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溝通,嘗試以Podcast打破異溫層
身兼律師與綠黨祕書長,李菁琪在各類演講與聚會場合擁有更多打入異溫層的機會。她分眾建立談論大麻的角度:「跟年輕人談影視、音樂、流行文化裡的大麻,跟反毒教育裡的毒品有何不同?跟老人家談CBD對緩解慢性疼痛的功效;跟商會談綠金產業產值;跟傳產業者談國外大麻的溫控設備去年賣多少錢。」
這位染著綠髮、腳踩馬丁靴的律師,也是Podcast《大麻煩不煩》的主持人,這節目在2019年開播第一年就突破百萬下載,目前有200多萬不重複下載數。她說Podcast也是種對話,「現在平均每集有2~3萬次下載,平常一場演講會有3萬人聽嗎?」
她執業3年來接受300多件大麻案件委託,民眾則最常向她諮詢施用大麻的法律問題,「一些旅外人士回台灣,完全不知道大麻在台灣的罪有多重!」因此她在節目中反覆提醒:「大麻在台灣超級違法」、「大麻雖有神奇療效,過度使用還是會讓你腦袋壞掉」。
雖不時有人留言罵她用嘻嘻哈哈的態度談毒品、教壞小孩、為何對抗警察?但大多數留言是正面評價。有家長帶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聽節目,也有旅居瑞典、有兩個青少年孩子的台灣媽媽來信支持。
「我從不認為台灣能一步到位讓大麻合法,這絕對天下大亂,」李菁琪說,因此她從歷史談大麻的去汙名、民眾遇到臨檢時的合法權益、檢視其他國家的大麻合法經驗與產業化過程,再看看台灣能怎麼做,「不可能做一個話題每個人都喜歡,只能確保我傳達的訊息正確。」
李菁琪觀察,和她差不多同期的律師、檢察官甚至法官,或許是接收到的成癮物質知識較多元,對大麻沒有特別的好惡。「有法官開庭時對我說,他尊重我的見解,以他的心證,他也覺得大麻的危害嚴重程度確實較其他毒品輕,不過台灣的法律框架下依舊違法,他得(藉判刑)告訴被告這件事。」
最難對話的,她認為反而是媒體鏡頭前疾呼對大麻開戰的政府。一些官員私底下對這個議題態度中性,甚至支持,但考量主流民意,還是得表達反對。
醫用大麻適應症待更多研究,娛樂用大麻「並非人畜無傷」
早在被歸類為毒品前,大麻是歷史悠久的草藥與天然纖維,在19世紀中晚期仍是常見且便於取得的止痛藥與娛樂性藥物。從藥物變成毒物的關鍵轉向,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
主持我國唯一「大麻素訊息傳導實驗室」的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胡書榕在一場講座回顧這段歷史: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白人中產階級將怒氣轉到他們眼中搶資源、搶工作機會的墨西哥移民身上。隨移民進入美國的大麻文化,隨之成為攻擊箭靶。發動毒品戰爭的美國,將大麻從藥典除名,進而影響聯合國在1961年的《麻醉品單一公約》將大麻列為管制對象。對大麻的科學探索失落半世紀,才在21世紀初開始迎頭追趕。
由於研究起步晚,科學雖已證實大麻的醫療用途,對其功效、副作用與適應症的認知仍是冰山一角。另一方面,科學家證實大麻的成癮性、危險性低於菸酒與多數非法藥物,但無論醫界、學界、政界與民間,對是否開放娛樂用大麻、開放後造成的社會影響仍有諸多爭議。
率先分離出THC、分析出CBD化學結構,讓2萬多名以色列人透過大麻治療青光眼、妥瑞氏症、氣喘等疾病的以色列科學家拉斐爾・梅丘藍(Raphael Mechoulam),為大麻醫療研究寫下里程碑。這位科學家近期對外表示,不認為有人該因持有大麻受牢獄之災,但也不贊成將大麻用於娛樂。
「(大麻)不是人畜無傷的東西,尤其對年輕人。」《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在2021年出版的大麻特刊中,採訪這位大麻科學界的長老級人物,梅丘藍強調,長時間施用THC含量高的藥用大麻,會改變腦部發育,一些人則會產生強烈焦慮、造成身體衰弱。他認為人們應該將大麻視為醫療成分,接受嚴格控管、加強研究。
對於大麻,我想問⋯⋯
●大麻會讓人成癮嗎?
發表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大麻的成癮性比菸酒或其他非法成癮物質來得低。但科學實證也顯示,生、心理都可能因施用大麻成癮,其中以心理依賴居多。美國國家衛生院則指出,9%的大麻施用者有機會成癮;從青少年開始施用者,成癮比例增至17%。另外,當前大麻產品中THC的濃度或強度正在增加,人們也更常施用大麻,這都會增加上癮機率。
●大麻有戒斷症狀嗎?
少量或間歇使用大麻不太容易出現戒斷反應,經常施用大麻者,在停用後會出現易怒、睡眠障礙、焦慮、胃腸道功能紊亂等戒斷症狀。
●吸食大麻這樣的天然植物,會對自身或社會造成損害嗎?
雖然發表在《刺胳針》的研究指出,大麻對自身與他人的危害都低於菸酒,但不乏其他研究認為,長期重度施用大麻,會損害心理動作、記憶及決策判斷等能力,導致教育程度降低,連帶生活滿意度與成就也低;從青少年即重度吸食大麻者,罹患思覺失調症風險是未吸食者的2倍。
「麻駕」導致的死亡車禍風險是一般人的1.65倍,雖然低於酒駕的17.8倍,不過隨著娛樂用大麻開放,美國從2000年到2018年,因麻駕死亡的比例從9%增加到21.5%。
●大麻會成為入門毒品嗎?
隨著不同國家、文化脈絡與研究對象取樣的差異,大麻這類軟毒品(soft drug)是否為入門毒品,各方研究仍莫衷一是。不過對施用大麻採寬容政策的葡萄牙、荷蘭,人民施用海洛因等硬毒品(hard drug)的比例並未增加。
成大心理系副教授胡書榕在一篇專文中指出,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因性別、遺傳背景、環境因素、藥物對個體神經發展歷程的影響等因素產生差異。定期使用大麻,尤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施用,成年後可能增加對嗎啡和海洛因等類鴉片藥物的使用。
公民教育是合法化/除罪化與否的關鍵基礎
法務部主張,基於大麻施用盛行率低、民意不支持這兩項「國情不同」,不考慮放寬大麻管制。長期投入藥癮防治,也鑽研成癮文化脈絡的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李思賢,卻點出外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另一關鍵:公民教育。
「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留著毒品害人的印象。20世紀中葉,當國際政策訴求嚴管成癮物質,不僅與台灣文化一拍即合,也讓希望跟上國際腳步的台灣立即響應,」李思賢說,不曾在台灣氾濫的大麻,從《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開始,就以「麻煙」之名納入嚴管;直到1998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上路,才逐步開啟將藥癮者「從犯人到病犯」的轉向處遇。
民眾對「萬惡毒品」的印象難以輕易拔除,李思賢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花了快20年遊說媒體別再以毒蟲形容用藥者,直到近年才有些改善。但直到現在,「談起藥癮者,民眾的回應仍常是『通通抓去關,吸毒的人會去犯罪』,問民眾認識用藥者嗎?對方說沒有:『聽人家講的、政府也這樣講。』」
「大家較少探討到的大麻合法化角度,是其他國家在放寬管制前做了多少公民教育,」李思賢舉例,對大麻除罪化的荷蘭,允許民眾在政府核可的「Coffee shop」購買和使用5公克以下的大麻。開放這項政策前,荷蘭政府費時6年,從學校、家庭融入成癮物質教育,Coffee shop的老闆也要去上課,學習如何引導客人做健康管理:若施用後有不好的感受,要不要調整劑量?萬一對大麻過度依賴,原因是什麼,是否要轉介醫師?
「剛開放時,青少年果然一窩蜂偷用,」李思賢笑著說,但荷蘭開放第4年後,當抽大麻再也不是什麼特別或神祕的事,青少年施用大麻的比例開始下降。如今荷蘭的硬毒品與青少年物質成癮率相對較低,破解大麻是入門毒品的迷思。
因此李思賢還想再推進一點,不只談大麻合法,而是施用毒品除罪,他看過太多因微罪入獄,在裡頭愈關愈大尾的例子。「就算真的想讓國民知道用藥不好,也不見得要刑法伺候。」
他能理解法務部站在犯罪預防角度向大麻宣戰的立場,但認為教育部與衛福部,也該一起對這議題促膝長談。「把菸害防制教育做得很成功的國健署,我覺得它就是在做成癮教育,他們也應該勇敢談談大麻;教育部要教孩子的是,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覺察問題與自身情緒?為何想施用成癮物質,施用後的情緒如何,會不會過度依賴?如果是,要怎麼求助,並具備面對問題的韌性?」
「教育先行,然後慢慢把大麻從二級降到三級,當然台灣可以將毒品除罪會很好,完全拿掉《毒危條例》更好,」李思賢說。
台灣民眾的共鳴點在哪?
95%的反對大麻合法民意,也未必無法撼動。《報導者》採訪那天路過大麻祭的民眾,對倡議大麻除罪、去汙名的訴求,仍有部分抱持「有點難接受,但可以聽聽理由」的態度。有人聽過醫用大麻,但認為需要更多醫學實證檢視其療效與風險;也有民眾認為,倡議方表達議題的態度,也是能否成功促成對話的關鍵。
「一些支持大麻合法的藝人,已經把大麻與脫序形象連結。如果支持者能更有條理地拿出科學證據說服我們大麻的多樣性,社會大眾會比較聽得進去,」帶女兒路過自由廣場的學術機構研究員Cindy說。
無論訴諸國際趨勢或醫療人權,在台灣較可能引起共鳴的,是放寬醫用大麻管制。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每年都有開放醫用大麻的提案,也不乏覆議支持者,但從衛福部邀集的專家學者會議紀錄中可看到,除非能證實大麻對特定適應症有不可替代的療效,想放寬用於其他已有藥可治的病症,專家的態度仍相當保留。
李思賢則認為,當討論提高醫用大麻的THC容許值,也應重新計算適合國人的比例。「例如海洛因替代藥物美沙冬,美國人每次用60~80毫克劑量,對台灣病人來說卻太重、會口乾舌燥;研究國人的身材、體重後發現45~50毫克才適宜。」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劉潤謙指出,國內已有眾多藥物能達到醫用大麻宣稱的鎮痛、助眠效果,若要開放醫用大麻,他認為應在評估適應症後,做為醫用的處方藥,但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娛樂用大麻,「大麻只是沒那麼壞,但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台灣目前沒有施用風氣,何必帶動它?」
至於娛樂用大麻,有鑑於現階段開放的合法、除罪國家,仍無法完全遏止黑市買賣,使用大麻後開車上路的「麻駕」問題也令人擔憂。這也使倡議者主張讓地下經濟浮上檯面、加以管制的觀點,不斷受到挑戰。
李菁琪認為這得回歸市場機制,在幅員廣闊的合法化地區,免不了有可近性高的街頭私販,但台灣可以商討商店密度的合理性,讓大家不必尋求黑市,就能取得合法大麻。她也提及加拿大蒙特婁的例子,民間栽種的大麻交由政府統一收購,再由政府經營的大麻商店販售,「類似契作與政府公賣的概念。」大麻中的農藥等化學物質殘留量有官方把關,遠比黑市大麻安全。
但是否會因便利取得而造成大麻濫用?李菁琪認為能以實名制購買、合法持有量的限制來控管,至於販賣給未成年的問題,目前在所有國家,轉讓、販賣給未成年人都是重罪;她對麻駕的回應是,現行的法規就有規範麻駕,只差在欠缺「麻測」的檢驗工具,「再說現在大麻違法,還是免不了麻駕發生,關鍵還是在建立安全駕駛觀念。」
鍾和耘、李菁琪與賴彥合都認為,不管醫療或娛樂,一旦大麻有合法的一天,除了完善的配套措施,也須做好公民教育,醫事人員的教育亦然。賴彥合舉例,英國有專門訓練醫師開立大麻處方藥的教育小組,「醫用大麻要達到最佳效果,醫師要對它有很深入的了解,否則醫用大麻不過是口號。」
他們也期待,大麻能在某天成為公民辯論的題目,讓全民共同了解大麻、做出是否開放、如何開放的決定。
「我們這個世代對議題的理解是,很多東西不是非黑即白,是一個量尺、光譜。光譜間的彈性,就是可以去好好討論的,」賴彥合說。
https://www.twreporter.org/a/the-marijuana-legalization-advocacy-in-taiwan