「可不可以感應」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至少對我不是問題。
問題會變成:如何詮釋,以及是如何做出這樣的詮釋。
關於這一點,我會比較傾向從閱讀/觀看者、跟創作者之間的的關係還有連動作用來思索。
照片可傳達出美感、藝術感、寫實感還有意義是無庸置疑的。在這個現在幾乎人手一相機的數位時代,它跟文字的功能一樣,甚至在要表達「難以形容」、「難以言傳」等某些只能意會的東西得時候,照片是可以超越文字功能的。
一張照片在被創作者完成的瞬間,它就是一個完整故事,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
而這些美感、藝術感、寫實感,也跟文字一樣。
在完成前,它們可以被創作者任意變更調整。
在完成後,它們也可以被觀賞者/讀者任意解讀。
各有擅場,但都是創作工具的一種。
創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是什麼,便可以採用相應的手法、採用相關的元素(文字、環境、物品、人物等)來構成他的作品,比如:環境/場景、主角/配角、被攝物本身的特質以及被擺放的位置、創作者的觀點與立場(拍攝時的角度/用什麼樣的口吻來說故事)、相機設定的的數據...
就算是再普通的手機或DC隨便拍,影像本身也已經被植入了拍攝者的「觀點」跟「視角」,這些都是先於創作、照片存在的,只是創作者本人有沒有意識到而已。
也就是說,每一張照片、每一個作品,他本身在被完成的時候,就已經有創作者的先入為主的主觀觀點與創作企圖(即便純粹美感的傳達也一樣),被隱藏在每一個細節裡。
而後,一般觀看者在看照片的時候,也會很難不被創作者的手法牽引我們去欣賞、去發現、去看見、去理解他的意圖。(這個過程,就是很讓我在身為一個觀看者的時候,會本能產生抗拒的關鍵。)
每個觀看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體驗、與內在思考。於是會主動(有意識但不見得察知得到,或完全是下意識的)在眾多元素、意圖當中,找到自己能夠相呼應的部分(喜歡、厭惡其實都算),在跟自身的心理投射與認知交互作用後,再與創作者/作品互動(有時候會是拉鋸戰,如「為什麼A要跟B在一起,而不是跟C」,或「雖然…好像很完美,可我還是覺得…會比較好」),就產生了獨屬於每個一般觀看者的解讀或感覺。
喜歡哈利波特的人,喜歡暮光之城的人,甚至喜歡八點檔連續劇偶像劇的人都算,他們會在作者鋪陳出來的文字敘述與情節對白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元素,並用自己的想法,去建構出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去做出自己的判斷(希望誰和誰在一起、希望哪個壞人去死之類),這是身為觀看者的自由詮釋的特權。
因為以上種種,我才會說,「感應」的到的人,會不會有很大一部份,是本身就已經有先入為主的某些想法觀念或特殊經歷,不管是自身去吸收的或是被灌輸的(所以才說是有意識或下意識的作為),所以會刻意的去尋找、去引導他們自己去往他們要的方向去做詮釋與理解呢?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刻意朝一定方向去創作、去解讀,互相作用的過程當中,也會形成集體意識跟集體無意識不是嗎?很多「宗教」團體不就是靠這一點在運作、在拉攏信徒的嗎?
在文學理論裡面,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作者會說謊」與「作者已死」。
這兩點沒記錯的話應該都是被歸類在「後現代主義」理論裡,且也各有利弊,但在這裡,我想還是成立且適用的,而它們的基本概念並不難理解。
作者說謊。這不是說作者不可以虛擬情節、人物,而是要求在觀看乃至於分析評論的時候,必須要先以質疑為前提,進而釐清文字與情節背後,他真正要傳達的是什麼。
作者已死。是要從文本(作品/照片)的本身來作分析,不去考慮作者(更嚴苛一點的甚至會要求剔除讀者/觀看者的)的個人歷史,包括經歷、背景、喜好、性格等等。
而不管是哪種理論分析,都會要求在評論、剖析的時候,必須更仔細更客觀的去把自己跟創作者的感受區分開來,以個人的獨立思辯與理論輔佐,避免自己掉入文本與創作者設下的陷阱裡。這是種漫長的切磋與鬥智的過程。
文學藝術沒有辦法成為科學,因為它所牽涉太多太多非物質層面的(如人性、心理、靈魂、情感、關係等)且難以量化的主題與描述,但它們有各自的理論邏輯跟發展脈絡可尋。
可變因素多,表示矛盾、衝突、爭論、疑惑也多,強迫創作者跟讀者/觀看者都必須去思考、去懷疑當中所有事物的可能性與真實性以及對自己/他人能產生的意義與影響,無關對錯。
但這不同時也是表示,對創作自由或詮釋自由(甚至是誤讀的自由),它的包容性、開放性是非常非常大的。
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但每一件都可以懷疑。
我們可以去懷疑,但卻不能去否認它的存在。
一本小說的解讀可以有有百百種。
照片也是一樣。
如果給個主題,讓每個人寫一個故事或拍一張照片,那麼每一個故事、每一張照片都是成立的。
而如果一個人對一張照片只能給一種解讀,那麼至少世上也有幾十億種說法了不是嗎?
以上,拉拉雜雜,理述不清的地方,請見諒。
以下,閒嗑牙。
其實我已經寫到有點頭發昏了,但還是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把個人的想法、思考過程、依據好好的完整表達出來。
不過說真的,現在也只有在這種腦袋發昏理智潰散的時候,我才會允許自己去寫這種對我自己來說其實可有可無的文(從腦袋甩一陀稻草漿出來給人嫌?)
也暫時可以忘記發了以後會不會引來什麼樣的砲火,好吧,用說的就好,看在我還是病人份上,請不要炮的太狠...
可這也表示不管方向對錯、思路嚴謹與否,我確實有認真的思考過這件事...
還有,我的修養確實還離家太遠...ORZ...(感冒大神,普渡完了您也該滾了吧,快把我的雖然不怎麼靈光可也還堪用的大腦還給我...)
所以,嗯,總之我很不專業的認真寫了,大家也隨意看吧。
PS.:系統大神說俺這帖超過10000字符限制,不給發吶...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