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08|回復: 10

請問大家的看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28 21:5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了新書了..關於宗教歷史部分還須消化
想到一個問題..張先生說過~~若有因果業報那許多留戀在陽世的靈魂[鬼]等
怎沒入輪迴?
我想說是否那已經是在鬼道中了~~也就是死後的人變為鬼
在人世[陽間]中生存.或者說..他的觀念跟執著讓他必須變為鬼道降子..

ps在下天生反骨..絕非為了維護某宗教及民俗而發言
事實上我反對任何形式的包袱箝制人的心靈
心靈的自由是人最寶貴的價值
請大家莫誤會~非常感謝.


發表於 2012-7-28 22:48:51 | 顯示全部樓層
是在說明~
留在世間的鬼靈不正好就是
輪迴轉世非鐵律!

頭像被屏蔽
發表於 2012-7-29 00:41:21 | 顯示全部樓層
Hi, 君子之交
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佛教中所说的“饿鬼道”,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鬼”不一样。那个“饿鬼道”,是佛教在印度教的基础上刻意扩充出来的。
印度教,本来是“五火二道”,就是死后往生“天神道”或者“祖灵道”;后来因为要维护阶级统治,变成了“四生三道”,就是多加了一个“地狱道”。之后,又有说法,说是祖灵道的灵魂们,如果后代祭祀不够,就要重回人间轮回。而同时,编造出了“业报”的说法。
佛教在“业报轮回”的基础上,把轮回所去的“道”的数目和内容又进行改编和扩充,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神、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和地狱。

但是,在死后如何去这六道的问题上,似乎交代得又不清楚。有种说法,似乎是死后立即去新的“道”重生,中间没有过渡;后来又有说法,死后先变成中阴身,然后再投生到人或畜生等等道中。其实,这“中阴身”就很类似我们所说的“鬼灵”。

而在中国传统概念里,人死后,就是“鬼”了,因为脱去了肉体生命的关系。而看西方概念,他们的"Ghost"也是类似的观念。而日本的“幽灵”,也是这样的鬼。可见,这种“鬼”的定义,要比“饿鬼”的定义更普遍,而具有广泛性。

而这样的“鬼”,是每个人死后都要变的,哪里谈得上是什么特别的业报呢?或者,区别是,有的“鬼”是去了“天堂”、“地狱”、或广大灵界中自己喜欢的某个地方;有的鬼,是去了轮回过境室,等待轮回;还有的鬼,是在阳间赖着,和人同处一个时空。而在阳间赖着的鬼,或者人死后一时找不到去灵界之路的鬼,并不需要再一次“投生”,就可以直接找到去灵界的路的。

在佛教的概念里,做了坏事,如果坏到足够下地狱或者去饿鬼道受苦的,那就会直接转过去受苦。但是,光受苦似乎还不能消除“业”,看它所举的例子,似乎是要当了人或者当了某种动物,才能跟前世冤亲债主再次重逢,然后才能还债。比如上辈子打了人一记,这辈子得再当人被对方打回才行。那么,赖在阳世不肯走,也不肯转世的鬼灵们,怎么才能被执行“业报轮回”机制呢?他们分明是成功地躲着不转世的啊。

还有一点说明佛教的“饿鬼道”和我们所说的阳间滞留的灵不同。饿鬼道,被形容得很惨,每个鬼都非常贪吃,却都吃不饱,只能找到又少又脏的食物。可是,滞留阳间的鬼灵,却可以靠假扮神明,而吃香的喝辣的,还受人膜拜呢。对不对?

以上是我的想法,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如果有什么错误,也请大家指正了。

發表於 2012-7-29 00:41:41 | 顯示全部樓層
賀蘭版主說的對;

正因為「業報輪迴」不是自然機制,也不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鐵律;

埃及有6000年以上的的歷史,兩河流域文明也差不多;中國信史至少有3500年,猶太民族也超過3000年,這些民族統統沒有「輪迴轉世」的信仰和任何教義;那麼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那些中國老祖先怎麼辦?

中國人本來就沒有「業報」和「輪迴」的觀念,人死之後,一切生前有形無形的債務全部一筆勾消。是回歸祖靈的靈界去和祖先團聚享福,不用再受人世間一切的勞苦和病痛折磨。

但是,不論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或者之後,總是有部份因為過於執著人世生前的事務,所以被自己的執念羈留在陽世。也有一些無賴的靈,既不想直接去靈界,又逃避輪迴轉世這個人為編造的機制(顯然自主意志可以強大到拒絕輪迴),所以,也就這樣留戀在陽世。

自古以來,其實一直是「人鬼雜處」的狀態,在「祖靈道」被發現而正式存在之前,「人鬼雜處」的情形更嚴重,但是,直到現今,依然還是雜處狀態;其中還有一個原因;中國人也不是全然相信「輪迴轉世」的。


生而為人,生老病死的過程是一種必然的「自然機制」,所以從來沒有人能例外,但是,竟然有鬼靈能夠例外的羈留在陽世,就剛好足以證明「輪迴機制」絕對不是自然機制。

發表於 2012-7-29 00:5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桂子的解說;見解正確,剛好補足我說的。

發表於 2012-7-29 00:55:52 | 顯示全部樓層
桂子 發表於 2012-7-29 00:41
Hi, 君子之交
我是这么想的——

而且~~這些逗留人間的鬼靈,還蠻固執,千年不變,要三牲....
怎不會換換口味??

發表於 2012-7-29 01:05:34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有關「業報輪迴」的矛盾

佛教有關「業報輪迴」的矛盾

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就一直在說教「五趣六道輪迴」,但是,二千六百年來,說的寫的實在是滿坑滿谷,無法勝數;

但是奇怪的是難道都沒有人懷疑佛教在「輪迴」的特有觀點上其實是有著嚴重邏輯錯誤的?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引用當代佛教大師「聖嚴法師」的「開示」來作為論述標的:

-----------------------------------------------------
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

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迴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

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迴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迴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節錄自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

評論:其一,『……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

如果是這樣;那麼當六道眾生死亡時,除了「人道」以外,其他五道就不用再輪迴了,至於去那裡,佛教統統沒有說過,那麼應該靠什麼標準來分發呢?

因為不論其他「五道」眾生能活多久(他化自在天人壽爲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爲他化自在天一晝夜。所以等於人間93億多年),最後還是會死亡的,所以他們死亡後還要不要輪迴呢?

如果不要,那麼他們會去那裡呢?

譬如地獄、餓鬼也會死亡的,他們死後又去那裡呢?

是灰飛煙滅,化為無形了嗎?或者統統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不再輪迴?

顯然不是,他們還是要輪迴的,所以說「六道輪迴」,不說「輪迴六道」,因為依照佛教的「輪迴論」是指六道眾生的大輪迴,除非能夠在生前證得阿羅漢、菩薩、佛的果位,否則就統統難逃「輪迴」的機制,不管那一道的眾生,只要一旦死亡之後,就要重新再輪迴;

所以佛教是主張: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所以「天人五衰」之後一樣要再來輪迴,也可能轉生到三惡道去;而原本三惡道的眾生也有機會轉生到三善道來;這些都是佛教一再演繹解說的輪迴理論。

但是,如果只有「人道」會一面受報又一面繼續造業,這樣死後如果因此有業報而必須再次輪迴到相應的六道其中一道去,這在道理上還說得通。但是,既然其他五道不再造業,那麼死後依靠什麼標準來分發作業呢?
用摸彩的?用抽籤的?或者是看五道的容量供需隨機「遣送」?


這不是很胡扯的主張嗎?又要說「業報輪迴」,又說其他五道不再造業,既然不造業,又何來果報呢?又如何再次輪迴呢?

其二,『……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既然是以「善業惡業」為分發標準,那麼又怎麼會『……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呢?一生行善的大善之人,但是,難免也有「不想死,不想拋下親人」的貪戀,以及對「死後世界未知而感到恐懼和焦慮」;這是人之常情,那麼如果也竟然會因而『墮惡道』,那一生行善豈不是白費功夫?

其三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看看;同一句話裡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說法,既然只有人才會造作業力,善者上升,惡者下墜,其他五道既然不造業,怎麼會有什麼『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呢?除了人以外,其他五道眾生上升下墜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四,『……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那麼假設有一個人;善業大過於惡業,先生於天道,再轉生於地獄,那麼最後在地獄受完惡報,接著呢?該生於何道呢?既然在天道和地獄都是只受報沒有造業,既然「無業」,憑什麼樣的標準繼續轉生呢?又是用摸彩的?用抽籤的嗎?

其五,承第四點的矛盾;如果有人惡貫滿盈,罄竹難書,一生沒有任何善業,所以生於地獄,那麼受完惡報,沒有「善報」需受,那麼又怎麼處理?就一直待在地獄直到地老天荒嗎?

其六,『……並且大家朗誦佛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那生前一直行善,過世時無人「朗誦佛號」(譬如無宗教信仰者,或者主張「無神論」的國家),跟一個平生沒有重大惡業,卻也「乏善可陳」的人,死前有一大堆親友、佛教信眾拼命在四周『朗誦佛號』,那麼是不是效果一樣,殊途同歸?可以一起結伴『往生佛國的淨土』?如果是這樣,同樣又何必行善?大富豪生前從不行善,也無重大惡業,臨終時花錢僱請千人「誦經團」來『大家朗誦佛號』,這樣能不能『往生佛國的淨土』?

事實上,正是因為從釋迦牟尼生前沒有把「無我」和「六道輪迴」調適好開始,後世佛教就一再出現「輪迴主體困難、感果功能困難」的窘境,現在又多出一個「五道眾生如何再次輪迴」的矛盾?可見;一個悖離事實的假說,終究會自打嘴巴,難以自圓其說的。

第二點,中國人說的「鬼」原本是指「祖先」(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祖先,竟然也去祭拜,那是諂媚的行為!),後來是泛指人死後脫離肉體仍然繼續存在的一種意識能量,不是專指「餓鬼」,「餓鬼道」是釋迦牟尼的印度說法,真奇怪?中國有自己傳統的說法,連聖人也對「鬼」有肯定的定義,為什麼要經過印度佛教的檢驗之後才能知道對錯呢?這不是很可笑嗎?我們中國人一向用筷子吃東西,而印度人直接用手抓,那麼用筷子吃東西肯定也是錯的囉?莫非是「山中學來胡兒語,站在城頭罵漢人!」?

一位擁有佛教界最高學歷,生前備受尊崇的佛教大師,對於「輪迴轉世」的認知尚且這樣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更遑論其他僧尼信徒了。


(附註:本文已收錄於「千古騙局 業報輪迴」一書下冊,非經同意,請勿轉貼或任意引用)




發表於 2012-7-29 01: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凸顯幾個嚴重問題~~~~~
無論是任何宗教的宗教師,從來不願意面對:教義邏輯謬誤、經典和證據間的衝突,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
我想,了解一個系統,大抵不外乎從其原理運作以及歷史脈絡下手,
這些宗教師更大問題,就是佛教自言的妄語,
自己知道、經驗了什麼,才能講,不知道,沒體驗過的,就該說不知道!

發表於 2012-7-29 08:37:56 | 顯示全部樓層
1.與其去探討「宗教」這個被創造出來的ONLINE GAME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不如問問自己:我不玩這個遊戲會怎樣?
2.不要依照那些已經玩到遊戲中毒、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瘋子的假邏輯去思考,除非你想在遊戲中更加沉淪。

 樓主| 發表於 2012-7-29 19:3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家..下午無法登入.重設帳號..才能登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